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争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6199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简化争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字简化争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字简化争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字简化争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字简化争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简化争论.docx

《汉字简化争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简化争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简化争论.docx

汉字简化争论

漢字簡化爭論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討論漢字之正式字體的話題。

由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地區的人使用習慣、文化認同,及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不同,而持續被提出來爭論。

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如日本、馬來西亞、韓國、越南則較少關注。

這裡所謂的「漢字簡化」,主要針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行的簡化字,這個方案已經為聯合國及各國際組織接受。

其它國家例如日本的漢字簡化方案只是涉及非中文漢字,與本討論無關。

本條目下的「繁體字」是大陸提出的概念,被香港引用,在台灣也稱「正體字」。

而大陸官方把簡化字確定為正體字,繁體字是非規範漢字。

漢字簡化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著手進行漢字整理和簡化工作。

1952年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重點研究漢字簡化問題。

1953年毛澤東提出:

「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

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

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

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

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又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

[參1]

[編輯]簡化字的國際影響

1.基於政治理由,聯合國及各國際組織均採用了大陸的簡化字作為中文標準。

大多數國家因與大陸有邦交,也均接受了大陸的簡化字。

2.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是中國以外唯一採用中文作為官方文字的國家。

大陸簡化字成為新加坡官方標準。

3.中國周邊多數國家如馬來西亞、韓國、北韓、泰國的中文出版物都採用大陸簡化字方案。

[3][14]韓國的漢字店招多採用繁體字,東南亞漢字店招繁簡並用。

4.海外華人圈多以移民來源確定繁簡使用。

大陸新移民一般使用簡化字,港台移民及1949年之前的移民後代一般使用繁體字。

唐人街店招多使用繁體字。

5.由於大陸居於國際交往強勢地位,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30年,外國人學習中文基本按簡化字方案,簡化字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國際中文規範。

[註1]

[編輯]中國官方態度

中國政府對繁簡爭論的基本態度如下:

[編輯]繁簡三方針

一、繼續貫徹國家現行的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漢字簡化的方向不能改變。

各種印刷品、宣傳品尤應堅持使用簡化字。

二、海峽兩岸的漢字,當前可各自維持現狀,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將來去討論。

三、書法是一種藝術創作,寫繁體字,還是寫簡化字,應尊重作者的風格和習慣,可以悉聽尊便。

[註2]

[編輯]簡化字是大陸法定漢字規範

按照大陸政府的法律規定,今天在大陸簡化字已取代繁體字成為正體規範漢字,而繁體字則被定為不規範漢字。

日常使用漢字,字形和筆順要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個漢字為依據,而繁體字是不在這7千個漢字之列的。

一般情況下使用繁體字於法無據。

只有特殊場合可以使用繁體字,例如古代漢語、古典文學、歷史、考古學、古文獻學等課程相關的書籍,書法美術作品,已經註冊的商標,老字號,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的涉及漢字的道具,對台港澳的宣傳等等。

[註3]

[編輯]漢字簡化淵源

近代很多中國學者提出了漢字簡化意見,在當時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

其中有些觀點已經被多數中國人認同,而另一些看法今天已經被多數人認為不適當。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

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但亦有不少人認為應該放棄使用漢字。

這些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為:

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因為當時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鉛字排版廠房極大,生產成本高昂,資源耗費甚鉅,工人訓練費時,尋字困難無比,排字效率低落,因此手抄書仍相當普遍,偏偏漢字筆畫繁多,書寫不如拼音文字快速方便。

為此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

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也正是基於這種思想。

日本在按照日本人的觀念簡化漢字筆畫的同時,更大幅度減少了當用漢字數量,並在日文中設計了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

韓國(含北韓)和越南等紛紛放棄了漢字的官方文字地位,改用韓文(韓文)、越南文。

另一方面,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漢字難寫難讀在當時被認為是中國識字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有人提出漢字有「三多五難」:

「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

甚至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了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五四運動領導者傅斯年曾批評漢字說:

「漢字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1]

魯迅曾經說過: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2]魯迅臨終前接受《救亡情報》記者訪問時指出:

「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毛澤東曾在1950年代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使其能夠符合其救國的思想。

但後來放棄了拉丁化的主張,採用了學者提出的簡化字+漢語拼音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以後,其公民自主要接受的是簡化字教育。

有人[誰?

]認為漢字從出現到現代一直都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簡化字是「改過的字」,繁體字則是「歷史悠久的正統漢字」。

現時中國大陸以《語言文字法》規定正式文書、印刷品以簡化字為主,政府、教育、出版社等機構只可以在特殊場合上使用繁體字。

但亦不時有學者提出「識繁寫簡」等聲音。

有些人認為[誰?

],如果中國大陸足夠民主的話,簡化字的推行可能會遲20年,那時電腦已經出現,中文的弊端曁漢字簡化的理由可大大減少,簡化字有可能不會出現,亦不會造成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的文化隔閡與中國古籍對於中國大陸普通民眾的難懂的情況。

[編輯]漢字簡化合理性的爭論

[編輯]書寫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簡化字減省了筆劃,大幅增加了書寫的便利,節省了很多時間。

例如郁(鬱)由29劃簡至9劃,吁(籲)由32劃簡至6劃,龟(龜)由16劃簡至7劃,衅(釁)由26劃簡至11劃,与(與)由13劃簡至3劃,义(義)由13劃簡至3劃。

[3]

o任何電腦都不能代替對母語文字的辨認讀寫和記憶,否則離開電腦的中國人會成為半文盲。

因此,簡化漢字仍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簡化字對筆劃的精簡並不如想像那樣多。

常用的7000漢字中[4][5],簡化字只佔2200多字[6],其他仍維持繁體字,因此若以整體比例來看,減省的筆劃並不多。

[7]

o除少數特殊場合,日常應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筆記等,多半不是一筆一劃地寫,而是使用行書以至草書。

[8]

o電腦誕生後,繁體字和簡化字在電腦輸入時的效率相差無幾[9][10][11]。

而且現代人電腦輸入的需求增加,寫字的需求逐漸減少[12],為手寫便利而簡化漢字已不再重要。

[13]

[編輯]閱讀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簡體字將筆畫減少,可以增進視覺的明晰度,有利於提高閱讀速度。

[7][14]

o在電腦、手機、PDA等數位設備文字解析度有限,簡化字因筆畫較繁體字少,螢幕上顯示較清楚而容易分辨。

[15][10]

o有些繁體字的形體太過相似,如:

書、晝、畫,而簡化後的书、昼、画更容易區別。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閱讀是以圖像的姿態進行,而非一點一畫地看,閱讀速度與筆畫數目不呈正比。

[7][16]

o除筆劃數以外,閱讀速度還與其他因素有關,例如筆劃的配置、文字結構。

舉例來說,「矗」的筆劃雖多於「鬯」,但卻較好認。

[16]

o字的形體越相近,越不易辨認,閱讀效率越低。

簡化字造成了很多的形似字,增加了閱讀和排版校對時出錯的機率。

例如:

广厂(廣廠)、天无(天無)、沒设(沒設)、活话(活話)、阴阳(陰陽)、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曆)、风凤(風鳳)、归旧(歸舊)、拨拔(撥拔)、华毕(華畢)。

[17][7][18]

o簡化字「多繁對一簡[19]」,使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需要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因而影響閱讀效率。

o現代人的一生中,閱讀(書籍、小說、報紙、雜誌、廣告、影視等)的時間遠遠多於寫字的時間,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

[8]

[編輯]學習

[編輯]簡化字的易學度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簡化字的字形較簡單,更容易學習認字和書寫。

例如郁(鬱)、龟(龜)、衅(釁),簡化前的字形極度複雜,難以學習,簡化後則容易許多。

[3][20]

o繁體字繁瑣的筆劃令人望而生畏,不識漢字的初學者,如小學生或外國人,多半會選擇學習簡化字。

[21][7]

o簡化字減少了漢字的總數,需要記憶的形狀變少,因此較繁體字容易學習與掌握。

o有一些簡化字來自古體,甚至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原則,如「从」、「众」、「无」、「尘」、「礼」、「云」、「电」、「胡」、「须」、「处」等,部分可於《說文解字》中找到。

[3]

o漢字演變到楷書,不管繁、簡,都已是面目全非了,學習者多是靠死記硬背記下的。

既然都是死記硬背,當然是筆劃較簡單的簡體字好記好認好寫。

[3]

o簡化字透過另創新字和規範、精簡、改造字形,突出了漢字的形聲特性。

[14]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正體字的結構較有規律,容易理解、記憶、學習。

反之,簡化字違反了六書原則,本身也不是一套有系統的造字法,使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變差。

[12][16][22][23][22][10][13]

▪有些字去掉了幾劃之後便顯得倉促無力,無法有效表達原有的含義。

如「愛、產、鳳、親、適」的簡化字「爱、产、凤、亲、适」[24]。

▪簡化字以同一符號取代不同偏旁,以致字形無理據可說。

像鸡(鷄)、汉(漢)、欢(歡)、仅(僅)、权(權)、凤(鳳)、邓(鄧)、戏(戲)、树(樹)、对(對)、轰(轟),其中的「又」都代表不同的字形,讓人摸不著頭腦。

再如赵(趙)、风(風)、冈(岡)等字亦同。

[25][23]

▪行草楷化的字,字形無理論依據,且無法類推。

如韦(韋)、车(車)、东(東)、头(頭)。

[23]

▪新造新聲字不精確,容易造成讀音錯誤。

如:

跃(躍)、灿(燦)、价(價)、坝(壩)。

[23]

▪「多繁對一簡」,導致對字義理解的困難。

如:

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

[23][25]

o簡化字所謂「突出形聲特性」,其實只參照了普通話的讀音,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其他方言;簡化後「舰」以「见」作聲旁,切斷了它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

若要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字不如繁體字適當。

[編輯]簡化字與掃盲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如果當年政府沒有推行簡化字,那麼中國的掃盲運動將無法達到目前的效果。

[10]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中國大陸推行簡化漢字已有五十年,但使用繁體字繁體中文(正體中文)於漢語教育的香港、澳門、和台灣,文盲人口比例皆遠低於中國大陸[10][26]。

o要減少文盲,還須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例如教育的普及可能影響更大[26][27]。

[編輯]簡化字和繁體字互相學習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學習過正體字再學簡化字並不難,民間所通行之某些俗字、簡化字、或且草書,不少可以與簡化字相合,不必刻意去學。

即使不懂簡化字,只需就上下文意去推想,大抵也能猜想出文中簡化字的意思。

反之,學簡化字無法類推至正體字,是以大陸高中國文課本有的已附加有所謂之「繁體字」。

[12]

[編輯]一簡對多繁與歧義問題

中國大陸目前施行的簡化字,其中一部分是用筆劃較簡單的同音字替代多個繁體字,這類「同音假借字」由於影響較大,對此產生的批評和討論也特別多。

常被詬病的兼併簡化字如:

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冲(沖、衝)、余(餘)、后(後)、几(幾)、丑(醜)、只(隻)、斗(鬥)、松(鬆)、准(準)。

[25][28][29][27][10]

「多繁對一簡」大致上有3類:

1.本來就可通用,但有時意義不同的字。

如:

后(後)、于(於)、才〔纔〕、伙(夥)、克(剋)、了(瞭)、几(幾)。

2.依簡化原則簡化漢字,恰好和已存在的不同意義的(較少用的)字相同。

如:

叶(葉)、听(聽)、朮(術)、腊(臘)。

3.意義有差異,甚或完全無關的音近字,被簡化字政策強制合併。

如:

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冲(沖、衝)、丑(醜)、只(隻)、斗(鬥)、松(鬆)、胡(鬍)、准(準)、卜(蔔)、据(據)、里(裏、裡)、面(麵)。

其中以第3種受到的批評最嚴重。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六書中的「假借」造字多發生在古代,當有一種新意義出現時,卻無相對的字體,只好採用同音字,是「本無其字」的假借。

但簡化字作的是用筆劃較簡單的同音字進行簡化,這種情況是「本有其字」,並不是六書中的假借,更像是訓詁學裏的「本有其字」的「通假」。

o假借畢竟造成一個字的字義過多,經過一段時期,人們會再做新字,進行義項的分工,以免混淆。

例如「然」最初是「燃燒」的意思[30],因為當時口語中有發音相同意思為「但是」的卻未有造字,所以假借了「然」字,使這個字多了一個與本義不相關的意思,後來為避免混淆再在「然」加上「火」變為「燃」。

因此這些同音借代字是漢字發展的倒退。

o漢字的發展趨勢是數量由少至多,這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發展而成,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

例如瀉古作寫,態古作能,疔古作丁,膏古作高[31]等等,這些字既己因實際需要分化,就不宜合併回去,否則會造成文字系統的混亂。

o簡化字把多字合為一字,使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需要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在簡體文章中可能出現相應繁體文章中不會出現的歧義情況(特別是古文中)。

例如有些人會以「我下面(麵)給你吃[32]」、「船只(隻)停在基隆港[12]」等造句,突出簡化字造成的歧義問題。

[27]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這些同音借代字類似六書中的假借。

o中文自古就有許多破音字與一字多義,並非出現簡化字才有這些情況。

o在現代白話文中,簡化字增加的歧義問題僅在極端罕見、近乎荒謬的情況下出現,與日常生活沒有衝突。

例如漢語母語者都知道「下面」是指做麵條,「我下面給你吃」即指給你做麵條吃,無論書寫或口語皆無歧義,所謂「歧義」只在漢語初學者身上出現。

[3][10]

o這些例子只要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就不會有歧義。

脫離了句子,許多片語,不管是寫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3]

[編輯]政策

[編輯]與秦始皇比較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中國史上重大的人為文字改革有二次,一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另一次是簡化字政策。

簡體字古已有之,並且存在大量異體字,民間用字亂而無度,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記載,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

漢字簡化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則,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廢除異體字統一用字規範,而不擅自造字。

此舉可與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相比。

[3][33][20]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秦始皇只是從既有的文字中,選出一種作為標準;簡化字卻是自造新字。

o秦始皇是把多個系統的漢字統一為一個系統,令其穩定;簡化字卻是把一個系統的漢字分裂為多個系統,令其混亂。

[34]

[編輯]各國的漢字簡化

∙採用簡化字的情況

o聯合國及各國際組織採用了大陸簡化字。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接受了大陸簡化字。

o日本官方並沒有介入中文繁簡爭論。

日本人的中文翻譯除面向港台用繁體字外,大多採用了大陸簡化字。

o日文中涉及的漢字二戰後由政府主導大幅度簡化,但其重點不是減少筆畫,而是將漢字數量嚴格限制到1850個,此外只能用假名表達。

(一般認為中文常用漢字數量高達4000~5000個,中國官方的二級漢字型檔收錄了6763個漢字,康熙字典收錄了47,035和漢字)。

確定日文中漢字筆畫時也並不考慮台灣或大陸的習慣,而是按日本人自己的習慣如日本草書傳統寫法。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日本在戰後簡化的少量漢字不是盲目消滅筆劃,而是追求字型層次的簡化,如把分辨近似字型的過程簡化或是使漢字字型更一致,過程中甚至增加筆劃,像「闘(鬥)、歩(步)」等字。

o日本簡化漢字時,仍兼顧漢字在結構上的美感,而簡化字太過追求減少筆劃,使一些字失去原來的勻稱之美。

例如(繁日簡):

廣広广、氣気气、轉転转、關関关。

o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只因它們和中國大陸的商業交流比香港、台灣、澳門高才使用。

「使用簡化字是大趨勢」只是源於經濟考慮。

[編輯]簡化字與政治立場

由於簡化字的使用者和繁體字的使用者所處的政權在政治上有對立關係,因此雙方皆有人質疑對方贊成(或反對)簡化字的客觀性。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清朝末年、明朝時代,北洋政府就有推行簡化字的嘗試[21]。

在中國國民黨時期,中華民國政府便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可見當時學界確有簡化漢字的呼聲[33][35]。

後來國民黨放棄推行簡體字,是因為號召力不如共產黨政府[3]。

o國民黨反對簡化字,實際上只是基於「凡共產黨支持的我們就反對」的政治目的。

[21][3]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整理和推行已存在的「簡體字」,是「述而不作」;中共的「簡化字」卻是1.發明了一些筆畫和部首2.自創了一些新字3.合併了一些字。

「簡體字」和「簡化字」政策的實質內容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36]

o國民政府比較能夠聽取不同意見,在遭到反對以後便立即停止了簡化嘗試;共產黨卻動用政治力,忽視、封鎖、掩蓋、鎮壓了反對的聲音。

[10][7]

o反右中將反對漢字簡化的異議作為確定右派分子的標準之一,此後後大陸再也聽不見公開的批評了。

[來源請求]

[編輯]政策之合理性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的記載,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可見「市場調節」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採用同一種寫法,反而會產生大量異體字。

因此標準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漢字簡化的原則「述而不作」便是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加以權威的整理。

[3]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個人如為了快速記事而書寫簡化字,其實並無妨礙。

但是在出版業、教科書、印刷品、網站上仍宜採用正體字,以示對漢字的尊重,並維護漢字發明以來的一貫性。

[26]

o文字的發展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淘汰選擇的過程,1956年的簡化,是一個刻意的強行推行的一個過程,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漢字一個自然發展的自然規律。

[13][25]

[編輯]民間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部份簡化字源於民間業已流傳的寫法,並非只由專家或官員自行相議。

o臺灣的用字情況證明,政府不必規定簡化字標準,民眾在手寫時會自然使用簡寫,比如把「臺」寫作「台」。

這說明漢字簡化的趨勢來自民間,也是民眾在長期實踐中自我摸索的一種必然。

而若不制定簡化字標準,必會使民眾書寫簡體字時筆畫不一,出現眾多異體字,平白增加識字負擔。

o簡體字古已有之,隋唐民間已出現大量簡化字。

至宋代雕版印刷開始活躍,亦出現不少簡化字刻本,約有300餘個簡體字和今天完全相同,例“实”、“宝”、“听”、“万”等等,在此不做贅述。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以繁體字為正式文書的台灣的用字情況來說,民眾在手寫時會自然使用簡寫,內容不一,有些人部分採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也有人使用日本簡化字,如「気」、「転」、「発」、「関」。

由於每個人使用的簡化字不同,因此硬性規定特定一種「正式」的簡化字,反而會減少使用的靈活性。

o有些民間為便利使用的「俗字」只能在極為特定的語境下使用,如台灣商家常以「面」代「麵」,以「反」代「飯」,以「力」代「咖」;甚或使用其他代號,如以「G」代「雞」,以「ㄅ」、「B」代「板」。

另外還有所謂的「火星文」、「注音文」、「拼音文」,如ㄉ(的)、B4(鄙視),這類「俗字」實際上只是代號,用於正式文書會導致嚴重的理解困難。

[37][13]

[編輯]繁簡之趨勢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中國文字從圖形文字,遞改篆、隸、草書以迄於正體,大多是由繁入簡。

[22]

o雖然古代的簡化字數量不多,但那時它的確己存在。

有古籍就經不時用「于」代「於」。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有簡化,繁化亦佔了相當的比重。

例如由从至從,由网至網,由云至雲,由莫至暮,由要至腰,由寸至肘,由須至鬚,由求至裘,由然至燃,由暴至曝。

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人類生活越來越進步,情感理念越來越精細,文字的孳生勢必也要隨著越來越繁衍,文字的形、音、義也必越來越精確,才能因應實際的需求。

當然也有一些字是為了便於書寫,便於普及,而由繁入簡,所以簡化繁化的發展都存在,二者都需要重視。

[22]

[編輯]藝術與文化意涵

[編輯]字形藝術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簡化字有保留一定的藝術性和美感,未算得上醜陋。

而且部份簡化字是草書楷化而成,如「专」、「东」、「汤」、「乐」、「买」、「农」、「为」,以書法的角度而言,這可謚之為簡潔之美。

o簡化不妨礙書法藝術,書聖王羲之經常寫簡化字,書畫藝術分實用書法和純觀賞書法,實用書法例如招牌要求大眾能看懂,宜於用規範漢字。

[21]

o決定文字美觀與否的並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書寫者。

啟功先生書寫的簡體字,同樣讓人賞心悅目。

事實上像一些字的繁體字,比如:

亞、龜、經、兩、線、眾等字,既難寫又難認,也不見的美觀。

[38]

∙反對簡化字的觀點

o藝術運用上,大多數的人認為繁體字較美、較高雅、有文化、有內涵。

如書法、商店招牌、廣告、簽名、詩詞、古文。

[26][39][40][15][41][23][10][18]

o書法創作者,大多數用的是正體字,即便中國大陸也是如此。

[42][13]

o簡體字的廣如用毛筆字寫會是什麼樣子?

?

[編輯]文化傳承

∙支持簡化字的觀點

o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滿足日常應用是最重要的。

至於追求字理,那是少數文字學家的事情。

[10]

o現代用的教材雖以簡化字為主,但都會附上對應的繁體字,也會介紹演變的過程。

字典也都附有繁簡字對照。

因此新生一代的學生對繁體字會有起碼的認識,不致於有太大的障礙。

[43][10]

o古籍可以轉成簡體字出版,而且一般不會引起閱讀上的困難,中國大陸用簡體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學語文課本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簡化字印刷,並沒有因此就看不懂、沒法教學了。

[3][21]

o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陸還有一些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類的出版社專門出版繁體字版古籍。

[3]

o繁體字和簡化字兩個系統的差異並不大。

如有必要,會簡化字的人,幾乎都能無師自通學會閱讀繁體字。

[21][3]

o真正需要讀古籍的人極少,因此簡化字印刷出版古籍以及通過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教育,才方便現代人學習繼承傳統文化。

[10]

o第一批簡化字保留了相當多的漢字原始信息,很多從小學習簡體字長大的大陸人,雖然大多無法書寫繁體字,卻仍能正確識別八成到九成的繁體字。

[來源請求]

o新生一代能大量的接觸港台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便能學習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對應關係。

[來源請求]

o「多繁對一簡」導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