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772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docx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

林散之草书《字为心画》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

“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

“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

“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

这幅作品用的是破墨法,水墨洇化,奇妙无比。

林散之先生自甘淡泊,喜怒哀乐全部沉浸在诗书画之中,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

草书《字为心画》先后5次著录,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所有书法专集中最权威的一本。

赵朴初题写书名,林散之自己作序。

《字为心画》这幅草书作品编排在这本书的第一页,由此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份量,非代表作而不能放在第一。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字为心画》26×90㎝约 2.5平方尺 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草书《字为心画》,横幅,1984年创作。

尺寸为26×90㎝,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

印有:

“江上老人”(白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作品先后著录于《林散之书法选集》、《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林散之》、《金陵书坛四大家林散之》、《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华人时刊》杂志2014年第9期。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字为心画》(特写一)

林散之先生在创作草书时常用破墨法。

破墨法有两种:

一种是墨破水,一种是水破墨,这幅作品用的是水破墨。

首先将陈积的宿墨磨得很浓很浓,然后从水盂中拿出浸泡多时的长锋羊毫笔,在水盂边掭上几次,一来整理笔锋,二来挤掉锋中多余的水分。

这时笔尖中仍然是清水,接着提笔在砚池中蘸墨,然后,在放入清水的小瓷碟中再蘸上清水开始书写“字为心画”的第一个字的第一画:

“点”。

笔尖接触纸面的第一时间,清水向周围洇化,变成淡墨,当淡墨扩散时,笔腹的浓墨从外围下注,形成一个圆圈,圈外的浓和淡相互渗透,这样“字”宝盖头的第一点的墨像是:

淡墨为圆心,中间的圆圈为浓墨,既细又圆,如同用圆规画的一样,圈外是淡墨。

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十分清楚。

“字”宝盖头的第二画也是点,林散之先生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这点进行了夸大,其墨法和前面一样。

要说的是宝盖头的“一横”,宛如钢钩一般,一细二圆三劲健。

这“一横”和上面的“一点”,对照鲜明。

“一横”是线条美,“一点”是墨色美;一个是瘦而长,一个是满而大。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字为心画》(特写二)

我们再来看这幅草书作品的第四个字“画”,线条十分老辣,迟涩凝重,似断似连。

这个字是用枯笔写成的,笔画中形成了数个大小不一的“眼”。

于右任在《标准草书》中说:

“字中之圈谓之眼,眼多如绳萦蛇绾,令人生厌。

”这个“眼”与于右任说的“眼”不一样。

于右任说的“眼”是指草书笔画缠绕过多而形成的“眼”。

林散之这幅作品中的“眼”是笔画里的“眼”,叫“虫蛀纹”。

“虫蛀纹”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之一,能写出像林散之这样的“虫蛀纹”笔法的书法家真是少之又少。

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画”的第一笔,还有最后一横,就像木板存放多年,虫蛀过而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眼。

这些“眼”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笔画缠绕的结果。

这些“眼”似断若连,笔断意连,自然生动,缤纷多彩。

这不是厌,这是奇,这更是美。

草书《字为心画》之所以如此精彩,风格如此鲜明,是林散之先生对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研习、深刻感悟的结果。

林散之3岁练字,16岁开始学碑,30岁以后学行书,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二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从运笔到用墨,从章法到理论,林散之先生无不细心研读,刻苦揣摩,深悟其理。

历经几十年,终于大器晚成,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草书艺术成就最高,为举世公认,有“草圣”之美誉。

回首瞻望林散之先生的人生轨迹,草书《字为心画》正是林散之人格人品的再现。

我们经常说,字如人生,字如其人。

从这幅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自甘淡泊”的品质。

有诗为证:

“学习频年亦苦辛,自甘淡泊乐风尘。

”林散之先生为人正直、纯朴、真诚,不求富贵名利。

上不逢迎,下不高傲,一视同仁,与人为善,经常参与书画义卖活动,支援灾区,资助贫困山区。

林散之先生到了晚年誉满天下,被称为“当代草圣”、“诗书画三绝”。

可是,他自谦自让,不图名不要利,仍然和过去一样,喜怒哀乐全部沉浸在艺术之中,只有诗书画才是情寄所在,这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他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他在诗中写道:

我是当年杨风子,几经尘劫堕凡胎。

于今又入婆娑界,写出人间真相来。

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林散之先生就是这样,物我两相忘,诗画精道,书艺入圣。

草书《字为心画》因为内容好字数少,出现的仿品比较多。

鉴别的方法有两种:

一看神韵,“山寨林散之”大都有形无神,气息不够,看上去别扭。

二是看“字”上面的“点”有没有椭圆形圆圈。

仿的是描的,“点”中间的圈圈不自然,有的根本就没有椭圆形圆圈。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王罡,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大学本科。

江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

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近百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

《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