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14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docx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总纲:

【2014高考考纲解读】

2014年《考试大纲》要求: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1】: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课前预习阅读】: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二、诗歌中的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事物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三、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二是品味诗中物象,三是明确解题思路

1.人物形象的鉴赏

(1)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

如鉴赏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应抓住第三句重点品析,其中"惊"字贴切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重病在身仍惦念友人的知音形象。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

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

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

""孤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为刻画诗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特殊意象,对表现诗人独坐敬亭山时流露出的孤寂情绪起到了映衬作用。

2.自然物象的鉴赏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3.解题思路步骤

(1)立足关键词句概括形象(人物形象或意境或物象)特征(表述时一般要结合使用的表达技巧)。

(2)诗中形象的特点。

(3)形象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一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读: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

的景和物。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

捕补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考题类型

1、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

2、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

3、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

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1.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前者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后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隐者形象。

从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设题时为人物形象的见闻、言行、心情、品质、追求等,后者会再加上人物的身份类别判断;和其他考点交叉,会设题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语言特点以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爱惜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寒士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⑦征人思妇形象

⑧.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⑨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⑩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鉴赏示例

登幽州

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

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试分析人物形象

【析】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鉴赏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A人物形象的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B、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C、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

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鉴赏示例

2013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参考答案: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6分。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注意细节描写

鉴赏实例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找出本诗的细节描写,并分析这一细节表现

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四、出题及解答

1、提问方式

常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

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

心情?

2、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真题引路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

“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形象的特征),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案:

(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迁移练习:

1、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答案】

 

3、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

倚阑干不自由。

解析: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二景物形象

考点简析: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是:

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一、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1、先想到:

啼鸟:

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

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

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2、再想到:

啼鸟:

欢快的气氛。

风雨:

无情的风雨。

落花:

实让人惋惜。

3、总结一下: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

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

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让人惋惜”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二、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三、常见意象<意象的共性>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

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杜鹃磁针——坚贞

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诗歌考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意向及内涵

柳:

以折柳表惜别。

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芳草:

喻离恨。

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落花:

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

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菊:

喻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

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

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猿猴:

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流水:

流水一去不返。

引申出流年似水。

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雨:

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

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

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

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四、意境的概念

概念: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象——境——情

五、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意境分析要点

1、绘景:

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

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悟情:

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步骤一,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

远辽阔等等。

步骤三,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真题引路: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

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真题引路: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迁移训练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三事物形象

一、知识讲解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