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974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

教时

课型

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

 

 

星期

 

 

第二课时

星期

第三课时

星期

第四课时

星期

第五课时

训练

星期

教与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与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与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

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

词类活用

释义

例句

翻译

征蓬

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形容词作名词,原野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翻译

动词,慰问

动词,打听

动词,清除

名词,纹路《童趣》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例句

翻译

可怜

高处

危险、危害

不足

不值得

不够

三、读、背诵四首诗

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

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

1、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一句的含义。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奇观”。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其中“直”与“圆”二字展现了怎样的景观?

4、“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二、展示、评议

三、课后作业见《金榜行动》

学反思

 

第三、四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学习《渡荆门送别》(其三)《登岳阳楼》(其一)

(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探究下面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浓浓的乡思之愁的句子是:

“,。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

诗人以

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和,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所展现的画面。

8、颔联中“随”、“入”二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谈谈其好在何处。

9、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并简析“下”字的妙处。

(三)学习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探究下面问题

1、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和_______融于一体。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5、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6、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比较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岳阳楼: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昔闻:

过去仅是听说过。

3.吴楚:

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

裂开。

这句是说:

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乾坤:

天地。

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5.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

有孤舟:

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6.戎马:

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凭轩:

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诗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1)从内容分析,上面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题材)诗。

(2)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颔联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尽的景象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

B两首诗意境开阔苍凉悲壮,感叹国家多难却又豪情满怀,“不以己悲”。

C杜诗的“凭轩”与陈诗的“登临”都书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D两首诗写作背景相似,题材相同,所营造的意境都源于诗人远大抱负。

(3)比较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请简要说明。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作业1、见《金榜行动》

2、认真复习,准备在能力大练兵中获胜

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与学要点: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大练兵(每错一处扣1分)

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2、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3、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4、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5、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6、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7、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8、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9、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10、“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1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12、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4、“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15、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1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王维《使至塞上》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3、你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句中看出了什么?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岀朝廷的惆怅,暗写

5、《红楼梦》里香菱说: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词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6、本诗从体裁看是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诗。

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或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8、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9、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幅图画具有

①美;②美;③美;④美。

10、诗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11、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两个字中。

12、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三、李白《渡荆门送别》  

1、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

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4、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6、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之情。

  

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8、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

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9、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10、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11、.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

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12、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四、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________”到“________”,写景由近及远。

5、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

6、“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具体内容。

7、“风霜”语意双关,说说其双关含意

8、《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9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10、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30课诗四首答案第二课时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1、三层意思:

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3、用语平淡自然看到月下的诗人从田间锄草归来,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夕露沾衣也在所不惜,一副勤劳辛苦的样子。

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快和满足之情。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愿”指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心愿。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比喻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或以“征蓬”自况,写飘零之感;以“归雁”自比,表达思乡之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语忧郁之情及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3、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与大漠的平静安谧。

“圆”字写出了边塞地区的辽阔旷远。

4、说明随从少,礼仪规格不高,微露出作者的失意情绪。

第三、四课时

(二)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探究下面问题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4、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5、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移步换景近景和远景

6、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思乡情深

7、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原野。

8、“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9、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境,云霞升腾,变幻莫测,像是海市蜃楼。

“下”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面平静时月亮在水中的浑圆皎洁的倒影,真切地写出了蜀人初次出峡见到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表现出诗人洒脱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探究下面问题

1、夕阳迟欲暮时2、B3、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4、A

5、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6、

(1)咏怀

(2)、B(3)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杜甫的《登岳阳楼》怀古伤今,苍凉悲壮。

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

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

第五课时

一、归园田居(其三)

1、种豆南山下。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夕露沾我衣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C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0、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11、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示例: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12、“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13、D

14、“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15、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6、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二、王维《使至塞上》

1、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2、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

  

3、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