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567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课时检测

第4章综合微评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2.5分×20=50分)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

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

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

答案:

A 解析: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

D 解析:

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3.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

B 解析:

根据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t4之前种群密度将增大,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且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t4时不再增长,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t4时为种群的K值,t2时增长速率最大,应对应“S”型增长曲线中的K/2值。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领域行为是一种调节社鼠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其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数量;其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谷值)不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的;领域行为是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地域空间等的限制,不能一直呈“J”型增长。

5.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增长速率大于零

答案:

A 解析: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6.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7.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

D 解析: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8.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

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是趋向于复杂,A正确;沙丘造林说明人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群落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对象是指种群而非个体,C错误,D正确。

9.下列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解析:

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增长;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0.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S”型曲线中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适于害虫种群的防治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

答案:

D

1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在有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从而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

B 解析: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对光照竞争力的影响而不是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13.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准确性的是(  )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强调的是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

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调查结果均没有影响。

样方数目和取样的随机性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样地中蒲公英数目的多少和其他生物的多少均不影响调查结果。

1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小范围波动,A错;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在不断发生变化,而“J”型增长增长率自始至终不变,B错;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目前的大小,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D错。

15.对下列四幅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点时该植物的O2生成量为N1

B.图2中A点植物叶肉细胞内不发生光合作用,B点表示光合作用最强

C.由图3可看出,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内斗争也最强烈

D.若图4表示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

答案:

A 解析:

图1中B点时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O2生成量=O2吸收量=N1,A项正确;图2中A点植物叶肉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表现为此时有机物的积累量为0,同时B点及以后,仅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差值最大,但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最强,B项错误;图3中B点位于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但种内斗争没有达到最强烈,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最大D点时,种内斗争最强烈,C项错误;若图4表示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则最多的是后期,4个染色体组,则N等于2,D项错误。

16.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解析: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即K/2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2即S3点,(K-N)/K值为0.50时。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答案:

B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再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减少,进而计算出的结果会增大;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等特性,如诱虫器上方的电灯不打开,可能会导致捕获的物种数量下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了方格内的个体要计算外,对于压线的个体,一般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结果会变大;酵母菌计数时,应先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不震荡试管会使底部酵母菌数量比较多,进而使统计的结果变大。

18.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19.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答案:

D 解析:

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珊瑚礁体积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生存;图示显示鱼的种数逐渐稳定,即鱼的丰富度逐渐稳定;图中珊瑚礁体积与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呈同步增加或减少趋势,不能说明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20.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迅速取代部分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阶段形成后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8分)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株/m2。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等级

高度(cm)

数量(株)

a级

h≤10

120

b级

10<h≤30

62

c级

30<h≤100

32

d级

100<h≤300

16

e级

h>300

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A (3)增长型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

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可知: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22.(12分)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l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

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

23.(14分)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假如某时期有一批田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批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虚线表示具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________(填“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2)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D点时刻,该田鼠的年龄组成的具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_______点(填“B”“C”“D”或“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4)若在图中E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E点之后描绘田鼠的数量变化曲线。

答案:

(1)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增长率 

(2)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 B (4)

解析:

(1)虚线代表的是“J”型曲线,而这种曲线增长方式只有在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条件下才能出现,这种曲线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但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2)图中AB段重合的主要原因是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实线与虚线同一时刻的差值代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D点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符合稳定型,即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

C点时不适合下药的原因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点田鼠种群数量少且增长速率比较低,是灭鼠的最佳时机,而D、E两点已经酿成鼠患。

(4)草场退化会导致K值下降,曲线见答案图示。

24.(16分)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

探究酸雨对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

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

a.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进行标号,即为A、B。

向A烧杯加入__________;B烧杯加入____________。

c.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察,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________进行观察并记录。

d.分析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

(2)加入干稻草并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测到的生物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时,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

②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群落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适量的SO2溶液 等量的蒸馏水 c:

相对密度 

(2)①灭菌 ②提供有机物 (3)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 (4)①滴虫 肾形虫 ②由复杂到简单

解析:

干稻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而不能有其他生物干扰,所以要灭菌;观察SO2对群落生物的影响应设置对照实验,而最终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加入的池塘水或空气;在研究群落数量变化时只能从其相对密度来考虑;从实验结果的曲线中可知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在起始段内数量较多的生物是滴虫、肾形虫;由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是有限的,所以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