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235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考考点复习梳理(精华版)

考点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分封制【《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7页】

1.目的:

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受封者:

周王、,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

3.重要封国:

鲁、齐、、晋、宋等。

4.封国的统治者:

(国君)。

5.周王与受封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①权利:

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民。

②义务:

拥戴周王为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活动;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6.作用: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二、商鞅变法【七年级上册第44页】

1.背景:

秦国落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3.内容:

①:

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②:

奖励,生产粮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罚做奴隶。

③:

立功者赐给田宅;贵族及其后代无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④。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

4.意义:

①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秦军的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二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51页】

1.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度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中央:

①:

管行政。

②:

管监察。

③:

管军事。

地方:

推行。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

以秦国的“”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2)统一度量衡:

颁布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3)统一文字:

秦始皇下令把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七上第62页】

1.背景:

上书汉武帝说,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地位,必然要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2.内涵:

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

3.影响:

确立了儒学在领域和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三、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七上第63页】

1.政治措施

(1)颁布“”:

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2)王国问题的解决:

后来,汉武帝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经济措施:

汉武帝采取措施整理财政。

规定由国家统一铸造,由国家垄断经营。

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四、丝绸之路【七上72页】

1.开通:

汉武帝时期通西域之后开通。

2.路线:

以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3.作用:

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考点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七上第94页】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人民,激化社会矛盾,孝文帝()进行改革。

2.措施: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迁都: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3)汉化:

鲜卑人贵族改用汉姓;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汉族婚、学说汉语。

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

加速了。

考点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七年级下册第14页】

1.创立:

隋朝

(1)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2)时开设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

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1)特征:

,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分类:

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

科,其次是科。

(3)程序:

常科考生一般先在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由

职能部门组织的“”。

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

(4)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制度。

它的出现表明。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这一制度创立后,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二、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七年级下册第24页】

1.遣唐使来华:

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唐使节到唐朝访问。

、和是突出代表。

2.鉴真东渡:

唐朝

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3.玄奘西行:

唐朝贞观年间,僧人到天竺学习佛学和求取佛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考点五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七年级下册第42页】

1.农业:

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的提高。

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一带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

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

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__________成为瓷业产中心。

3.商业繁荣:

(1)交子和会子的出现:

北宋时,“交子”在__________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南宋时,发行了纸币“__________”。

南宋都城__________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4.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主要有广州、泉州等。

政府在这里设进行管理。

5.经济重心的南移【七年级下册第45页】

(1)南移的原因:

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

(2)南移的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

秦汉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

中期以后,转移速度加快。

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3)表现:

南方的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和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南方赋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二、宋代城市生活【七年级下册第49页】

1.东京的繁华:

(1)人口超过100万人。

(2)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现“夜市”和“晓市”。

(3)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里面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2.临安的繁华:

(1)人口超过100万人。

(2)市内“瓦舍”有十多家。

考点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明朝君权的加强【七年级下册第60页】

1.废除丞相:

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

,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处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设立内阁:

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不得干预六部事务。

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凌驾于六部之上,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内阁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二、郑和下西洋【七年级下册第66页】

1.目的:

明成祖为,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经过:

---年,郑和的船队从(在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

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3.影响: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七年级下册第61页】

1.时间:

时期。

2.影响: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

1.郑成功收复台湾【七年级下册第73页】

(1)背景:

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2)经过:

年,郑成功率军从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登陆。

郑成功的部队攻占赤嵌城。

1662年初,荷军被迫投降。

(2)意义:

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2.清朝设置台湾府【七年级下册第78页】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

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五、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七年级下册第84页】

1.概况:

(1)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松江、泉州、广州、宁波等地成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2)到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一处,并颁行了

贸易的条例、章程,。

2.影响: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2)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七中国古代文化

一、汉字的演变【七年级上册第116页】

1.甲骨文:

(1)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2)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2.金文:

(1)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司母戊”

3.小篆:

(1)秦统一全国后,以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书写简便的隶书也逐渐流行。

(2)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4.草书、楷书和行书:

汉朝后期形成,三国两晋时成熟。

二、孔子【七年级上册第120页】

1.生平:

时期鲁国人。

孔子死后,弟子们将他的谈话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编成《》。

2.思想家:

他提出“”的学说,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3.教育家:

(1)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

(3)在教学中,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三、百家争鸣【七年级上册第122页】

1.背景:

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各学派之间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

2.最重要的学派、代表人物:

学派

人物

国别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孟轲

邹国

《孟子》

治人要实行“仁政”

儒家

荀况

赵国

《荀子》

强调把“礼”和“法”结合起来;认为人力可以征服自然

道家

庄周

宋国

《庄子》

思想消极,“无为而治”

墨家

墨翟

鲁国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法家

韩非

韩国

《韩非子》

主张加强国君的权力,用法律统治人民

兵家

孙膑

齐国

《孙膑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

四、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七年级上册第111页】

1.发明:

(1)西汉:

开始用麻造纸。

(2)东汉:

改进造纸术。

2.意义:

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印刷术【七年级下册第91页】

1.雕版:

唐朝末年,成都已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咸通九年)刻印的《》。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进入全盛时期

2.活字:

北宋中期,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三)指南针【七年级下册第92页】

1.发明:

(1)战国:

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

(2):

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3)南宋:

出现“罗盘针”或“罗盘”。

2.外传及意义:

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四)火药【七年级下册第93页】

1.发明:

(1)时,炼丹家发明了火药。

(2)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以后各种火器相继发明。

(3)时期,火器运用已很广泛。

2.外传:

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