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节课.docx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百四十七节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
思考题
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为什么?
796、什么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
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
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
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
现在跟以前相比有何改变?
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
你打算怎么样让自己一一具足?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断除珍爱自己的道理。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的身体、心里、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功德,却喜欢夸夸其谈,说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一个新领导,叫慈诚罗珠和我去跟他见面。
我们一到他的办公室,他就开始自我介绍“我在小学如何如何,中学是什么团干部”,然后是高中、大学,一直到现在,将所有的功德讲给我们听。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当面制止,但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即使是帝释天,赞美自己也不太好。
世间人若不宣扬自己,可能怕别人不知道,但真正的大乘行人,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看内心每天被信心、慈悲心、出离心占据着,还是充满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
过失大还是功德大?
身体的所作所为,从早到晚行住坐卧如法还是不如法?
是按照《毗奈耶经》或大乘教言所讲的那样去做,还是经常自我放逸,随心所欲地造恶业?
如果经常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好人。
我本人也有这种感觉,别人说我了不起、功德大,我真的特别惭愧,自己到底怎么样不用问任何人,自己是最清楚的。
如果说我没有功德、修行不好,那他已经说出了真相,我特别能接受。
一个人就算偶尔有点出离心、神通神变,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
以前噶当派的衮巴瓦尊者有神通,一次他与大家行路时,到了中午没有饭吃。
正当饥饿难耐之际,衮巴瓦以神通得知马上有人会来送饭,并告诉了大家。
当时仲敦巴尊者极为不悦,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不要骄傲自满。
噶当派和禅宗的大德们,都喜欢隐蔽自己的功德,即使有点微不足道的功德,也不会拿出来炫耀。
我们平时也应当如此,没必要到处跟别人说:
“我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了,我的境界如何如何。
”千万不要这么讲!
你这种境界也许是暂时的、偶尔的、不可靠的,没有什么可信赖的。
在《莲苑歌舞》里,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当时尊者跟他说:
“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
”有些人依靠某种挫折变故,对轮回产生了出离心,但今后的日子还很漫长,还会有许许多多快乐,那个时候这种出离心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暂时有一些境界的话,自己不值得宣扬。
我们在上师身边或金刚道友面前,很容易生起出离心,但是离开他们之后,诚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说,修行的境界就会像水里的石头。
是什么意思呢?
水里的石头泡在水里,看起来很潮湿,一旦拿出来放在阳光下,一下子就变干了。
同样,有些人在上师道友面前或者正在听法时,对佛法的信心很不错,自己觉得境界很高,永远也不会退转,可是稍微离开一下,马上就不行了。
菩提学会有些道友的行为,我也打听了一下,他们在每个礼拜天学习,礼拜一的时候境界不错,因为刚刚听完一堂课,对佛法的信心还可以。
如果礼拜六给他们打电话,前一堂课基本已经淡漠了,后一堂课还没有接上,那时候的境界跟礼拜一完全不同。
假如没有长期地闻思、长期给自己充电,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进力,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夸耀。
听说有个寺院的方丈,他整天都说:
“昨晚我又见到观音菩萨了,菩萨对我说……”人的相续很难以了知,他有没有见到,我也不好说。
但即使真正见到了,有修证的人也不会随便说。
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经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其实这样不是很好。
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得很清楚:
“不宣自德,不隐己过。
”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宣讲自己的功德。
噶当派的祖师们一向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
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
华智仁波切讲过:
“自己功德深隐匿,他人功德张幡旗,卤莽傲慢决不作。
”意思是说,将自己的功德尽力隐藏起来,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经旗一样去宣扬,傲慢等不如法行为在众人面前千万不能出现。
有些上师还说,如同小偷偷来的东西不会当众显露一样,自己的学问和功德也不要随便挂在嘴上。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亦云:
“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愚者稍有一点学问,哪怕会讲一个故事,也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听,就像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不可能沉下去;智者的学问不会挂在嘴上,而是全部隐藏在心底,就像蓝宝石、如意宝等珍宝,一放进大海,马上会沉入水底。
因此,智者和愚者的行为有天壤之别。
大家应该知道,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内在境界、面见本尊、示现未来授记等功德无量无边,可是在我们面前,除了显现极少数的梦境或者为了特意调化个别弟子以外,从来不宣扬神通神变。
甚至传承弟子中有些愿意讲神通的,上师经常在大众面前呵斥。
他老人家具足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但一辈子没有认定过任何活佛,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功德。
因此,我希望有些传承弟子,不管是辅导时也好,在众人面前也好,不要说“我今天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有这种境界,却偏偏喜欢讲这些。
个别人可能也有一些细微的境界,但这些境界千万不能在别人面前讲。
智悲光尊者曾说:
“作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否则,从此之后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
”米拉日巴尊者也说:
“雪山雄狮、森林野兽、大海鲸鱼,若能隐藏不露,才会减少危害。
同样,作为修行人,所修之法、修得的境界千万不能泄露,不然会招致违缘。
若能善于隐藏,必能修成顺缘,最后圆满成就。
”所以,大家在保护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应该学习智者的行为。
很多居士经常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极少数人整天炫耀自己“我昨天看见什么,听到什么”,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重要。
如果看见很重要,那《释量论》中说,你不用依止上师了,依止尸陀林里的秃鹫就可以,因为它好几百由旬以外的尸体也能看得见。
而且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依靠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肉眼见不到的东西都能见到,听不到的东西都能听到,但这些并不是功德。
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帮助众生,有这样一颗心最珍贵。
从诸佛菩萨的历史来看,他们成就的因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种利他心,在任何佛陀的传记中,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因此,大家在价值观上不要搞错。
尤其佛教不兴盛的地方,人的行为总是奇奇怪怪的,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颠颠倒倒的,这方面务必要引起重视!
丑三、摄义: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我们从无始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衣食、生命、财产、生活、感情等,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
不说前世的前世,我们即生中没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当小孩子的时候,为了玩具得罪过其他孩童;长大之后,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过很多人和非人。
为什么害他们呢?
就是担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希望自己一切圆满。
而现在,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那么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
大家没有皈依之前,可能伤害过很多众生。
不说别的,仅仅是吃一顿饭,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小到大故意或无意杀过多少生命?
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牦牛时,故意杀虫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我们平时讥笑别人、得罪别人、伤害别人,更是无可计数。
因此从现在起,大家应该发誓重新做人,否则学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发了这样的心之后,自己能不能做到呢?
这一点是可以的。
因为我们拥有殊胜上师的出世间教言,依靠这些教言,成千上万个修行者已经获得成就,我们只要做的话,也完全是可以的。
甚至一些世间人,遇到修养好的人时,也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今江浙一带)非常出名。
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
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我们以前读书时,也有一些特别野蛮的同学,大家都很害怕他。
)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
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
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
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同样,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快乐,一切都是为自己奋斗,从现在起,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了,一定要为众生造福,把方向改变过来。
若能如此,真正的快乐才可以出现。
世间上的很多人,心里很希望自己快乐,但发心与行为往往背道而驰。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
“世间人心动,爱执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世间人很愚痴,他们的起心动念只耽著世间福报,一味寻求财产、感情,而将寂灭涅槃的无漏大乐弃之不顾,终生奋斗也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
《法句经》中有这么一句: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广求大者,乃获大乐。
”凡夫众生追求自利,即使得到芦苇上的水滴般的小利乐,实际上也毫无真实安乐可言,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究竟大安乐。
然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
大城市里的人密密麻麻,每天都在为了自己而忙碌,包括有些念佛的人,心心念念就是“我的成就”、“我的解脱”,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药一样可怕。
其实只有放弃对自己的执著,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
尽管放弃自我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大乘修行人与众不同的是,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弊能认识清楚——如果对利益众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只是想着自己的话,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不一定能实现。
这些话我在前文中说了很多,但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利益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
有些窍诀虽然文字很少,但对某些人来说,却可以让他顿然醒悟,从此改变自己的一生。
所以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不能相应自己的心。
禅宗有种说法是:
“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
”明白之后,哪怕一个字也嫌多,用个表示方法就可以了;如果不明白,我在这里啰啰嗦嗦地讲半天,也不一定起到作用。
其实真正有信心的人,我一个字都不用说,只表示一下让他利益众生,他就会一味地忘我利他,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事情了。
可是,如此利根的讲者和听者,现在是很少的。
大家晚上睡觉时也应该想:
“今天以前,我整天都是利益自己,害过无量的众生,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能力、智慧有别,不一定要做得好大好大,佛陀因地时有时候一辈子就救护一个众生,但也是相续中的一分积累。
所以获得人身以后,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
不然,临死的时候空手而归,确实非常可惜!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调柔、寂静、如法。
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说话都要有文雅的威仪,不能让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傲慢粗暴,觉得天下唯我独尊,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
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心里有没有傲慢不知道,但走路、说话很多方面看起来傲气十足,这是不合理的。
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
我们发心要当众生的奴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
有些人什么学问和功德都没有,但言行举止经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痴相,这是不应该的。
自己的功德纵然超越许许多多人,行为上也应该极其调柔。
打个比方说,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
(当然,我这辈子没有当过媳妇,讲出来可能像盲人摸象,很多老菩萨会觉得:
“应该让我来讲,这一堂课我来当堪布。
”但毕竟我是讲者,还是硬着头皮讲吧。
)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或者没有做任何事情,婆家就会非常不满,经常呵斥她。
所以佛经中说:
“应知菩萨者,譬若新妇。
”菩萨应该像刚过门的媳妇一样,行为小心翼翼。
有些经典中还说:
“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当像新比丘。
”新比丘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刚受完戒的人,一切威仪非常具足,走路的姿势也非常特殊,有时候把长长的具铺在地上——“上师啊,弟子已受三坛大戒,从今开始过午不食!
”许多行为真的很如法,而且经常提醒旁边的道友:
“我们出家人应该怎么怎么做。
”但再过几十年以后,一天掉一个、一天掉一个,很多功德都没有了,过失就积累出来了。
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始终戒律清净。
刚受戒的人谨慎小心是正常现象,并不值得炫耀。
前段时间有个刚出家的人,见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开玩笑,觉得这很不合理:
“堪布为什么开玩笑啊?
所有的时间应该用于修行方面,不能这样散乱,起心动念都应转入妙道。
”是,刚开始很多人都会这样。
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会不会这样也很难说。
一句玩笑也不能说,什么行为都非常如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难做到。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妇一样。
在古代封建社会,新媳妇的行为特别注意。
唐代的《新嫁娘词》中就描写了这种状况,中云: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刚过门以后,先让她休息两天,到了第三天,依照习俗要下厨房给公婆做菜。
做菜时她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手洗干净。
但婆婆喜爱什么口味,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如果公婆吃起来大皱眉头,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那以后的日子很不好过。
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丈夫的姐妹)先尝尝羹汤,假如她觉得可以,那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新媳妇会不会这样呢?
不一定噢。
嫁过去以后,管他三七二十一,你爱吃不吃。
假如婆婆是南方的,东北的媳妇就做东北菜,不管她喜不喜欢吃。
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藏地也有这种习惯,一个女人嫁出门以后,如果被婆家撵回去了,以后就没有脸见人了,大家都会轻视她:
“啊,某某家的女儿被休掉了,已经成了废品了!
”因此古代的媳妇在行为上相当小心。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头上戴婚纱,变成新媳妇,而是说利益众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妇一样谨慎。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
产生什么呢?
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
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
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
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
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
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
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
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
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缘众生和缘佛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
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可是我们具不具足呢?
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
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
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
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
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
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
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
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这样的行为如果慢慢去培养,到了一定时候,为一个众生也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晋朝有一位僧群法师,多年一直住在山里修行,他附近有块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与磐石中间隔一条深沟,上有独木桥,可以走过去打水。
后来有一只野鸭,折断了翅膀飞不起来,停在独木桥的中间。
大师要去打水时,见它占了独木桥,动也动不了,想用锡杖拨开,又怕它掉下深沟丧生,于是回来不去打水,最后因缺水而示现圆寂。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赞叹道:
“为保全动物的生命而不顾自己,再没有比这更慈悲、更伟大的了。
或许有人会说:
‘为了保全野鸭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还可以,牺牲生命不是太过分了吗?
’其实圣者将自己的臭皮囊视如浮泡幻化,只要对众生有利,宁愿将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丢弃不顾。
佛在因地时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是这种精神所致。
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远也是不会明白的!
”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后,很可能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牺牲自己,更何况是很多的众生了。
对我们而言,现在主要是这种利他心能不能培养出来?
如果能,就像一些藏传佛教大德所说,那时候你的言行举止没有一个是不如法的。
这个法的的确确非常殊胜,关键是人能不能跟上它。
宗喀巴大师说:
“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是大乘也不够。
”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没有跟上的话,法再好也没有用。
就如同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高级电脑,使用者如果特别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电脑对他来说就像一块石板一样没有用。
因此,法殊胜也要与众生的根基相应,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
古大德也说:
“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
”发菩提心谁都可以发,但真正能生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看来,这次推广《入行论》还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以前一味地为自己奋斗,口头上说的是禅宗法语,但做事情就像腐败分子一样,目标完全是对向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证悟……而现在修学《入行论》等大乘教言之后,虽然凡夫人难免还有自私自利,这不是靠理论就能断除的,但因为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确实能做到不忘利益众生。
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众生是最大的功德,《经庄严论》云:
“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
”《释量论》宣讲佛的功德时也说,佛陀的功德归摄于两点,一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一是以智慧通达万法。
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前进,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们的足迹,总有一天定会达到目标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务必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反而想要把他杀了、把他害了、把他卖了、把他吃了,那绝对不是修行人。
一旦生起了烦恼恶念,一定要强迫去制止,这样的念头在世间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况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永远利益众生的人了。
有些道友在贪心的驱使下,或者嗔恨心的催动下,发菩提心的时候眼泪汪汪,但过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过来吧”,一边跑一边比画动作。
(其实你们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胆子,有胆子的人不是这样的。
)心中有菩提心的话,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害众生的。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
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
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凡夫人的发心经常是一种假象,今天天气好,上师刚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们也关于大乘佛法进行了研讨,这个时候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自利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过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了,今天累了,关系不太好的人出现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想打架的动作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不太好。
打架的人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辩论过。
你发心利益天下众生,但道友对你做一点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比起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人,修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上师面前要好好地祈祷,老老实实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这样功德才会慢慢散发出光芒。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