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161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3月)试题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

必修二1~8课。

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材料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2.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农业劳动

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3.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

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4.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  )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导致北宋的贫弱

5.乾隆元年延绥镇总兵奏称:

“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岁得粮10万石”。

至乾隆33年,陕西府谷县人民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共租蒙古地计“牛22266犋,每年共租银约3866两,共租约1971石”。

这一现象(  )

A.表明关内土地兼并严重                        B.促进了农耕技术的革新

C.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激化                        D.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6.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7.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8.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该诗从侧

面可以印证(  )

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                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                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

9.《复活的兵团》解说: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秦朝《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10.《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11.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2.明代中后期,官营手工业作坊人数急剧减少。

如北京的工部织染所,永乐年间定额设匠役758人,嘉靖十年(1531年)只剩下195人。

明代维持时间最长的官营遵化铁冶厂也被迫关闭,政府用铁从市场购买。

由此可以推断(  )

A.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发展                    B.官营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

C.盐铁官营政策被官府放弃                    D.政府强化官营手工业管理

13.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

“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  )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4.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1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土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土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16.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

这反映出(  )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17.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18.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可见(  )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19.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

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0.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

上述历史现象(  )

A.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21.“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

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

”导致葡萄牙“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

A.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B.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C.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D.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22.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

这表明当时(  )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24.1651年英国政府规

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

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

,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

上述规定(  )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

C.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

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

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

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

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份,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

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

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

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三(洪武元年)诏曰: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永佃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0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4分)

 

26.(18分)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

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

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

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

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纸币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精明的欧洲日本商人因此用白银进行外汇套利;加之“隆庆开禁”以来,中国外贸优势明显,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万历年间实行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从而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8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

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

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

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

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

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122—123页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

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崖(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19—20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穿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带来贸易格局的变化。

举例说明“地理大发现”对传统的思想挑战的表现。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何利弊?

(6分)

2016

~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

高一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D

B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A

B

D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C

B

B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答案】

(1)趋势:

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6分)

(2)内容:

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

(6分,三点即可)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4分)

(3)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重惩兼并者;(4分)

26.【答案】

(1)特征:

以黄金、铜钱构成;国家铸造和私人铸钱并存,互为补充;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日益加强;主要是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6分,任答3点即可)

(2)条件:

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

(4分)

(3)原因:

纸钞滥发,通货膨胀;外汇套利和贸易顺差推动白银大量流入;税制改革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8分)

 

27.【答案】

(1)变化:

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

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

(2)变化: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2分)

挑战:

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分)

(3)变化:

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

(2分)

利弊:

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