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541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docx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节  格律诗有关概念

   一、格律诗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类别繁多。

若按声韵方面要求来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古体诗、格律诗和自由诗。

古体诗是指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还包括格律诗形成以后唐宋元明清的乐府、歌行体等诗歌。

其特点是不严格受声韵约束,但一般押韵,可以吟唱。

格律诗(有的称为近体诗)是指形成于隋唐时期,严格按照声韵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和曲等。

自由诗是指“五四”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在字、句、篇、声、韵等各方面都高度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格律诗与其它诗体的明显区别是,它在字、词、句、篇和声、韵等各方面都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

   二、平仄

  古汉语把汉字的读音分为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读音特点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人写格律诗时,把四声分平仄两类,把平声字归入平声类,把上、去、入三声字归入仄声类,作诗时把平仄两类字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读音发生了较大变化,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也不尽相同。

现代汉语把汉字的读音也分为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字。

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化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

如:

   八、插、杀、挖、鸭、说、托、桌、郭、喝、苛、割、着、接、缺、约、拍、逼、滴、积、激、夕、七、昔、息、惜、一、失、吃、织、汁、出、忽、仆、叔、突、屋等字已化入阴平;

   达、伐、峡、杂、伯、帛、柏、夺、国、佛、活、浊、合、德、阁、革、格、隔、舌、则、责、泽、折、哲、宅、别、节、结、杰、协、学、白、敌、笛、及、吉、急、习、席、局、菊、十、实、石、识、食、直、职、值、独、读、佛、拂、服、福、俗、竹、烛、足、族等字已化入阳平;

   法、甲、索、血、雪、铁、百、北、笔、尺等字已化入上声;

   飒、煞、错、或、脉、各、乐、策、色、猎、业、月、叶、脉、六、毕、立、力、玉、育、式、日等字已化入去声。

  有的字平仄两读,要根据字义来确定读音,根据读音来确定平仄。

如磨、担、骑、遗、数、间、干、难、分、量、称、更、兴、誉、中、重、冠、强、相、胜、和、荷、当、浪、供、观、背等字。

  有的字可以平仄两用。

如:

看、教、忘、听、场、拥、空、为、思、令、禁、过、醒等字。

  按照现代汉语来写格律诗,把阴平、阳平字归入平声类,把上声、去声字归入仄声类。

作诗时把平仄两类字按规则组合起在格律诗中,平仄两类字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形成鲜明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于特有的审美情趣。

三、押韵

     1、什么是押韵.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放在诗句固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如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麻”、“家”、“瓜”三字韵母中都有“a”,读起来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构成音韵回环美。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的变化,有的诗古代读起来是押韵的,今天读起来并不那么押韵。

如唐代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xie)”和“家(jia)”、“花(hua)”,今天读起来是不押韵的,古音“斜”读“xia”,是押韵的。

  2、韵部隋唐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那时没有韵书,也不分韵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按照汉字声、韵、调的关系编成韵书,如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周研《声韵》、张谅《四声韵林》、段弘《韵集》、王该《文章音韵》、刘善经《四声指归》、周彦伦《四声切韵》、沈约《四声》等。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把汉字分为193部。

唐代扩展到206部,并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人刘渊删繁就简,将同用的韵合并,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汉字分为107韵,被称之为“平水韵”。

后来金人王文郁又减少到106韵,一直沿用至今。

“平水韵”共106韵,上平声15部(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15部(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

 “五四”运动后,人们依照现代汉语声韵来编纂韵书,《中华新韵》、《诗韵新编》归纳为十八部。

《中华诗词》2004年5月号正式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试用)》,韵目为:

  麻(a、ia、ua)

  波(o、e、uo)

  皆(ie、üe)

  开(ai、uai)

  微(ei、ui)

  豪(ao、iao)

  尤(ou、iu)

  寒(an、ian、uan、üan)

  文(en、in、un、ün)

  唐(ang、iang、uang)

  庚(eng、ing、ong、ueng、iong)

  齐(i、er、ü)

  支(-i)零韵母

  姑(u)

 《诗韵新编》十八部是把韵母为“e”、“er”、“ü”和“ong、iong”的单列为韵部。

   四、格律诗音节节奏形式与声律节奏点

  音节节奏形式。

格律诗根据语义按单音节、双音节划分节奏形式。

五言诗音节节奏常见形式有“二、二、一”和“二、一、二”。

如“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前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一”,后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一、二”。

七言诗音节节奏常见形式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塞上长城空自许”(宋代陆游《书愤》)。

前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二、一”,后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一、二”。

  声律节奏点。

格律诗平仄组合时,一句诗从前至后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点。

五言诗三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第四字和第五字。

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前句节奏点在“平”、“岸”、“阔”字,后句节奏点在“日”、“残”、“夜”字。

七言诗四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第七字。

如“铁马秋风大散关”,“鑜中衰鬓已先斑”(宋代陆游《书愤》)。

前句节奏点在“马”、“风”、“散”、“关”字,后句节奏点在“中”、“鬓”、“先”、“斑”字。

 

   第二节  韵律

   一、格律诗用韵规则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常见规则有三条。

     1、首句不押韵(仄声),偶句末字押韵,即每首诗的第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须是同一韵部的字。

如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游”、“流”、“楼”、“舟”都是押的“平水韵”的“尤韵.

  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2、首句入韵,首句末字与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是同一韵部的字。

如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首句末字“经”和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星”、“萍”、“丁”、“青”同属下平声“青”韵。

   七言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3、首句可以押邻韵。

如唐代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魂”、“村”属上平声“元”韵,而首句末字“纷”属上平声“文”韵,文韵和元韵是邻韵。

平水韵平声部邻韵相通的有:

东冬、江阳、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部分)、元(部分)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覃盐咸。

歌、麻、蒸、尤、侵为独韵,无邻韵。

中华新韵十四韵无邻韵。

   二、用韵的几种特殊形式

 

(一)、分韵与限韵。

分韵就是指朋友聚会唱酬时,事先约定用一句诗或一句成语作韵脚,每人各分得其中一个字作为自己这首诗的韵,就按这个韵来作诗。

古人诗题中说的“得某字”,就是指分韵这回事。

    限韵就是指朋友聚会唱酬时,事先限定用某韵或某字为韵来作诗。

 

(二)、和诗与和韵。

和诗指诗人之间按照一定的诗意,以诗赠送、酬答,相互唱和,不一定用对方的原韵或原韵脚。

和韵是指诗人之间和诗时,用对方的原韵来和。

和韵主要有依韵、用韵、次韵三种。

   1、依韵。

和诗时必须与原诗为同一韵,可不必用原韵脚字。

   2、用韵。

和诗时不仅要用原诗的韵,而且要用原诗的韵脚字,但韵脚字不要求按原韵脚字的先后顺序。

   3、次韵。

也称“步韵”,或称“步原玉”。

和诗时不仅要用原诗的韵,用原诗的韵脚字,而且韵脚字的先后顺序也不能错乱。

   三、用韵的忌避

   1、忌出韵。

格律诗用韵时,如果各句韵脚字出现非本韵部的字(首句借用邻韵的字外),叫出韵,也称飞韵,这是不允许的。

   2、忌重韵。

同一个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字,只能出现一次,出现多次叫重韵,这是不允许的。

  3、忌凑韵。

指为了押韵而勉强使用语义不通或生硬的韵脚字,这是不允许的。

  4、忌同义字为韵。

同义的字不可在同一首诗中同时作韵脚字。

如一首诗中押韵时用了“芳”字,就不能再用“香”字押韵;用了“花”字押韵,就不能再用“葩”字押韵。

  5、忌混韵。

现在提倡古韵、新韵“双轨并行”,但在同一首诗中,古韵和新韵不能混用。

 

     第三节 声律

     一、平仄组合规则

  

(一)、末字平仄规则。

每首诗第二、四、六、八句末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五、七句末字必须是仄声;首句末字入韵用平声,不入韵用仄声。

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深”、“心”、“金”、“簪”为平声字,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在”、“泪”、“月”、“短”为仄声字。

   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第三、五、七句末字“树”、“眼”、“足”为仄声字(“足”为入声字),第二、四、六、八句末字“低”、“泥”、“蹄”、“堤”为平声字,首句末字“西”为平声字,与“低”、“泥”、“蹄”、“堤”同为上平声“齐”韵。

  

(二)、一句中平仄相间。

平仄相间是指每句诗节奏点平仄间开(除末字外)。

如“国破山河在”,其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国”为入声字),第二、四字“破(仄)”、“河(平)”,平仄间开;“孤山寺北贾亭西”,其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四、六字“山(平)”、“北(仄)”、“亭(平)”,平仄间开。

  (三)、一联中平仄相对。

格律诗上下两句(也称出句和对句)为一联,一联中上下句节奏点平仄是对立的(除首句末字外)。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上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平”,“春”和“破”平仄对立,“昨”和“河”平仄对立。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上句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字处可平可仄),“面”和“山”平仄对立,“平”和“北”平仄对立,“脚”和“亭”平仄对立。

 (四)、上下联平仄相粘。

平仄相粘是指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节奏点平仄相同(除末字外)。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上联下句“城春草木深”的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平”,下联上句“感时花溅泪”的平仄组合为“平平平仄仄”(“感”字处可平可仄),“时”和“春”的平仄相同,“溅”和“木”的平仄相同。

又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上联下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字处可平可仄),下联上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早”字处可平可仄),“面”和“处”平仄相同,“莺”和“平”平仄相同,“暖”和“脚”平仄相同。

    二、基本句式

  五言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类型。

  第一式:

仄仄平平仄      第二式:

平平仄仄平

  第三式:

平平平仄仄      第四式:

仄仄仄平平

(平为可平可仄,仄为可仄可平,下同)

  七言诗句型只要在五言诗句型前面加上一个相反的节奏单位。

 第一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特殊情况外,格律诗的平仄组合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句式组成的。

    三、基本格式

  按照四种基本句式和平仄组合规则,可以构成格律诗的16种基本格式。

 五绝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1、仄起仄收式:

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一”为入声字)

   2、仄起平收式。

如唐代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石”为入声字)

3、平起平收式。

如唐代苏廷硕《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北”字处应为平声而用仄声,用“吹”字补救;“白”为入声字)

    4、平起仄收式。

如唐代李适之《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1、仄起仄收式。

如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说”为入声字)

    2、仄起平收式。

如唐代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平收式。

如唐代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石”、“得”为入声字;颔联出句“石”字处应平而仄,对句在应仄处用平声“江”字补救。

    4、平起仄收式。

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歇”为入声字)

   七绝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1、平起平收式。

如宋代王安石《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得”为入声字)

           2、平起仄收式。

如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露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阁”、“独”为入声字)

     3、仄起仄收式。

如唐代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白”、“泊”为入声字)

     4、仄起平收式。

如唐代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折”为入声字)

  七律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1、平起平收式。

如宋代欧阳修《答丁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啼”为入声字,“思”为平仄两用字,这里为仄声)

     2、平起仄收式。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将杯酒长精神。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笛”、“一”为入声字)

    3、仄起仄收式。

如宋代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节”、“蛰”“足”、“一”为入声字)

   4、仄起平收式。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别”、“觉”为入声字;“看”为两读字,此处读平声)

   三、特定格式

  前人作诗,在运用基本句式第三式时,把五言诗“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字和第四字交换位置,变成“平平仄平仄”;把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和第六字交换位置,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中“在”和“岐”交换了位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故”和“乡”交换了位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与”和“明”交换了位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入声字“说”和“惶”交换了位置。

这种格式本不合相间律(交替律),但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五、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

 

(一)避免孤平。

孤平是指在平脚句中,除句尾平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不和句尾平声字相连。

一般在基本句式第二式中容易出现孤平,这是格律诗最忌讳的诗病。

 

(二)、防止三平尾。

三平尾是指在平脚句中,句尾三个平声字相连,这时作格律诗应防止的诗病。

 (三)、尽量回避三仄尾。

三仄尾是指在仄脚句中,句尾三个仄声字相连。

前人诗句中虽然出现三仄尾现象不少,作为初学者要尽量回避。

   六、拗救

  在格律诗中,把合乎平仄相间规则的句子,称为律句;把不合乎平仄相间规则的句子,称为拗句。

前人作诗时,如果因为需要,使用了拗句,就进行补救,称为拗救。

拗救后不合律的诗句,也算合格。

常见的拗救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本句自救。

作诗时用到基本句式第二式︌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会犯孤平成为拗句,必须将第三字改为平声进行补救。

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对句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便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

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里,如第三字用了仄声,就会犯孤平成为拗句,便将第五字改为平声进行补救。

如“沾衣欲湿杏花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对句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字“不”,尽管第一字“吹”也是平声字,还是要犯孤平,便将第五字改为平声字“杨”进行补救。

 

(二)、对句互救。

有的诗句出现拗字后,在本句无法补救,便在下句适当位置进行补救。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出句“意不”二字拗,对句“登”字救。

再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烟中”,出句“八十”拗,对句“烟”字救。

  七、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格律诗的平仄组合,流传着这样一句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于初学者掌握“一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有好处。

一是体现了律句平仄组合按节奏点相间、逢双必反的规则,二是反映了非节奏点上的字可以灵变通的原则。

但是这个口诀并不完善,因为机械套用,会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会忽略特定句式和拗救句式。

    第四节 联律

   联律是指格律诗的对仗及规则。

律诗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对仗,颈联对仗,其它联以及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一、对仗规则

 

(一)、字数相等。

五言诗对仗的两句都是五个字,七言诗对仗的两句都是七个字。

 

(二)、词性相同。

对仗的两句诗,要求相应位置的字词,词类词性相同。

实词对实词。

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语气词对语气词;专用词对专用词,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颜色词对颜色词,连绵词对连绵词。

 (三)、结构相同。

对仗的两句诗,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联合对联合,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

 (四)、节奏相合。

五言诗出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一”,对句音节节奏形式也必须为“二、二、一”;出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一、二”,对句音节节奏形式也必须为“二、一、二”。

七言诗出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二、一”,对句音节节奏形式也必须为为“二、二、二、一”;出句音节节奏形式为“二、二、一、二”,对句音节节奏形式也必须为“二、二、一、二”。

 (五)、平仄相对。

对仗的两句诗,除末字外,节奏点的平仄必须相反,当然特殊句式和拗救句除外。

   二、对仗的形式

 律诗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从宽严上分:

 

(一)、工对。

对仗的两句诗,不仅平仄、词性、句法结构和节奏符合对仗的规则,还要求词的细类也相对。

如同是名词,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时令类对时令类,形体类对形体类,花果类对花果类,等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