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来源探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983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驿动来源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驿动来源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驿动来源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驿动来源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驿动来源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驿动来源探讨.docx

《驿动来源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驿动来源探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驿动来源探讨.docx

驿动来源探讨

“驿动”来源探讨

  摘 要:

“驿动”是一个新词,出现于1987年之后。

语义、语法、修辞三个方面促进了该词的产生,其中,语法与修辞是该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驿动”是对古语词“驿传、驿召、驿递、驿奏”的仿拟造词,属于词汇翻新。

  关键词:

驿动;仿拟造词;词汇翻新

  一、引言

  1987年,台湾流行歌手姜育恒以一首《驿动的心》红遍了大江南北,从此“驿动”作为一个新词开始进入现代汉语词汇。

三十多年来,虽然它并未得以推广,使用频率较低,但却在一定范围内零星出现,直至今日仍有使用。

经笔者统计,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材料中,“驿动”共有48个用例,最早出现于1994年,最晚在2013年,出现载体有报纸、杂志、学术期刊等,文体类型有新闻、通迅、散文、影评、学术论文等。

  在“驿动”产生之初,曾有过关于其词义来源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由于歌星在演唱时,误把“骚动”看成了“驿动”所致[1];第二种意见认为,这是一个生造词,它来源于古籍中的“驿马星动”,是“驿马星动”的缩略[2]。

  这两种意见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推敲,却又都有欠妥之处。

先看第一种意见。

《驿动的心》是歌曲名称,处在最显眼的位置,出错的机率很低;同时,该词是歌曲的关键词,在歌词中反复出现,即使出现误认,也应早就纠正过来。

再看第二种意见。

封常曦认为这是一个生造词,笔者对此表示认同;但把其来源说成是“驿马星动”的缩略语,却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且看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有关“驿马星动”的用例:

  

(1)又有容城令徐路善占候。

世宗时坐事系冀州狱,别驾崔隆宗就禁慰問,路曰:

“昨夜驿马星流,计赦即时应至。

”隆宗先信之,遂遣人试出城候焉。

俄而赦至。

(唐代李延寿《魏书·术艺传》)

  

(2)又明元时,有容城令徐路,善占候,坐系冀州狱。

别驾崔隆宗就禁慰问之,路曰:

“昨夜驿马星流,计赦须臾应至。

”隆宗先信之,遂遣人出城候焉,俄而赦至。

(唐代李延寿《北史·艺术传上》)

  (3)魏徐路,知星文。

坐事系冀州狱。

别驾崔隆宗就禁慰问之,路曰:

“昨夜驿马星流,赦须臾当到。

”隆宗素信之,遂遣人出城候焉,俄而赦至。

(宋代孔平仲《续世说》卷六)

  (4)文菘道:

“昨日兄弟偶尔起了一课,父亲驿马星动,大约不日就有远差,两位哥哥莫若等父亲出外,再议良策,岂不是好?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驿马星”是一颗主管人的迁徙、运势的星。

一个人如果长期奔波在外,或是官职经常调动,古人就认为是“命带驿马”。

驿马星若是突然出现,也就是例文中所说的“驿马星流”“驿马星动”,这将预示着世间会有大事发生或有人要到远方出差。

从上面的用例可以看出,只有例(4)为“驿马星动”,其余则为“驿马星流”。

  那么,“驿动”究竟是不是由“驿马星动”缩略形成的呢?

俞理明将缩略语定义为:

“缩略是语流中,表意固定、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词组、短语等,在整体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截取其中部分形式凑合成一个结构残损的新形式来代表原来的全形式,把它作为一个话语的基本单位在句中使用。

”(参看俞理明,1999[3],2000[4],2002[5])这一定义包含着下列条件:

一,来自多音词语;二,表意固定,高频使用;三,整体意义不变;四,结构残损;五,原形式可以大于或等于词,缩略后成为词或构词成分。

笔者在古籍文献中只查到4例有关“驿马星动”“驿马星流”的用例,可见其使用频率很低,远远达不到缩略语“高频使用”的要求。

同时,它的形式也不固定,既可以表示为“驿马星动”,也可以表示为“驿马星流”,“驿马星流”的用例甚至比“驿马星动”还多。

此外,“驿动”和“驿马星动”的意义也不一样。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驿动”不大可能是由“驿马星动”缩略形成的。

再从语言的实际用例来看,不仅古代文献中没有“驿动”的用例,就是在1987年以前,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也没有出现过“驿动”的用例。

它首次出现在台湾歌手姜育恒的歌曲《驿动的心》中,之后才流传开来。

笔者既然否定了“驿动”来源于歌手误读和来源于“驿马星动”两种意见,那么,“驿动”一词究竟来源于何处,恐怕只有《驿动的心》的词作者梁宏志可以解释清楚了。

可惜此人现已作古,我们无从得知他在创造“驿动”一词时的心理状态与语言理据。

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语义、语法、修辞三个方面对该词的来源进行探究,以期有所发现。

  二、“驿动”的语义来源

  从意义构成来看,“驿动”属于状中式的偏正结构,“驿”是用来修饰“动”这个中心义素的,表达“动”的方式。

动的构词能力很强,有“骚动、激动、冲动、涌动、攒动、变动”等,那么,“驿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动”?

重点是在于“驿”的意义特征。

《汉语大字典》中有关“驿”的义项有[6](1903):

  ①驿马。

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公文或官员来往使用的马。

  ②驿站。

古代供传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也用于地名。

  ③驿路。

  ④用(驿马、驿车、驿船)传递。

  ⑤量词。

计算路长度的单位。

两个驿之间的路为一驿。

  ⑥通“譯”。

翻译。

  ⑦通“圛”。

古代卜筮的一种征兆。

  ⑧姓。

  在这8个义项中,①是“驿”的本义,②③④是本义的引申,⑤是②的引申。

⑥⑦是文字通假,⑧是文字的使用问题,皆与词义引申无关。

  笔者又对现代汉语书面语材料中的“驿动”进行了考察,将有关义项归纳如下:

  ①动荡,不安宁

  这是一个紧合时代,又极具前瞻性的展览。

年轻一代展示了亚洲主体性的内在风景——一个驿动的建设中的荒原——一个沉寂着,正经历全球化风暴的荒原。

(苏磊《身体,驿动的荒原——评展览〈赤裸的生命〉》,《美术文献》,2013年第4期)

  ②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在那个蹒跚而行的夏日城,我迟迟疑疑地走出了一半纯真一半成熟,旋风带来了南方火热的燥音,煨熟了冰冷的情感、驿动的心。

(方伟《青春无悔》,《江苏农村金融》,1994年第7期)

  ③变更着交替活动

  土重量相同,这是巧合,还是天意?

已无需考证。

总之,他们焚烧了驿动的帐篷,用黄土砌起了庭院和温暖的家。

(《人民日报》,1996-05-21)

  ④变化,改变

  本文旨在分析其在早期呈现出来的“绮艳、离愁别绪、疏狂”的风格,并分析其风格驿动的成因。

(阮素芳《朱敦儒词青少年时期风格摭谈》,《名作欣赏》,2010年第35期)

  ⑤(香气)弥漫貌

  喜欢五月的味道,因为五月的阳光下流光溢彩着各色的神奇,空气中也都驿动着各色花蕊的甜香气息。

(杨静茹《五月槐花香》,《绿化与生活》,2010年第5期)

  ⑥传递

  让心灵牵手让爱心驿动(白晓:

《让心灵牵手让爱心驿动》,《中国宗教生活》,2011年第12期)

  经过分析可知,“驿动”包含的六个义项,都与“驿”的本义“驿马、驿站”相关。

其中,义项⑥是“驿”本义的直接引申,“传递”在《汉语大字典》“驿”字义项中已收:

“④(用驿马、驿车、驿船)传递。

”并引文献用例如下:

《六书故·动物一》:

“驿,置骑以传曰驿。

”唐佚名《海山记》:

“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

”宋欧阳修《胡先生墓表》:

“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

”又唐许敬宗《代御使王师旦弹莒国公唐俭文》:

“沥胆隳肝,未答谬官之刺;驿魂飞魄,岂谢匪服之荣。

”[6](1903)义项①③④是“驿”本义的间接引申,②⑤是更远的引申。

由此可知,“驿动”的含义应是“像驿马一样地动”。

  此外,上述六個义项,分别可以用“骚动”“悸动(或激动)”“波动”“变动”“氤氲”“传递”等词替代,意思基本不变。

从语义角度来说,“驿动”一词可以总括这些义项,简洁凝练而内蕴丰富;同时,驿马“长途奔徙,或行或止,传递讯息”的含义使得该词更为形象生动,这或许是“驿动”一词得到社会认同的主要原因。

  三、“驿动”的语法来源

  与语义因素相比,语法因素在“驿动”的形成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古代汉语中虽未见“驿动”的用例,但用“驿”字组成的词语却有很多。

其中,“驿”与动词结合,可组成“驿召”“驿递”“驿奏”“驿传”等双音节词。

下面,笔者对这四个词语进行详细分析。

  

(一)驿召

  “驿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未成词,“驿”为前一动词的宾语,与“召”并未结合为一个词;另一种是“驿召”意义凝固,成为一个双音节动词,意为“用驿马传召”。

先看“驿召”未成词的情况,例如:

  (5)二十二年,高祖幸悬瓠,其疾大渐,乃驰驿召謇,令水路赴行所,一日一夜行数百里。

至,诊省下治,果有大验。

(《魏书·术艺传》)

  (6)母在长安疾笃,太宗令驿召之。

(《旧唐书·皇甫无逸传》)

  (7)真卿迫蹙,弃平原,夜渡河走.肃宗在凤翔问状,真卿以不用宁言对.肃宗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宋代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七百五十九)

  (8)太平兴国中,上言陈取交州之策,太宗大喜,令驰驿召归。

(《宋史·侯仁宝传》)

  (9)天德初,授世袭谋克,驰驿召之。

雄州父老相率张青绳悬明镜于公署,老幼填门,三日乃得去。

(《金史·完颜宗贤传》)

  (10)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

“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问以方今所急,对曰:

“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

(《元史·张雄飞传》)

  (11)四年正月,高宗崩,仁宗即驰驿召珪,闻命奔赴。

(《清史稿·朱珪传》)

  在上述例句中,如果“驿”前有动词“驰”“发”“令”时,“驿”作前一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下一动词“召”的主语,“驿”此时是兼语,它与“召”并未结合成词。

如果“驿”前有介词“以”,那么“驿”与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以驿”,表示动作的方式,作动词“召”的状语,意为“用驿马召回”。

此时“驿”与“召”的联系也较松散,并未凝固为一个词。

  再看“驿召”凝固成词的情况,例如:

  (12)高仲密以北豫州来附,周文亲接援之,乃驿召思政,将镇成皋。

(《北史·王思政传》)

  (13)是敬宗忽随太子在定州,忽随太宗草诏,语殊不明。

《新书》改文本卒,驿召敬宗至行所。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八)

  (14)太祖皇帝御极之初,亲总庶务,尝驿召一边臣入对,将授以方略,讶其到阙已数日而未见。

(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辑佚》)

  (15)韩令坤有弃城之意,即驿召拱赴行在,拜淮南节度,依前宣徽使兼缘江招讨使,以令坤为副。

(《宋史·向拱传》)

  (16)河南平章囊加台荐察罕,即驿召至上都,赐厩马二匹、钞一千贯、银五十两。

(《元史·察罕传》)

  (17)一御史异而询之,自言建文帝,欲归骨故土。

遂驿召入宫养之,时年已七八十,后不知所终。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

  (18)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劳师旅,先命来降,其视窦、李奚让焉。

今特驿召来庭,锡尔名爵,以旌有德。

(明代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四)

  (19)寻兼右春坊右赞善,代郑赐总裁《永乐大典》。

帝幸北京,屡驿召赴行在。

(《明史·梁潜传》)

  (20)子玄修国史,会天子在洛,将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或言不宜,乃驿召至京。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七)

  (21)其人敛退就懦,粥粥若无能者,而遇公正发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驿召张公,命以白衣领仓场职。

(民国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卷一)

  在上述例句中,“驿召”前面或有主语,或主语承上省略,“驿召”后可带名词或代词构成动宾结构。

宾语如果是代词,那么这个代词可以省略,后面再接动词构成兼语结构。

例(12)、例(20)“驿召”前有副词“乃”,例(15)、例(16)有副词“即”,例(17)有副词“遂”,例(18)有副词“特”,例(19)有副词“屡”,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例(21)前有连词“而”,古汉语连词“而”是不接名词性结构的。

由此可见,这里的“驿召”已经凝固成词。

  

(二)驿递

  “驿递”原本也不成词,只是一个短语中两个相邻的词。

例如:

  (22)省司每年但据应支物数,进书颁行,每州不过一两纸,仍附驿递送,敕旨依。

(唐代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九)

  (23)自今已后,诸郡太守等谢上表,宜并附驿递进,务从省便。

(唐代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一)

  (24)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

(《宋史·张根传》)

  在例(22)~(24)中,“附驿递送、附驿递进、付驿递奏”系兼语短语,“驿”为名词,作动词“附”“付”的宾语,同时又是下一个动词“送、进、奏”的主语,属于兼语成分。

因此,这里的“驿递”尚未成词,不过,因位置相邻,有凝固成词的可能。

  后来,“驿递”逐渐凝固成词,有两种用法:

一作名词,意为“用驿马传送公文的事务”,亦指邮件或驿站;一作动词,意为“用驿马传递”。

为了更好地与“驿动”进行比较,这里只讨论其动词用法。

例如:

  (25)或诣留台称有密者,梁公问密谋所在,对曰:

“公则是也。

”乃驿递赴行所,及车驾于相州。

(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上)

  (26)十九年,太宗亲征辽左,命太子于定州监国。

将发,太子悲啼数日,因奏请飞驿递表起居,又请递敕垂报,并许之。

飞表奏事,自兹始也。

(宋代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二十七)

  (27)陈恭公执中以卫尉寺丞知梧州,驿递上疏,以乞立储贰。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三)

  (28)南坡之弑,帝虽与闻,然立执其使,驿递以告。

其未及达者,天也。

(清代昭梿《啸亭杂录》卷二)

  (29)振古奇功一日收,捷書驿递看星流。

(清代震钧《天咫偶闻》卷一)

  (30)先文庄怒,拟疏弹劾丰润玩寇之咎,已将驿递,幕客汪小彭曰:

“公勿尔。

不日行见丰润败矣,公何所图而取怨于友?

”(清代刘体仁《异辞录》卷二)

  (31)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

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

(清代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上)

  (32)遇有胜仗,即用红旗报捷,飞折八百里驿递。

(清代何刚德《客座偶谈》卷一)

  (33)在外将军、都统、副都统、督、抚、提、镇各进贺表、笺,汇齐驿递送部。

(《清史稿·礼志八》)

  (34)嘉始浼禹转达表文,自请效顺,将表文驿递洛阳,并言廖湛一死,赤眉失势,近日赤眉将逄安,又被延岑击败,约毙十余万人,臣料赤眉不久必灭,俟臣筹足军食,便可一鼓歼灭等语。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十二回)

  例(25)“驿递”前有副词“乃”,例(30)有副词“将”,可以肯定此处的“驿递”已凝固成词。

其余例子中的“驿递”皆单独使用,作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或状语,与兼语结构中的“驿递”大不相同。

“驿”如果是兼语,前面的名词必定会对它起支配作用,但在例(26)~(29)、例(31)~(34)中,前面的名词没有一个对“驿”起支配作用,因此,这里的“驿递”即使没有凝固成一个新词,也已经具备了这种倾向。

  (三)驿传

  “驿传”本来也是两个不相关的句子成分,例如:

  (35)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

(《汉书·五行志上》)

  (36)俄而山阳至荆州,为萧颖胄所执,即遣马驿传道至雍州。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

  (37)恐传抄后有所泄漏,反使干臣难以施为,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驿传递,名曰廷寄。

(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卷一)

  (38)兴祚遣驿传道王国泰等招降锦将蔡冲琱、林忠等三百八十五人,兵万二千五百。

(《清史稿·吴兴祚传》)

  “驿传”凝固成词后得到广泛使用,有两种词性,一种是名词,意为“驿站”“驿站传递的事务”;一种是动词,意为“传递”之义,此时“驿传”为同义连文。

这里只探讨其动词用,例如:

  (39)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羽犹豫不能去。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40)定立诸王使臣驿传税赋差发,不许擅招民户,不得以银与非投下人为斡脱,禁口传敕旨及追呼省臣官属。

(《元史·世祖本纪二》)

  (41)今奉先殿每月荐新,仍沿明制。

而列圣秋狝木兰,凡亲射之鹿獐,必驿传至京,荐新于奉先殿,即《月令》王亲渔之意也。

(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卷一)

  可见,“驿传”的情况与“驿递”类似,至少有凝固为一词的倾向。

  (四)驿奏

  “驿奏”本来不是一个词,在古带汉语中多有“驰驿奏闻”“附驿奏闻”等语,意为“驾乘驿马疾行向帝王报告”,又有“发驿奏辨”一语,意为“驾乘驿马向上级奏报并分辨”。

例如:

  (42)吏部尚书尉瑾性偏急,以赡举措舒缓,曹务烦剧,附驿奏闻。

(《北史·崔赡传》)

  (43)帝与绰临观,喜噱不已。

谓绰曰:

“如此乐事,何不早驰驿奏闻?

”(《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

  (44)有言义人怀反侧者,撒里台将屠之,荣祖驰驿奏辨,事乃止。

(《元史·王荣祖传》)

  (45)二十年,丞相阿塔海命驰驿奏出征事,入见,世祖问曰:

“江南之民,得无有二心乎?

”(《元史·管如德传》)

  (46)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

(清代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八)

  后凝固为“驿奏”一词,一作动词,意为“驱使驿马禀报”;一作名词,意为书信、公文。

同样地,本文只讨论其动词用法:

  (47)济谕民取鹅翎代输,仍驿奏其事,因诏旁郡悉如济所陈。

(《宋史·王济传》)

  (48)及闻有诏修河北行宫,德权又驿奏,请车驾毋渡河,及至澶州,德权单马间道赴行在。

(《宋史·谢德权传》)

  (49)逾年,诏迨以每岁收支之数具旁通驿奏,迨乃考其本末,具奏曰:

……(《宋史·李迨传》)

  (50)孟明条具驿奏除其弊,诏从之。

(《宋史·应孟明传》)

  (51)在郡,诏以亢旱求言,迈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

(《宋史·王迈传》)

  (52)先是,朝贡使泛舶船六十日至明州定海县,掌市舶监察御史张肃先驿奏其使饰服之状,与尝来入贡波斯相类。

(《宋史·外国传五》)

  (53)食未竟,平竟芮公急召杨驿奏边事。

(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

  (54)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金史·韩玉传》)

  (55)至正十一年,颍州以贼反告,时车驾在上都,朝堂皆犹豫未决,欲驿奏以待命。

福寿独以谓“比使得请还,则事有弗及矣”。

(《元史·福寿传》)

  例(47)“驿奏”前有情态副词“仍”,(48)有频率副词“又”,例(55)前有能愿动词“欲”。

就此而言,“驿奏”凝固成词的证据比“驿召、驿传、驿递”更为充分。

  综上所述,“驿”既然可以与“召”“传”“递”“奏”构成双音节动词,当然也可能与“动”构成双音节动词。

笔者由此推断,“驿动”是对“驿召、驿传、驿递、驿奏”等词的仿拟,是一种词汇翻新的手法。

  三、“驿动”的修辞来源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词义的引申或新词的产生无非是比喻模式的运用。

比喻是一种广义的修辞手法,赵毅衡(2012)在《符号学》中将其划分为明喻、隐喻、转喻、提喻等类型[7](P189—197)。

王宁先生(1996)在《训诂学原理》中将引申分为“理性引申”“状所引申”与“通感引申”三大类,其中,“状所引申”又分为“同状引申”“同所引申”两类。

同状,即物与物有相似的性状;同所,即不同的性状位于同一事物[8](P54-58)。

我们认为,“状所引申”实际上可以归入比喻范畴,“同状引申”即属于“隐喻”,“同所引申”即属于“转喻”。

当比喻被社会群体长期使用,形成一种文化模型时,它就成为象征[7](P198),这又属于语用学、符号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很多词语一开始都是由隐喻形成的,不过,在长久习用以后,人们就“习焉不察”,忘记它是一种隐喻了。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比如,在英语、汉语中都有把“愤怒”比作“火”的用例,而这一说法在英语和汉语的习用人群中,几乎不被视为隐喻。

一个隐喻能否成为固定的语言模式,主要看该语言使用群体的选择。

关于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美国学者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的来说,“驿动”的含义是“像驿马一样地动”,它是一个典型的隐喻。

作为一种语用修辞格,“驿动”首先出现于歌词这种体裁。

据笔者的调查来看,“驿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发展成为一个新词的趋向,但考虑到其使用频率较低,还算不上一个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词语,更谈不上达到象征的层次。

俞理明、顾满林先生(2013)曾指出,“边缘层,指即使在特定社团中也缺乏基础的词汇成分,比如已经淘汰而没有完全遗忘的旧词语,罕见的古语词,完全陌生的新造词、外来词,等等”[9](P7)。

就此而言,“驿动”作为一个新造词,只能算是“边缘层”的词語。

但毫无疑问,“驿动”一词在出现伊始就采用了隐喻修辞格,可见修辞对该词的形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依笔者所见,“驿动”既不是对“骚动”的误认,也不是由“驿马星动”缩略而成,该词的产生是语义、语法、修辞三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驿动”的形象性较强,含义丰富,具有“骚动、悸动(或激动)、波动、变动、氤氲、传递”等义项;“驿”可以与“召、传、递、奏”等词结合为双音节动词;“驿动”就是“像驿马一样地动”,是对“动”的方式的隐喻。

这三种因素的作用强度是不平衡的,语法与修辞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驿动”是一个仿拟造词,是对“驿召”“驿传”“驿递”“驿奏”的仿拟,属于词汇翻新,这或许是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楚山孤.请别“驿动”[J].咬文嚼字,2001,(3).

  [2]封常曦.也谈新词“驿动”[J].咬文嚼字,2001,(3).

  [3]俞理明.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与约定作用[J].语文建设,1999,(6).

  [4]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

  [5]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成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7]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9]俞理明,顾满林.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