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900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文化交流史.docx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概说(◎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交通史中西关系史)

一、西文“文化”词义疏证

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

而拉丁文Cultura是由拉丁文Cultus演化而来的。

Cultus包含两种涵义:

(1)Cultus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2)Cultus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教养-祭祀-社会

▲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总和。

二、中文“文化”之词源

将Culture一词译作“文化”,有中国的文化背景。

汉语中的“文”本有“文雅”、“文字”等义。

作为“文化”,其根本涵义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威”相对。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可能是“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这儿的“文化”是指与“武功”相对应的“文治”。

《周易》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至,人文也。

”“天文”与“人文”合在一起,容纳了自然与人的一切。

东汉荀悦(148—209)曾说:

“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

”类似的说法还有“文化内辑,武功解悠”等。

三、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畴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畴,在地域上,所谓“中”,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疆域。

我们不能以历代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等号,更不能以汉族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等号。

由于历史上我国疆域范围的变迁,“中”与“外”的概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某一历史阶段属于“外”的民族和地区,在另一历史阶段又融合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版图之中(如吐蕃和西藏);反之,一些曾经属于“中”的民族和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以“外”的面目出现(如突厥汗国552—582年)。

“所谓“外”或“西”,指中国以西地区,兼及南亚次大陆。

即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南亚。

①国家间或民族间之关系;

②民族或人民的迁徙和交融;

③中外通道的开辟和交通方式;

④经济与物质生活的交流(动、植物交流、科技交流等)

⑤文化与精神生活方式的交流(思想、宗教、文学作品、艺术、习俗等

四、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特点

1、博大精深、范围特别广泛。

2、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

在治学中要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3、带有国际性。

本学科本身就是先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欧美和日本学者研究水平也大大超过中国学者。

4、具有开拓性。

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新的考古成果的不断出现,新课题也不断涌现

五、学科发展

我国较西方各国要早得多。

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历朝正史中都有“西域”、“南海”、和“东夷”等列传。

中国正史中的外国传是最早记录中外交往的典籍。

欧洲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大体上发端于东方学和汉学。

欧洲东方学与汉学的兴起、大致上由元代东来西人之游记所引起。

第一讲导论

一、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鸟瞰

(一)中国文化精华包含哪些内容?

▲地理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精深

1、仁人:

修身养性厚德载物

中国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

尤其重视节操与修养,注重道德素养,追求完美人格。

2、为公:

乐群利他、重义轻利

3、求和:

和谐求同、平衡和平

4、自强:

奋发图强、百折不挠

5、兼容: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近代以来域外文化的三次吸纳:

1、吸纳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2、吸纳俄国文化:

五四运动-三中全会

3、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至今

(二)中国文化经历哪些阶段?

▲怎样区分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冯天瑜、杨华提出六段说。

1、前文明期:

从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

至战国

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

秦汉

4、胡汉和中印文化融合期:

至唐中叶

5、近古文化定型期(转折):

至明中叶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

迄今

▲世界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伟大变革:

农业-工业;计划-市场;工业-后工业

二、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一)中国文化与世界原生文化

三大文明:

近东东亚中南美

四大文化体系:

中印闪-希阿希腊-罗马

五大文化圈:

希希基汉印伊阿

六大文化区:

西亚埃印中墨秘鲁

七大母文化:

埃苏米玛安哈中

八个文明中心:

埃印中巴雅伊欧墨

26个文明中心:

汤因比提出埃印巴无以后继-中断希罗几至荒芜-重建

◎中国古今延绵连续发展从未中断

(二)汉文化圈的形成和贡献

◎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圈汉文化圈

1、形成:

向心力凝聚力同化力

从高到低:

东东北东南

从实到虚:

器物、制度、精神

从有到无:

历法科技科举节日汉字

2、贡献:

惠及近邻、泽被远西

直到15世纪末,在欧洲人发现新航路前,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可以说15世纪之前,中国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三、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意义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交流。

2、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是文化发达的,无不受益于文化交流。

3、文化交流是国际观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但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而且还是人民间友好的保证。

4、国际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放生产力的有力的手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的重要条件。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要点

1、趋势:

数千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其总趋势是交相辉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方式和途径:

和平战争民间官方

①商人②使节③宗教徒④游牧民族⑤军旅

3、原则:

高低交流虚实平衡有无互通

4、基本特点:

①历史过程:

偶然性、缓慢性和不连贯性

②发展进程:

渐进性和周邻性(近远)

③具体方向:

单向性、辐射状(点面)

④影响方面:

印度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深入中国文化发展进程

⑤交往路线:

陆路向海路变化

⑥窗口作用:

西域和东南沿海港口

⑦传播内容:

外来宗教传播是突出现象⑧价值观念:

儒家华夷观一直占主导

▲以夏变夷恐以夷变夏立夷夏之放

(三)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1、肇始期:

远古至战国2、发展期:

秦汉至南北朝

3、高峰期:

隋唐4、繁荣期:

宋元

5、调试和会通期:

明清6、复兴期:

民国

(三)学习的目的

1、探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域外文化进行交流的史实。

2、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3、总结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教训。

4、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未来的世界文化大汇流作准备。

第二讲先秦时期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难点:

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概述:

渔猎采集100万年蒙古人种

新石器(1万-四五千年):

农牧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出现

北-仰韶文化(前5000-3000):

粟黍

南-河姆渡文化(前5000):

水稻

龙山文化:

有空石斧、石器和陶器

百越文化:

有段石锛和印彩陶

彩陶文化无纺树皮布文化

一.远古时代东亚大陆移民与文化传播

▲大陆与岛国接受者和被传播者日本海南中国海内海路桥

1、菲律宾群岛25万2.5万-亚洲矮黑人

2、日本列岛十几万年-几万年前四条群马县、鹿儿岛-丁家村、许家窑早水台-周口店头骨指数江苏弥生时代

3、太平洋诸岛美波密亚洲起源说

4、东南亚群岛百越前5-2世纪两条新石器青铜器

二.中国石器文化向域外的传播。

▲新石器中期近海新石器晚期远洋

有段石锛

几何形印纹彩陶:

方格菱形云雷叶脉

无纺树皮布文化:

环珠江6000年最早16世纪前中非东南亚太平洋中南美影响深远

三.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及其外传。

▲印度、越南、泰国

▲云贵华南

★1973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工栽培稻种比泰国“能诺他”早几百年

长三角-中游-江淮-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江南传入朝日3000年前绳纹文化晚期陆路海路

四.殷人越太平洋至美洲远播殷商文化。

▲7000前掌握造船航行技术

武王伐纣47只船一日横渡《史记》

1、石锚:

1975美洲海底台湾中东部

锰矿外衣2.5-3毫米约3000年

2、土墩:

美国东南埋葬形象庙宇3种

正北东偏8度

3、虎神:

奥尔梅克文化-查比因文明

崇拜商代立雕典礼高台器物

4、文字:

甲骨文“帆、亚”且字牌位

1955墨西哥玉圭先秦文字

五.中国悬棺葬俗传入东南亚。

▲古华南少数民族文化遗存

1、葬地:

险峻

2、葬具:

船舟

3、随葬:

生前

4、葬法:

洞穴木桩人工

5、葬制:

一次葬、二次葬(中国仰韶文化早期曾流行二次葬)、洗骨葬吉葬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

▲希腊:

古希腊中国-塞里斯国

赛尔塞里斯古希腊雕刻和陶器彩绘人像

▲《穆天子传》西王母

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

阿尔泰织锦铜镜(战国初期)

春秋战国早期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天山北麓-阿尔泰山-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北岸

七.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开辟和走向:

蜀-身毒(史记西南夷传)楚-身毒

1丝绸:

张骞大夏蜀布(前2)

2铁器:

临邛冶铁木鹿武器

3棉花:

云南路印度亚洲棉

4宝石:

缅甸宝石

5海贝:

缅甸印度

第三讲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上

明确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代,秦汉文化借助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对周边邻国辐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传入中国的域外优秀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内容。

概述:

秦西汉东汉前221-220共440年

秦强大的封建专制统一国家最先进▲绝大多数野蛮极少数奴隶制

作用:

推动发展先导作用发展关系创造条件

西汉吸取教训恢复发展

汉武前140-前87加强反击开辟巩固

两汉之交佛教融入印度文化传入

东汉造纸术的发明书写材料伟大革命

一.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

▲早3000年前经济文化往来▲铜器--辽

1、殷箕子前1046武王伐纣箕子入朝《尚书大传》《史记》《三国遗事》

封朝鲜侯5000人箕氏朝鲜定都王俭12年朝周前1034亲至镐京“洪范”

▲田蚕织作诗书礼乐医药卜筮设禁八条

20世纪40年代箕墓箕田黄炎培邹鲁箕子墓(箕林)平壤玄武门碑书箕子陵

箕田平壤南含毯门与正阳门韩百谦《箕田考》四区每区70亩“殷人七十而助”

2、秦辰韩秦末六国数万辰韩东部北端

马韩(最大西部)牟韩(东部南端)两路-山东海路辽宁陆路▲朝鲜王准

3、汉卫氏汉初燕卢绾叛

卫满前194卫氏朝鲜孙卫右渠

4、汉四郡汉武帝前109年先礼后兵

直属郡县乐浪临屯玄菟真番

制度--郡县币制物质-金属丝绸漆器

文化--汉字汉文汉籍1世纪初2000年

▲卫氏朝鲜大同江艄公霍里子高:

箜篌引

二.秦汉与东邻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

▲冰河时代陆桥相连大陆移民远祖

新石器-绳纹文化前8000-前300

弥生时代前300-300稻作金属畜牧

秦汉之际:

大致相等辐射传播缩短进程

1、殷商移民

2、秦汉移民归化人渡来人《日本书纪》

▲扶苏-胡亥▲313乐浪带方

两大系统:

弓月君-秦氏阿知使主-汉氏

◎影响巨大一致公认:

“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

典型事例:

徐福东渡

《史记》童男童女3000百工武器五谷

朝鲜-九州-佐贺-濑户-富士山-和歌山

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目前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

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神”和“司药神”。

汉委奴国王(汉倭奴国王)金印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

三.秦汉对南越的经略开发。

▲接触极早关系最深历史文化实同一体

1、楚将吴起经略南越前384-前381

2、秦始皇前219-前214统一岭南开凿灵渠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越北中)

移民20万与越杂处《交州外域记》

3、秦末赵佗前204番禹南越武王开国

王统赵武王交趾九真二郡汉字南传

4、武帝平叛赵建德吕嘉叛路博德征伐

前111灭置九郡交趾九真日南(越北中)

5、西汉末中原士人移居汉字再传

典型事例:

1、岭南华风始于二守九真任延铸铁交趾锡光礼仪多名为任

2、东汉末士燮187-226士人南避尊为“士王”帝庙孔庙“南交学祖”

四、张骞通西域与中外文化交流。

1、引言張騫出使西域,號曰凿空,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大事。

漢武帝時,派遣張騫三次出使西域,主要是欲聯絡西域諸國夹击匈奴,雖三次出使均未能達到其政治目的,但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西汉聲威遠播西域,更重要的是開闢了從河西走廊的敦煌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葱岭至中亞的交通路線,揭開中國交通史上的新一頁。

2、范围狹义者,乃指其地西起帕米爾高原,北為天山,南為崑崙山,中為塔里木盆地,三面環山,長達九百公里,寬達百餘公里;

广义者,乃指葱岭以西,天山之北的地,其中包括了亞洲中、西二部以及歐洲東部。

大宛在匈奴西南,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東北則烏孫

4、背景

1)西域地區日益重要2)開拓疆土及杜絕邊患

3)中外交通已有一定的發展4)國勢如日中天,欲雪前恥

5)了解西域情況6)欲得大宛良駒

7)開拓海外貿易市場

5、经过

第一次(公元前139--公元前126年)

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导,率百餘人出陇西,經匈奴所在地,經龟兹、疏勒、焉耆而西至大宛,经康居而至大月氏。

归国途中,他改由南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祈連山)的途徑,欲從羌人所在的青海回國,但又為匈奴所俘。

第二次(公元前122年)

從蜀發使分數道並出,求通身毒,但卻為西南夷所阻,終不能通。

第三次(公元前119--公元前115年)

前121年,霍去病武威、酒泉、張掖、及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張騫提出連結烏孫的建议,並获武帝的同意,拜張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

張騫此行未有結果,乃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回國時,烏孫又派十多名使者到中國,後來張騫被拜為大行,卒於元鼎三年。

第一次出使原因:

武帝得知大月氏為匈奴所逐

武帝欲遣使通大月氏與其共夾匈奴

張騫應召出使

經過:

武帝建元三年,領百人出使,途中為匈奴王扣留;

迫他娶妻生子,張騫不屈服,扣留十年後始逃脫;

經大宛,康居,而達大月氏;

時大月氏已生活安定,且不欲與匈奴為敵;

張騫不得意而歸,途中又為匈奴所扣年餘;

及後乘亂逃脫,元朔三年返抵長安。

第二次出使原因:

武帝欲與烏孫結盟,以此共夾匈奴;

張騫應召出使

經過:

張騫抵烏孫後,遺副使出使其他西域諸國(大宛,康居,大月,中夏,安息,身毒等國);

烏孫不願與漢結盟;

元鼎二年,騫領烏孫使者同歸長安;

其他副使也連各國使同歸長安。

6、影响

匈奴勢力削弱:

五單于南北二庭臣服

漢室聲威遠播:

西域36国建西域都護

中西交通的开辟:

張騫是開闢中西交通之坦途的重要人物,張騫通西域,中西交通有三條主要的通路:

一.敦煌道:

二.永昌道:

長安漢中四川滇國,緬甸安息,西行至中亞細亞。

三.交廣道:

為永昌道之支道,起自今廣西西江上游之蒼梧,經龍州入越南東部,沿紅河出海至南洋。

 

7、貢獻

增進與西域諸國的了解;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經濟考察團);

為拓展中國版圖創造條件;促進中西文化、科技交流;

擴展與西域的交通;促進中西商業及貿易的發達

第三讲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下

五.班超父子再通西域。

1、背景

(1)王莽改革與西域國家開戰,自西漢武帝所建立與西域國家的關係斷絕

(2)匈奴分裂成北匈奴及南匈奴,後者投靠東漢,而北匈奴仍威胁東漢的邊疆

(3)明帝時,國力回復,遂对匈奴采取主動出擊之势,故派班超连結西域國家對付北匈奴

2、生平班超为中国东汉名将,政治活动家。

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

父班彪、兄班固均为史官,妹班昭。

少时博览群书,30岁迁居洛阳,以缮写谋生。

后投笔从戎,立志效法张骞,建功西域。

3、时机: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攻北匈奴,以假司马职率军袭取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后,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

4、经过——三通三绝

1、王莽时(8-23)绝;明帝永平16年(73)班超通

2、章帝建初元年(76)罢伊吾屯兵;班超苦心经营近20年,于和帝永元6年(94)再通

3、安帝永初元年(107),诏罢都护,延光2年(123)班勇通。

第一通(背景):

1、王莽無端改匈奴單于為降奴單于2、王莽失信於西域,令西域怨恨

3、光武對西域採消極政策4、明帝時欲征服西域

5、遣班超出使西域,探匈奴虛實6、並欲與西域諸國結,共夾匈奴

第一通(經過):

1、明帝十七年,領三十六人出使鄯善,殺匈奴使者,並與鄯善結盟

2、翌年出使于闐,殺其巫師以威嚇,逐與于闐結盟

3、及後,助疏勒王從匈奴手中奪回帝位,並與疏勒結盟

第二絕(背景):

1、永平十八年,明帝死,章帝初位,匈奴乘時叛亂

2、漢召班超回歸,並罷漢都護府3、班超拒歸,獨力支撐西域大局

第二通(經過):

1、章和元年,發兵打莎車,莎車來降

2、永元二年,打敗大月,大月氏與龜茲同降

3、永元三年,平定焉耆、尉犁、危須三國,西域五十餘國內附

第三絕(背景)

1、永元十二年,班超年老求歸2、任尚接任,引起西域所有國家叛變

3、段禧继任,惜得不到西域諸國的支持4、漢逐再罷都護,西域乃三度絕漢

第三通(經過)

1、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派長吏索班領千餘人招抚西域各國

2、不久,索班為匈奴所殺,遂遣班勇為西域長吏

3、班勇殺莎車王以雪恥4、敦煌太守張朗打敗焉耆,班勇則因敗而下獄

5、班勇得免後卒於家6、西域十七國來附

5、评价

班超在西域31年,受封定远,以“宽小过,总大纲”(《后汉书·班梁列传》)治军施政,卓有成效。

其用兵倚重谋略,善于利用矛盾,因势利导,以弱胜强,为收复西域建立了不朽功绩。

班超还遣甘英,出使西方,与欧洲交往。

十四年,抱病返回洛阳,授射声校尉,不久病逝。

6、貢獻

1、重建漢廷在西域的政治勢力2、維繫漢與西域的和平

3、使中西交通要道復通且伸延至波斯4、推進中西商務,并遠及於歐洲

5、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深受西域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學術思想影響頗大

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外文化交流。

1、起因:

甘英出使受阻;罗马东征受挫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西周、东汉)和南海起航线。

◎海上柑橘之路:

北非

2、准备:

秦朝经略岭南,凿灵渠,建郡县,使番禹地区成为越过南海与东南亚进行海上贸易的中心,这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了必要的准备。

3、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

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4、意义:

汉代印度洋远洋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海上大动脉的形成,揭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崭新篇章。

它对增强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红海、地中海等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扩大古代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外交影响,对推动国内经济生产、科学技术、航海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七.纸的发明与外传。

1、前2-灞桥纸:

大麻和苎麻2、公1-蔡侯纸:

汉和帝桂阳人

3、公3-密香纸:

交趾西晋4、公4-朝鲜:

东晋摩罗难陀百济

5、公7-日本:

285-王仁610-昙征和纸6、公8-大食:

751怛罗斯撒马尔罕纸

7、11-东罗马:

埃及-摩洛哥非洲8、12-欧洲:

阿拉伯-埃及-西班牙1150

竞争-法国1189意大利1276

抵制-德国1312英国1490

八.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佛教在印度

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

原始佛教的创立

创始人释迦牟尼(尊称,释迦这个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又称佛或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与孔子所处时代大致相当。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

阿育王大弘佛法,先后传入亚、欧、北非,并扎根在中亚众国,成为世界性大宗教。

公元12世纪末:

佛教在印度全境已被彻底消灭,到1891年再度振兴。

派系分化:

大小二乘,空有二宗

v小乘佛教: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解脱;

v大乘佛教:

强调慈悲普度。

v大乘佛教——“空宗”;

v认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的——“有宗”。

v概括地说,印度佛教有三大系:

v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

v瑜珈宗(即大乘有宗)

v密宗(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

v印度本土:

1800年(前6-公12)

v初期600:

部教佛教形成期-上座大众

v南传和北传巴利语系

v中期600:

显教大乘发展期

v汉语系

v后期600:

大乘密教流行期

v藏语系

关于藏传佛教:

v北传佛教的一支,集中于西藏地区,俗称喇嘛教,即密教。

v藏蒙系统的佛教是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的,松赞干布受到其两个妻子即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的影响而接受佛教。

v

v北传佛教的一支,集中于西藏地区,俗称喇嘛教,即密教。

v藏蒙系统的佛教是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的,松赞干布受到其两个妻子即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的影响而接受佛教。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

▲前2年西汉哀帝博士弟子景卢尹存经浮屠经历史坐标和故事

“西方有神,其名为佛,形如陛下所梦”

洛阳迦叶摩腾竺法兰四十二章经

兰台石室永平求法早570年

佛教翻译有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

安译(安世高)属于小乘佛教;支译(支娄迦谶)属于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般若者,秦言智慧也。

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