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365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docx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反思数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它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1.1.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近代人类社会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使得人类向自然界不断地索取,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毁灭性的污染,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为达到这一目的,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和有意义的观点、思想和对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报告、书籍和文章。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其中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其思想及理论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重要阶段:

  1.1.1.1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系统、深入地反思。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1.1.1.2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探讨人类的困境与出路,成立了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

4年后,该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被西方称为“70年代爆炸性的杰作”。

  《增长的极限》是从全球范围探讨当代世界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提高了人们对新环境问题的认识,但它的结论忽视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否认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将全球模型过于简单化,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以至有反对者以同样的关键词撰书《没有极限的增长》进行反驳。

  1.1.1.3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它向全球呼吁:

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

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

 

  1.1.1.4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的宗旨,于1982年在内罗毕召开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Nairobideclaration),宣言强调要重视环境、开发、人口、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实现不损害环境的、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1984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部分。

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

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1.1.5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到1992年的20年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逐步转移到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上来,而这一主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广泛参与。

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前者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为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基本准则”的宣言。

它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后者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它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

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此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检查回顾环发会议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1.1.1.6可持续发展追求永续发展

  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拉开序幕,会议上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健康的环境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会议通过了《约堡宣言》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10到20年环境与发展进程走向的蓝图。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原因是人类的发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各种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

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要创造舒适的生存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必须通晓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这就需要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1.2.1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内和国际间的公平,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

  我国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1.1.2.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Sustainability)。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

同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进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

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此外,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的另一种代表是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

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

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进而提出了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

报告还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报告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但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

  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

但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作者巴比尔(EdwardB.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g)在1992年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在1993年合著的《世界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而经济学家科斯坦萨(Costanza)等人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而不会降低包括各种“自然资本”存量(量和质)在内的整个资本存量的消费数量。

他们还进一步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人类经济系统与更为动态的,但在正常条件下变动却很缓慢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的生存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人类个体能够处于全盛状态,人类文化能够发展,但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某些限度之内,以免破坏生态学上的生存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基本功能。

  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

他们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缩短技术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能力。

  1.1.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1.3.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公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1.1.3.2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环境则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1.1.3.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公平性,同时也要求具有和谐性,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指出的: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则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1.1.3.4需求性原则 

  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它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立足于市场而发展生产。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世界资源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恶化,而且人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物质仍然不能得到满足。

而可持续发展则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

可持续发展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1.1.3.5高效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实际已隐含了高效性原则。

事实上,前四项原则已构成了可持续发展高效性的基础。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这里的高效性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1.1.3.6阶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1.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1.1.4.1经济持续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1.4.2生态持续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1.1.4.3社会持续

  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特征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

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遏制全球环境的衰退。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1.1.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199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2工业可持续发展

  1.2.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业领域中的运用,形成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

生态工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绿色制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明确的论点、实践和运行方式。

  1.2.1.1生态工业理论

  生态工业(Eco-industry),生态工业的思想渊源是自然生态学原理,其学科基础是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工业生产体系,将工业生产类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

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则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

  1.2.1.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学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其显著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并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点是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1.2.1.3绿色制造理论

  绿色制造(GreenManufacturing,GM)又称清洁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业制造业中的体现和要求。

绿色制造技术是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传统的制造模式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绿色制造的目的是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绿色制造理论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过程、回收再利用技术、生态工厂技术、评价和决策分析工具等内容。

  1.2.1.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又称生命循环或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包括从自然中获取天然资源,经过开采、冶炼、加工、再加工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过产品存储、批发、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置,构成物质转化的一个生命周期。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2.1.5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发展战略措施,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程控制。

  联合国环境署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是: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1.2.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工业发展新模式,它要求工业生产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废弃物排放,设计并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且与环境友好的产品,在不断满足当代人对工业品需求的同时,注重代际与代内获取资源和分享产品的公平性、持续性及协调性。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强调现代工业增长区别于传统的增长方式,同时反映了工业活动不同于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的特点。

  1.2.3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根据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

  1.2.3.1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各国工业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生产过程,这种线性生产特征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从大自然攫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向人类生存的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因而,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会产生许多问题,如:

在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大量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却只对终端污染进行控制;工业品设计制造缺乏健康与环保意识等。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工业发展模式。

该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投入产出效率高、能源资源节省、生态环境友好和有益于人民健康。

  1.2.3.2强调工业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工业领域中较为突出的要求是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绝对量或人类能够利用的部分都是有限制的,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工业发展中加强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自然资本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再生速率,实现其永续利用,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体现和要求,也是代际公平性的体现和要求。

  1.2.3.3强调工业的增长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目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我国是世界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环保意识薄弱,对环保和治污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以来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工业污染严重,而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以“末端控制”为主,治标不治本。

因此,如何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控制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行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1.2.3.4强调工业品制造要以有益健康、环境友好为标准

  长期以来,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主要考虑其使用功能和美观外形,对产品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关注不够,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工业品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它的使用功能,健康环保已成为工业品设计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3.5目的是在不断满足人们对工业品需求的同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绝不是停止或限制工业化进程,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满足人们对工业品日益增加的需要。

继续推进工业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二章 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建材行业在国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