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英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49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英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卫英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卫英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卫英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卫英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英英.docx

《卫英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英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英英.docx

卫英英

摘要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在设计中必不可少。

综述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广场设计、道路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具体应用方面。

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全面和深入,除了研究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外,还对以人类的行为心理为主的园林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

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创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景观设计学,心理环境

 

目录

摘要I

前言1

1.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2

1.1安全性2

1.2实用性2

1.3宜人性2

1.4私密性3

1.5公共性3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研究现状5

2.1国外对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5

2.2国内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6

2.2.1现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6

2.2.2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7

2.2.3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7

2.2.4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8

2.2.5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研究园林学的发展8

3.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9

3.1总体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总体的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可识别性9

3.2入口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入口是居住区的一部分,是居住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9

3.3中心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心绿地是居住区绿地中最集中,面积最大的绿地,对于居民的户外休闲娱乐质量至关重要10

3.4宅前宅后及宅间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宅前绿地是居民经常出入且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居住区绿地10

3.5儿童游乐区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儿童游乐区11

4.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建议12

4.1有关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12

4.2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心理学思想12

4.3有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12

4.4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12

5.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园林设计越来越提倡人性化和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目前国外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但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是较少,而将这作为一门学科更为少见。

比较相似的提法有景观行为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

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中,部分提及园林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

 

  中国的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传统园林发展到现代园林、由古代帝王后花园发展到现今平民住宅小区,园林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了,但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却只有40多年。

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

改革开放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吹起了一股西洋风,很多人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园林景观不断涌现。

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的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的营造。

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必须与人的需求、价值观、行为习惯相适应,如果设计出的景观不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甚至是与之相矛盾的,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

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应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

 

1.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1.1安全性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

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

1.2实用性

古代的庭院最初就是经济实用的果树园、草药园或菜圃。

甚至在现今的许多私人庭园或别墅花园中仍可以看到硕果满园的风光,或者是有着田园气息的菜畦,更有懂得精致生活的人,自己动手园艺操作,在家中的小花园里种上芳香保健的草木花卉。

其实无论在家中庭园还是外面的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针对游赏、娱乐为目的的,而且还应有游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

冠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多得到休息的场所;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游人就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了;用灌木作为绿篱有多种功能,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和空间,又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同时用低矮的观赏灌木,人们可以接近欣赏它们的形态、花、叶、果。

1.3宜人性

在现代社会里,植物景观仅仅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

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等)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又会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

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在竞争激烈、匆匆忙忙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

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大自然的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要求。

植物设计是创造私密性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

一些布局合理的绿色屏障或是分散排列的树就可以提供私密,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人们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

1.5公共性

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

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园林绿地也可分绿地向心空间和绿地离心空间。

前者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

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

  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绿地离心空间如一些专类附属绿地:

医院绿地、图书馆绿地、车站广场绿地等等,这些绿地的植物配置就要体现简洁、沉稳的特征,在性格上倾向于互相分离、较少或不进行交往的特点。

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减少环境刺激,保护“个人空间”及“人际距离”的不受侵犯。

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如:

在车站的出入口和广场上可以利用标志性的植物景观,加强标志和导向的功能,使人产生明确的场所归属感;在医院可以利用植物对不同病区进行隔离,并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彩特征营造不同类型的休息区。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

威廉姆提出“景观艺术设计考虑女性的甚至宗教母性”的观点。

James提倡景观艺术设计应考虑到人的心理,为人类服务的。

虽然James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这种观点也普遍受到人们的接受。

这表明,以大众的心理角度考虑,他们是希望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为他们服务的,更加经济、实用,能够满足他们的某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只是设计师或者开发商主观的思想。

艾丽加瓦和美尔森提出3种认识:

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

一个物种丰富的景观是所有空间构造的组成,包括特殊有机体组成所有生命活动。

这种理论希望在做园林景观之前作出一系列相关学科的调查,包括环境心理学、感知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

在做设计之前要充分做好调查工作,不只是现场环境的调查,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问题,做出的设计是否符合当地的生态平衡,会不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等。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当地居民以及将来要参与到这一园林景观的这些人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等。

椒托寄和卡如阿卡积压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感知,空间经验和空间说明。

最后提醒参与设计的设计师们应该明白,心理因素和他们相关独特的知觉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景观给个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一个景观对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不同。

要使每一个进入该景观的人有舒适愉悦的感觉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可以做到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

第二,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的得到应用、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道路设计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公园设计中充分考虑大众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人的行为心理分析。

他认为公园中的景点、道路、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来设计,合理安排每个设施的位置及朝向。

他认为:

公园中的每个景点或活动场所就是一个舞台,坐憩设施应该朝着活动的方向。

这样设计既能让人看到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心理上是感觉到“安全的”。

坐憩设施应该远离公园的出人口处。

因为公园入口处是游客出入的地方,一进公园就被其他人看着,心理上会觉得不舒服并潜意识的提防。

扬•盖尔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老人,儿童,弱视群体等。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林•弗朗西丝在儿童保育护外空间设计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认为:

儿童身体发育与跑、跳、攀爬等大幅度或大运动量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在设计的时候要从儿童的行为角度考虑。

如根据儿童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技能,但有时他们会中途退却,甚至在最后时刻决定放弃的心理特点。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器械提供退出点和其他用途的方法,从而造成“体面的”退避。

2.2国内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的研究并没有关于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应用的理论知识。

国内的一些相关的研究是在国外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诸如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

也有专门研究某一类人群的行为心理与设计之间的联系:

如老人、儿童、业主及其他人群等。

国内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现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境设计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

这必然促使当今的设计师更加重视从心理学派理论中吸取创作养料,使环境心理的研究与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与追求。

田国行,李柏兴在他们的文章《园林景观发展研究》中总结园林景观发展的前提下,指出了目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缺少现代景观学意识;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化、系统化;拿来主义流行;方法手段落后。

他们提出注重文化特色的塑造和人性化设计。

景观设计师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选择并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和文明行为的环境,也就是满足人类对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要求。

2.2.2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

在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研究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设计理念的更新速度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在心理学、行为学等许多学科中所作的研究成果对指导设计,分析传统建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造园中并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但其古老的工艺理念却渗透着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杨曙光在他《传统园林设计中暗藏的心理学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心理学对设计的影响。

如对曲廊的分析:

心理学上认为,长时间在直路上行走会产生乏味,无聊的感受,而曲线性行走却会相对降低这种视觉疲劳的感受,行进中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加。

所以,曲廊这种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园林建筑交通联系的主要选择之一了。

对室内博古架的分析:

从心理上分析,与封死的隔墙对比,博古架空透的格子让两个分隔开空间的空间感都相对的互相增大。

2.2.3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世纪出现了许多现代心理学流派,对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心理分析分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学派和人本心理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

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方面的指导作用最为突出。

许学民指出格式塔意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因此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由于此流派是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琼和张朝晖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物象之间存在着感知的距离,即使同一个物象,不同的人群所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

这就是说一个再优秀的景观也不能使所有的人有相同的好的感受。

那么设计师能做到的是要满足参与这个景观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愿望。

对那一少部分人,至少做到不让他们觉得排斥就好。

2.2.4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

郭国勋和杨国军提出建筑设计:

这个应该以人为本,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作为建筑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依据。

说明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一起,启发设计师作出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设计。

主要包括:

人的行为、空间里认得行为特征、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态、人的行为习性和人群行为。

程倩以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处理为例,探讨了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2.2.5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一方面是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的艺术理论和表现方法用于园林设计营建,另一方面是进一步研究自然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应该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更深入地探索人对园林的需求及其解决途径。

冯倩倩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是心理感受的景物诱因。

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可发现,当人处在一个高台上,两边都是水,会使人感到险;如果在一个开阔的草坪上,会使人感到平安,放松;自由圆滑的曲线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会使人感到流畅等等。

诸多景物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会产生多种不同感受。

二是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在对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3.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景观作为评价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景观中,植物景观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观对于久居于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居民休憩需求的满足,对于场所小气候的改善,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经常按照美学,生态学等原理来设计植物景观,这使得植物景观更加富有美感,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但是这种设计却很少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感受以及环境与人们心理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的设计植物景观,推动植物景观设计向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的方向发展。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对私密性、领域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的综合处理上。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总体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总体的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可识别性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种类的不同形态、色彩及植物不同的排列方式等来配置植物,增强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同时应用植物不同的花期和不同植物的质感来刺激居民的不同感官,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和环境知觉。

设计别具一格,各有特色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可以增强居住区的可识别性,给居民以归属感。

3.2入口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入口是居住区的一部分,是居住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由于入口处对于整个居住区来说起到序幕的作用,它对人会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对居民起到引导的作用。

因此,居住区的入口处应具有可识别性和标志性,而标志性越强,居民的领域感也越强。

领域感的增强有利于居民爱护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和增强居民安全感。

在入口处充分运用植物的大小、形状、色彩、质地和排列方式等,再配合其他的景观要素,不仅可以使其具有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同时也可以使居住区景观更为丰富,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3.3中心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心绿地是居住区绿地中最集中,面积最大的绿地,对于居民的户外休闲娱乐质量至关重要

居民在中心绿地中从事各种活动,因而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

这就要求中心绿地内的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观赏性,也要为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空间的分隔。

利用绿篱,树墙等可以作为空间的竖向界面,围合空间区域的边缘。

中心绿地中的运动空间可以利用绿篱或低矮稀疏的小乔木来形成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方便居民运动的同时也方便其他的居民加入。

对于居民利用静坐、交谈、观赏等的休息空间,可在空间边缘利用较为浓密的高大乔木及灌木来遮挡视线,形成具有半私密性或私密性的安宁空间。

在休息设施旁,尽量利用冠大荫浓的乔木来为休息设施遮荫,避免形成夏季无人利用的空间。

3.4宅前宅后及宅间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宅前绿地是居民经常出入且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居住区绿地

宅前绿地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安全感,同时也应该具有区别于居住区内其他住宅楼的可识别性。

利用植物的围合作用是形成领域性和安全感的最佳方式,可利用绿篱(花篱)或具有一定种植距离的乔木围合宅前绿地。

而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使各宅前绿地加以区别,提供可识别性。

宅后的绿地主要是利用植物为居民创造私密性和安全感。

这部分绿地通常结合宅间绿地来设计,使它在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和安全感的同时,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知觉,使居民开窗见景,闻花香,听鸟鸣。

宅间绿地对居民来说使用率较高,是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

因此,应为居民提供适合交往的小型空间。

同时,宅间绿地的植物景观也应该具有观赏性、可识别性及安全感。

人们在交往中,尺度宜人的私密、半私密的小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人们选择在大树底下逗留或至少一侧有保护的座位,运用树木、绿篱等创造出的丰富多样的小型空间,是人们交往的良好空间,深受居民的喜爱。

但是,在这一区域不宜种植过密过高的植物群,防止为坏人提供可藏匿的处所,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

3.5儿童游乐区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儿童游乐区

在这一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习性以及大人们担心孩子的心理。

在植物的运用方面应选用对儿童没有危险的植物,如无刺的植物,植物造型应具趣味性,吸引孩子来此玩耍。

儿童游乐区的外围不宜应用过高过密的植物,避免遮挡大人们的视线,产生不安全感。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设计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力求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空间,文中所得出的结论仅供设计师们进行参考,由于笔者学识及精力有限,对此研究还是比较粗浅的,对于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

4.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国内外关于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基本还处在发展阶段,国外的研究相对来说要较为完善一些,而且对于理论的研究也刚起步。

而国内的研究只局限于具体应用上。

总的来说,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研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4.1有关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目前国外的研究在某些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人的行为心理学。

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等。

这方面的研究要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较早,也比较完善。

而理论的研究比较少,并且是关于人的行为心理与设计之间关系以及认识方面的研究。

但其主体是研究人的心理,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详细,系统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

但其研究的理论可以作为设计研究的指导,理论基础,最根本的知识。

4.2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心理学思想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心理学的思想,符合人的心理观念,但并未形成专门的理论。

一些好的思想并没有继承下来,这是比较可惜的。

应该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分析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优秀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园林心理学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4.3有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

  格式塔心理学是很好的指导园林设计的心理学理论。

但真正应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却非常少。

因此,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并应用到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不是纯粹的学习理论知识。

4.4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

  在国内诸多文章中,只有一篇是专门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

而且其内容也只局限于植物配置与心理学的应用上。

园林设计内容丰富,每一方面都蕴涵了与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因此,要系统、全面的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结束语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面而已。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创造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与生态共存发展是每个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斌.居民行为心理特性与户外空间研究[J]:

安徽建筑,2005年05期.

[2]陈春,张国强.环境心理学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

华中建筑,2007年06期.

[3]张英.“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室内设计[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年08期.

[4]张金炜.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张海霞.南京市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韩秀茹.城市公园中休闲空间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吴道民.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D]:

同济大学,2007年.

[8]代维.园林植物色彩应用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王燚.杭州西湖园林植物景观与游人感受研究[D]:

浙江大学,2007年.

[10]廖艳梅.福建省秋季风景林营建基础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