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449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docx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详解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训练题

一、选择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面下列各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 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 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2.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 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B. 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

C. c地种植苹果、柑橘等水果

D. 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答案】1.C  2.B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

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沉积;③处位于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沉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

2.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差,因此应以草地、荒漠为主,故A项错。

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因此应以退耕还草为主,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发展,合理利用草场,故B项对。

c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分条件不能满足苹果的生长,故C项错。

我国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及部分的农业用水,因此华北地区应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故D项错。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人均耕地多    B. 高速铁路的建设

C. 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 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4. 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条件    B. 铁路运输    C. 生产水平    D. 市场需求

【答案】3.A  4.B

【解析】

3.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A对。

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成为商品粮基地无关,B错。

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是作物种植范围北移的原因,C错。

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影响产量,不是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成因,D错。

4.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铁路运输,我国铁路运输压力大,运力不足,B对。

气候条件、生产水平,不是制约运输的因素,A、C错。

市场需求是北粮南运的促进因素,D错。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5. 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降水    D. 热量

6. 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B. 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C. 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D. 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答案】5.D  6.B

【解析】

5.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

华北平原冬季气温较东北平原高,热量充足,故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

故二者在地域上的界线,主要受热量的影响,选D答案。

6.考查生长期与生育期的区别。

生长期是指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时期,生育期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即某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东北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但作物生育期长,加上夏季白昼长,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小麦营养价值高,故B正确C错误。

南疗方位于南方地区,降水较丰富,由于耕地面积没有东北平原的广阔,在种植过程中精耕细作,故A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省春季平均气温(℃)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7. 春季气温变化会影响该省农作物的(  )

①产量    ②熟制    ③品质    ④种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春季平均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该省(  )

A. 洪涝灾害增多    B. 林火灾害增多

C. 凌汛时间增长    D. 病虫害减少

【答案】7.B   8.B

【解析】

7.春季气温变化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该省农作物的产量,①对。

区域气候类型不变,作物熟制不变,②错。

作物生长周期长,品质好,春季气温变化会影响作物品质,③对。

春季气温变化不能改变作物的种类,④错。

B对,A、C、D错。

8.春季平均温度升高,蒸发旺盛,降水少,可能导致该省林火灾害增多,B对。

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时间早,河流春汛提前,不能表示洪涝灾害增多,A错。

凌汛时间变短,C错。

害虫容易越冬,病虫害可能增加,D错。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

A.珠江三角洲   B.宁夏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

10.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9.C   10.D

【解析】

9.根据图中作物,该地区在第Ⅰ、Ⅱ阶段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宁夏平原、三江平原主要作物是小麦,B、D错。

该地三个阶段都种植油菜,最可能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油菜主要产区,C对。

珠江三角洲不是油菜主产区,A错。

10.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图中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小,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增加。

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市场是决定农民种植作物类型、面积的主要因素,D对。

政策、交通运输、劳动力对种植作物面积有影响,不是决定因素,A、B、C错。

智能手机一般具备拍照、网页浏览、地图查询、定位导航等功能。

下图是某智能手机的GPS功能显示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 (  )

A.GPS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GPS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C.随着GPS的普及,民用GPS发展很快

D.有手机信号就能进行GPS定位导航

2.手机GPS能够实现的功能有 (  )

①网络实时监视        ②所处位置获取

③失窃汽车查找        ④行车路线追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1.C 12.D

【解析】

11.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这不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A错。

GPS技术本身不能扩大出行范围,B错。

随着GPS技术的普及,人们使用越来越方便,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C对。

GPS定位至少需要4颗卫星,不是有信号就行,D错。

12.结合前面分析,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知道位置,行车路线导航,所以D对。

GPS没有监视功能,也没有查寻功能,①、③错。

所以A、B、C错。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分别示意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1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

13.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区是东北平原,丙区是山东丘陵,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B对。

甲区位于东部季风区,不是深居内陆, A错。

丙区是丘陵地区,海拔不高,气温较高,C错。

两区年降水量相似,不是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

1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A对。

甲区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乙地面积小,丙地地形起伏较大,B错。

甲区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甜菜,乙、丙区是冬小麦,C错。

土壤肥沃,黑土广布只在甲区分布,D错。

1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①对。

不是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②错。

半干旱和干旱分界,③对。

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④错。

D对。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

下列能给外出远程旅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 (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17. 关于甲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小

B. 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C. 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方式

D. 航空作业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18. 关于丙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能有效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②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

③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

④可为城市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的应急处理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6.C   17.C  18.C

【解析】

16.能给外出远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GPS(定位)和GIS(生成最佳旅行路线)。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7.分析可知,甲为RS。

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大,对地物分辨率越低;近地遥感有利于准确监测地面状况,对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遥感;航空遥感受领空限制,跨越国界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同意。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8.分析可知,丙技术为GIS技术,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的是RS技术;GIS技术无法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15年度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5年8月到2015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 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①自然灾害减少 

②全球降水增加 

③雪线上升 

④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⑤水土流失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④⑤⑥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②③④

20. 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

A.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D. 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1.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9.C  20.A 21.A

【解析】

19.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加,①错。

调节气候能力减弱,有些地方降水可能减少,②错。

全球变暖,雪线上升,③对。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海域异常增温形成,④错。

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⑤对。

雨林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⑥对。

C对,A、B、D错。

20.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A对。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不能解决当地居民生活问题,B错。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只重视环境保护,没有协调经济发展,C、D错。

2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植物体中,①对。

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②对。

雨林区植被茂盛,沙漠区降水少,两地都是水土流失少,③错。

雨林地区水资源充足,④错。

A对,B、C、D错。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22. 荒漠化的实质是

A. 耕地退化    B. 草地退化    C. 土地退化    D. 林地退化

23. 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24. 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①干旱  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③过度放牧  ④气候异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C  23.B   24.D

【解析】

22.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即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C对。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仅是土地退化的用地类型之一,A、B、D错。

23.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沙漠分布广,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B对。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荒漠化问题较轻,A、C、D错。

24.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干旱,①对。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过度放牧是人为因素,②、③错。

气候异常,④对。

D对,A、B、C错。

下图示意某电子产业转移路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影响该电子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科技人才   B.交通和市场

C.政策和环境   D.劳动力价格

26.对贵阳市等接受该产业转移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B.缩短产业升级时间

C.人地矛盾减弱,环境改善   D.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

【答案】25.D   26.B

【解析】

25.从图中可看出该电子产业由台湾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由相对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主要是追求廉价劳动力优势区位,D正确。

26.贵阳是产业转入地,主要影响是缩短产业升级时间,B正确;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入,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

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

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的具体体现。

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兰郑长管道跨越的地形区包括 (  )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内蒙古高原

28. 在沿途的配套油库中,中石油投资3.6亿元打造的郑州油库扩建工程,在河南7个油库中容量最大。

扩建郑州油库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理位置优越    B. 交通便捷    C. 市场需求量大    D. 运营成本低

29. 修建兰郑长输油管线的积极意义有 (  )

①实现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

②有利于油品安全、平衡、高效运输

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④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提供保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7.B   28.C   29.B

【解析】

27.兰郑长管道跨越的地形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经过青藏高原、西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C对,ABD错。

故选C。

28.油库的扩建,归根到底与市场需求量有关,B正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运营成本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故选B。

29.该管线的修建有利于缓解区域间能源紧张的局势,而且相对安全、高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

30.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读图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

B. 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

C. 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大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D.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答案】C

【解析】

读图可知,工业化水平在逐渐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先递增后递减,故A错;都市圈的形成使城市集聚效应减弱,故B错;因城市环境污染,市区人口过多,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减弱,C对;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只是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错。

就业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

下图示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1. 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地价较低    B. 历史悠久    C. 交通便捷    D. 原料充足

32. 图中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将主要导致(  )

A.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 第一产业产值降低    D. 环境人口容量增大

【答案】31.A   32.A

【解析】

31.图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根据横轴的距离判断,甲地位于中心地区。

与甲地相比,乙地距中心地远,经济水平较低,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地价较低,位于中心的上海,具有历史悠久、交通便捷方面优势明显,原料不是主要区位因素。

32.根据图中曲线,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说明中心区及整个三角洲区域人口密度增大,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将主要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不会降低,产值比重会下降,工业发展,可能因污染导致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与中国城镇化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3.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34.图示内容可反映出(  )

A.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制造业份额不断增加

B.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C.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转入地区

D.目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

【答案】33.C   34.B

【解析】

33.城市化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在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的类型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故C正确。

34.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B正确。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

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下列各题。

35. 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承载力高    B. 能源需求量减少

C. 森林覆盖率较高    D. 产业结构轻型化

36. 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 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B. 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C. 禁止煤炭开采,发展第三产业

D. 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答案】35.D

36.D

【解析】

35.低碳区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环境承载力高不代表是低碳区,A错。

乙省是广东,经济较发达区,能源需求量会增加,不会减少,B错。

森林覆盖率高也不表示碳排放低,C错。

C省的产业结构轻型化,重工业少,碳排放少,D对。

36.读图,甲省是山西,加大油气的开采量,不能表明耗能少,碳排放少,A错。

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可能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B对。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也不表示排放总量减少,C错。

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不能说明排放总量减少,D错。

2016年2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国部分行业去产能的原则、路径和保障政策。

下图为某煤炭基地发展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 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是(  )

A. 压缩煤炭开采规模    B. 转移机械制造工业

C. 关闭化工化肥工业    D. 重组建筑材料工业

38. 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是(  )

A. 环保产业群    B. 服务业产业群

C. 制造业产业群    D. 服装业产业群

【答案】37.A   38.B

【解析】

37.读图可知,该发展模式中,核心产业以煤炭开采为基础,所以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措施是压缩煤炭开采规模,A对。

转移机械制造业、关闭化工化肥工业、重组建材工业可能生成资源的浪费,不是去产能的关键,BCD错误。

选A项。

38.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是服务业产业群,该产业群包括食品服务业和旅游观光业,市场前景广阔,B对。

去产能后,产量减少、排污减少,环保产业群、制造业产业群、服装业产业群的潜力也受限制,A、C、D错。

选B项。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题。

39.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40.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Ⅲ、Ⅱ

【答案】39.C   40.C

【解析】

39.图1中Ⅰ到Ⅲ三个阶段显示两个明显特征,图中植被覆盖率减少,居民点增加,可以推知该地降水量减少,但由于居民点增加,用水量增多,蒸发量会减少,地表径流由于植被的减少,水保持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增加,因此下渗减少,故为C。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0.读图可以看出流域开发造成植被不断减少,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下渗减少,雨水降落到地面,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流走,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量变化逐渐增大,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对应该流域三个阶段的顺序应为III、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