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786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docx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

蛇口派剪影【转】

 (2009-01-0616:

11:

5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文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最早是先有蛇口工业区后有深圳特区。

很长一段时间内,蛇口工业区都被认为是招商局的象征,在这里,1987年产生了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1998年产生了平安保险。

后来,蛇口工业区的行政权限被拿掉了,蛇口变成了深圳市南山区的一部分,想要闯出更远一片天空的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也相继在上世纪90年代初搬出蛇口,迁往深圳。

但蛇口基因中的创新因子却深深镌入两家公司的血脉中,无法磨灭。

  仅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得不对蛇口工业区的主要筹建者袁庚表示敬意,这个很多后辈甚至都从未听说过的名字,相当意义上承担了邓公特区改革探路的“急先锋”。

而从蛇口成长起来的招行、平安、华为、万科,无一不是今日及日后中国的行业领军企业。

  出场人物:

马蔚华马明哲

  关键字:

下海特区蛇口基因

  商业影响力:

金融改革垄断创新营销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万云采写

  都是东北人,都来自招商系,都有着浓重的蛇口基因,而且还都姓马。

这两位就分别是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行长马蔚华和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董事长马明哲。

  如果愿意继续寻找,“二马”的共同点还有很多:

都是先从政后从商,都是各自企业的第一推销员,都有特区基因中“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财富”的“抢跑”意识……

  1从官员到金融:

时代的印记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时,38岁的马蔚华还是一个仕途顺利的政府官员;而32岁的马明哲正在蛇口、深圳、北京来来回回地递交文件,向中央打报告申请成立一家保险公司。

  出生于东北重镇锦州的马蔚华曾做过铁路职工,后来考上了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辽宁省计划委员会,成了“吃皇粮”的国家干部。

累任至辽宁省委办公厅秘书后不久,马蔚华跟随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贵鲜一同南下安徽。

1985年6月到1988年5月,李贵鲜任安徽省委书记,马蔚华任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

  马蔚华曾用两点来描述他在安徽工作时的感触:

一是居于华东腹地的合肥夏日酷暑难当,二是安徽省委错综复杂的干部关系。

正是这两年的为官经历,为马蔚华后来转型到企业任职埋下了伏笔。

  1988年,李贵鲜调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马蔚华再次随同李贵鲜调到北京,任职央行总行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等职。

4年后的1992年10月,马蔚华这次独自南下,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党组书记,一直至1999年。

其间,有两件事丰富了马蔚华的人生履历。

一是受命解决海南发展银行(下称“海发行”)破产清理工作;另一件事就是用了4年时间攻读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1985成立的海发行是新中国首例被关闭的银行。

1988年春节过后,海发行的营业网点发生了严重的挤兑现象。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海发行的挤兑很简单,就是其信用度的降低,而这种信用危机的爆发则始于海发行收购兼并海口市信用社。

亲眼见证了海发行的由盛至衰,马蔚华在日后成为招商银行行长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视风险为银行家永远不能踩碰的地雷。

1999年1月,天命之年的马蔚华来到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任职董事兼行长。

  1986年夏天,长江、淮河发大水。

作为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的马蔚华,骑着自行车在合肥的省委大院里进进出出,时刻准备着下到长江、淮河一线去支持抗洪防汛工作;31岁的马明哲却正在为能否复兴招商局100年前的保险公司而苦思冥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保公司干部,马明哲还记得1986年的夏天,他乘渡轮到香港去见时任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1955年底出生的马明哲,祖籍吉林,由于父亲是军人,随父南下广东湛江,有趣的是,马明哲的母亲是归国华侨。

因此,他的成长,也就从小打上了浓厚的时代印记,多少有一点时代叛逆的影子。

  马明哲生于抗美援朝结束后,成长于3年自然灾害时期,读书时赶上了“文革”,上过山下过乡、当过知青的他,顺理成章地学会了开车。

那个时代,“医生、司机、猪肉佬”是“三大宝”,司机算得上一份颇为风光的职业。

后来知青返城,会开车的马明哲回到了湛江地委公交系统政治部,以工代干,有了干部身份。

而正是因为这个干部身份,到了1983年,他才又被呼啸的干部“下海”潮吸引到了蛇口工业区。

  1985年年初,马明哲迎来了他命运中的重大转机。

彼时,担任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调配一组组长的马明哲去香港参加一个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重要的与会者包括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等,马明哲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概念。

作为特区的前身,蛇口盛行革新、突破之风,参与了研讨会的马明哲也就被委以重任,参与组建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这家社保公司全权接管了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

  一年后的1986年,马明哲由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总经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

马明哲从蛇口工业区社保公司副总经理的干部身份到主创平安保险公司,也就在接下来的3年内拉开了大幕。

  开办社会保险的同时,蛇口社保公司尝试开发了工伤保险,但因其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而受挫。

此时正值1986年招商局集团迎来百年华诞,马明哲惊喜地在招商局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的身影——1886年招商局曾在上海成立了名为“仁济和”的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

这大大激发了马明哲的雄心:

100年后招商局可否重操旧业,成立一家新体制的保险公司?

  彼时,国内只有一家财政部拨款全资国有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主管部门是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司。

为了筹建平安,马明哲充分发挥了他性格中坚持和执著的一面。

他费尽心力见到了当时被蛇口人看做“神”一样难以见到的袁庚,以寻求他的支持。

  “小马是哪个单位的?

我见过,面熟。

”1986年夏天,第一次坐轮渡到香港,袁庚笑眯眯的问候让马明哲一下轻松下来,他把准备多日关于创建一家现代商业保险公司的必要与前景,表述得简明扼要。

实干家著称的袁庚很是赞同,经过详细论证,袁庚立即提笔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财经小组副组长张劲夫、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等领导,希望重拾100年前招商局的保险业梦想。

从向中央打报告到草创平安保险,两年的光阴一晃而过。

在后来者回望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时,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并去体会平安当年从铁板一块的垄断中破围而出的艰辛。

即使在当时,原招商局总经理江波也曾坦言不相信平安能拿到牌照。

但事实证明,负责项目审批的马明哲绝非畏首畏尾之辈,其超乎常人的执著与坚韧,最终获得了出乎江波等人意料的回报——两年艰难孕育,平安终于瓜熟蒂落。

  1988年5月27日,“由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3.70,0.10,2.78%,吧)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合资经营的平安保险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早于平安保险成立前一年,招商局下的另一家金融机构——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于1987年成立。

  人们曾如此描述这两家金融机构彼时的状况:

“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

  马明哲顺利就职平安保险第一任总经理。

在他招兵买马的过程中,有很多来自原人民保险公司的科长、处长扳着手指头给他算了算行政级别:

“唉呀,他马明哲才顶多是个科级干部嘛。

  2“老大”都是“推销员”

  在诸多不同场合,“二马”都谈及对蛇口精神、对改革开放的感恩之心。

  1999年,平安保险由一家地方性产险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产险、寿险、证券综合性的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变。

这一年,在平安寿险全国高峰会议。

马明哲的演讲题目是:

“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销员”。

  同一年,马蔚华的到任,让招商银行顺利地实现了新老更替。

深圳对于马蔚华并不陌生。

马蔚华曾表示:

“我很喜欢深圳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包容创新和冒险,大锅饭的懒惰与狭隘在深圳是没有市场的。

  彼时,工、农、中、建、交5大国有银行雄踞中国银行(3.06,0.05,1.66%,吧)业,资历、背景、关系、网点、客户,任意一点都不会轻易让出一分一毫给招商银行这样的地方性小银行。

此外,深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等地方性银行,也都比招行有先发优势。

招行的比较优势来自何处?

  幸运的是马蔚华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加入世贸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

在2000年的全国分支行行长会议上,马蔚华为招行提出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整体定位。

嗣后,招行领先同行一步建立了数字化的信息、决策支持平台,建立了招行在一卡通银行卡、网上银行、信用卡等方面优势。

  马蔚华发现,招行的员工普遍比较年轻,善于接纳新事物。

招行地处深圳,受到的行政干预和束缚较少。

这样,在观念转型和营销创新中发挥后发优势,行动得当,招行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迅速地超越那些大银行。

  在招商银行很多人的回忆中,马蔚华上任后,招行人的脑海中就开始不断被灌输一些新名词:

节约资本、非利息收入、零售银行、银行卡、网上银行、蓝海战略、向管理要效益、人才立行等等。

每年的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主要是学新东西。

现金池管理、资产管理、企业管理、衍生品、远期结汇……哪些业务可以节省资本,马蔚华就立即向他的员工推行这些金融新业务。

马蔚华把发展零售业务的行动叫做“颠覆”,他跟分行行长推销零售业务的优势时说:

“对公业务竞争激烈,搞业务讲回扣,拉关系要喝酒,合同一年一签,其实不稳定。

而零售业务,一张银行卡为媒介,就能买基金买保险买国债、交电费水费煤气费。

多好!

零售业务虽然刚开始业务量很小,但不久就会成几何级增长,零售业务讲积累,越往后越稳定。

  讲到最后,马蔚华往往习惯性地归结到一句:

“银行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有饭吃;可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有饭吃!

  “马行长一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一天能接3拨客人。

”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各分支行的行长都知道马行长有极好的演讲能力。

  这一点上,“二马”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别。

与马明哲不同,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有可能成为马蔚华的朋友。

马蔚华身边的人都知道马行长的朋友多,各路企业家、演艺人士,他除了认识马明哲、王石等企业家外,也认识陈天桥、马云,与那英、赵本山还是好朋友。

  熟悉他的人说,马蔚华的朋友圈子太杂,但在马蔚华看来,虽然五湖四海皆朋友,但其实他结交的大多数朋友圈都是招行的客户群。

  不知不觉中,马蔚华成了招行的首席推销员。

马蔚华本人也很享受这一荣誉。

  3惯性“抢跑”的生存哲学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二马也许都不知道《天堂电影院》的这句经典台词,但他们却以各自的理解,不断实践着出去看看、回来“抢跑”的理念。

  自1988年平安保险成立,马明哲就不断给自己“充电”。

  1990年,马明哲去纽约保险学院进修了两个多月,接触了很多坐落在华盛顿特区、费城、匹兹堡的保险公司。

这次纽约之行,大大增强了他回到深圳后的压力和紧迫感。

“和人家差得太远,不只是业务、服务水平,更多是管理。

”。

“越是了解越后怕。

”从纽约回来后,马明哲立即着手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平安保险公司总部从蛇口搬到深圳;二是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挖”来了平安第一位局级干部孙建一。

时年37岁的孙建一当时已有20年的金融工作经验,孙的第一任职位是总经理助理,后来孙建一伴随马明哲一路走到现在,现任平安副董事长。

  纽约一行后,马明哲又迅速完成了一次对台湾的访问。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在上海成立分公司,招兵买马,大做个人寿险营销,给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保险营销新概念。

马明哲的台湾之行,意在考察这种业务的商业落地和前景。

  “不惜成本发展个人营销刺激寿险销售”的念头在这个夏天深深地印入了马明哲的脑海。

平安寿险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通过发展个人营销事业迅速扩大规模,在国内,平安个人寿险营销体制的建立早于人保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

  企业盘子大了,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钱从哪里来?

纽约学习时,马明哲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在外国成熟市场的专业人士看来“简直是一个处女地”,马明哲开始注意充分利用身边每一个有可能的机会。

  199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为招商引资搭建的平台——“荔枝节”上,由主管部门牵线搭桥,马明哲认识了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保罗·希尔,见过面后,马明哲立即派专人负责跟进,他交待员工说:

“向保罗推销平安的股份。

这一场推销进行了一年之久,其间,为了增加和摩根士丹利谈判的砝码,负责谈判的孙建一还引入了另一家国际投行——高盛。

两家外资方在谈判时不约而同地提到:

“要找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平安的资产情况进行审核。

”这时马明哲才意识到,平安要准备与国际市场对话,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管理规范化和财务透明度。

  不久,平安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精算师事务所,出具国际标准的财务和精算报告。

这同样是国内同业中第一家有此举的保险公司。

  1996年,马明哲读到麦肯锡“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本书。

这本书给了马明哲两个启发:

全世界的资金都被一些有控制权的人掌握;钱流到哪个国家就会给哪个国家带来快乐,钱从哪个国家流出就会给哪个国家带来痛苦。

有些国家为了不让钱流出自己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了他们的政权。

另一个启发是,世界是平的,未来不同国家的人要用一种语言沟通,这种“语言”就是国际化的标准以及国际化的技能。

  意识到这一点,1997年,平安开始礼聘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公司的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展开全方位改革。

  之后,马明哲萌生了将平安建成一家综合金融集团的目标和方向。

追溯起来,平安的综合金融梦想从证券业开始。

早在1991年,平安以证券业务部名义开始经营证券;1996年,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深圳。

平安成功实现了保险以外的金融业务的突破,开始放飞综合金融集团的梦想。

  如果说平安保险是通过产险走出了深圳,通过寿险个人营销在保险市场获得了“抢跑”和“领跑”优势,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则是凭借“一卡通”走出深圳,用“网上银行”树立了品牌,弥补了其网点不足的劣势。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开始抢滩国内零售银行市场。

国内银行遭遇外资银行的两轮冲击波那么快就来到了眼前。

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倒戈花旗”为国内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利差过日子的单一运营模式敲响了警钟;第二轮则是2002年5月,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和花旗银行的“优利账户”等个人理财品牌在中国市场亮相,国内银行意识到,如果毫无差异化的服务,将使优质高端客户投向外资银行的怀抱。

  马蔚华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演讲者,他认为招商银行的行动力应该表现为:

“在零售银行时代到来前抢跑;在信用卡时代到来前抢跑;在信贷业务向中小企业倾斜前抢跑。

  马蔚华后来特别得意地讲到一组能说明零售银行优势的数据:

“2005年,招行银行卡一年突破4000万张,卡均存款50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这一项就锁定了2000亿元的资产。

个人资产业务已占整个资产业务的20%。

远远高于全国银行的平均水平。

  “招商银行的发展与其他国内大银行不同,表现在通过走创新道路与国外同行竞争。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这样评述招行。

巧合的是,类似的词汇也见于他对平安的评价:

“在平安的筹办、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马明哲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

企业家的投入、敢负责、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在柳传志看来,平安的优势在于:

“平安成为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除了改革开放天时地利外,最重要的是它比较早就开始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问题。

平安从1994年就引进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股东,后来又引进汇丰,加上员工持股,公开上市,建立起了被投资者接受的公司治理结构。

曾有蛇口工业区的领导评价称,马明哲是一个很能学以致用的人,他总是像饿狼一样,不断寻找,一看到好的东西,他都会一口吃下去,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不同的场合,“二马”也都谈及彼此。

马蔚华说:

“深圳诞生了一批非国有、适应市场、生命力极强的企业,除了招行外,还有平安、中集、华为、万科等。

”马明哲则如此描述两家企业的共性:

“招行和平安,旧的传统束缚较少,机制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这两方面对于两家机构的成功非常重要。

  4A+H还是H+A:

国际化起步

  2002年10月8日,在《费加罗婚礼》的乐曲声中,14岁的平安与137岁的汇丰牵手。

汇丰保险集团以6亿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10%的股份。

  “现在的平安迫切需要寻找一位更专业的战略投资者,这对平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有莫大的帮助。

”马明哲的这番话可以一窥其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

而此前,平安在国内所有金融机构中最先引进了外资入股,即本文前述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由此向上追溯到10年前,1992年的一天,马明哲与袁庚就平安的股权问题进行过讨论。

马明哲表示平安打算花时间完成股权的结构合理化、分散化。

一家企业最主要的问题是体制。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人才的去留。

而体制问题是由股权结构决定的。

袁庚又一次拍板:

“出任平安名誉董事长,以亲眼目睹这家新兴企业的体制创新。

  历史的镜头再向前移动,在1987年4月7日那个台风刚刚登临南中国海的上午,袁庚、王世桢(招行第一任行长)等9名董事出席了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第一次董事会。

会议通过了招行的第一份发展规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为:

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但在招行还没有准备好足以引人入胜的资本故事之前,招行将上市首先定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2002年4月9日,招行A股上市。

彼时,擅于演讲、懂得留住听众的马蔚华总是有问必答,来者不拒;他态度谦和,倾听用心。

“招行前进的路上没有咖啡馆,只有加油站。

”马蔚华笑答,他以此表明,招行还要不断加油以跑更远的路。

  一年后的2003年,则是中国保险业的上市元年。

中国人保、中国人寿(19.89,0.46,2.37%,吧)相继以中国最大的财产险公司和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在香港上市。

平安也同样谋求上市,但马明哲强调集团整体登陆资本市场,由于引进了外资战略投资者,管理团队中又有熟悉海外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人脉,加之此前人保、人寿在香港上市投石问路,平安赴港上市,水到渠成。

  2004年,马蔚华在招行A股上市两周年时全面诠释了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是每家银行都要面对的事情,国际化的概念包括股东的国际化、机构的国际化、业务品质的国际化;而归根到底是管理的国际化。

国际化概念的要素是管理制度、管理内容、风险控制水准要与国际最先进的水准靠拢。

  此时,招行已推出高端个人理财品牌——“金葵花”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发行了国内首张双币标准信用卡,并在短时期内使发卡量和用卡率都领先于市场平均水平。

招行羽翼初丰,到境外上市已经有了足够分量的“眼球”故事。

  2004年6月,平安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

那一次,虽然经过了艰苦路演,但平安在香港上市时,中国概念股还处于低迷时期。

2004年6月24日10点,马明哲在电子交易操作界面上输入了2318的股票代码,屏幕上出现开市价及第一笔交易:

10.50元,高于招股价10.33元。

那是马明哲领导的平安正式面对国际投资者的开始。

马明哲用一句歌名回答记者的问题:

“股价起落很正常,我们是潇洒走一回。

作为银行家,马蔚华在2006年风光无限。

这一年9月22日,招商银行(13.10,0.51,4.05%,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在港公开发售和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倍数分别达到266倍和35倍,招行一举打破了内地银行赴港上市的认购纪录,并成为我国首家A+H的上市银行。

在招行上演的完美认购风暴中,零售银行战略、快速发展的信用卡业务以及完善的IT服务平台是马蔚华为招行投资者构建的3个亮点。

  与此同时,受惠于尚福林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国内A股的大牛市已经昂首长嘶,马明哲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平安的回归。

2007年3月1日,平安在上海交易所挂牌。

马明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里敲响铜锣后,大屏幕上显示:

开盘价50元,与33.8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达47%,平安回A开盘价瞬间刷新了国内金融类股票的发行价。

这一天的平安和马明哲一时风光无限。

  当天的媒体发布会上,马明哲自信满满,不断“抢答”,一改以前的低调作风。

他强调一个概念:

中国平安(29.86,1.01,3.50%,吧)是一个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集团不做任何业务,只募集资本,投资到各个子公司。

平安集团各子公司严格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子公司都是单独的法人机构,有独立的经营班子,每个公司之间都有防火墙。

”在马明哲心中,“国际化标准、本土化优势”是中国平安不可复制的优势,更是目标。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面前,平安并“不平安”。

  再融资计划、投资海外股票市场以及拟与富通成立合资公司三步曲本是中国平安20年发展进程中最“大手笔”的投融资计划,但至2008年10月,平安用暂停、终止、解除和减值准备等一系列举措宣告了平安2008年财富梦舟的搁浅。

平安投资海外股票市场蒙损约238亿元已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受累于富通,但马明哲的雄心看起来未受影响,他依然狂热地投入工作,和旗下的每一家子公司一把手们探讨很具挑战性的5年战略规划。

据说,这样的头脑风暴会经常一开四五个小时,吃饭基本都是麦当劳。

实际上,工作狂马明哲绝大部分的中餐都是汉堡包。

  另一边,招商银行2008年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后,也面临着一系列整合难题。

  “商业银行的经营,将进入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

”马蔚华说,“《圣经》上有一名话,叫上帝救自救者,面对这场严冬,我觉得我们不能恐惧、不能悲观、也不能等待,进取和合作会使我们变得更安全。

  马明哲语录

  平安18年来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不同时期用不同的人,二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股东;三是始终先人一步。

  点评:

这是马明哲在平安18周年回答平安A类干部的提问。

创立平安之前的马明哲曾是个被时代命运抛来抛去、常在别人打牌时看书的年轻人;33岁创立平安保险后,他被上级领导称为一个不满足现状,好奇而富有热情,有信念并异常执著的人。

在上世纪90年代,马明哲为了发展寿险业用外援,从台湾保险培训专员到大批外籍高管,不惜重金,也不惜伤了一大批他身边的平安宿将。

但是马明哲坚信自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会走同样的路!

平安的资产有三部分:

资本、IT技术与平台、员工队伍。

其中A类干部是员工队伍的核心。

我们选拔A类首先看个人品德、基本素养,其次是其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而不是仅看当前业绩。

  点评:

区分保险公司是否国有体制,看它的人力资源体系及中高层中有多少是有背景的,是非常有效的判断方式。

当然有背景也不是坏事,毕竟能给公司带来额外的“资源”和“保障”,但平安经营层里显然缺乏这种“人脉关系”。

如果说有背景,2000年至2008年初平安吸纳了一大批外籍高管,倒是一道景致。

平安集团总经理室外籍人士最多时超过半数;而现在,平安“老A”多为在平安一路成长起来的原汁原味的本土人士。

  我的主要工作是三方面:

培养人才、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平安的企业文化。

  点评:

马明哲在公众面前,极其低调,很少公开讲话,与媒体几乎绝缘。

如果不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布程序,他作为董事长必须到公众面前回答提问,关于他的情况只能来自于民间,来自于诸如“马明哲发家史”这样的网络文学。

但从平安的成长看,马明哲是一个特别擅长沟通和表达的人,不然不会有平安保险在蛇口的诞生,也不会有平安在政策尚有局限性的条件下,走了一条曲径通幽的捷径,使平安保险成为一家综合金融集团。

  马蔚华语录

  论规模,我们比不上国有银行;论资历,我们比不上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