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202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x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200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I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Ju1.,2006

V01.24No.4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闰学军200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I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Ju1.,2006

V01.24No.4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闰学军

(东北大学秦■岛分校社科部.河北秦■岛066004)

[摘要]“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末年官学下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普及性,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有教无类”原则对我国乃

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关键词]有教无类;类;开放式教育;普及性教育;平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O一0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007—9882(2006)04—0074—02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1.“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有其一定的时

代背景的。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天子与诸侯在国都设立“国

学”,中小贵族在自己管辖的地区设立“乡学”。

“国学”与

“乡学”都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在官学中受教育

的机会。

春秋末期,随着王权的衰落,政权的更迭,各阶

级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

有些旧贵族没落了,沦为平

民;有的上升为地主。

在社会变革中,有的王官“失了

业”,他们掌握的文化也随之下移而流落民间。

《论语》上

就有这样的记载: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

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

击磐襄人于海。

”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鼗、少师、

击磐都是乐官的职务名称,挚、干、缭、缺、方叔、武、阳、

襄是这些乐师的名字,齐、楚、蔡、秦等则是他们流落的

地方。

乐官地位的这种变化是其知识分子地位变化的一

种缩影。

随着这些掌握文化的人流落民间,一部分文化典籍

也自然被带出宫廷。

这期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工商业者

等,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改变,迫切需要学习文化,而一些

失官下野的小官吏迫于生计也需要从事这种非农非工

非商非官的教授职业,于是私学之风由此而盛。

孔子就

是当时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创办私学者之一。

孔子在民问办学,教授的对象自然与官学不同,民

间各阶层的子弟,只要经济上有可能,又愿意来学的,都

可以就学。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有教无类”思想的涵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但由

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容易让

人产生不同的诠释,因此,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自古至

今,一直是有歧义的。

我们先从古注说起,《正义》[皇疏]云:

“人乃有贵

贱,且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

善,本无类也。

”皇侃认为,人无贵贱尊卑的差别,之所以

有区别在于教育的不同。

朱熹《论语集注》日:

“人性皆

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

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

”朱熹认为.人

性从本性上讲,没有善恶区别,教之则善。

高拱《问辨录》

日:

“问‘有教无类’日:

‘类有善恶之殊,君子有教,则人

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

是否?

日:

非也。

类是族类。

言教之所施,不分族类,随其他各项之人.但

知求教,即有以教之,非谓类之恶也。

”高拱不同于前人,

认为“类”是指人种族的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认

为“类”是指对人的不同种类上,三家并无不同.但如何

分类?

三家的见解有明显的分歧。

皇侃指人贵贱的不同

种类,朱熹指人善恶的不同种类,高拱指人种族的不同

种类。

显然,朱熹对“类”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是其哲学观的反映。

今人对“有教无类”的研究也未取得

一致的看法,相反,今人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

翻阅今人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文献,如《孔子教育思想

论文选(1949—1980)》等,可以把对“有教无类”思想研

究的不同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认为“有教无类”是

孔子主张给任何人以教育、不应受出身、成分、地区等的

限制,但这只是一种愿望,奴隶不包括在内。

(2)认为教

育不应分贵贱贫富,实行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教育(女

子除外)。

(3)认为“有教无类”指除奴隶外,不分地区与

政治、经济地位都应列入教育对象在内.其实质是要吸

收平民入学。

(4)认为“有教无类”是不分种族、宗教、民

族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接受夏周文化。

(5)认

为“有教无类”是以“全民教育”为幌子,只不过是要打破

宗教壁垒罢了。

(6)认为“有教无类”就是不问教育对象,

但这只是一个虚伪的口号,“无类”是假,“有类”是真。

对“有教无类”有如此分歧的看法最关键是对“类”

字的解释有所不同。

《说文解字》中有“类,种类相似,惟

犬为甚。

”“类”本义为种类相似,同一类别。

只因“类”字

《论语》中只一见,我们不能从其它例子中与“有教无类”

相互引证,但是,关于“类”为种类的解释在其它典籍中

也是颇为常见的。

例如《尚书·尧典》孔注云:

类,族也。

古代即原始之亲族。

部族(kin、clan、tribe),即“非我族

[收稿日期32006-04-07

[作者简介]闫学军(1968-),女,辽宁营口人,哲学硕士,东北大学秦主岛分校社科部讲师.

一74—

维普资讯

类.其心必异”之族类。

《易·乾》: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左传·襄公三年》:

“夫唯善

故能举其类。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把“类”作“种

类”,应无可议。

但为了进一步解释种类的含义,我们还

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孔子教学的实践活动来考察。

有关文献资料(如《论语》《左传》《史记》等)表明,孔

子学生的来源是非常杂的,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

敬叔),但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庶民层的,其中有些人还比

较贫困,如“居陋巷”的颜回,“衣蔽{袍”的子路,“家贫,

蓬户瓮牖,上漏下湿”的原宪,“衣若悬鹑”的子夏等,又

据说,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贱人之子”。

如果从贵

族的旧眼光看,孔子的学生是太杂了。

有个叫南郭惠子

的人正是这样提问的,他问子贡:

“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子贡说: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去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

子的学生中,不光有贵有贱,有穷有富,还有的比较愚

笨、迟钝(《论语·先进》:

“柴也愚,参也鲁”),有的一度

懒惰(《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有的曾犯过不忠

于师们的错误(“公伯寮恝子路与季孙”),有的相貌丑陋

(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有的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的

父子同为孔门学子,正如《吕氏春秋·劝学》所说:

“故师

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

事无不可。

”可见,孔子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

不过由于

时代的局限性,孔门学生中没有女性。

综上,通过对“有教无类”的分析及对孔子教育实践

活动的考察,笔者认为,“有教无类”应该指有求教的,不

论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国籍如何,

亦不论性格、年龄、外貌特征、天资禀赋等,都不应加以

区别,给予教育。

很明显,它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

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

步。

孔子还说: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这是对

他贯彻“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补充,意思是只要拿十捆

干肉来见我,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惰”是干肉,“束惰”

即一捆干肉(十条)。

古代士以上初次来相见,常用十捆

干肉作见面礼。

《礼记·少仪》中有载:

“其以乘(四壶)

酒、束惰、一犬赐人或献人。

”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不事稼

穑,他办私学,自然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原来士相见

的礼物遂演变为拜师的礼物,朱熹《论语集注》:

“士者相

见必执贽以为礼。

束惰,其至薄者。

”后世因用“束惰”指

致送老师的酬金。

也可以说,孔子办学是要收取一定的

学费的,这事是可以理解的,孔子办学需要一定的经济

来源保证其生活。

另外,在《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载是很

多的,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性相近,习相远

也。

”等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孔子是一个

很有思想的大教育家,这已得到世人的公认。

春秋末年,

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孔子深深知道人才对于国家的

重要性,而教育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孔子

教学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家学派的传承,与当时别家学派

有所不同,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仅诵墨经,而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

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为某一家学派服务的学

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庄子天下

篇”讲及儒家即说:

“诗”以言志.“书”以道事,“礼”以通

行,“乐”以道和,“易”以道春秋.“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

者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孔子弟子的成就不一而律。

‘论语·先

进》说: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

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又如,子路之

“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

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

可见,孑L子教育的目的在

于使学生成“人”,为国家服务。

从此角度讲,孔子教育的

立论基点是相当高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的教

育思想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孔子不是圣人,不能把其神

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

然而,可以肯定地

说,孔子对教育是抱着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普及教育的。

他的“有教无类”及其它一些教育思想对今人仍有很大

的启迪意义。

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国家间竞争日趋

激烈。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是

否富强,是否可』在国际竞争中占取主动归根到底还在

于国民素质的水平。

教育应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最根

本途径。

从理论层面上讲,实现全民教育是有可能的,但

在实践层面上,由于我国受到人口因素、地区差异、经济

原因、教师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的普及性方

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过,可喜的是,自建国以来,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各类教育方面都有了

长足地进步。

据中国教育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扫除文盲2.O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O

以上下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

5O

多年来,扫除妇女文盲1.2亿,至上世纪98年底,青壮年

妇女文盲率降至8.78。

98年底,我国共有小学6O.96

万所,初中学校6.54万所,儿童入学率98.93,初中入

学率达N85左右,在校生5500万人,升学率5O.7。

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发展,“2000年,高等教育研

究生和本科生在校生将达到650万人以上,比9O年在校

生人数373万人加277万人左右,年递增率为5.7,18

—21周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