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731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古代汉语 译文.docx

自考古代汉语译文

1、21页《夫子至于是邦也》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与闻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

还是国君们要他过问的呢?

”子贡回答说:

“先生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他要求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吧。

2、21页《贫而无谄》译文: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

“《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22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2页《哀公问社》: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

“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

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

“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4、22页《我未见好仁者》译文:

孔子说:

「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最高尚,」没有再好的了。

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那种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没有能够一旦使用他的力量於仁德的人呢?

我不曾见过力量不够的。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大概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见到吧了。

5、23页《汝与回也孰愈》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谁好些?

”子贡说:

“我怎能和他比!

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说:

“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

6、23页《颜渊季路侍》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

“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

“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

“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

“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7、23页《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

“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

“冉求!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

“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

“冉求!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

“冉求!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8、25页《子适卫》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

“(卫国)人真多啊!

”冉有说:

“人口已经够多的了,又该给他们做些什么事呢?

”孔子说:

“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说:

“富裕之后,再给他们做些什么呢?

”孔子说:

“对他们施行教化。

9、26页《阳货遇见孔子》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

“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说:

“不可以。

”阳货说:

“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说:

“不可以。

”阳货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

“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因为阳货说孔子是很有才能的,有才能不参与治理国家不能算做有仁义,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不能算做有智慧就是这样了

10、34页《子欲子之王之善与》译文:

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

“你想要你的君王学好吗?

我举个通俗例子:

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呢?

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答道:

“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挞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若带领他到齐国城市、农村走走,把他放在那样语言环境之中,再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挞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天天听到的是齐国话。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那王会同谁干出坏事来呢?

如果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那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

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11、35页《齐人伐燕》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

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

宣王说:

“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

“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

‘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

‘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

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

《尚书》上又说:

‘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注释]①毁其宗庙: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

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

②迁其重器:

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

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

③旄倪:

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

倪,儿童。

12.36页《桀纣之事天下》译文:

孟子说:

“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

以至于死亡。

《诗经》上说:

‘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3、37页《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14、52页《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叫做叫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叫做顺应。

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

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

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

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

措施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15、53页《是君子之勇》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

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

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

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

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16、53页《材性之能君子小人一也》译文:

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和小人是一样的;喜欢荣誉厌恶耻辱,喜欢利益厌恶祸害,这是君子和小人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得荣誉和利益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小人肆意妄言却想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想要别人亲近自己,做出禽兽一样的恶行却想要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事情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得不到他们所喜好的(荣誉和利益),而一定会遭受他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

至于君子,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他们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情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一套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好的,一定不会遇到他们所厌恶的。

因此君子仕途不顺的时候,他们的名声不会被埋没,通达的时候,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

小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垫起脚跟羡慕说:

“他们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本来就超过常人啊。

”却不知道他们和自己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君子把它安排处理得得当,而小人把它安排处理得不得当而已。

因此详细考察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足以知道他们能够绰绰有余地做君子所做的一切。

比如说越人习惯于越,楚人习惯于楚,君子习惯于中原地区。

这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对习俗的节制不同所造成的

17、54页《圣王之制也》译文:

奉行王道的帝王的法度:

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不断绝它们的生长。

鼋鼍、鱼鳖、鳅鳣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为了不让它们的生命夭折,不断绝它们的生长。

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所以粮食作物才不断绝,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

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所以鱼鳖丰饶繁多,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

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所以山林就不秃,百姓就有了多余的木材。

18、55页《有乱君无乱国》译文:

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

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

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

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

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

《尚书》说:

“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是这个么?

19、64页《博学》译文: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20、65页《曾子寝疾》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

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仆说:

“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

”乐正子春说:

“住口!

”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

“啊!

”童仆又说到:

“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

”曾子说:

“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

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

“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

”曾子说:

“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

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

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21、66页《大同与小康》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

子游在旁边问:

“您为何感叹呢?

”孔子说:

“(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

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22、67页《虽有佳肴》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

“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

“〔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古书上说:

“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23、70页《子夏丧其子而丧气明》译文: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

曾子前去吊唁并说:

“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

”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

“天啊!

我没有罪过呀!

”曾子气愤地说:

“你怎么没有罪过呢?

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

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

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

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

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

”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

“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

”我错了!

我错了!

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24、80页《齐桓公伐楚》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

“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

‘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

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

“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

“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

“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

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说:

‘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

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25、82页《介子推不言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子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

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

“何不也去请求爵禄?

就这样死了,怨谁?

”介子推回答说:

“明知是错误而效仿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

“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说:

“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

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

“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

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说:

“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26、83页《子文治兵》译文:

春秋时楚君将围攻宋国,派子文(楚人,名斗谷于菟)在睽地练兵,子文只花一个早晨就完成,没有惩罚任何一个士兵。

子文后来派子玉(名成得臣)在蒍地练兵,子玉一整天才完成,鞭打七个人,刺穿三人的耳朵。

国中的大臣都来恭贺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