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418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7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docx

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语文

《燕子专列》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课(4分钟)

二、设疑自探(10分钟)

自探提示:

1、初读感知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并标出易错字,读通句子。

2、说说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解疑合探(15分钟)

1、围绕自探提示,先在小组内合探,重点探究本组需要展示或评价的问题。

2、按分工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

四、质疑再探(2分钟)

1、给学生半分钟的反思回味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质疑。

五、运用拓展:

(9分钟)

1、列出形近字并组词。

2、找出多音字并组词,积累本课词语。

3、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4、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六、作业:

《燕子》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分钟)

二、设疑自探:

(15分钟)

默读课文,体会燕子有什么特点以及春天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或字词。

自探提示:

燕子的外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这些特点?

1、思考:

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的?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燕子飞行的?

你能体会到什么?

用一个字来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3、1)辨析“几痕”和“几根”

2)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20分钟)

1、围绕自探提示,先在小组内合探,重点探究本组需要展示或评价的问题。

2、按分工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

四、质疑再探(2分钟)

1、给学生半分钟的反思回味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质疑。

五、学科班长做总结(2分钟)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3、积累描写燕子的诗句。

《燕子》第3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由近及远的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拟人、打比方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自探提示:

1、回顾《燕子》一课,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观察燕子的,第三、四自然段是从远处观察燕子的。

2、运用拟人和打比方的手法,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读体会。

一、拟人句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例句:

1)花儿在风中笑完了腰。

2)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3)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

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吨。

5)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6)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

3、学生口头表述

二、打比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1、什么是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如何写好比喻句呢?

1)要用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

2)比喻要贴切。

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但必须有某种相似之处。

3、例句:

1)在这条路应该伸延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杨树,他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起来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3)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4、学生口头表述

三、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一种事物。

1、写作要求:

1)运用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观察一种事物。

2)选一个特定的场景。

3)恰当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

2、学生练写。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咏柳》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

自探提示: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断句朗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5、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解疑合探: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

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

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喻?

四、质疑再探:

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

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真是青翠欲滴啊!

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

带!

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

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

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背诵古诗。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

绿丝绦写实

谁裁出赞美春天

想象

春风似剪刀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设疑自探:

自探提示: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句子断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4、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5、小组交流:

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解疑合探: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

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

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四、质疑再探:

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

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

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

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

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背诵古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诗歌。

板书设计:

春日

感性:

寻芳——泗水滨

光景——一时新喜悦渴望

理性:

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燕子专列》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课(4分钟)

二、设疑自探(10分钟)

自探提示:

1、初读感知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并标出易错字,读通句子。

2、说说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解疑合探(15分钟)

1、围绕自探提示,先在小组内合探,重点探究本组需要展示或评价的问题。

2、按分工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

四、质疑再探(2分钟)

1、给学生半分钟的反思回味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质疑。

五、运用拓展:

(9分钟)

5、列出形近字并组词。

6、找出多音字并组词,积累本课词语。

7、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舒适,麻烦,疲劳,非常,

8、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漂亮,特殊,长途,温暖

六、作业:

学生仔细读课文,感受到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

师:

同学们至今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与燕子有关的课文呢?

(学生回顾交流:

1.燕子2.咏柳)

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有关燕子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讨论明确(专列:

专门准备的列车,这里指专门为燕子准备的列车)

二、设疑自探

交流字词

(一)词语:

欧洲瑞士启程特殊骤降长途跋涉濒临覆盖车厢

(二)生字:

欧瑞启骤跋洲

殊厢覆濒涉

(三)书写词语:

欧洲瑞士启程特殊骤降长途跋涉舒适疲劳政府踏着救护载着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师: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学生汇报练习说主要内容。

三.解疑合探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课文讲了,有一年春天蒸欧洲瑞士气温骤降,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经过这里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求助燕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类对鸟类的博大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2.课文哪些地方能够让你体会到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对鸟类的博大爱心呢?

请你自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人们的爱心。

(1)学生自主阅读。

(2)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1.“漂亮舒适”:

舒适:

就是舒服的意思。

这个词语写出了列车不但好看而且还很舒服。

空调列车:

看出了这列列车还可以进行气温的调节。

人们为燕子准备了这么好的列车,看出人们对燕子非常的重视,非常的喜爱。

(师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把这几个词语突显出来。

2.“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通过“站满了人”看出人们都来了,大家对燕子非常的关心。

3.这里把燕子当成了客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看出对燕子的关爱。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师:

可以引导课文中的问题泡泡,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因为政府部门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正常来说不会管这些事情。

但是这里却由政府出面决定这件事情,并且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政府、广播”从中看出政府对燕子也很重视。

第三自然段: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师:

是呀,课文抓住了政府的决定来突显出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

这里的“呼吁”是什么意思?

(呼吁是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师:

“呼吁”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语:

号召。

师:

同学们找的真准确,找到了政府的作为,还有吗?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理解:

1.“纷纷”看出参与行动的人非常的多。

2.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雪也非常的大,就连山路都被冻得坚硬,可能已经冻上了很的的冰,而“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作词语,看出了人们不怕严寒,以极大的热情来参与求助活动。

3.“四处”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到处,从中看出人们寻找的范围是非常的广的。

从这些词语看出人们非常地关心小燕子,为了求助燕子,不怕严寒风雪,从中能够看出人们燕子的爱。

师:

如果去掉这些环境描写的词语,你感觉如何?

(学生讨论,明确:

环境描写是为了突显出人们求助燕子过程中的那种艰辛。

更能表达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寒冷全心都在救助燕子的活动中。

(学生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表述。

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要读出当时寻找时的不易。

师:

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人类对鸟类的爱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师: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燕子面临死亡的危险,在政府的呼吁下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人们是如何求助燕子的。

1.学习第4自然段。

体会环境描写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所有的人都出来救助燕子了,课文重点抓住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来写。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看看她是如何求助的吧,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体会人物外貌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二、解疑合探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所有的人都出来救助燕子了,课文重点抓住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来写。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看看她是如何求助的吧,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1)、“皑皑白雪”:

形容雪非常的大,非常的白。

(2)、“覆盖”:

说明雪非常的大,已经把所有的地面都盖住了。

(教师出示课件情境图,帮助学生全运会雪的大。

(3)、“山间岩缝”:

在山上的岩石缝里,结合当时满地白雪,可以看出当时的山路特别的不好走,非常滑非常的危险。

师:

这一段明明要写贝蒂救助燕子的过程为什么要写当时的环境呢?

(明确这样写更能显示出当时环境的险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贝蒂还来救助燕子,结合我们自己,作为孩子的我们这样的日子里都是在温暖的家里,可是这个小姑娘却出来救助燕子,更能显示出人们对燕子 的爱。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小姑娘当时什么样子?

(学生阅读找出相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时天气非常冷,手脸都冻得通红,但是就是这样,小姑娘仍然坚持救助燕子,她自己就救助了十几只,从这看出姑娘非常的关心燕子。

师:

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为什么单独选择了小姑娘贝蒂呢?

学生讨论明确,小姑娘年龄很小,选择她进行描写能够更突显出所有的人民出来救助燕子的那种爱心。

三、质疑再探

1.看了贝蒂的做法,你有什么想法,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你想对贝蒂说些什么?

(1)学生自主练习说。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学生课下完成这次小练笔。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请学生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四、运用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启发?

2.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再出示练习题,学生改正错题后交流反馈。

教师总结:

鸟类也是我们地球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爱护鸟类,和它们做朋友。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

师:

同学们至今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与燕子有关的课文呢?

(学生回顾交流:

1.燕子2.咏柳)

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有关燕子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讨论明确(专列:

专门准备的列车,这里指专门为燕子准备的列车)

二、设疑自探

交流字词

(一)词语:

欧洲瑞士启程特殊骤降长途跋涉濒临覆盖车厢

(二)生字:

欧瑞启骤跋洲

殊厢覆濒涉

(三)书写词语:

欧洲瑞士启程特殊骤降长途跋涉舒适疲劳政府踏着救护载着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师: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学生汇报练习说主要内容。

三.解疑合探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课文讲了,有一年春天蒸欧洲瑞士气温骤降,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经过这里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求助燕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类对鸟类的博大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2.课文哪些地方能够让你体会到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对鸟类的博大爱心呢?

请你自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人们的爱心。

(3)学生自主阅读。

(4)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1.“漂亮舒适”:

舒适:

就是舒服的意思。

这个词语写出了列车不但好看而且还很舒服。

空调列车:

看出了这列列车还可以进行气温的调节。

人们为燕子准备了这么好的列车,看出人们对燕子非常的重视,非常的喜爱。

(师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把这几个词语突显出来。

2.“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通过“站满了人”看出人们都来了,大家对燕子非常的关心。

3.这里把燕子当成了客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看出对燕子的关爱。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师:

可以引导课文中的问题泡泡,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因为政府部门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正常来说不会管这些事情。

但是这里却由政府出面决定这件事情,并且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政府、广播”从中看出政府对燕子也很重视。

第三自然段: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师:

是呀,课文抓住了政府的决定来突显出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

这里的“呼吁”是什么意思?

(呼吁是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师:

“呼吁”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语:

号召。

师:

同学们找的真准确,找到了政府的作为,还有吗?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理解:

1.“纷纷”看出参与行动的人非常的多。

2.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雪也非常的大,就连山路都被冻得坚硬,可能已经冻上了很的的冰,而“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作词语,看出了人们不怕严寒,以极大的热情来参与求助活动。

3.“四处”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到处,从中看出人们寻找的范围是非常的广的。

从这些词语看出人们非常地关心小燕子,为了求助燕子,不怕严寒风雪,从中能够看出人们燕子的爱。

师:

如果去掉这些环境描写的词语,你感觉如何?

(学生讨论,明确:

环境描写是为了突显出人们求助燕子过程中的那种艰辛。

更能表达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寒冷全心都在救助燕子的活动中。

(学生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表述。

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要读出当时寻找时的不易。

师:

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人类对鸟类的爱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师: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燕子面临死亡的危险,在政府的呼吁下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人们是如何求助燕子的。

1.学习第4自然段。

体会环境描写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所有的人都出来救助燕子了,课文重点抓住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来写。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看看她是如何求助的吧,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体会人物外貌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二、解疑合探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所有的人都出来救助燕子了,课文重点抓住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来写。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看看她是如何求助的吧,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1)、“皑皑白雪”:

形容雪非常的大,非常的白。

(2)、“覆盖”:

说明雪非常的大,已经把所有的地面都盖住了。

(教师出示课件情境图,帮助学生全运会雪的大。

(3)、“山间岩缝”:

在山上的岩石缝里,结合当时满地白雪,可以看出当时的山路特别的不好走,非常滑非常的危险。

师:

这一段明明要写贝蒂救助燕子的过程为什么要写当时的环境呢?

(明确这样写更能显示出当时环境的险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贝蒂还来救助燕子,结合我们自己,作为孩子的我们这样的日子里都是在温暖的家里,可是这个小姑娘却出来救助燕子,更能显示出人们对燕子 的爱。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小姑娘当时什么样子?

(学生阅读找出相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时天气非常冷,手脸都冻得通红,但是就是这样,小姑娘仍然坚持救助燕子,她自己就救助了十几只,从这看出姑娘非常的关心燕子。

师:

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为什么单独选择了小姑娘贝蒂呢?

学生讨论明确,小姑娘年龄很小,选择她进行描写能够更突显出所有的人民出来救助燕子的那种爱心。

三、质疑再探

1.看了贝蒂的做法,你有什么想法,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你想对贝蒂说些什么?

(4)学生自主练习说。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学生课下完成这次小练笔。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请学生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四、运用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启发?

2.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再出示练习题,学生改正错题后交流反馈。

教师总结:

鸟类也是我们地球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爱护鸟类,和它们做朋友。

9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养羊的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他却没有听;第二天他有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是,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

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寓言讲述的故事,并能够表达寓意。

知道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