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956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docx

【一】

我心中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12篇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

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

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

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

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

40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 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二】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不仅感慨万千。

我所成长生活的西省村位于洪山镇南部,湖南路以东。

农村是改革的发源地,要想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农村开始看起是非常必要的。

40年来,在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绝对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这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伟大且辉煌的变革。

谈到农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种地”。

改革自然也要从这里开始。

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积极性明显提高,全面实行不到两年就出现了所谓的“卖难”现象。

当时产的粮食只能交到粮站,

不能自己卖,产的太多粮站又交不进去。

后来国家逐渐调整了政策,允许我们自己卖粮,甚至是自己加工粮食。

更令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这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

在国家提出了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村子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现在

我们村现有耕地面积483亩,在耕地上全部因地制宜种植了合适的农作物。

40年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不是一句玩笑。

小时候,生活对我来说,基本是这样的:

家是土砖、黑瓦和下雨天四处放置的接水盆,衣服是“新三年、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吃是勉强糊口,若能有几个烂苹果解解馋,别提有多高兴。

对于这样的生活,大人们会用“穷”字来概括。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更不会有其他更高层次的追求了。

40年过去了,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村有村民486户,

128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53名,设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

小组长8个,村民代表31人,有10个妇代会小组,设有育龄妇女小组长10人,村年收入100万元。

我们西省村先后被授予xx先锋基层党组织、“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四德文化广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村两委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建设村民住宅楼xx栋,安置村民3

20户,湖南路商住两用房20个,村内和住宅楼按排环卫清洁工6个,设立垃

圾车10个,箱式垃圾池3个,重新按装改造了自来水管网让村民全天候吃上自来水,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全面进行了硬化,设立文化广场,每年10月1日都开展一次全民体育竞赛活动,主要是篮球、乒乓球、太极拳和秧歌队、健身操等活动,全村路灯保持常年使用。

住宅小区、村内路灯、文化广场照明等每年电费在3200元,坚持每年一次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意外人身保险,全村参保人数

达到100%以上,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生活补助,三年级以下

学生乘车费每人每月补助80元,每年的中秋、春节为村民发放福利,每年三夏、三秋农机作业费由村负担,设立了四德公示榜,为弘扬四德新风尚,设立了“四德工程”建设一条街。

按照标准要求办起了农家书屋。

目前我村已对全村进行了规划用地面积10.787公顷,规划安置住宅13栋,满足安置需求。

40年前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现在我们村积极发展企业,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现

在我们村主要企业现有xx福乐锅炉科技有限公司、xx隆蓬磨料厂、xx镁铝耐火材料、xx兴华化工厂、xx龙泰制衣公司均系民营企业,出豆腐2户,养猪1户,铝合金门窗按装3户,超市2户,保健站和诊所2处,个体运输5户。

这为本村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从1978~2018,不觉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

四十年来,西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我也从懵懂孩童变成了即将迈入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接点"耳聪"之年。

自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人把做个城里人,吃上商品粮,住上楼房作为一种理想;近二十年来,城里人却反过来羡慕农村人有土地、空气好、有景色,并以在靠近有山水的地方有个属于自己的住所为奢望;在乡村振兴战略鼓舞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日可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正以农民变市民的节奏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每个村庄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感受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的机遇都是相同、相等、相互的。

渔王村的变迁就是我省乃至全国村庄变迁的缩影。

我们坚信,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双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定会实现。

【三】

我生于1979年那个“春天”,那一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而我,何其有幸得以见证整个春天的样子。

母亲一直都说我是个幸运的人。

自从有了我,我们家就分了地,再也不缺吃的了。

我的童年虽物质匮乏,却过得无比幸福。

没有了饥寒的困扰、也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更没有电子游戏的诱惑,在施光南春天的狂想曲中,一群小伙伴一起在希望的田野里疯长,一起拾麦穗换五分钱一根的老冰棍,一起挤在梁大爷家那台全村唯一的黑白电视机前看《霍元甲》,那黑白的影像伴着清凉的香甜味道成为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少年时的我勤奋好学,对待学习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刚刚经历了文革的父母。

我的母亲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在文革期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对此,母亲一直耿耿于怀;而父亲作为村里的“秀才”却因为家庭贫困无缘再入学校继续深造。

因此,我和姐姐就成为了父母希望的寄托,他们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立志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好书。

那时的家境并不好,虽温饱有余,

但是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父亲每个月5元钱的民办教师工资显然不够。

1989年,父亲加入了深造的队伍,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劳动力。

为了供三个学生读书,她除了料理家里的自留地还要养蚕、喂猪、晒柿饼、摘花椒、采草药,一个鸡蛋一个鸡蛋的攒着卖钱。

每每看着操劳过度的母亲,心里总是愧疚难当,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而母亲总是对我们讲:

“现在有这个条件念书,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对知识越来越认可、对知识分子越来越重视的改革开放之初,我的父亲终于民师毕业顺利转正,像母亲一直盼望的那样成为村里正儿八经的“先生” 。

1993年姐姐女承父业顺利考入师范。

1995年,在母亲“感谢邓小平!

”的念

叨声中,从小体弱多病的我怀着对村里保健站的无限恐惧走进了卫校的大门,开始了属于我自己的成长之旅。

入学之初,母亲是希望我毕业之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的,但就在香港回归那一年,淄博市再无“包分配”这件事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回到家乡的卫生院,成为一名护士,摇身一变成为拿着针管给别人打针的人。

其时,xx区医院张庄分院更名为xx区张庄乡卫生院,村里的保健站不知道啥时候成了卫生室。

卫生院工作并不忙,因为药价贵,有个头疼脑热小打小闹的毛病大家都直接到卫生室解决,很少光顾卫生院,卫生院的大多数病人都是“公费医疗”的学校教师、乡政府工作人员,所以我的工作日常还是比较清闲的。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结束了我清闲的工作日常,同时也结束了农民没有医保的历史,开始了医改的新纪年。

“万事开头难”,新农合是新生事物,所有的政策都带有实验性,所有的工作方法都需要自己去摸索,群众对此也不容易接受。

年底的筹资就像是一场战争,每年的年底都能让人“蜕一层皮”。

2007年每人一年参合费用只需20元,门诊报销比例30%,封顶线1

50元,我们挨家挨户下通知,通过各种方式做宣传。

当年连同各级政府补助,

共筹集资金64万元,筹资总人数10774人。

马上,我们就都尝到了甜头。

本年度本来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合的、不幸生了大病的老百姓,额手相庆,感激党的政策好;而那些没有参合却生了病来哀求我让我给办参合的,我虽不忍,却也只能告诉他们“等明年吧,明年可一定要参合,拿钱买健康!

”让他们记住教训,顺便当我们的正、反面宣传材料。

有了好的开始,更有政府的决心,新农合参合人口逐年上升,缴费金额逐年上涨,各级政府补助逐年提高,门诊住院补偿比例逐年拔高,直至2013年,参合人口10805人,每人一年缴80元,各级政府每人补助280元,筹资总额38

8万元,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