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81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 新人教版.docx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B卷新人教版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以历史亲历者标准来衡量

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置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

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3.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

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4.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5.有学者评论: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

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

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6.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7.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House”、国务书记“TheSecretaryof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

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8.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

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

这表明

A.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B.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

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

9.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

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10.19世纪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纲常名教”提出公开质疑。

在他们看来,“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

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并指出“三纲之说,董子释之,朱子述之,皆非也”。

这一思潮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意味着中国人民集体觉醒

C.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D.具有否定传统的启蒙作用

11.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

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12.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13.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1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5.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

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

1920年9月—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对此合理解释是

期刊名称

数量

销售对象

劳动界

5000

工人、平民

新生活

2400

平民

新青年

2000

学生

少年中国

600

学生

A.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

B.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

C.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6.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

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17.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8.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9.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着手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倾向

20.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21.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22.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

“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这表明孙中山

A.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

B.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

C.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2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

“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这一主张的贯彻

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24.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25.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一论断

A.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有助于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C.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对浦东新区的开发有重要影响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29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中外文明交流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6世纪以前是“东学西传”,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

第二阶段:

16世纪以后是“西学东渐”。

材料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和平和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两个阶段中西文明交往的特点。

简要分析“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7分)

(2)运用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始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

这种学习和探索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顺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进》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成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它是指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原意是“人民的统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保留财产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经济制度下的民主,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

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同资产阶级和财产对立的民主制”,即无产阶级的民主制。

而资产阶级不会“把政权让给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唯一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诞生。

——摘编自张袁夫《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创立》

材料二毛泽东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力量,认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民主政权理论,民主的目标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代表大会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毛泽东认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

发挥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创立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并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价值。

(6分)

29.近代以来,国共两党虽然有过激烈的对抗,但中共领导人始终对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充满敬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那时我们历史悠久的祖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蹂躏和侵略,中国人民遭受着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和压迫,中国的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不愿意忍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奋起反抗,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争。

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生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

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

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材料三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

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先后走了哪两条不同的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各自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孙中山的“缺点”是什么?

(6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

1.【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中“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得出文人士大夫对西方学说的排斥,李鸿章却称赞郭嵩焘英豪,文士们和李鸿章都为同时代人,评价却不相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故D项正确,AC错误;当时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等表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化的应给与肯定的行为,故B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改革图强意识,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D。

【答案】C

4.【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答案】C

5.【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A项正确;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从材料中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来看,早期维新派并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只是在坚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作出改变。

故答案为C项。

从材料中的“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来看,体现出儒家的民本观念,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西方议会制的做法,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House”、国务书记“TheSecretaryof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结合所学可知,“白宫”、“国务卿”带有专制色彩、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晚晴时期”可知这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融合受到中国传统君臣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晚晴时期君臣观念影响下的文化融合,而不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也不是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故AC两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融合,而不是文化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材料所述为60至90年代,引进的书籍中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注重关注近代西方科技,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为,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引进的书籍中社会科学类相对较少,但不能得出作用有限的结论,D不正确。

【答案】A

9.【解析】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府改变对外政策,故C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D正确。

【答案】D

10.【解析】公开质疑“纲常名教”是对传统的否定,所以这一思潮也就具有了否定传统的思想启蒙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这一思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集体”觉醒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因为当时很多国人仍未觉醒,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思潮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非社会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1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

【答案】B

12.【解析】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3.【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郑观应的思想,排除。

【答案】D

14.【解析】材料中“人权”指的是民主,“进化论”指的是科学,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A错误;B属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D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15.【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购买杂志的对象中工人、平民的数量最大,说明湖南新文化运动影响着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反映了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工人文化程度的比较,无法推断出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青年学生、工人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而是强调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购买杂志对象的成分,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材料强调1922年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说明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放弃了新文化运动追求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他转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并与资产阶级思想路线作斗争,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而不是反映其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故A项错误。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而是强调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D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