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855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5、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你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谁来说说它写的是什么?

是啊,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思乡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板书:

古诗词三首)首先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

泊船瓜洲)

二、了解作者,解释题目

1、课前,谁收集到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题目怎么读?

是什么意思?

板书:

泊bó停泊

三、读通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齐读前两句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2、问:

从这两句诗中你除了知道几个地方的位置关系外,还体会到什么?

(提示:

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

离家近──很想还)

3、学生齐读后两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师读诗句,生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5、问:

将“绿”字改为“到、过、入、满”等字,行吗?

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

6、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概括诗人此时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

思家切)

再问:

诗人思家心切,可他能回家吗?

(板书:

不能还)

7、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师顺势简介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还,为大家而舍小家,其精神令人敬佩。

8、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提问:

谁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的?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理解下一首诗《秋思》题目含义,介绍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学生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介绍作者,解释题目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2、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

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3、理解题目。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词句

1、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理解词意。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

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

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感受诗境。

根据词意,结合插图,说说作者身在哪里?

心又在哪里?

(板书: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四、整理对比,总结写法

引导学生整理填表。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军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五、积累运用,课外拓展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2、课后收集、阅读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离家近 很想还 思家切不能还

秋思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6、梅花魂

教材分析: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

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一共写了五件小事,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课件出示梅花图,问: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

你喜欢它吗?

你为什么喜欢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梅花的课文。

(板书课题:

梅花魂)

问:

“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

“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同桌之,汇报交流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3、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边读课文边思考:

(1)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可把全文分为三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

依次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2)中间部分可分为五层,每层各写了一件事。

第一层

(2):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

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

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我”。

第五层(14-15):

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小标题:

读诗流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巾。

(3)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四、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谁能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二、深入研读,感悟真情

1、学习第3自然段——“珍爱梅图”。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

珍爱梅图)

(2)学生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体会。

(3)全班交流,重点指导分析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你们认为,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

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适时点评。

b、“我五岁那年,……有什么稀罕呢?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外祖父的爱梅之情。

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

“不要弄脏梅花。

”而说:

“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

”(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清白”是什么意思?

“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

(“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

(4)换位体验,指导朗读:

现在,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

(引导学生“拉下脸来”训斥“我妈”,感受外祖父爱梅花胜过爱“我”之情。

学生朗读体会,互相评价。

(5)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你是不是与莺儿一样觉得又害怕又奇怪?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哪儿能找到答案?

2、学习第12、13自然段——“赠梅花图”。

(1)听范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三层意思:

梅花的精神;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4)引导学生讨论:

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老人赞美梅花,实际上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

举例说说。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图片:

方志敏,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

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

歌曲唱的是梅花,其实是在赞美江姐。

(7)进一步提问:

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

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

(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三、回顾所学,解释题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吗?

外祖父爱梅花寄托的是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那么,你刚来学校住读时,几天不回,想家吗?

想到深处会怎样?

(哭)文中外祖父思念祖国,几次落泪?

分别在哪儿?

(共有三处:

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二、品读“三哭”,感悟真情

1、第一次落泪——“读诗落泪”(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2)思考:

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3)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4)外祖父为什么要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

(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是让“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同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5)“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

‘莺儿,你小呢,不懂!

’”这里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

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

(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感受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情。

(6)学生朗读体会。

2、第二次落泪——“不能回国”(第4-11自然段)。

(1)师朗读第4—11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看见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交流。

(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3)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

(小孩子)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

(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4)学生朗读,体会感情。

3、第三次落泪——“送梅花巾”(第14、1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4—15段。

(2)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

(泪眼蒙胧。

(3)“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

(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4)体会“血色的梅花”的深意。

外祖父临别时又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这里的血色梅花有什么含义?

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归祖国。

(5)“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

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4、学习开头和结尾部分。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

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2、师小结: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

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四、积累语言,延伸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从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3、收集热爱祖国的词句、诗文、歌曲,以及具有梅花一样气节的中国人。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你还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汇报交流。

课文结构: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小时候:

1.爱桂花2.送桂花3.摇桂花4.收桂花——读中学时:

5.赏桂花6.带桂花)

三、品读语句

1、感受“摇花乐”。

(1)提问: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

(2)课件出示“摇花乐”插图,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再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与同桌说一说此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品味桂花香。

(1)作者对对桂花的喜爱、故乡桂花的回忆仅仅是因为摇落桂花时好玩吗?

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a、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c、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作者在对桂花的香气的描写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理解母亲的话。

(1)我念中学时,常从山上给母亲带回一袋桂花,母亲是什么反应?

对此,你怎么理解?

“可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2)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像母亲说的这样吗?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

对比描写小山上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段落,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4、理解最后一段话。

(1)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么“我”呢?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怎样理解文中的“又”字,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传递出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四、再读感悟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浏览课文,看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

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爱桂花

小时候

送桂花

7、桂花雨

摇桂花

怀念家乡

收桂花

怀念童年生活

读中学时

赏桂花

带桂花

 

8、小桥流水人家

教材分析:

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班齐读,大致了解词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西边萧瑟的秋风走来的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提示并板书课题:

小桥流水人家。

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潺潺、婀顺课文,娜、干涸、点缀、螃蟹、唱和(hè)。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浏览课文,按“流水→小桥→人家”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1、再读课文,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最后两名话中,“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2)课文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

(3)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2、全班汇报交流。

(1)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

那些美好的印象,应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爱”,即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3)有直接的感情流露(直接描写景物“流水”和“人家”),也有对往事深情的回忆(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抓鱼、虾、蟹,丢野花,摘茶叶,赏野花)。

四、配乐朗读,积累语言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板书设计:

流水:

美丽自然

 ↓

8、小桥流水人家小桥

 ↓

人家:

优闲恬淡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与同学就活动主题进行商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及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