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342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docx

81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

1、有意味的形式

     【概述】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详细解释】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积极性和局限性】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2、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所谓陌生化就是讲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时间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变形和陌生化

变形:

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

变形之后的形象和事件在表面上看虽然与实存的现实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是在实质上仍然是现实的反映,它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综合。

变形这种艺术构思的方式在神魔小说、科幻小说和现代派的作品中运用的非常多。

《西游记》《变形记》

4、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别林斯基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独创性、共性与个性所提出的著名论断。

“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人们会有“陌生”感。

  比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沾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

但是阿Q的具体个性,他的独特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负后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等言行举止,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

真是人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与“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入非理性主义泥坑。

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5、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的直接源头是俄国形式主义。

广泛来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

通常大家将索绪尔的作品当做一个起点。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他同列维·斯特劳斯、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人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文论的“巨头”,在文论界和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注重二元对立的方法。

6、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代表一种流行文化。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艺术的题材,是商业流行文化和都市生活的日常之物。

通过拼贴、批量复制的手法创作,这才是波普艺术的根基。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的定语。

而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

》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作品。

7、视觉艺术——

【概述】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

视觉艺术是一种感受的方式,它也就是造型艺术。

它的特点是所选用的材料是多方面的,木、泥、铜、布多种多样;所表现的形态主要为三维的立体形态,既或是平面的两维绘画作品,也会因为色调变化和透视原则的运用,而使人们有三维感觉;视觉艺术的另一特征是它的静态的、凝固的特点,是在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的审美客体。

不过静态的视觉艺术也可以产生动态的效果。

除了国画、油画、版画、摄影等大类别,其他的如漆画、粉画、速写、根雕、木雕、剪纸等等,均具备以上所谈及的艺术特征。

【相关】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看的见,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

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服装艺术是、摄影艺术都是传统的视觉艺术。

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环境艺术,这三个视觉艺术的存在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却起到很大的作用,影视艺术和动漫艺术属于综合艺术,既属于视觉艺术又属于听觉艺术。

8、空间艺术——

【概述】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

一般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书法、篆刻等种类,意义很宽泛,基本上与美术或造型艺术等义。

【特点】造型(性)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造型艺术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因而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

【例子】绘画为具象空间或立体的平面表现。

它通过透视、色、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的假象。

画面的空间分为前景(近景)、中景、后景(远景)3个层次,有时截然分开,有时亦混合一起。

雕塑为具象的物体形成,以实空间为主,伴随着虚空间。

建筑是抽象空间及体积的形成,具备虚、实两个空间,是狭义上的空间艺术。

【相关】此外,时间艺术有音乐、文学、曲艺等;时空艺术有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杂技等。

 

9、造型艺术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它是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10、造型语言

传统造型语言概念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各种造型艺术都依循自己的艺术规律形成特有的造型语言。

电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综合运动艺术。

它在各种动态方式中综合了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

同时,电影造型语言不单指画面,电影的视觉造型与电影的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等),共同形成了表达意蕴、传递情感、塑造人物的银幕特殊视听造型语言体系。

影片造型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应以导演总体构思为依据。

11、哥特式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和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12、巴洛克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行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当属罗马的圣保罗大教堂极其广场。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

一是豪华。

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具有综合性;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3、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里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用“包豪斯”。

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和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

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

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14、艺术典型

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以哈姆雷特同克劳狄斯的外部冲突,以及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构成了全部丰富而深刻的戏剧矛盾,揭示哈姆雷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这个主人公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将,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

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

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15、文明戏

“文明戏”是早期的京剧改革。

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  题材。

如:

《宦海潮》、《渔家女》和《锯碗丁》等。

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以大团圆结局。

文明戏以京剧的文武场伴奏,采用京剧的唱腔,对话用京白不用韵白。

唱与白三七开,已向话剧方向发展了。

文明戏的剧目不多,大概只有十几出。

可是每出戏都分几集,每日只演一集,所以上演一个月也不会重复。

为了使戏演得持久和火暴,剧中夹杂不少插科打诨式的笑料,看起来类似现在的喜剧小品。

16、样板戏

指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

这是1966年,“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宣布的八个革命样板。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在1964年——1966年间。

样板戏的出现、发展和传播与“四人帮”之一的江青登上政治舞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样板戏的艺术特征:

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等。

缺点:

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

从样板戏创作中,总结、归纳出的“三突出”创作原则,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

文革期间文化生活长时期枯燥无味,样板戏成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唯一精神食粮,曾有“八亿人民八部戏”的说法。

17、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黑人》。

18、戏曲程式—— 

     【概述】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艺规程。

运用程式进行表演,是戏曲演剧方法的特点。

戏曲唱、念、做、打的四种表现手段,均各有自己的一套程式,是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组成单元和艺术语汇。

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程式性,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

     

【例子】戏曲程式分为表演程式和音乐程式两类。

表演程式包括身段、工架、手势、喜怒哀乐等表情、各种武打套子等;音乐程式包括腔调、板式、曲牌以及锣鼓经。

各种程式都有严格的规范,均按特定的法式组成,具有造型美、节奏美、韵律美和很强的表现力。

典型的有:

(1)跑龙套。

“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

在戏曲表演中,龙套可以虚拟千军万马,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2)起霸。

它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出徵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

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

(3)抬轿。

戏曲表演身段程式。

一般为二人抬或四人抬。

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

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

行坐间,坐轿、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

(4)跑圆场。

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

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

     【意义、特点】

(1)戏曲艺术高度的程式性有助于表现千姿百态的生活。

(2)戏曲程式有助于对人物进行褒贬。

戏曲艺术家要歌颂一个人或要批判一个人,只要调动各种有效程式就可以达到显著效果。

(3)戏曲程式有助于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

(4)单个程式虽具有一定的生活内容,却不能构成独立的舞台形象,它作为一种规范化了的手段,是刻板的、固定的。

但是,程式一旦和人物性格相结合,则是灵活的,可变的。

演员根据塑造某个具体舞台形象的要求,把若干程式按照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织起来,可以创造出无数个不同的舞台形象。

所以,程式既是相对的固定模式,又有丰富的可变内涵;它既是演员进行形象再创造的手段,又是演员体验生活、创造形象的结果。

这就是程式的双重性。

19、肥皂剧——

【概述】肥皂剧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soapopera,它是指“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广播或电视连续剧”,主要以家庭妇女为主要观众,以家庭日用品商家为赞助商,以普通家庭生活环境为舞台……。

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哩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

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

【分类】

肥皂剧一般有日间肥皂剧和晚间肥皂剧之分。

日间肥皂剧以18-49岁的家庭主妇为受众,每周白天固定播5集。

“其结构在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是星期一是呈现部和再现部;每一集中都是几条叙事线路并存,在一周中由一个悬念引向一个动人的高潮,在星期五以至少一个情节线中的危机点收尾。

如果一个困境解决了,那么另一个困境必须制造出来。

晚间肥皂剧则在晚间黄金时段以每周一集的频率播出,在结构上与日间相似。

成就了晚间肥皂剧的是那部驰名世界的《Dallas》,讲述了石油富豪爱文一家内部外部的恩怨情仇。

但到了80年代末,晚间肥皂剧已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代表作品】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例如《老友记》(friends),《欲望城市》(sex&city),《加冕街》(coronationstreet),《豪门恩怨》(Dallas)等等。

【相关】除了肥皂剧外,常见的剧集还有Sitcom(情景喜剧)和Drama(情节系列剧)。

国内许多人认为国内风靡一时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剧的范畴,但按照西方电视剧分类,严格上讲他们还是仅仅被定义为情境喜剧(sitcom),因为两部戏各集之间的故事关联不紧,往往可以独立成章,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结局。

而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serial)。

通常各集之间的故事都有关联,而且很会“拖戏”,有时候几个星期不看,剧情也还接得上。

20、类型电影

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

1.公式化的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

21、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Hollywood。

当时的Hollywood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

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22、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23、文学意境的三个特征

(1)情景交融:

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不分开。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景中藏情,情不直接表现,借助画面去间接表达。

第二,情中见景,直接抒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情景并藏,即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

(2)虚实相生:

是说意境一般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

(3)韵味无穷。

韵味,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24、集体无意识

  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

他把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只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

这种遗存既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也包括了文化历史上文明的积淀。

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体验,是一种最深远、最古老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荣格说过: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他认为《浮士德》“《浮士德》是什么?

它本质上是个符号,这意思并不是说他所指出的东西是众所周知的隐喻,而是说它所表现的只是早就存在于德国人灵魂中的一些深奥的东西,歌德只不过是帮助它呈现出来而已。

25、话语含蕴

  蕴藉是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可以不断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

文学的话语含蕴特点常常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26、意象

  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审美意象的特征:

哲理性,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征性,卡夫卡的《变形记》;荒诞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7、意象叠加

  意象并置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美国诗人庞德在借鉴中国古诗技巧时提出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比喻性意象不用连接词直接与所修饰的意象联结在一起。

它同意象并置的区别在于:

前者并置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多义的;后者是隐喻的一种,其两个语法上孤立的意象是比喻关系。

庞德写了很多意象叠加的诗,如: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28、艺术欣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所谓艺术欣赏中的保守性,就是欣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欣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欣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大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所谓欣赏的变异性,就是欣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29、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影响读者阅读的这种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状况。

30、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作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

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

31、隐含的读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的。

隐含的读者是和现实的读者相对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在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文学接受发生就是由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32、期待遇挫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完全顺应,完全遇挫,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33、节奏——

    【概述】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有三:

声音层的节奏,音调抑扬组合,字词句之间的停顿和反复,押韵等;画面层的节奏,指景物地承续、流转与跌宕等;情感层的节奏,指情感活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

当声音、画面与情感的节奏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