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502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docx

德育原理教案后半部分1

第二节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

(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

(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4.计划性和连贯性;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2.学生主体;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第九章德育方法

知识要点:

德育方法概述;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中小学常用德育方法的选择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论述、简答、材料案例分值分布:

4-12分

重要程度:

★★★

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指导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

p153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受教育者自我修养方法(重要,单独章节讲解)

第二节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

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方式: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1.含义

2.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3.优点

4.运用要求:

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3.感染性。

(二)谈话法

1.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2.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3.优点——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②实施方便灵活

4.运用要求:

1.教师充分准备;2.营造良好气氛;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1.含义

2.优点——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②调动学生积极性③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3.运用要求:

1.教师做好组织;2.主题要有针对性;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1.含义

2.优点——①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③拓展认知

3.运用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1.含义:

获得认知和情感

2.特点:

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3.主要方式:

参观(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1.含义

2.特点:

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3.操作要求:

1.参观前做好准备计划;2.参观过程中做好组织指导;3.参观后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1.含义:

2.特点:

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3.榜样示范的类型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最崇高最理性的榜样)

(2)家长和教师(最接近的榜样)(3)三好学生(最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榜样)

(4)伟大的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

4.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正视榜样的缺点)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1.含义

2.特点:

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

3.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

4.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2.环境熏陶①美化的校容②优良的校风和班风③美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3.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1)含义

(2)主要方式:

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1.含义

2.条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3.优点:

付诸实践,取得经验

4.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2.难度要适当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1.含义

2.优点:

①知行结合、言行一致②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3.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4.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1)含义注意: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2)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1.含义

2.对象:

对群体和个体

3.方式:

赞许、表扬和奖赏

4.优点:

①正确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优点;②愉快体验;③强化发展动机

5.要求:

奖励目的要明确、公正合理、实事求是、适度

(二)惩罚法

1.含义

2.对象:

对群体和个体

3.方式:

批评和处分

4.优点:

①明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②不愉快体验;③促进反思、改变行为

5.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4.运用教育机智5.尽量少用

(三)评比法

1.含义

2.对象:

对群体和个体;评比内容:

单项的,全面的。

应用依据:

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实际是动员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

3.优点:

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4.要求:

①学生端正态度②坚持民主过程③注重比较④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1.含义: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2.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

3.要求: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三节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

理解:

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一、.德育目标

德育的总体目标:

品的内容、品的能力、品的心理保健。

二、德育内容

三、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1.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的原因:

学生品的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依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的原因:

四、教师个人因素

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值分布:

2-8分;重要程度:

★★

知识要点:

各科教学、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

首先明确:

德育组织形式指什么?

只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

第一节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1)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2)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形成不是在教学领域内实现的,但是是在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1)品德教育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2)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3.教学是实现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地位)

原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德育的作用不可比拟。

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值分布:

2-8分;重要程度:

★★

知识要点:

各科教学、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

首先明确:

德育组织形式指什么?

只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

第一节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1)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2)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形成不是在教学领域内实现的,但是是在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1)品德教育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2)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3.教学是实现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地位)

原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德育的作用不可比拟。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一)各学科的德育作用

教学实施德育的方法:

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原因:

各科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2.表现:

(1)人文社会课程:

语文、外语、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思想,是德育的极好教材。

(2)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内容中充满着科学的精神和辨证唯物法的思想。

(3)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健与美结合起来,陶冶了品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的作用。

(二)德育课程德育作用:

专门性、特殊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德育作用:

德育方法,纪律教育,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四)教师的榜样作用老师的思想作风,高度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格的治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都影响着学生。

(五)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锻炼。

学习过程:

艰巨复杂。

是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第二节团队、学生会活动

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含义、基本任务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习目的和良好学风教育活动

3.文娱体育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寓教于乐

1.围绕各时期中心任务和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解决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问题。

2.通过团的特有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

3.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寓教育与活动)——基本特点

4.在团组织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锻炼,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中国少年先锋队含义、目的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娱、体育、游戏活动

4.假期活动

(二)活动形式

1.基本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活动时期和特点。

大队会→重大节日节和纪念日。

如:

国庆节和六一儿童节。

中队会→同班级队员参加的活动,经常采取的组织形式,主题队会。

小队会→开展生动活泼、机动灵活、深入细致的小队活动。

2.阵地活动、参观访问、社会公益活动和夏(冬)令营活动。

阵地活动:

含义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学生会性质:

学生群众组织

学生会组织形式:

小学:

班委会→学生会的低层组织

中学:

校学生会、班委会

高等学校:

校学生会、系学生会、班委会

校学生会的基本任务:

班委会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含义。

P175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1.自愿性:

学生自愿,不强迫。

2.自主性: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作用;活动组织和实施由学生自主进行,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3.灵活性:

活动内容、形式、次数、时间等灵活,富有弹性。

4.实践性:

相对于课程教学来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

主要内容是专门德育性质的内容,还有以下几类:

1.科技活动:

扩大知识面,增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克服困难,不怕艰苦的优良品德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2.文艺活动:

发挥文艺特长,锻炼艺术才能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富于感染力的艺术活动对学生德育有很好的作用。

3.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顽强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纪律主义。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小组建立要首先做好准备,建立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小组人数灵活;由老师或具有专长的家长担任辅导员;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3.个人活动。

主要内容:

特别强调阅读课外书报的个人活动的作用:

易于普及,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目的是:

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性。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人,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思想性指要具有教育意义;知识性指要补充巩固各方面知识;趣味性指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这样才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首先,把握活动的正确方向(科学性和思想性);其次,在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品德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及时纠正不当的行为和思想;最后,活动结束后对好人好事表扬,起到激励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与各方保持积极联系,保证学校活动(教师、家长、学生),校外活动(校外教育机构、社区,街道办事处等)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主要内容

(一)生产劳动

1.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

接触了解社会社会,感受工人农民的艰辛;了解我国工农业生产现状;了解我国对生产者的要求;锻炼基本的生产技能。

2.生产劳动的含义;分类:

手工性和技术性生产劳动,各自含义。

3.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途径:

(1)组织学生参加校办工厂、农场的劳动。

(2)组织学生下乡、下场劳动。

先进劳动模范的作用。

(二)社会公益劳动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目的:

培养学生不计报酬,为公众谋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社会公益劳动的含义:

指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劳动。

3.社会公益劳动的形式:

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

(三)自我服务性劳动

1.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性劳动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护劳动工具,爱护劳动成果的习惯。

2.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含义:

指照料自己生活、保护环境清洁卫生的活动。

3.学校.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和目的。

P180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的要求: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妥善安排劳动时间、内容和分量。

其次,把劳动和品德结合起来。

再次,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1.勤工俭学含义:

2.作用:

技能、精神、经验

3.原则:

学主工辅、以工辅学。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从英雄模范、广大科技知识分子、工农群体那里吸收到丰富的思想营养;同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要恰当,负担不能太重,内容要合适;教师对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和正确评价。

四、假期社会实践

第五节校会、周会和晨会

一、校会——集体教育

1.含义:

2.形式:

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两种。

定期的例如校庆日,是对学校历史,学校优良传统,三好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的好机会。

不定期的例如结合学校和社会实际,由学校领导或学生出面组织全面性大会,向学生进行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以班级为单位,加强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根据学生特点,内容范围、难度要适当;形式丰富多样。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含义:

二、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主要任务和职责: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三、班主任主要工作:

1.与各科教师、社会各方及家长做好联系,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2.集体教育。

3.主题班会。

4.个别教育。

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知识要点:

⑴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⑵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简答、选择、论述;分值分布:

3-12分;重要程度:

★★★

第一节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一)个体、群体和集体

1.个体:

含义

2.群体:

含义;特征:

①共同的社会需要和目标②某种结构,经常接触

③具有自己的价值和心理趋向,影响和制约着其他成员。

3.集体:

含义;特征:

①共同目标,共同生活②有团结性、同志关系③有统一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④有保卫集体利益的纪律和舆论。

(二)学生集体和学生班集体

含义;特征:

与集体的特征雷同,可参照。

注意: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一)3种观点

1.马卡连柯:

第一阶段:

教育对集体来说是外来的,即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

第二阶段:

先进分子接受教育,并传播给其他同学

第三阶段:

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并影响少数学生

第四阶段:

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的要求,成为内化。

2.我国学者:

组建班级、班集体形成初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

3.还有学者:

孤立期、同化期、形核期、形成期、发展期五阶段。

(二)认识班集体的形成阶段,对教育者的作用:

1.集体是分阶段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2.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才能促进班集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3.不应该把教育方法绝对化,凝固化。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①奋斗目标、②社会关系、③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班集体是学生品德发展最基本和最佳的社会环境条件和舞台。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二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和内容

对象:

(2个)①个体,内容P189②群体,内容P189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阶段和要求

1.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文献法、考核法、社会关系测量法。

参考前苏联教育界的方法。

2.三个阶段:

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提出措施

3.三点基本要求:

全面经常、客观深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目的是统一意志行动。

注意:

①近景,中景,远景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要有号召力和吸引力③班级工作要围绕目标来进行,要同生活学习相联系④目标实现后要及时总结、评比,并提出新的目标。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注意:

①班主任的选拔②避免过多兼职,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习,影响身体③交任务同时教方法

④发挥骨干作用,不搞特殊化。

(三)培养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集体舆论:

含义:

;培养正确集体舆论的方法(4点):

2.班风:

概念:

(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

班集体纪律的含义:

共同遵守的秩序和制度,是集体成员行动的标准。

注意:

①教育者说理疏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②经常检查和督导,促进遵守纪律的自觉性;③坚持公正原则,纪律面前一律平等;

④教育学生勇于同违反纪律的现象作斗争。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1.教育活动的意义:

增强同学的交流,培养团结意识,发展同学体音美特长,达到德育目的。

2.教育活动的形式:

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

3.教育活动的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精心设计;②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③活动中同学要自己动手,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教育者要做好指导工作。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因材施教

(二)做好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工作。

1.优等生:

①一分为二、②严格要求、③自我认知(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2.中等生:

关心他们的发展,抓紧教育,切勿“抓了两头,忘了中间”。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后进生转化的)三个阶段:

醒悟、转变、自新

2.要求:

①关爱后进生②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

Eg.马卡连柯的“爆炸式教育方法”

③培养学习兴趣(将旺盛的经历吸引到学习上)④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

四、学生操行评定参照操行评定法。

五、班集体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

1.计划:

①分类:

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德育活动计划。

②内容③形式④民主化

2.总结:

①分类: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各自定义

②注意资料积累,不能是流水账,分析典型事例,总结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第三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安排、全面负责

(一)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娱乐,从品德到生活

(二)以学为主、全面安排活动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一)面向全班学生1.对全班学会公正,一视同仁;同时不能因为学生的态度不端和言语不恭等对学生耿耿于怀,甚至刁难。

2.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而忽视差生和中等生。

(二)面向班集体

(三)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和班级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依据是:

拥有共同的心理特点、班级特点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依据是:

学生个体特点

(五)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阶段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及品德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衔接处,接触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期。

(一)抓好起始班工作

1.处于新环境下,学生们比较兴奋,激动,班级情况不稳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2.同时注意过渡期的把握,快过度,但是也有一定的长度来适应环境和进入角色。

(二)立足于“始”,放眼于“终”(即做好中班工作)

班集体教育者不能频繁更换;乱初二现象

(三)做好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买面临毕业、升学、就业等时有不同的心理状况。

要了解本质特点,给予指导。

例如就业指导。

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一)做好班级内各种教育力量——校内环境。

统一于学校领导;做好与各科任课教师的联系;做好与班干部的沟通,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二)协调班集体与家庭及社会有关各方的教育力量。

——校外环境

积极主动的与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沟通,同一目标,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第十二章品德修养

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简答、论述、选择;分值分布:

3-14分;重要程度:

★★★

第一节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

一、品德修养的概念

(一)修养的概念

1.基本含义:

(1)个人在某方面主动的陶练活动,动词

(2)个人在某方面达到的水平,名词。

概括来说,是指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陶练活动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二)品德修养的概念

1.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一定品德水平。

2.内容:

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

3.品德修养发展水平:

首先,品德修养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

其次,发展水平随着年龄和自我意识的完善而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