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057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0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病毒学教案.docx

精品病毒学教案

【关键字】精品

微生物学教案病毒学部分

总论

概述

病毒(Virus)是微生物中最晚被发现的。

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到1898年荷兰学者Beijernck重复证明这项发现并命名其为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病毒。

1897年Loeffler和Frosch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

对人致病者首先被证实的黄热病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则由Twort(1915)和d'Herelle(1917)发现,以后相继分离出许多人类、动物和植物病毒。

虽然至1931年已证实一些疾病如狂犬病、鸡痘、口蹄疫等是由病毒引起,但对病毒特性的研究可认为是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通过应用电子显微镜、鸡胚接种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对病毒的复制才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病毒不断被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发现了多种危害很大的病毒性传染病,如拉沙热、绿猴病(马尔堡病毒症〕和埃波拉病,81年发现了艾滋病病毒,89年发现了丙型肝炎,96年发现了庚型肝炎,97年发现了又一个人类输血传播性病毒TTV。

目前现有的病毒已归类于59个科或组,它们分别隶属于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五大类。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人、动物、植物、昆虫、以及真菌和细菌等均有病毒寄居并引起感染。

有资料证明,人的传染病约有75%是由病毒引起,因此,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1957年Lwoff对病毒下的定义: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传染性因子,不能独立繁殖。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超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

这个概念涉及病毒的三大基本特点:

1.体积微小:

能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大多在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结构简单:

非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内芯(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

3.超级寄生:

在无生命的普通培养基中不生长,需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增殖。

病毒学(Virology):

研究病毒本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和规律的一门生物科学称为病毒学。

根据寄居宿主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病毒学又分为医学病毒学、肿瘤病毒学、比较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植物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医学病毒学是研究人类病毒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大小、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等;

2.病毒的致病机理:

如何侵害肌体;

3.人体的抗病毒免疫:

肌体如何对抗病毒侵害;

4.病毒的特异性检测:

检测病毒、病毒成分和抗体等;

5.控制和消灭病毒的措施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病毒的大小

(一)测量方法:

电镜法(最准确):

提纯的标本经过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研究其大小和形态。

超滤膜法:

根据病毒能否通过已知孔径大小的超滤膜,测出病毒直径的大小。

超速离心法:

测量病毒的沉降系数(S),计算病毒颗粒的大小,还能为电镜观察提供高纯度病毒标本。

(二)计量单位:

纳米,nm(Nanometer)(1nm=1×10-9m)

(三)客观标准:

如何反映病毒的真实大小,一个完整的“病毒体”(virion)就是该病毒的大小,所谓病毒体就是发育成熟的病毒个体。

(四)大小范围: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大致可分为三级,

1.大型病毒:

Φ200-300nm,如痘病毒

2.中型病毒:

Ф100nm

3.小型病毒:

Φ20-50nm

二.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五大类:

1.球形:

极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都是球形病毒,如疱疹病毒,腺病毒等。

2.丝(杆)状:

典型的丝状病毒形态宛如一条细长丝,病毒体细直、长形、具有整齐的平行边,两端不圆,多见于植物病毒,新流感病毒。

3.砖状:

痘病毒属中的各种病毒。

习惯上用“砖形”来形容这类病毒的外观,其实这类病毒中的大多数病毒都呈卵圆形或“菠萝形”。

4.弹状:

见于弹状病毒属,对动物及人有害的主要有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另外还有植物病毒(形态呈棍棒形)。

5.蝌蚪状:

细菌病毒---噬菌体固有的外形特征,外形宛如蝌蚪,有一个圆形的头和一条细长的尾巴。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的病毒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

内芯和蛋白质衣壳两部分。

(一)核酸内芯(core)

生物的核酸共有两种:

一种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种叫核糖核酸(RNA),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不同时兼具两种,据此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除病毒外,其他生物或微生物细胞内都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病毒核酸的功能:

"遗传信息载体"。

控制和决定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增殖和传染性等一切性状。

(二)蛋白质衣壳(capsid)

包裹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壳微粒组成。

壳微粒(capsomer):

形成蛋白质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由一条或几条肽链(结构亚单位)构成。

多肽链®壳微粒®蛋白质衣壳

电镜下观察,属于同一病毒体上的每个壳微粒,大小都大致相等,且呈特定的规则排列,构成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称性。

蛋白质衣壳的功能:

1.保护病毒核酸、维持病毒形态:

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核酸酶的侵害。

2.表现病毒生物学特性:

宿主的亲嗜性、抗原性。

(三)核衣壳(nucleocapsid)病毒核酸加蛋白质衣壳的总称。

二.病毒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部分病毒除具有基本结构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在特殊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囊膜。

(一)囊膜(Envelope):

亦称包膜,是包裹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较为疏松、肥厚的膜,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结构:

(1)类脂质:

来源于宿主细胞膜表面(正粘和副粘病毒属的各种病毒)、胞浆内

膜(内质网膜,虫媒病毒A组、B组的各种病毒)和核膜(疱疹病毒)。

有囊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2)糖蛋白:

蛋白质部分由病毒本身合成;糖来源于宿主细胞。

构成蛋白质的结构亚单位称为袍微粒(peplomer)或囊膜微粒(envelopmer)。

2.功能

(1)维持病毒结构的完整性:

脂类加固virion的结构

(2)与致病性有关(呼吸道病毒有包膜,不能侵入呼吸道,因易被胆汁破坏,流感病毒的HA,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包膜与细胞膜易融合,使病毒易于侵入宿主细胞内)

(3)赋予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特殊亲嗜性

(4)表现病毒抗原的特异性

糖蛋白的特异抗原结构→激发机体特异免疫:

中和抗体

→体外特异诊断、分型

根据病毒有无囊膜,可将病毒分为:

有膜病毒:

对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个体间大小变动大

无膜病毒:

对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个体大小恒定

(二)触须(antennae):

有些病毒没有囊膜但有触须,如腺病毒核衣壳的各个顶角均长出一根细长的触须,状如大头针。

功能:

凝集敏感细胞。

第三节病毒结构的对称性

病毒衣壳在结构上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称性,壳粒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决定对称形式。

主要有三种类型:

(1)立体对称

壳粒有规则的“包被”在卷曲的核酸分子的外面,排列组合成对称的多面体(capsomere)。

在立体对称型病毒中,大多数是20面体(icosahedral),大多数球型病毒都是立体对称型。

以典型的正20面体腺病毒为例,所谓20面体,是指病毒的衣壳有20面、12个顶角和30个梭边,其中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

位于顶角的壳粒,其周围有五个相邻的壳粒包绕,称为五邻体(pentomer),衣壳面和梭边的壳粒,由六个相邻的壳粒围绕,称六邻体(hexomer)。

(2)螺旋对称

壳粒以核酸为轴心旋转对称排列,大多数杆状病毒和弹状病毒都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狂犬病毒等,另外正粘、副粘病毒属的各种病毒,其衣壳都呈螺旋对称。

(3)复合对称

既有立体对称又有螺旋对称

噬菌体、牛痘病毒。

T噬菌体:

头部,立体对称;尾管,螺旋对称。

病毒的对称性对病毒的分类有重要意义。

病毒的临床分类

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或主要损害部位,分为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虫

媒病毒、肿瘤病毒等。

病毒的生活规律及对其利用与控制

病毒的三个基本生活规律:

专性寄生、自我复制、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病毒的专性寄生

一定义

又名"超级"寄生。

指所有的病毒都必须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其他微生物如细菌一般生活在细胞以外,胞内寄生菌在细胞以外也能增殖,且没有严格的细胞选择性)

原理:

病毒缺乏增殖所必须的酶系统和核糖体等细胞器,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和利

用宿主细胞的合成。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蛋白质和核酸,增殖必须合成这两者。

敏感细胞的胞膜有病毒的受体,与病毒衣壳或囊膜结合,使病毒进入细胞,而非敏感细胞无此受体,敏感细胞还提供病毒复制的其他条件。

第二节病毒的自我复制

定义:

病毒以自身的核酸为"模板"进行复制,复制成的核酸与其模板一致。

二.病毒复制的机理

增殖过程: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释放。

(从吸附到释放为病毒

的复制周期。

1、吸附:

病毒表面配体,细胞表面受体(吸附的物质基础;随机接触、非特异可逆

配体、受体结合,不可逆。

)病毒-敏感细胞受体。

病毒与敏感细胞相遇时,可以吸附到细胞表面。

这是因为在病毒体上有某种特殊结构,而敏感细胞表面上又有能与这种特殊结构结合的受体(例如流感病毒的NA)。

病毒增殖的第一步是病毒表面成分(包膜、衣壳蛋白或触须)特异地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组织或细胞有病毒特异性受体,与决定病毒的侵入部位和在机体内组织器官的分布及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病毒受体还可为设计抗病毒药物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2、穿入:

吸附在细胞膜上的病毒进入细胞;无胞膜病毒,经胞膜吞入,称为吞饮;

有包膜病毒,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胞浆;病毒核酸直接进入,病毒体吸附在细胞膜上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脱壳,病毒核酸直接进入宿主细胞内(噬菌体)。

3、脱壳:

核衣壳进入细胞后,胞内蛋白酶降解衣壳,使核酸游离,并进入细胞的一

定位置,一般进入胞核,为复制做准备。

4、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从衣壳中释放出来后,必须合成更多的病毒核酸。

结构蛋白

如衣壳蛋白以及合成蛋白所需要的酶,才能产生新的病毒体,酶也是蛋白

质,因此生物合成包括核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

酶(除病毒特异性酶如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外,生物合成所需要的大部分酶类由宿主细胞提供。

隐蔽期(在生物合成阶段,用一切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都不能在细胞内找到病毒

颗粒。

病毒的生物合成是在隐蔽期进行,在病毒基因调控下进行,不同种类

病毒合成过程有很大差异,下面以双链DNA病毒为例叙述。

双链DNA的病毒的生物合成:

早期(合成早期蛋白,在DNA病毒分子复制以前。

晚期(合成病毒子代DNA和结构蛋白。

病毒脱壳,核酸进入胞核,利用核内的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mRNA,mRNA

出核到胞浆,在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此时称为早期mRNA和早期蛋白,早期蛋白

主要是一些必要的功能蛋白如DNA聚合酶和抑制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的酶类,DNA多聚酶进入胞核,以病毒DNA为模版复制大量子代DNA分子。

再以子代DAN为膜板转录晚期的mRNA,晚期的mRNA在核糖体翻译大量晚期蛋白,为病毒衣壳蛋白和其他结构蛋白。

双链DNA复制时,先在解链酶作用下解开成为单链,DNA多聚酶以单链为模板复制互补单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1.早期:

DNA→mRNA→功能蛋白(早期蛋白)

2.晚期:

病毒DNA先进行复制,再进行转录和翻译

复制转录翻译

DNA→DNA→mRNA→衣壳蛋白(结构蛋白)

RNA病毒的生物合成:

1.单股正链RNA病毒:

基因组可作为模板复制出子代RNA,还可作为mRNA翻译出单一的大分子蛋白。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一脱壳,核酸即直接与核蛋白体结合,翻译出衣壳蛋白和某些功能蛋白。

复制特点:

复制方式:

(1)以单股正链RNA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合成一双链“中间体”

(2)双链“中间体”解链并以负链为模板复制出子代正链(3)正链RNA装配蛋白质衣壳,成为新的子代病毒。

2.单股负链RNA病毒:

基因组与mRNA互补,必须转录出互补RNA发挥mRNA作用,宿主细胞中不具备依赖RNA的RNA聚合酶,负链RNA病毒必须自身携带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5、组装、成熟、释放(核酸与结构蛋白合成后,根据种类不同,在胞核或胞浆内组

装成核衣壳。

DNA病毒除痘病毒以外,均在核内组装。

胞膜病毒在胞核或胞浆內

向外释放过程中带上核膜或浆膜的成分。

无胞膜病毒通常直接破坏溶解细胞,使

病毒体大量释放;有包膜病毒则通过出芽方式释放,不破坏细胞。

异常病毒增殖

病毒增殖的正常结果是释放完整、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但病毒复制的各个阶段均有可能被阻断。

病毒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完整子代病毒的增殖称为生产性感染(productiveinfection)。

对某一病毒感染表现为生产性感染的细胞,是该病毒的容许性细胞(permissivecell)。

有些细胞可以对某一病毒易感,但是病毒进入细胞后,仅能表达病毒的部分基因,不能有完整的病毒增殖,这些细胞为该病毒的非容许性细胞(nonpermissivecell),对非允许细胞的感染不产生感染性的子代病毒,因而这种感染也被称为顿挫型感染或流产性感染(abortiveinfection)。

在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流产性感染中,发现有大量病毒核衣壳积聚在细胞内,但不能装配病毒的基因组而形成完整病毒体。

病毒成分的异常堆积,常可导致细胞功能异常甚至破坏细胞。

如麻疹病毒在一般情况下引起麻疹,病毒在患者体内正常增殖,最终可由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有效控制这一典型的急性感染。

在极少数患者,麻疹病毒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在患者的神经原与神经胶质细胞中有大量的病毒核衣壳积聚。

病毒进入细胞后,病毒基因组在细胞内长期存在,但并不释放完整病毒,也不破坏细胞,一般不表达或仅有少数病毒蛋白表达。

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为生产性感染。

目前对于病毒潜伏及激活机制均不明确。

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重要标志是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病毒同样如此,大多数病毒有明显的遗传稳定性,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酶系统,特别易受宿主细胞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影

响而发生变异。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决定病毒特性的物质基础是病毒的核酸结构,如果病毒核酸改变,病毒的遗传特点也随之变异。

病毒的遗传是相对的,病毒变异则是绝对的

引起病毒核酸结构发生改变的各种因素如宿主机体及细胞中的一般防御及免疫力,体外的各种理化、生物学影响因素等。

遗传变异的类型

(一)基因突变

1、点突变(单个碱基发生改变:

颠换、置换)

2、缺失性突变(核苷酸缺失一段序列,能自发发生也能诱导出现,但一般

情况下环境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导作用。

表现类型:

毒力变异(毒力增强或减弱)

条件致死突变株(在特定条件下增殖,在原来的增殖条件下不能增殖

并被致死。

温度敏感突变株(在较底温度28-31度能增殖,在较高温度如37度不

能增殖。

宿主适应突变株(通过非自然宿主细胞的传代培养,使之改变原来的细胞特异性,如狂犬病毒连续兔脑传代后,能在兔脑

内增殖。

(1)基因突变在制备疫苗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重组:

两种相关的不同病毒间核酸片段相互交换而出现的变异,产生的子代病毒具有新的特性。

(1)活病毒间的重组合:

如原甲型(具血凝素)和亚甲型(具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合;

(2)灭活病毒间的重组合:

多重复活,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一同培养,灭活的病毒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原因是两者核酸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未受损的基因重组合。

(3)死活病毒间的重组合:

交叉复活,将灭活病毒与活病毒一同培养,通过基因重族,能产生具有灭活病毒性状的病毒体。

(2)基因工程:

(三)基因产物相互作用:

(病毒蛋白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变异,核酸未发生改变,因而变异不能遗传)

1、表型混合一种病毒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的核酸外面,使之有两种或多种病毒蛋白。

2、基因型混合不同病毒的核酸混合包装在一种病毒的衣壳内,或不同病毒核衣壳包装在一种病毒的包膜内,但核酸都未发生重组,无遗传性。

3、互补作用两种病毒在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能相互弥补其不足,结果使不能增殖的病毒也能产生感染性的后代;机理是一种病毒能产生另一种病毒增殖所需要但又不能产生的蛋白质如衣壳、酶等。

4、加强作用一种病毒与另一种非杀伤性病毒同时感染细胞以后,后者增加前一病毒的产量,可能是后者抑制了干扰素的产生。

(四)对病毒的利用与控制

(一)定向突变: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提高病毒的突变率,再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出有利用价值的突变株制备疫苗。

(二)基因重组:

利用病毒感染活细胞的特点,将外源有治疗疫病作用的基因整合入病毒基因,以病毒为载体将致病基因带入活细胞。

病病毒感染方式与途径

病毒致病是从侵入宿主开始的,自然条件下,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表层是病毒侵入机体的三大重要门户。

病毒可以在入侵部位引起局部感染,也可以通过血液、淋巴播散引起全身感染。

一、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1、经粘膜: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眼结膜。

呼吸道与消化道是多种病毒的侵入门户,病毒可局限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上皮增殖,如呼吸道病毒中的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即在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局部增殖。

由于侵入部位即易感部位,所以感染的潜伏期短,病毒只侵害表层呼吸道粘膜细胞,不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不侵害其他器官。

另外也可扩散至邻近组织和淋巴管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Viremia),再经血流扩散至更多的器官和淋巴组织,病毒继续增殖再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再经血流扩散至靶器官,引起病变和临床表现,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等。

病毒的侵入门户也是病毒排出的途径。

宿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可成病毒的传播媒介。

2、经损伤的皮肤:

因注射、咬伤或机械损伤皮肤都能使病毒侵入而引起感染,如肝炎病毒因注射受污染血液及血制品而感染,狂犬病因疯犬咬伤传染等。

二、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通过胎盘(妊娠期)、产道(分娩时)或乳汁,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为垂直传播。

如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可引起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终生感染。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增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现象总和。

病毒感染与病毒的毒力有关。

病毒毒力:

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和致细胞病变的能力。

还和宿主的遗传基因、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病毒侵入机体,机体不一定表现症状,引起明显临床症状者为显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者为隐性感染。

一、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或病毒诱生的x细胞免疫应答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达到一定数量因而产生组织损伤或毒性产物(包括病毒成分和细胞自身的崩解或毒性产物等)积累达一定程度时,机体就将出现症状,即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可表现在局部,如腮腺炎、单纯疱疹等,也可以是全身感染。

二、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的发生即决定于病毒的性质,又决定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隐性感染者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三、持续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或终身带病毒,且经常或反复不定地向外界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床症状。

持续感染的病程一般较长。

病毒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一般须具备三个条件:

(1)病毒能感染宿主细胞但不是溶细胞型感染;

(2)病毒基因组可通过不同机制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3)病毒可逃逸宿主的免疫识别及免疫清除作用。

机制包括:

(1)病毒侵犯非容许性或半容许性细胞,病毒复制很慢或仅有部分病毒基因可以表达。

(2)病毒抗原性太弱,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3)病毒变异:

免疫逃避病毒株,多见于RNA病毒;病毒基因缺失,产生缺失突变的缺陷病毒,与完整病毒的抗原相似,但基因组较完整病毒简单,能干扰完整病毒的复制。

(4)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上,长期与宿主细胞共存。

(5)病毒对免疫系统作用:

侵犯免疫细胞;藏匿于免疫细胞或抗体难以作用的部位,如神经元细胞(不表达MHC分子,淋巴细胞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病毒抑制T细胞的识别作用,如抑制MHC分子、粘附分子表达,或病毒蛋白类似于Th2细胞因子或模拟Th1细胞因子受体。

持续感染又分为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三种类型。

(一)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

病毒在初次感染后,可以存在于机体的一定组织或器官中,不产生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有感染性的病毒,机体不表现症状。

在一定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而增殖,机体可出现症状。

例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细胞内,不显示致病作用,发热等多种原因均可使潜伏的病毒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达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二)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和其他组织中,以完整的病毒形式存在,病程较长,机体表现症状,可经常或间歇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使其他易感者受感染。

如乙型肝炎病例的5~10%,丙型肝炎的60~70%可转为慢性感染。

(三)慢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又称为迟发感染(delayinfection)

病毒侵入机体后短期内不产生任何症状,经过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潜伏期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疾病。

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往往造成死亡。

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麻疹病毒,到青春期才发作的迟发感染,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库鲁病(Kulu),新几内亚土人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由prion引起。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活性,病毒利用细胞的细胞器、酶及能量进行复制,并应用细胞的表达系统进行基因表达,因此,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病毒对细胞结构的作用: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病变。

1、改变宿主细胞质膜

1.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这种途径扩散。

2.病毒基因产物改变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胞内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变大、变圆甚至破裂。

2、作用于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具有保持细胞完整结构、细胞器移动及细胞内物质运输等功能。

病毒成分可与细胞骨架如微管结合,破坏细胞骨架,致使细胞团缩。

3、包涵体形成

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在胞浆或胞核内可出现光镜下可见的嗜酸或嗜碱性、大小和数量不同的不规则团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y),一般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积累而成。

包涵体形成的部位往往反应病毒复制的部位。

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狂犬病毒感染,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病毒与细胞在生物合成中的相互作用:

与细胞转录系统、RNA加工系统、蛋白质合成系统(翻译与加工)、DNA合成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具有RNA聚合酶、反式激活蛋白、基因中有增强子,生物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

病毒基因的整合

病毒侵入细胞后,经过脱壳,核酸游离出来,部分或全部核酸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结合,称为整合作用(integration)。

整合后的病毒核酸随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细胞,不出现病毒颗粒,细胞也不被破坏,可造成宿主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