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038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课题: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目录

1.教学内容分析1

1.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1

1.2知识价值1

2.学情分析2

2.1知识经验层面2

2.2身心发展水平层面2

2.3个体差异层面2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2

3.1三维教学目标2

3.1.1知识与技能目标2

3.1.2过程与方法目标2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3.2教学重难点3

4.教学理念3

5.教法学法3

6.教学准备3

6.1实验准备3

6.2设备准备4

7.教学过程4

7.1教学总体思路设计4

7.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5

8.教学反思13

附:

板书设计14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山东省正在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对于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它是继前一节《碳的多样性》后又一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

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硫的转化》及《海水中的元素》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知识价值

研究表明:

“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与飞跃,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亓英丽、毕华林,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2)。

鉴于此,我将借鉴够体现以“信息价值—应用价值—认识价值”社会线、“信息价值—探究价值—情意价值”学生线、“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文化线的知识价值模型图(图1),对本节内容的价值分析如表1所示。

 

图1知识价值模型

表1.《氨与铵盐》知识价值分析

价值类型

教学内容体现

信息价值

氨的性质和铵盐的性质

应用价值

工业合成氨技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究价值

氨及铵盐的性质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识价值

喷泉实验、空瓶生烟等实验体现的微粒观和转化观

情意价值

氮肥的使用所体现的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合成氨技术的三次诺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以STS理念

2.学情分析

2.1知识经验层面

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2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2.3个体差异层面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上、中、下三类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1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3.1.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氨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以及碱性,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释氮肥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3.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氨的还原性、与酸反应等的探究,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氨的性质的学习中进一步树立微粒观和转化观;

(2)通过合成氨领域三次诺奖的介绍,体会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

(3)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3.2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本课题三维目标和具体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与酸的反应;

(2)铵盐易分解、与碱反应。

教学的难点为:

(1)氨与水反应的微观实质;

(2)氨的还原性的自主探究。

4.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活动之中,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

因此,本节教学要着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他们在协作与会话中达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因此,本课设计着力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改革理念。

5.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组织教学。

相应的,学生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和自主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

6.教学准备

6.1实验准备

(1)实验药品:

水、氨气、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铵、氨水(由瘪掉的瓶子实验产生)、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浓盐酸、浓氨水、酚酞

(2)实验仪器:

试管、导管、玻璃棒、圆底烧瓶、胶头滴管、烧杯、硬质双口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夹、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pH试纸

(3)辅助教具:

棉棒、火柴、矿泉水瓶(带瓶盖)

6.2设备准备

课件,电脑,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7.教学过程

7.1教学总体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

不能为了教知识而教,而是以铵态氮肥的发展演变为主线,巧妙地安排知识线索,对每个知识线索,都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创设真实的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再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将知识的学习镶嵌到真实背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实现情境、问题、活动的有效统一。

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其中,各部分的问题线索设计如表2所示:

表2《氨与铵盐》教学的问题线索

学习情境

驱动问题

1.液氨泄露新闻报道

从新闻报道中你能得到氨的哪些物理性质?

2.瘪掉的瓶子实验

氨溶于水的程度有多大?

氨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

3.喷泉实验

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喷泉为什么呈红色?

4.工业制备硝酸流程

从N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考虑氨具有什么性质?

是否含有-3价N的物质都具有还原性?

 

5.氮肥的推陈出新

图片展示

为什么不直接用氨气做肥料?

氨水为什么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如何实现氨到铵盐的转化?

空管生烟实验

白烟的位置说明了什么?

如何得到硫酸铵和硝酸铵?

如何用符号统一表达此类反应?

6.化肥图标+国家执行标准

从中你能得到铵盐的哪些性质?

7.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本课的知识线索,将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氨的物理性质、氨与水反应、氨的还原性、氨与酸反应、铵盐性质和应用评价七个环节。

分别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三个方面对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表3具体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40秒)

【创设情境】以图文形式先呈现氮是植物生长的守护神以及植物缺氮的表现症状,再呈现合成氨领域三次诺奖以及哈伯获诺奖受争议。

 

【观察感知】

紧扣“氨与铵态氮肥”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视角切入对氨的学习,了解化学史实,体会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设置疑问】氨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又能带来灾难?

【板书】氨与铵盐

一、氨

 

【产生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

 

物理

性质

(2分钟)

【过渡】按照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对氨的研究,依然要从其物理性质开始。

那么氨具有哪里物理性质呢?

【创设情境—液氨泄露新闻报道】以新闻视频形式呈现与氨的物理性质有关情境。

 

【提出问题】从新闻报道中你能得到氨的哪些物理性质?

【听讲】

 

【观看阅读】

 

【讨论交流】

【自主归纳】

通过过渡语言,自然地进入氨的物理性质教学,同时注重研究物质方法的引

导。

引导学生从情境提供的信息中自主归纳氨的物理性质,培养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的能力。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物理

性质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总结

【板书】1.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

极易溶于水

【总结讲解】根据小组代表的汇报,进行总结补充、讲解——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

【回答】

无色

刺激性气味

溶于水

……

【做笔记】

 

【听讲】

 

 

氨与

水反

应(12分钟)

【进一步提出问题】氨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

【创设情境—喷泉实验】演示实验

 

【提出依次递进的问题组】

(1)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2)喷泉为什么呈红色?

【分析讲解】氨与水反应微观实质,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板书】2.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产生疑问】

【观察】

 

【思考交流】

 

【听讲】

【做笔记】

 

通过层次递进的设问和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引导进一步探究氨溶于水背后蕴含的原理,促进其主动理解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氨与

水反

【当堂练习】分析氨水中有哪些微粒?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氨水中存在的微粒:

NH3·H2O、NH3、H2O、NH4+、H+、OH-

【做练习】

【听讲】

【做笔记】

针对本节教学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设计练习题,当堂训练,及时发现问题。

 

氨的

还原

(12

分钟)

【过渡】氨除了能与水反应外,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创设情境—工业制硝酸流程图】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工业制硝酸的原料和产物。

 

【提出问题】从N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考虑氨具有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提示学生从原料和产物的化合价角度考虑

【讲解】以图片形式提供工业制备硝酸的反应事实,以验证学生的假设,讲解氨的催化氧化,已验证学生的假设。

【板书】

还原性

【进一步追问】是否含有-3价N的物质都具有还原性?

【提出任务】利用提供的实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

【提问方案设计情况】

 

【观察】

 

【思考】

【提出假设】

具有还原性

【听讲】

 

【做笔记】

【提出假设】

具有还原性

【设计方案】

【小组代表

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

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能引发思考的素材和深入思考的“脚手架”,促进高水平思维的参与和发展,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搭建桥梁。

 

使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氨的

还原

 

【评价方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最佳实验方案——选取高锰酸钾为氧化剂。

【做出指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巡回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尤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概括提炼】含有-3价N的物质通常具有还原性

 

汇报实验方案】

方案1.选取双氧水为氧化剂

方案2.选取酸性高锰酸钾为氧化剂

方案3……

 

【实验验证】

用高锰酸钾分别与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反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得出结论】

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都具有还原性

【做笔记】

 

团队合作及动手实践能力。

 

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过渡,提高知识的迁移价值。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氨与酸反应

(8分钟)

【创设情境—氮肥的推陈出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农业生产常用的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化肥。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氨气做肥料?

【讲解】氨气不固定,植物不易吸收

【进一步追问】氨水为什么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讲解】氨水易挥发,易分解,储存运输不方便

【进一步追问】如何实现氨到铵盐的转化?

【提示思考方向】氨水显碱性

 

【演示实验】演示空管生烟实验,验证学生假设

【板书】

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提出问题】白烟的位置说明了什么?

 

【观察】

 

【思考】

【听讲】

【交流思考】

氨水做化肥的缺点

【听讲】

【思考】

【提出假设】

氨与酸反应

【观察】

 

【做笔记】

【思考交流】

NH3和HCl运动速度不

创设真实的农业生产中化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真实有用的化学。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再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将知识的学习镶嵌到真实背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实现情境、问题、活动的有效统一。

通过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氨与酸的反应的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适度引导提示,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对课本传统实验进行改良,在验证学生的假设的同时,使学生树立微粒观、运动观的学科观念。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氨与酸反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浓氨水、浓盐酸扩散出的气体分子反应产生白烟。

白烟接近浓盐酸一端,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快。

【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硫酸铵和硝酸铵?

【讲解+板书】

2NH3+H2SO4=(NH4)2SO4

NH3+HNO3=NH4NO3

【提出问题】如何用符号统一表达此类反应?

【讲解+板书】NH3+H+=NH4+

 

【知识迁移】

 

【书写离子方程式】

NH3+H+=NH4+

 

引导学生根据酸的相似性,进行知识的迁移。

 

使学生从离子反应角度认识铵盐的生成反应的实质,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铵盐

性质

(9分钟)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制得铵盐。

那么得到的铵盐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二、铵盐

【创设情境—化肥图标+执行标准】

 

【提出问题】从中你能得到铵盐的哪些性质?

1.溶于水

【演示实验】演示NH4Cl、NH4HCO3受热分解以及NH4Cl与NaOH反应的实验

【讲解+板书】2.受热易分解

【听讲】

 

【观察】

 

【提出假设】

易溶解

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

【观察记录】

【听讲】

【做笔记】

顺承氨与酸的反应,自然过渡到铵盐的性质

 

不直接讲授铵盐的性质,而是通过真实的化肥使用情境,引导学生基于情境提出假设,进而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假设,建构起对铵盐性质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机械灌输和单纯的知识讲授,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外,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铵盐

性质

3.与碱反应

【应用训练】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硫酸铵化肥中的施用步骤?

【讲解】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

 

【做练习,学以致用】

迁移。

 

针对铵盐性质,设置具有实践性的练习题,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

 

应用

评价

(1分钟)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氨在氮肥的生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那么,除此之外,氨还有哪些应用呢?

【板书】三、应用

【图片展示】以氨为中心,呈现其五大用途的图片。

 

【布置作业】1.课本P84:

2、3题

2.万一遇到液氨泄漏你该如何应对?

 

3.以“唇枪舌辩——氨的功与过”为主题,课下

收集素材,在活动课中展开辩论。

【听讲】

 

【感受、体会,产生共鸣】

 

【听讲】

【记录作业】

顺利承接氨到铵盐的转变,自然过渡到氨的其他应用,力图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作业的布置体现层次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第1题是传统的书面作业,目的在于巩固本节知识。

第2、3题为开放性作业。

其中,第2题,与物理性质教学中的液氨泄漏事故呼应,在巩固氨的性质的同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应用

评价

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决策能力。

第3题,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影响开展辩证分析、批判思考,有助于体会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结课

(20秒)

【结课】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氨不仅能用于氮肥的生产,还能用于制备硝酸。

氮肥的性质和应用我们知道了。

那么,硝酸有哪些性质?

又有哪些应用?

将在下节课学习。

【听讲】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为下一课时《硝酸及其应用》的教学埋下伏笔。

8.教学反思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特点,本课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氮肥的发展变迁和使用为主线,将氨和铵盐性质的学习融入到氮肥的发展和使用的历史脉络之中。

并应用氨和铵盐的性质,解决了氮肥的使用问题。

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另外,本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再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其镶嵌到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实现了情境、问题、活动的有效统一,最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附: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