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8751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洋 思 经 验 学 习 讲 座.docx

洋思经验学习讲座

"洋思经验"学习讲座

教研培训中心多荣

  2004年4月21日,由教研培训中心主任带队,我们一行4人到洋思中学进行了学习考察。

通过听课、参观学校的校容校貌、听取校领导的经验介绍、与学校领导座谈交流,我们对洋思中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洋思中学是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的一所乡村中学,成立于1980年。

当时只有几个班,十多名以民办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和极其简陋的办学条件,曾经被称做"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

现有学生3100多名,本学区学生300多名,其余来自全国19个省。

教职工300余人。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等称号。

成为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

学校目前为"和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育"实验基地。

  

  学校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刊物都作过长篇报道。

省内外近五十万名教育工作者到学校进行过考察,学校选派教师赴省内外一百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

  

  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观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学校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优秀率为泰兴市之首。

  

  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5名教师受到国家表彰。

校长蔡林森是江苏省首批名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立之初,学校是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队伍、三流的教学设施,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由原来的簿弱学校变为名校,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呢?

学校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洋思中学的刘校长说,学校的成功经验是推行改革,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改革给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洋思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确立了"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第二,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三,坚持"从严治校,科学管理,事事求实,细致入微"的优良作风。

  

  一、教好每一位学生。

  1、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铭记在洋思人的心里。

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

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

蔡林森有三个子女。

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上学,在小学阶段,他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是尖子生。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

小儿子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中等偏下,四年级数学只考了68分。

唯一的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乡倒数第一。

三个孩子毕业后,蔡林森把他们带到洋思上初中,他针对3个子女智力一般的现状,一不给他们订阅辅导资料,二不给他们补课,三不请辅导老师,只是要求他们扎扎实实的学好书本知识,当天学的知识,当天巩固、掌握,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天抽时间,他都要检查孩子的学习,叫他们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

",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就这样,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进步很快,学习成绩发生了质的变化,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

3个孩子后来都先后考取了高中、大学。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

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

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校长要求教师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

学校提出了"让每个学生合格"、"面向每一个学生"和"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的目标。

在洋思的课堂上,洋思的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能够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的。

他们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可开发的教育资源,对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适当的学习条件,相信他们都能学好(多元智能理论)。

洋思中学蔡校长常说这样的话:

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交给你,就希望你百分之百地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教好每一个学生。

 

  2、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洋思中学有一套具体科学的操作方法。

 

(1)从坚定信心抓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

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建立起学好的信心。

 

(2)不选择、不挑剔学生。

近年来有不少外地的学生到洋思求学,其中不少外市县的学习困难大或者调皮的学生,洋思中学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凡到洋思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多年来,他们大胆地接收了不少外市县的学习困难大或者调皮的学生,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转化差生的新路。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

洋思中学为什么敢这样做?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蔡林森说?

quot;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教好,那也是暂的,是因为方法不对"。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

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

洋思好像是"工读中学"。

洋思的教师们听了不舒服,蔡校长听了很高兴,他对教师们说:

"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才对。

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

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这是家长对我们信任,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3)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便于老师辅导,便于班级竞争;让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生同桌。

1999年2月,50多名外校的后进生来洋思插读初一,进校摸底考试时,几乎人人不及格,但经过一学期努力,他们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都在80分以上。

家长高兴,教师也从中尝到了转化差生的甜头。

江苏省教委的一位同志在该校蹲点一个多星期,调查了许多学生后说:

"洋思初中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大特色,他们的经验可以解决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

 (4)从上课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5)从"三个一"抓起。

即从起始年级抓起(初一),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力争使每一个学生会学习、能学习。

  洋思初中一直重视抓起始年级,注重长远利益,配骨干教师,考核跟初三一样严格要求,发奖金权重高于初三。

校领导坚持不懈地参与初一上课、听课、评课,把全程管理的每个细节抓在手上。

定期分析学情、考情,抓两头带中间,克服"跛脚",扬长避短。

他们还严格落实教学责任,实行教学循环制。

促使每个教师站好岗,把好教学质量关,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管理上"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不良现象。

  学校从初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引导学生自学,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建立起学好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洋思初中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2001年,洋思初一收了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有几十名还是个位数;初二收了200多名插班生,其中也有几十名学生学习成绩是个位数的学生。

即便是对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教好的信心。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中学的做法是:

  

(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

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校长、班主任签订"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

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在教室前排置。

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以便于"兵"教"兵"。

  (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

课堂上督促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讲课的起点是基础差的学生,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明显提高。

洋思初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他们以全方位的关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他们以炽热的情感使不少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复燃了求知的欲望。

在洋思,有许许多多"后进生"转变的故事。

97届有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两打"学生,即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特别喜欢打游戏机、打架。

转洋思一个月后,"三不两打"的恶习全改了,他告诉家里,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6)实行"三清"。

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防止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逐渐积累,以致积重难返。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却很难。

然而,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只有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证。

否则,课堂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开展学习竞赛。

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助其过关。

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

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

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

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哪个错就在课本哪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

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习题。

验收完,在表上填出正确率?

quot;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清"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7)从生活抓起。

养成一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

蔡林森有这样一个观点:

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蔡校长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

洋思中学开发了校本课程"四会"读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

"四会"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事实上,这"四会"包含了几十会、几百会,凡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东西,在学校里都应该学会,或者说都要打下基础。

培养"四会"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生存"的能力。

所以学校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抓起,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往等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通过"四会"实验,使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更加和谐高效;学生通过"四会"实验,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洋思初中摒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

quot;,课堂教学结构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看练)(兵教兵)(练)

(学生)(学生)(学生)

 

  其实质是:

全过程都让学生学。

  遵循的教育理念是"实践出真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

  我们可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扩展为:

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是:

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部分)。

  "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洋思现在的"后教"环节是: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

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如果每堂课都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quot;欠债",长久下去,对学生"负债"太多,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的课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教学要求。

有些教师认为,教书就是把课文教一下,把例题讲一下,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这时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大纲中明确规定许多知识要达到掌握运用的程度,而学生理解了与能够运用还有一个很大距离。

例如学习游泳,虽然有些人学习了游泳的要领,看到过别人游泳,但就是不敢游,也不会游,所以理解了游泳的知识与会游是有本质区别的。

理解了数学原理和法则与正确、熟练运用有很大区别。

教材教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实际就是降低教学要求,就是降低质量。

大纲上规定要达到掌握运用的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就得想法让学生达到掌握运用的水平,形成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实践和运用的机会,理解的知识怎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怎么形成能力和技巧呢?

课堂教学忽视能力培养,能力培养不到位,就是降低教学要求,也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所在。

因此,不能教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也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避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

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结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洋思中学,各年级、各学科都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

例如: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

复习课,也采?

quot;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教条。

学校要求教师淡化结构意识,采用时,不死搬硬套,一切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顺乎学情、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运用。

如:

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结构其实质是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只是向导和路标,起着引路和架桥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居"第二线",为学生的自学、思考和讨论当参谋,作顾问。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洋思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的做法是--每周初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要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已经会的就不教,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

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例如:

在教初二数学的"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时,老师在备课时考虑是如何缩小"包围圈",把学生的自学注意力集中到"去分母"这个关键点上。

因为学生已经对"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相关旧知有了充分的理解,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学例题时注重"去分母"的那一步,在解决类似习题时也只要做到"去分母"的那一步。

这么做,学生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问题就很明确,注意力也就很集中。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

"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这些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

quot;哑巴"。

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老师讲反而耽误时间。

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教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习题了。

这个过程是个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

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因为教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的很少。

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

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3、教师精讲。

"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

怎样教?

其中奥妙无穷。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

quot;,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既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师从"一线"退居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4、生生互学,师生互教。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例如化学课讲"化合价"一节时,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检测题:

标出氯化钾、氯化镁、铁、氢氧化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四个学生板演,教师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几分钟后,教师鼓励学?

quot;看看板演的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请上来更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