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657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docx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

 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总是这样独特,落落寡合,高逸不凡,数十年来秉持此道,未曾懈怠。

他是一位寂寞的苦行者,沿着自己开辟的道路,一直前行。

记得很多年前在网络上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一阵欣喜,至今我还隐然可感。

我们虽然至今还不认识,但我知道他曾读过我的文字,先生可以说是我心灵的朋友。

他在道禅哲学的启发下,通过摄影的语言,呈现生命的体验,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了和传统哲学、艺术精神息息相通的内容。

   恒父常以“云水居”来比喻自己追求的境界,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在我看来,他的摄影世界,就是一个“云水居”:

有云一样的精神,水一样的格调,在这里,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不粘不滞。

他的摄影世界,透过质实的表相,蹈虚蹑影,像云水一样没有凝定,让观者在太虚片云、寒潭雁迹中,去把握世界的真实。

他的云水的世界,不是供人观赏的外在的美的世界,而是性灵的居所。

他的云水居,是这样的宁静,无声无息,不爱不嗔,演说一个千古寂寞的故事。

   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对“目”的,是视觉艺术,具有一种“图像性”。

作为摄影作品,必然要呈现某种空间的存在,聚焦于某一个视点,在视觉的观照中,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据人的感觉、情感、知识,完成对空间的组合。

镜头,就是看世界的眼。

焦点、距离、光影变化等处理,就是这种组合所依据的手段。

但恒父的摄影,则是对“心”的,他的摄影具有一种“非视觉性”特点。

看他作品中的图像世界,总是这样虚灵,似乎就告诉你,他的旨趣并不在这表面的图像世界中。

他作品中的风花雪月,都不能作风花雪月观。

他的摄影似乎只对物象背后的意义感兴趣,一如传统文人画的很多作品,这里也是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鸟非鸟。

说似一物即不中。

   老子就曾经说过:

“为腹不为目。

”不是以感官去认识世界,以知识去分别世界,而是以“腹”——人整体的生命去融会世界,以生命的获取,代替知识的把握。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视觉性(人知识的获取途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以六根代之)持警惕性的态度,不是对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不信任,而是对知识获取的警惕。

中国艺术深受其影响,尤其在唐代以来,从大势上看,它是为“心”,而不是为“目”的。

   恒父的摄影艺术与这样的哲学精神、艺术精神,妙然相通。

恒父的艺术有一种明显超越表相的努力。

他的很多作品,超越人们的感官经验,超越人对物的利用关系,超越人征服物的欲望,超越定则、规律、秩序,打破一切的习以为常。

在他看来,定则和秩序是人创造力的牢笼;习以为常,是对人真实生命忽视的借口。

只是爱自然、欣赏自然的目光,终究还是一种利用。

将目光所及的世界,看作一种对象,那是一种外在化的东西。

其实,我看他的摄影作品,似乎要建立一种“新叙述”,那些被遮蔽的,被忽视的,未被描述的,被理性世界曾经控制的,成了他艺术世界的中心。

他直面生命,剖开表相,撕开时间之皮,打破空间秩序,在心灵的透射下,发现一个个新的生命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他的“云水居”。

   虽然他的摄影如此重视表象背后的东西,但并不能将其称为“概念摄影”。

这里没有大自然中所包含的“道”,没有抽象的理,没有那种需要被证明的定则。

这个背后的世界,就是像云水一样自在流行的生活。

他说,入得佛门,未必禅事;风声草语,亦为机缘。

他的摄影是对“心”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等待表现的情感世界,而就在云水生涯之中。

   他的镜头似乎只捕捉瞬间的欣喜。

就像一个禅家徒弟问老师如何是道,老师说:

“落花随水去。

”这徒弟不明白,又问此意,老师说:

“修竹引风来。

”禅家所谓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让生命本身自在兴现,就是他的道。

深谙禅理的恒父先生,以摄影来追踪这流行自在的生命。

   他的摄影世界,真是以水禽为伴,山岚为伍,以云雾作屏,清气为帐。

他迷恋中国艺术中的“空谷幽兰”境界,构图简约、色彩幽淡,从无浓涂大抹。

他所创造的世界总是空荡荡的,空无一人,没有繁复的色相,却有内在的潆洄。

他的摄影画面,总是小舟轻荡,枯苇历历,云树飘渺,江花烂漫。

他的灵光一瞥,多在雨霁烟光,雪后空林,暮霭遥天,清雾晨流。

   看这样的作品,非常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作品表现出爱好大自然的情愫。

在我看来,他的艺术,既非“概念摄影”,又非“风光摄影”——表现爱好自然愿望的摄影。

   他作品中很少有人,都是寂寞无人之境,并不表明他规避俗世,逃向粗莽的大自然。

他表现的无风影动、清溪碧回的境界,并不在强调自然美对人的吸引。

那种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爱世界、分享世界的观点,似乎并不合他的艺术。

因为那样,还是一个旁观者——捧着一个镜头远远看世界的疏离的人。

   不是概念,却有深邃的思考。

非关自然,却有对自然宇宙的洞解。

这是恒父摄影艺术的重要贡献。

   他的一组春之歌,并没有春花烂漫、漫天云霞、燕舞飞花的影子,却是一种“冷漠的春”。

《春无痕》,着力表现空花如洒的境界。

人在世上,处处留痕;目中所见,何处非象!

然而,风过沙平,雁过无影。

他的这幅作品,不是伤春,不作“春归去”的怅惘,而是在无痕中立定精神:

有痕便作无痕思。

君不见,繁花漫道当时甚,举目荒凉秋色凛。

在冷峻中,使人清醒。

  《春谣》——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此作通过对比来表达他独特的生命感觉。

娇嫩的油菜花,鹅黄浅绿。

而它的背景,却是乱如枯柴的朽株,色彩暗淡。

二者的对比,似乎在强调:

生成变坏本如此,世间万事如流水。

他的春之歌,不是要人们欣赏春之象,而是领会春之意。

禅宗中有“如春在花”的思想,《石门文字禅》中说:

“譬如青春,藏于化身,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春是“一”,是全体,是真如,而“花”是“一切”,是分身,是事相。

如春在花,随处充满,明秀艳丽,在在即是。

这就是他的“春之意”。

恒父先生在直接的生命感觉中,表现他的大智慧。

   恒父的艺术,有独特的格调。

亲切,安宁而又深邃。

他的摄影,是给自己的性灵寻一个居所。

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就是他的“云水居”。

成熟的摄影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有属于自己的格调。

风格是一位艺术家在作品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特色。

格调与风格有关,但又不同于风格,它侧重于趣味、价值倾向等,与人深层的意义关怀有关。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恒父有自己别样的格调。

他将摄影当作灵魂修炼的功课,他的摄影,是给自己“修行”的。

而不是供人“审美”的。

他读中国古代哲学的著作,深入了解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理解古人将艺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用心。

在我看来,他追求的,不是成为一位成功的摄影艺术家,而是通过摄影这种手段,建立起更有意义的生活,展现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他不是为他人拍,而是为自己拍,摄影只是提供了一个性灵诉说的手段。

   我看他的作品,常有一种幻觉,似乎来到宋人的世界,那种静雅渊澄、古朴幽深的格调,深深地吸引我。

如他的《暮雪》,似有南宋初年李迪《雪树寒禽图》的意味。

沾满了雪、在寒风中颤栗的枝,借着微茫的光,抖落出一片潇洒和天真。

那种绰绰的仙灵之气,给你蓦然中的惊喜。

他的《寒塘》,苇枯水冷,水气白如轻絮片片飞,两只水鸟来作客。

恍惚间,又似觉得来到赵大年的画境中。

   他的《寒江》,忽然使你与马远那幅著名的《寒江独钓图》叠映,想到宋元以来绘画中无数荒寒历落的制作。

迷朦的江面,光影微茫,一舟中央,芦席当盖,舟上空无一人,影凝结,浪停止,舟似前非前,似荡又非荡,一切似乎都静止了,没有钓的欲望,没有赶路的匆忙。

这样的气氛,真使人产生融入其中的欲望。

他的作品灵活地运用传统绘画中的水墨韵律,有时惜墨如金,有时泼墨为云,有时破墨而层层推展,有时干笔皴擦丝丝抽出。

如他的《水问》一作,画面大片空白,远水间轻抹一笔,浅渚中有一寒鸦兀立,极富水墨韵味,在小世界中,有大开合。

而《闲渡》一作,画面大部如淡墨晕染,染出江天一际的迷朦,忽在左侧以浓墨,砸出老树和伸展至水中的泊岸之具,空岸待泊,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似乎就是那急促的待泊人。

与其说他的作品追求画境,倒不如说传统文人画所体现对生命真实显现的方式,和他的摄影境界追求相合。

他并非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这样一种格调更适合他的表达。

他说:

“宋元意境:

远离尘嚣,静则悠然。

仰慕高古,追逐玄远。

晨弄露珠,夕望归鸟。

月下聚友,依篱饮酒。

与落叶同舞,伴雾岚悠游。

快哉人生,其乐何及?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企望。

 不少评论家都曾谈过,恒父的摄影是静的。

这也可能是其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他将摄影当作灵魂的“修行”,这样一种静气,当更适合他的追求。

万法自闹,我心独闲。

这样的摄影,才能成为他的“云水居”。

正因此,我们理解他作品的静,可能更需要费些心思。

我在分析中国传统艺术时,曾谈到三种不同的“静”,一是指环境的安静,它与喧嚣相对。

二是指心灵的安静,不为纷纷扰扰的事情所左右。

三是指永恒的宇宙精神,它是不动的,没有生灭变化感,是一种绝对的平和。

这是一种万物自生听,天空恒寂寥的寂寞境界。

   恒父先生的作品,有一种静绝尘氛的气氛,安静,平和,从容,没有大起大落,即便是激浪排天,也驯服在他的光影变化中。

其作品所及的世界,往往都是一些不起眼的风景,乱树,枯柴,草垛,败芦,寒雁,木船、破旧的木桥,山中的老屋,深幽的巷,失群的鸟……他将其编织进精微的光影世界中,赋予她灵动,灌注入生命。

微茫世界的一点提醒,虚空宇宙中的几缕风烟,竟然能夺其胎,换其骨,在熟悉中给人陌生的惊奇。

正如一首禅诗所说:

当万籁俱寂之时,有些事情发生了,一朵浪花出现了。

那些概念的映证,经验的复原,空间关系的诉说,那些大而化之的扫视,那些搅动内在欲望躁动的因素,都在他的作品中遁然隐形。

这里没有欲望的缠绕,没有表象的纠葛,没有理性的挣扎,这里是长河无波,这里是无风萝动。

   不生不灭不是一种死寂,而是天机自张,自在活泼。

这样的静,是一种唤起,一种启发,启发人生命深层的关怀。

看他的《长夜》,深山,森林缅邈,深幽的月光下,雪中高高的森林,变而为灰色的起伏不定的山峰。

忽然有灯光,从深林老屋中透出,在粗莽而森然的世界中弥漫。

莽莽原畴,悠悠天地,一灯如豆,我在其中。

历史就如这茫茫长夜,一百年前没有我,一百年后没有我,虽然我也会消失在永恒的寂寞里,但此刻我却是这样的宁定,没有局促,没有恐惧。

   我非常喜欢他的不少月下空林的摄影画面,极具浪漫色彩。

寒夜,月光下的枯木,枝枝细条嶙峋,经过他神妙的处理,一条条如银丝绽放,空林散花。

使我想到文徵明“月野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心魂”的诗句,这真是静寂中的生命之舞。

  前言:

恒父是邱建华这个人的网名,因为儿子叫“恒”,所以老子随手起个网名叫“恒父”,却是渐渐比真名叫得响亮了。

恒父是浙江人,且如今住在西湖边,镇日拍水。

今年的大理国际摄影节期间,恒父与徒弟傅拥军的联展《水相·树语》在银海山水间展出,作者第一次见到恒父并有所交流,感悟良多,经整理发酵后终成此文。

   夜阑人静,溽暑无边,黑暗中我忽然醒转,就像气泡浮出水面,脑海中突然呈现出这个标题。

苦心雕琢而不得的标题,如此得来,甚妙。

   ·东方意境“老树发新花”

 

   采访恒父的一念动得很早,但是此前我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个中缘由,大概可以理解为“近乡情更怯”。

当西人杜尚以游戏人间的潇洒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外延彻底颠覆后,他老人家两腿一蹬,轻巧地扔下一句:

“我最好的艺术是我的生活”,全然不管现代艺术这艘尾大不掉的船将驶向何方。

如今,在一个更显包容也更迷乱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艺术时而清醒,时而似被商业迷奸,陷入了迅速创新、消费、解构和消亡的怪圈。

但也有一些艺术家用内省的姿态,思考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问题,他们向纵深追溯自己的文化根基,执著地发出一己之声。

恒父的作品便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借用西方舶来的摄影术让东方美学的核心-意境说“老树发新花”,以清新喜人的姿态与世人打了个照面。

恒父作品长夜

   东方意境一直存在于中国诗、词、绘画……等艺术门类中,但是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割裂,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意境逐渐远离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曾经魏晋士人们所达到的艺术与生活的高度一元化,渐渐成为传说。

恒父向古人汲取营养,用他醉心摄影30载积累下来的功力,形成他别具特色的“意境”风光摄影,将诗意、禅意、画意和哲思揉进自然界电光石火的刹那瞬间。

于是,心中千言万语,化作观看时的一句:

“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恒父作品微醺

   谈论恒父作品绕不开东方美学与哲学,这两个命题皆宏大而浩渺,绝非我才力能逮的范围。

但我转念想想,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哈姆雷特,我何不谈自己感知到的恒父。

这种解读,对读者,对恒父本人来讲,皆似是而非,毋宁更像本人的一次精神之旅。

恒父一早预见这样的结局,他说,你随意。

他就像埋头打铁的嵇康,对于“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访客,本来不以为意。

   我且随意地从标题切入,我喜欢这标题里的文字趣味,透着难以言说的因果。

   ·山水间的相遇与“诚其意”

  我和恒父的对话在“山水间”里展开。

“山水间”是大理国际影会的主展馆,坐拥苍山,远眺洱海,当得起它的名字。

   

   而我更喜欢“山水间”的另一重涵义:

早在见面之先,我已经从恒父的山水尺幅之间认识了他。

艺术的神奇在此尽显:

读者可以通由作品抵达某些艺术家的内心,抵达的程度则跟读者自身的程度相关,厉害的读者,甚至可以比作者走得更远,这样的人,活该送去当批评家甚至哲学家。

   有人说恒父的作品只有风光意境,没有人,缺乏对现世的观照。

这样的理解我觉得略嫌皮相。

观照现世的纪实,我毫不怀疑是“摄影”这个行当的当行本色,是摄影本体的东西。

但是当艺术家跳出摄影,将相机当作艺术创作的工具,纪实与否不能当做作品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

   恒父说中国文化于他是一种信仰,就像很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恒父对现世保持一种冷静的观照,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跳出摄影之外,他也的确疏离于国内大小摄影圈之外,难以归类。

搞观念摄影的青年们自动忽略他,因“先锋”是唯恐与“美”沾边的,东方美学这种旧朝余孽,他们忙不迭与之割袍断袖撇清关系;以纪实摄影或者风光镜像占据主导地位的各种协会,因为恒父不主动登记为会员,自然沐浴不到组织的雨露春风;好吧,恒父本来是从民间来,还是回到民间去,但网络上的器材党们对于恒父也相当不忿,因为恒父只谈意境不谈参数,他们怒其不争,因爱生恨!

   来自摄影圈的纷纷扰扰,到了寂寥而自得的恒父这里,且抖落为西湖边的一襟晚照。

站在我面前的恒父,冲淡绵渺、洒落不羁的气质跟他的作品别无二致。

   但我提笔还是茫然。

《大学》里有句话我一向欣赏: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我以为,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和艺术家,皆以“诚其意”为发端,因为“诚其意”的先决乃是洞若观火的通达与智慧。

世间事,多介于“恶臭”与“好色”两个极端之间,不易让人形成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若连意见都缺省,又何来“诚其意”一说,凡人毋宁是自欺的时候居多。

  

   面对恒父作品,我心底的蒙昧与自欺究竟来自哪里,我追问自己:

   问:

为何你写得如此苦恼?

   答:

用西方的论说语言,让我如何讲恒父?

好似鸡同鸭讲的烦恼…… 

   问:

为何须用西方的论说语言?

   答:

摄影的理论体系来自西方。

   

   问:

你想抱着人家的理论笨死,还是想利索把自己的话说清楚了?

 

  答:

罢了,左右不过拾人牙慧,还是自家人来得亲切……   

 ·恒父作品里有无人的存在

   于是可以痛快切入此段落的主旨:

山水间,就让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恒父的作品里“没有人”的问题。

   答案可以借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一代尤物“度娘”对王风评甚高:

“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

”前辈学人讲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义再新,文字依然一派故国风光,拈来好似闲庭散步,这份功力,今人望尘莫及。

   重回《人间词话》,此处必有异议,或曰:

词与摄影,风马牛不相及,有甚么可比性。

但是还好,王夫子这本书并不教人如何填词,而是谈词所能到达的美学境界。

恒父则表示,自身的追求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意境用摄影表达出来。

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诗、词、绘画或者摄影,都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而已,当你熟练掌握了介质之后,殊途亦可同归。

  我且套用王国维的句子,来解答恒父作品的问题:

“恒父摄影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佳作。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用自然来映射人的内心情感,自非恒父的独创,中国文化的山水情结可追溯至魏晋六朝,如阮籍的“率意独驾,不由路径”,稽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山水成为士人理想精神境界的象征与寄托。

似非山水的生气远出,云烟变灭不足以对应人心的生机勃发,灵思万千。

恒父镜头下的山水,并不是被镜头对象化的孤立之物,而是“青山如是”的情感与灵性的载体。

摄影师游弋自然,追光蹑影,意在通天尽人之怀。

   恒父对山水的暗生情愫,相看不厌,也是与一种古老文明的相看不厌。

圣经中我以为最接近东方思想的《传道书》有言: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一代代人来去,转眼灰飞烟灭,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山水就像不能显影的底片,用长久曝光记录着人世的更迭,见证着文明的印迹。

恒父对山水深情冷眼的凝视中,包含着对数代人情绪与灵思的显影过程,这是一种穿越漫长时空的观看之道。

这种观看,功夫都在摄影之外。

至于如何让“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在表达上化厚重为轻盈,则是来自摄影的不懈探索和经验累积。

 ·恒父摄影创作的两个阶段  

   恒父的山水摄影创作目前似可分为两个阶段,“心界”系列时期充满禅意的具相山水;“水相”时期的化实为虚,返虚入浑的抽象之作。

  “心界”系列令人自然想到另一位以摄影表达东方画意的摄影师郎静山。

郎先生一代宗师,独创集锦摄影,将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元素拼接组合,让照片看起来好似中国画,“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恒父的创作方式有别于郎静山,他自言“数码相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数码相机的强大功能让恒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浸淫多年的暗房,他的作品基本一次成像,后期微调的不过是色阶、对比度等。

所以摁快门的一瞬间对恒父至关重要,这一瞬是“绝圣弃智”的本能一瞬。

但常常有人忘了“绝圣弃智”的前提是先有圣有智,不然所绝何物,所弃何物。

恒父说他“视准确曝光为狗屎”,于是摄影初学者说恒父误人,我以为恒父的意思是他不想复写镜像山水,而是借山水之魂营造他心中的主观境界。

准确曝光不难,随心所欲的借用不同曝光表达不同效果,这份功力更难。

恒父在胶片时代的暗房功力先不说,单说一台理论上15万次曝光的无敌兔,恒父用60万次曝光让其寿终正寝,死得其所,这份勤奋看得见。

  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上,恒父较郎静山有所开拓。

郎先生的作品跟中国画有似曾相识之感,摹古的痕迹较重。

但论古色古香,终是郎先生占得先机,郎静山的时代虽然西学东渐,但传统文化死而未僵,日常生活中传统的气息无处不在,身处这样的气场中,出来的作品自然古风纯正。

   恒父的时代,文明的传统已经割裂,经历断层之后再去寻求,多少会糅杂进来一些现代的痕迹。

但恒父的好处是,他的的画面更显天然独造,自辟心中一境,且多了一份“澄怀观道”的禅意在其中,令作品更添厚味,也给读者较大的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由舍相进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孜孜不倦的恒父最终不能满足于具象带来的束缚,在“心界”系列渐入佳境之时,他忽然放下一切,借西湖之水走入舍相的不归路。

一个“忽然”,其实来得悠然。

恒父说他持续拍水两三年,才慢慢摸索到门道。

有初学者认为恒父的作品好摹仿,对着水一顿狂拍,一天能出好多张,我以为勇气可嘉,但也真是无知者无畏。

恒父说“水相”系列他仍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我问,借山、借云或者借树等外物来达到“舍相而意境全出”的目的可否,恒父摇头,他说也曾尝试多物,但是都不如以水为载体,水的灵动变幻世间罕匹,他对水心存敬仰。

我又问,大理的水拍起来如何,恒父说不好拍,他一般只拍居所附近的西湖之水,因为熟悉。

恒父拍水,借重几个因素:

风速、天光、倒影、水上的泡沫漩涡。

恒父说他在创作上颇受严羽《沧浪诗话》的启发,我于是恍然大悟,严羽说: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恒父将无迹可寻的风、色、水、影等元素有形组合定格在刹那间,从而达到“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的无穷意味。

  在论坛上,有人纠结于恒父作品“道”与“技”的先后问题,我问恒父,在对着水面拍摄的时候,心中是否先有画面的构想与设定。

恒父答,不是。

他说,对于画面中意境的感觉、修为是一直以来都有,抓拍到是运气。

但是他也说,他对风速与水的交感十分敏感,头脑中有计算,框选构图时基本只一瞥就明白自己想要的。

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大概就在于理性之外的这点神秘与随机。

  恒父的《水相》系列,我不禁要拿来和摄影史上另外几种水相比照。

另一位东方人衫本博司也拍水,他的《海景》系列简单得只有海天一线的分割,却以对时空的深沉哲思而名声大噪;还有一位西方人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的《莱茵河2》,贯彻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美学传统,以极简的构图一度荣膺世界上身价最贵的照片。

此二人,一者以水观照时空,一者以水观照当代。

  至于恒父,我觉得他就像一位“临水照花”人,以“水相”探究人类浩渺无际的内心世界与宇宙深沉境界的关系。

我喜欢他理直气壮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态度,诚意之作,妙在天然。

   恒父,原名邱建华,浙江开化人,1960年7月生,1978年玩摄影至今。

独立艺术家,心界影社创始人。

     2010年大众摄影“2010年度影像十杰”。

     2011年9月14日,中国美术馆举办“心界——恒父摄影作品展”

     2011年9月17日,北京爱普生影艺坊《心灯》恒父摄影展

     2011年9月28日,《心灯》获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奖提名奖

     2012年5月23日,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心界》恒父作品展

     2013年1月26日,台北恆昶藝廊《心界》恒父个展

     2013年8月1日,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舍相》恒父典藏作品展览

     恒父爱喝酒,爱看武侠,信仰中国文化,坚守东方美学,对水心存敬仰。

偶像是陶渊明,喜欢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最享受垂钓的悠然时光,当然最放不下的还是摄影。

(编者语)恒父摄影作品欣赏

编者按:

前不久,在一份摄影报刊上看到有关恒父先生的图片和文字释读。

随后介绍给几位朋友,竞相传阅。

在唯西方风格马首是瞻的时代,中国摄影的出路在哪里?

编者认为,恒父先生的作品是一个良好的佐证。

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态中,迷失和困感,纠结缠绕,剪不断,理还乱,那么,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品一品恒父的图文,静心禅坐,想必会有一个清幽心定、自由从容的空间。

经恒父先生同意和授权,现将他的有关图片和文字予以发布,欢迎朋友们学习交流。

读恒父作品有感

作者:

张耀疆

最早见到恒父的摄影作品,是在一家摄影网站的风光版,那里有他一个置顶长贴,至今还记得初见惊艳赞叹不已的情形。

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这种风格的作品:

青衣长衫,颔首捻须,微笑着,清矍如一骑牛老者,对,就是几千年前那位西去归隐的老子。

画面中,云,雾,狂狷的风,微澜的水,以及若隐若现置身世外的坦荡情怀,都让人有读《道德经》的无穷回味。

用眼去赏的摄影作品,居然能品到用心才能触及的情怀,该是何等的美妙?

不过,感觉真正能读懂恒父的并不多,就好像很少有人能通透《道德经》一样,虽只是短短五千字,却需有多少风雨经历之后的顿悟和淡定?

恒父的长贴应者芸芸,与我一样,多是欣赏和赞叹。

但如果总是把焦点集中在“怎么拍摄的?

”、“是不是做过后期?

”、“像画儿一样”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