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016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C)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C)

A.横断科学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B)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B)

A.山经B.禹贡C.史记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B)

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BC)

A.巴朗斯基B.李希霍芬C.佩舍尔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D)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C.二元论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A)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4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7、法国人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

8、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

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二元论:

自然地理二元论:

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

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3.人地关系适应论:

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5.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作为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

6.人地相关论:

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地理学科,它与其它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答: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人文现象。

2)主要内容:

(1)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

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因而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2)区域性:

区域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3)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涉及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门学科,它们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

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参照文化决定论)。

答: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

人地协调论

相同

(1)人地相关

(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

(1)人地互为因果

(2)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

(2)人地对立统一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把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归结为四方面

(1)直接生理影响

(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评价:

“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答: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

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1957年:

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思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请苏联专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

否认人文地理学的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1966年:

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

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

(3)1966-1978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料散失。

是中国人文地理发展的低潮。

(4)1978-今:

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春天。

1981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

1985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

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答:

广义的地理环境是指一个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土壤、气候、水及生物等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即人文环境,包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的总和。

9、简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

人文地理综合研究表现在三个层次的综合:

(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答: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答: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于:

(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

(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相同

(1)否定人地关系

(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

差异

(1)地理环境为因,人类社会为果

(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

(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

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答:

1)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2)以代表人物白吕纳的观点为例,白吕纳认为:

(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

(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3)评价:

(1)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有选择力,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并预见人类改变自然越强烈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2)“可能论”过份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而人是根据“心理因素”选择。

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是结果,仍要回到环境中去寻觅,所以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

1)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两个特定的内核:

1.区域和空间这条研究主线;2.人地关系的传统。

5.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1)环境学派:

(1)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2)地理环境决定论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

2.区域学派:

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

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

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6.地理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

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地理学阶段。

从地理学思想萌芽的出现到19世纪上半叶。

古典地理学主要以记叙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

地理学在这一阶段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时期有关地理方面的著作有荷马的《伊利亚特》,洪堡的《新大陆热带旅行记》、《宇宙》等。

(2)近代地理学阶段。

19世纪上半叶到二战以前。

世界上开始出现大学地理讲座和地理系。

在这一时期由于地理大发现、探险活动,地理方面新资料和新报道的增加,人们为了寻求复杂地理现象的答案,引发了地理学的大发展,加之科学革命的冲击,其他学科的发展,地理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在这一时期地理方面的著作有白吕纳《人地学原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

地理学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现代地理学阶段。

二战以后。

战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大了,理论,技术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综合发展。

有关地理方面地著作有加里森的《计量地理学》,阿努钦的《地理学的理论问题》。

7.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征。

答: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等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新的研究方法。

首先,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次,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的引用被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代人文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起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

其次研究方向上,文化倾向和应用方向加强。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

(1)现代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分支的科学体系。

按照普通性程度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最高层次来看,是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指导,其次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利用和编制地图等:

三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

(2)其中哲学方法论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作为理论思维的高度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学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种哲学方法论有关: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9.人文地理学的四种方法论的特点是什么?

答: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

(1)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

(2)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其不足之处是归纳是从个别推出一般,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客观存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很难刘出假设,发展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

(1)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

(3)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

(1)有经济决定论的趋向。

(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

(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

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

(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

(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

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9.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答: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因而研究对象决定其具有社会性。

(2)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3)综合性:

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

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5、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地理学:

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

3、文化区:

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4、功能文化区:

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5、文化: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或者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6、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7、制度文化:

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8、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9、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

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

答:

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四个组成要素

(1)自然地理背景

(2)界象材料(3)非界象材料(4)氛围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答:

五个方面:

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文化整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答: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不难想象,在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是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的;在没有一定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地方,人们从猎狩走向游牧也是不可能的。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使它们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

另外,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这是人们与自然环境作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每一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的发展有所贡献。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答:

1)扩展扩散:

在一个核心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观念或新创造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接受这种文化的人和出现的地区越来越多。

扩展扩散,又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从最先接受的某一阶层传播到另一社会阶层的人,或者通过中心地系统从某一级城市向次一级城镇传播,或按相反的等级序列传播。

比如说购物中心、超市、普通话的传播。

(3)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6、文化中所指的符号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文化中符号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他们的物质形式。

2)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科学符号、艺术符号、数学符号。

(1)语言符号包括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等。

(2)科学符号如化学式H2O,物理公式E=mc2等。

(3)艺术符号如线条,乐谱等。

(4)数学符号如阿拉伯数字1,2,3等。

3)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为了获得和传播,文化就创造了这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通过它来传达文化的内容,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当然也是各文化群体的文化成就。

四、分析题

1、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答:

1)形式文化区有三部分构成:

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化相混现象。

2)功能文化区有明确的中心,区内有功能联系。

其中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的,而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在一起。

2、什么是环境感知?

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答:

(1)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

(2)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

(3)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

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举例(略)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答:

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

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4.列表比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名称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书面、行为、艺术、心理)

定义

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态

表现方式

不单纯包括其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还有体现在这些器物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和趣味爱好等

表现为各样的制度,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民族性格,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

特点

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强制性、权威性、独立性

稳定性、民族性、时代性

举例

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

原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奴隶经济制度、在封建经济时,中国的地主经济、西欧的庄园经济和印度的农村公社

欧洲中世纪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