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782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 对NP2 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docx

最简专业技术方案框架下汉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汉语言文学

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生成探讨王巍摘 要:

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研究探讨。

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对”字句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结构,并对其生成方式进行推导,揭示其内部结构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具体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

最简方案“NP1+对NP2+VP”句法生成、一、引言汉语中存在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特殊的内部结构而值得语言学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被”字句、“把”字句、“连”字句、“对”字句等等。

从现有文献的数量上看,对“被”字句、“把”字句的生成机制和推导方式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远远超过了对“对”字句的研究。

“对”字句在内部结构和句法表现方面同样具有特殊性,对此句型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汉语中的“对”字句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句法结构,本文以最简方案为视角,对“对”字句中的“NP1+对NP2+VP”句型进行分析,探究其生成方式。

二、“对”字句句型研究对象及结构分析“对”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如作形容词,表示“正确”之义;作动词,指“对答,答话”;作名词,表示“两个”,如“成双成对”;还可表方向,“朝……”或“面对”等等。

本文研究的句型“NP1+对NP2+VP”结构中的“对”表示的是“对待、应付”之义。

此句型中的前置宾语NP2是句中谓语动词的受事,放在主语NP1后。

例如:

(1)美国对伊拉克进攻。

(2)学生对错误反省。

下面对“对”字表“对待”义时的词性进行考察。

《新华字典》认为表“对待”义时,“对”是介词。

假设此项成立,则“对”就应该满足介词成立的两个条件:

首先,介词和宾语结合成“P+NP”结构时,“NP”不可被省略,否则句子不成立。

其次,介词无法独立使用,不能出现在缺乏谓语的句子里。

根据第一条原则,我们将例

(1)、

(2)中的NP2省略,变为:

(3)美国对进攻。

(4)学生对反省。

例(3)、(4)显然不成立,所以满足介词的第一个要求。

然后继续验证第二个条件,让介词独立出现,同时删除例句中的谓语,得到:

(5)对。

(6)美国对伊拉克。

(7)学生对错误。

分析例(5)可知,当“对”为形容词时,可作答句,可成立。

但作介词时,无法被单独使用。

分析例(6)、(7)可知,例句删除谓语后,语义缺损,句子无法成立。

所以满足介词的第二个条件。

但是将“对”定义为绝对意义上的介词是草率的,因为虽然“对”契合介词成立的语义特征,但在某些方面却和介词的其他特点相矛盾。

如介词在句中作定、状、补语成分时,即使去掉介词结构,对句子成立也无显著影响。

以例(8)、(9)为例:

(8)小张在昨天结婚了。

(9)小张结婚了。

例(8)中“在昨天”是时间状语成分,去掉后例(9)语义上依然完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缺损或者模糊的现象,句子成立。

但例

(1)和例

(2)的“对+NP2”被去掉后,变为:

(10)美国进攻。

(11)学生反省。

虽然句子依然成立,但语义出现了极大的缺损,模糊性大增,没有明确的语义指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谓语的词义都会产生影响。

如“美国进攻。

”中的谓语“进攻”可以指“竞争”,也可以指“对敌人进行攻击”。

句子语义出现多种可能,可以是“美国进攻”国际资本市场,也可以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发动袭击”等等。

这和介词的特点并不完全相符,因为在例(9)中去掉时间状语“在昨天”,并不会使“结婚”出现歧义,导致句子语义指向不明。

所以将“对待”义的“对”看成纯粹意义上的介词并不妥当。

本文认为,“对”字可以看成是带有EPP特征的特殊功能语类。

再次分析例句

(1)“美国对伊拉克进攻。

”其中“美国”作主语,是“NP1+对NP2+VP”结构中的NP1;“伊拉克”在介词“对”后作宾语,充当NP2;“进攻”是结构中的“VP”成分。

我们将例句

(1)、

(2)进行归纳,得出“NP1+对NP2+VP”结构可解释成:

施事+“对”受事+动词。

“对”字吸附受事,使得宾语提前,形成“对NP2+VP”,其中“对NP2”是要强调的部分。

宋玉柱(1996)指出,“NP1+对NP2+VP”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内部结构也可移位,“对NP2”成分可移动到句前,构成“对NP2,NP1+VP”结构。

此处“对”同样为“对待、看待”义,作状语,移动到主句前,修饰主句中心语。

例如:

“对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一直非常关切。

”温宾利(2002)提出了另一种移动结构,即“NP1+VP,对NP2”也可以成立,只不过语用频率很低,在少数情况下才会被用到。

这两种情况均把“对”字当成介词看待,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将“NP1+对NP2+VP”结构中的“对”当特殊功能语类看待,用乔姆斯基(Chomsky)的最简方案对“NP1+对NP2+VP”句型的生成机制进行推导,探讨这一句型的生成过程。

三、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乔姆斯基于1957年在荷兰出版了对语言学研究意义重大的《句法结构》(Sentencestructure)一书。

书中提出了语言学研究的全新理论和方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乔姆斯基倡导的生成语法因其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和青睐。

1965年,乔姆斯基出版了生成语法早期的经典之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Cambridge:

MITPress,1965),建立了完整的生成语法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至此生成语法学进入了繁荣阶段。

后来生成语法又经过了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ExtendedStandardTheory,简称“EST”)、修正的扩展了的标准理论时期(RevisedExtendedStandardTheory,简称“REST”)。

1981年,乔姆斯基出版了1979年意大利“比萨讲座”时期的理论文集《管辖及约束论集》(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Dordrecht:

Foris,1981),支配及约束理论从此确立。

这一理论体系是生成语法完整而且成熟的理论体系。

但对于生成语法的研究,乔姆斯基并没有停滞不前,他力求建立完美的生成句法体系,随后他提出了最简方案(MinimalistProgram)。

最简方案以“经济原则”为基本指导方针,即所有的原则、表达式和运算过程都应符合最省力原则,并假设普遍语法的规则一定最省力,而个别语言所特有的规律则为不省力的部分。

乔姆斯基(1986)指出语言结构的一切表达式以及产生结构的诸过程必须在语言体系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尽可能的经济,在“语音表达式”(PhoneticForm)和“逻辑表达式”(Log-icalForm)中的各种推导过程中不能出现“得不到解释的”(un-interpretable)或“冗余的”(superfluous)成分。

乔姆斯基在最简方案时期还提出了“充分解释原则”,指出出现于语音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必须得到合理解释,即每一个成分的出现必须要有存在的价值,得到合理的允准,否则就得不到充分的解释,成为得不到解释的或冗余的成分(Chomsky,1986:

98~102)。

在对句子结构成分进行生成推导时,每一个成分都有合理解释的必要。

乔姆斯基又于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基于最简方案的新研究《最简探索:

框架》和《语段推导》,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最简方案(张杰,2006:

73)。

最简方案现在虽然暂时只是方案,称不上理论,但乔姆斯基提出最简方案的目的就是让生成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使其理论更加完美化。

四、“NP1+对NP2+VP”结构的生成推导Trask(1995:

279)指出话题是句中根据语境而已知的成分,是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它属于篇章的概念,能应用于句子层面,而不能进入从句。

同时Trask认为焦点是句子中被强调的内容,代表的是最重要的信息,或者是与其他成分具有明确对立(张效荣,2010:

114)。

本文的推导过程以“NP1+对NP2+VP”结构“学生对错误反省”为例,并认为“对”字结构“NP1+对NP2+VP”的宾语,类似“把”字句的宾语,具有话题性,在初始阶段它是动词“V”的宾语(黄正德,1982),随后在句法过程中被提升到“对”字后,突现宾语的话题性,成为“焦点”(何晓炜,2004)。

例句可还转换成“NP1+VP+NP2”结构,即“学生反省错误”。

原本动词“V”“反省”的宾语“错误”在加入“对”字后提到谓语前,使“错误”成为“焦点”。

在推导原则方面,动词先和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再和具有目标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最后再和具有施事者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何晓炜,1999:

342)。

张杰(2006)认为“把字句”中的“把”为特殊功能语类,可以将其标记为“Ba”。

我们认为“NP1+对NP2+VP”结构中的“对”也是特殊功能语类,把“对”在树形图中标示为“Dui”。

推导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对“NP1+VP+NP2”结构“学生反省错误”进行推导。

根据最简方案,例句“学生反省错误。

”的推导应从底层的“VP”结构开始。

首先,从词库中提取谓语动词“反省”和客体论元“错误”,将其合并形成“VP”“反省错误”。

然后轻动词“v”选择“VP”,“V”“反省”移位到“V-v”下,但其语迹仍然留在“VP”管辖域内。

及物动词“反省”与“v”黏合构成v’,然后,从词库中提取“学生”,施事者论元“学生”与v’合并。

最后完成整个“VP”结构下的投射,“学生反省错误。

”推导完成。

第二阶段中,已经完成投射的“vP”继续和上层T合并,形成新的句法结构。

如以下树形图所示:

施事者论元“学生”是强语素,向上移位至“TP”管辖下的“Spec”处,并在“vP”管辖域下留下语迹“Tj”。

“TP”下的“Spec”是这次移位的“着落点”(landing-site),用“j”表示。

“T”的EPP特征决定它需要和“NP”合并,下层结构有“NP”词组“学生”,“学生”向上移位合并,同时“T”的“EPP”特征(强名词特征)得到核查。

第三阶段中,“TP”继续与上层结构合并,得到以下树形图:

在此阶段,“TP”与上层“C”合并后,句法体“CP”得到投射和标注。

同时“NP”“错误”成为主题,被“C”从词库中提取,合成“CP”。

宾语“错误”移位到“Spec-CP”位置进行核查。

在此过程中发生三次位移现象。

施事论元、受事论元和谓语都向上移位,留下语迹并形成“语链”(chain)。

最后阶段,“Dui”结构被提取,并与“CP”合并,形成以下树形图:

“Dui”与“CP”合并。

“Dui”带有一个“P”特征,这个“P”特征要求有一个“NP”移到它的标志语“Spec”位置,下层“NP”有两个,即名词“学生”和“错误”。

因为客体论元(错误)不能占据汉语功能语类“DuiP”的标志语“Spec”的位置,所以施事者论元“学生”被移动到“DuiP”下“Spec”的位置。

同时“反省”“错误”也发生了移位,移位后在原始位置留下语迹。

“NP1+对NP2+VP”结构推导完成。

“NP1+对NP2+VP”结构中的“VP”可继续拆分成“V+NP”结构。

如: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这个“V+NP”结构被被吕叔湘(1948)称作“额外宾语”。

额外宾语与受事宾语之间有固定的语义联系,常常是整体与部分或领属的关系,或表示与受事宾语相关的结果可称为“额外宾语”式。

(张杰,2006:

74)“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这个“额外宾语”中“伊拉克”是受事,“进攻”是额外宾语,“伊拉克被进攻”就是与受事宾语相关的结果。

额外宾语生成推导过程中,该句“V+NP”结构“发动进攻”首先和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NP2”“伊拉克”合并构成“VP”。

接着“VP”与“v”合并,“V+NP”与“v”合并构成v’。

试用树形图表示:

四、结语本文对“NP1+对NP2+VP”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相关学者展开研究和探讨。

“对”字的功能和词义有很多,通过推导认为“NP1+对NP2+VP”结构中的“对”字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介词,因而本文把它设定为特殊功能语类,并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对其句法生成进行推导。

但是“对”字的特殊功能语类的归属还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检验。

而且正如前文所言,“NP1+对NP2+VP”结构并不固定,成分可以发生位移,“对”字句也远远不止这一种句型结构,因此对“对”字句的研究,特别是对复杂句型的生成过程的研究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Chomsky,N.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M].Dordrecht:

Foris,1981.[2]Chomsky,N.KnowledgeofLanguage:

ItsNature,OriginandUse[M].NewYork:

Praeger,1986.[3]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Mass:

MITPress,1995.[4]Huang,J.C.-T.(黄正德)LogicRelationsinChineseandtheTheoryofGrammar[D].Mass.:

MIT,1982.[5]Trask,RL.ADictionaryofDramaticalTermsinLinguistics[M].NewYork:

Routledge,1995.[6]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研究[J].现代外语,1999,(4):

331~345.[7]何晓炜.核心功能语类与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研究[J].外国语,2004,(5):

2~10.[8]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9]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张杰.最简方案新框架下把字句的生成与推导[J].外国语言文学,2006,

(2):

73~77.[11]张效荣.宾语前置的句法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10,

(2):

111~119.(王巍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