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141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春江花月夜教案

课时教学方案

授课日期

星期

节次

3月5日

星期一

3月6日

星期二

3月7日

星期三

班级

序次

2

2

2

 

课题: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同时代名人,感受时代文化背景及作者的独特品质。

2、感知作品的高远内蕴,运用音乐形式感受诗歌意境美。

重点:

感知作品的高远内蕴及作者的独特品质。

难点:

作者的独特品质

基本能力:

感悟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

课的类型:

综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要点、教法和时间

Ⅰ、组织教学:

Ⅱ、复习导入:

对我们生长在21世纪的人来说,唐朝是一个传奇盛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杰出。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618-907),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

唐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渊,他的次子-李世民是中华帝国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经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使中华帝国进入另一个辉煌的时代,海外的中国人现在叫「唐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尤其在文学方面,唐朝有惊人的发展,唐诗的黄金时代就在这时达到巅峰。

著名的有李白、杜甫、苏轼等。

今天学习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作者也是一位初唐诗人——张若虚。

那么其人、其作又是怎样的呢?

Ⅲ、讲授新课(新课教学):

第一课时:

一、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初步感受意蕴。

二、作者及同时代名人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

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

诏许之,赐鉴湖一曲。

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

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

建“一曲亭”自娱。

繁纸不过数十字。

“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

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2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

未几病逝,年八十六。

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

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

《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

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

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

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

回乡后不久病卒。

张旭1、唐代书法家  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2、唐代书法家张旭诗作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包融,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现存诗仅八首。

  事迹二则

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

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门四士"。

(《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

融,延陵人。

开元间仕历大理司直。

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

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二包。

有诗一卷行世。

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

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王羽),温庭筠、温宪;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暇,清尘远播。

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庶不慊于祖风。

四难之间,挥尘之际,亦可以为美谈矣。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包融传》).

三、关于兖州

兖州概况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

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3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分别列第60位和第54位。

  兖州市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

三国时期曹操曾长期屯兵兖州。

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跨东西,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转站。

公路四通八达,有327国道、日菏高速等数十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市内公路总长630余公里,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兖州是国家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储量200多亿吨,年开采量2000多万吨,坐落在兖州境内的兴隆庄煤矿是全国第一个4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三大丰水区中唯一尚未大量开采利用的地区。

  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

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

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

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

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天主教传入兖州,与儒家文化、伊斯兰教、佛教共存。

汉唐时期,兖州崇文风尚盛行,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诗歌传唱之乡。

“诗仙”李白寓家兖州二十余年,赋下《梦游天姥吟留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不朽诗篇。

兖州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杜甫登临赋诗的少陵台,李白畅游览胜的青莲阁,“峥嵘塔与白云齐”的兴隆塔,王因、西吴寺、桑园等古文化遗址及柳下惠墓、贾凫西墓、石马石刻、泗河桥、天主教堂、金口坝、磁山人文景观等。

清康熙年间铸造的泗河镇水之剑长7.5米、重1500公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兖州文化

  端信兖州

  兖州的“兖”字,还被后人赋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义,那就是端信。

此说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的纬书《春秋元命苞》:

“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都曾对此转述引申,说明,不仅“兖”字有端信的含义,而且兖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什么是端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端,直也”;“信,诚也”。

端信就是为人行为端正、品格正直;就是在与人交往中诚信无欺。

这是多么美好的含义!

  说兖州的“兖”字有端信的含义和兖州人有端信的禀性,不是偶然的。

兖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赐予,又有历史的渊源。

  兖州有十分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等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塑造了兖州先民遵守规范、敬畏权威、严谨认真、诚实淳朴的品格。

另外,兖州在地缘上属于鲁文化区域,鲁文化也可以称为儒家文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个人的品格修养和道德完善。

历代地方志评论兖州的民风,往往是:

“家家自以为颜路,人人自以为由求,人皆知读圣贤之书,文质彬彬乎过人,弦诵洋洋乎盈耳”(元《方舆胜览》);“其俗温厚驯雅,华而不窕,有先圣贤之风”(明《兖州府志》);“土风和厚,家多弦诵,民俗驯谨,无狙犷气”(清《滋阳县志》)。

端信,正是这种风气和精神的概括。

兖州的历史上,确实也出现了不少堪称端信楷模的人物,颜回、范淑秦、牛运震等;

  柳下惠传说

  兖州是钟灵毓秀之地。

这里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古鲁国旧址,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更有家喻户晓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人物等在这里生活、悠游。

众多与之相关且时代流传的民间艺术,都较好地展示出了这里的生活风俗、秀丽风光和兖州人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了人们的善良美好愿望。

  春秋时期,天下纷争,诸侯割据,那正是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宣扬"克己复礼"的时代。

作为与孔子同时代的柳下惠,名展禽,以学问和品德响誉四方,他的弟弟柳下跖秸秆造反,啸聚仙林,占据一方,还把劝其归顺周天子的孔老夫子痛斥辱骂了一番。

柳下惠坐怀不乱就诞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

  口口相传:

寒冬深夜,兖州公子柳下惠正在家中研习学问。

忽听院内"咕咚"一声,似有人跌倒,接着微弱的"救命声"传来。

柳下惠不敢怠慢,急忙开门奔出,只见雪地里躺着一位妙龄少女。

雪光下,这位女子衣衫单薄,看样子就要冻僵了。

救人心切的柳下惠哪管"男女授受不亲",忙将小女子抱到房内,抱着女子"为其取暖",美少女的体香与发香沁人心脾,但柳下惠如和尚坐禅,心如止水,一心救人,并无邪念。

美女苏醒过来。

见躺在一位陌生男人怀里,又羞又愧,,又见自己衣衫完好,那男子并无废立之处,不由感激柳下惠救命之恩。

遂说"如此恩德,小女子终身难报",如君子不弃,妾愿与公子结尾百年之好,以报大德。

"说完,女子红晕上脸,更添娇媚,可谓美轮美奂。

柳下惠正色答道:

"小姐此言差矣,吾岂能施恩图报,做苟且之事,那样既侮辱小姐名节,有污柳下惠清明,徒惹世人笑谈,君子不能为也。

"美少女听了柳下惠这番陈词,愧疚中更增添了对柳下惠高尚人品的敬畏之情。

天明后,柳下惠护送少女返家。

世人皆知柳下惠的品行操守,并无人怀疑他俩有苟且之事。

从此,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流传下来。

  兖州人民为纪念历史上的这位先贤圣人,在城内曾建"和圣祠",时代敬奉。

实验小学原名"惠氏小学",亦是位纪念柳下惠而得名。

柳下惠的出生地"和圣堂"村及他的墓地"高庙村"都与柳下惠的事迹密切相关。

  《坐怀不乱柳下惠》这一兖州民间口传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现已濒临失传。

兖州市文化部门已制定措施。

待立项申报(济宁市市级)名录项目后,即着手实施该项目的全面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坐怀不乱柳下惠》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学作品重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孔子师项橐传说

  兖州城西北旧关村,原为古城西关外,称"达巷党",当年孔子任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

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

那位聪明的孩子项橐,在地上画了座城,硬让一代圣人孔子绕城而行",不得踏城直进,且能言善变,令孔子佩服,遂拜其为师,"七岁而孔子师"留下佳话。

旧关村原"达巷党人里"石碑,可惜毁于"文革"中。

但孔子在此师项橐的故事,却世代流传。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用树枝在路上画画。

孔子凑进一看,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的认真仔细,城也画的很漂亮,不忍心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

"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的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行,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

"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

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他说:

"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过去啊?

"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

"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们,这如何办呢?

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

"说着,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

"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

觉得这孩子不但才华过人,品格业高尚。

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了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兖州民间传说《孔子师项橐》在人民口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已形成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成为中华文化典故之一,亦是民间智慧,人物传说的典范之作。

在此传说中,中国文化大师孔子的形象和民间智慧少年项橐的形象都很生动传神,二者相映生辉,使儒家文化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第二、三课时:

四、朗诵欣赏,整体感知。

意境欣赏:

春江花月图:

高远、幽美恬静、空灵梦幻

月下沉思图:

迥绝的宇宙意识

仰视宇宙的气魄

有限与无限的平衡

中西哲学对话

思妇怀远图: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永恒的时间里,情永恒,情纯洁;爱也永恒,爱也纯洁。

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妇,由宇宙之大而人间相思,足见纯洁爱情是超时空的。

如果就明月写明月,再怎么写也只是明月,而唯有将人们最真的情感——爱,赋与明月,明月才会有别样的光辉。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分愁离绪始终是他们的主旋律。

面对如此一轮明月,作者认为没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的了。

因为,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能真正配得上,这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

也惟有人间男女间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明亮而皎洁。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有多少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有多少少妇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着她那远方的飘零者。

楼头明月,伫立着一位怨妇,但诗人没有直接去写妇人。

而是巧妙地以“月”为载体,将怨妇心中的愁苦,刻画的入木三分。

诗人抓住了“月的徘徊”这一关键词,来发挥自己的想象。

诗人看到了,天上有悠悠浮云,故光影明灭不定,时隐时现,时去时来,这是月的自然徘徊。

接着他想象着,这徘徊的月光,一定会对思夫的怨妇会有怜悯之心的。

它要与她作伴,为她解愁。

于是,它将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本想为她带来一份安慰。

岂料想,她则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但,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这种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想托情明月而无法遥寄的相思。

也让明月在去之不忍,留则伤心的境地中“徘徊”。

一个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跃动,虽激起阵阵涟漪,跃也无用。

虽有“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之诗句,但在现实中一样是无法传递心中深情的怨女形象,就这样活脱脱地立在了读者的眼前。

游子思归图:

无助的怨妇是如此,那么远方的游子又如何呢?

诗人也没有直接写出游子的血与泪,而是以梦中不经意的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心。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游子之思和思妇之词本来就是《古诗十九首》和古题乐府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在张若虚的笔下更加典型化和更加诗意化了。

浪漫美学所说的瞬间体验

第四课时:

五、奇绝作者

评价:

虽然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只是沿用陈、隋乐府的旧题。

然而,张若虑以旧宫体诗为载体,不以艳情为主要内容。

而是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深厚高远,韵律宛转悠扬。

洗去了旧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把读者带进深厚的人生哲理思考和品味宇宙自然与人类心灵沟通的秘密通道。

两大主题:

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无法与日月同存,而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无止境,只要地球上适于生命的环境不毁灭,整个人类将会永存。

面对永恒宇宙和生命,个体悲欢又有多少值得感伤呢?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获得的感悟与欣慰,更是对人生无限价值追求的精神的追问与坚守。

六、想象张若虚(独特品质)

v繁华与寂寞

v李白、苏轼、崔颢、秦少游

v遁世与玄迷

v两首诗歌、孤独、精神自足

v无人能续的千古遗憾

七、课后拓展

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明月、江水、落花

Ⅳ、课堂小结:

诗歌多半是感慨人生短暂、怅然所失。

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他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并不含有叔本华“对生命的弃绝”的极端悲观主义成分。

而是作者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珍惜青春年华,不与世俗同流,追问精神家园的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

Ⅴ、布置作业:

1、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比照赏析。

2、借助“月”的意象完成一部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条短信,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Ⅵ、课后总结:

导入:

约2分钟

 

多媒体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

同学表达。

约13分钟

要点:

作者及同时代名人简介。

约15分钟。

 

要点:

兖州概况、兖州文化,约20分钟。

 

同学配乐朗诵、感悟。

约20分钟。

要点:

感悟、体会诗歌意蕴。

小组讨论表达,约80分钟。

 

要点:

作者的与众不同。

约10分钟。

 

要点:

超凡脱俗的独特品质。

约20分钟。

 

要点:

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约10分钟。

 

约3分钟。

 

3分钟。

 

4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