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445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题20

[课时活页作业]

(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

B

2.(2012·潍坊一模)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

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解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答案:

D

3.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析:

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答案:

A

4.(2012·厦门一模)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

解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反射弧上,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

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Ⅲ合成的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

突触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两种类型。

答案:

B

5.(2011·潍坊调研)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解析: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

答案:

A

6.(2012·杭州二模)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

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右图),正确的判断是(  )

A.形成局部电流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解析:

细胞兴奋时电位将由静息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但若外界的阴离子如(Cl-)大量进入细胞使细胞膜内电位难以发生偏转,因而抑制细胞兴奋。

答案:

C

7.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解析:

由于电极分别置于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刺激前,a处外表面为正,b处内表面为负,指针向右偏转,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后,两处电位发生反转,a处外表面为负,b处内表面为正,指针向左偏转,之后恢复初始状态;当c处的刺激通过突触传到b处后,b处内表面再次变为正,与a处外表面电位差变小,指针再次向左偏转。

答案:

D

8.(2012·南京模拟)下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解析:

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

能够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属于一种负反馈调节,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刺激其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D

9.

右图为某人过马路快走时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d点对应的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不能产生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失活,有利于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

C.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a点,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能使b点产生兴奋

解析:

任何神经元都可以产生神经递质,包括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突触后膜是该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一部分,而该神经元还有轴突,其末梢也可作为突触前膜产生神经递质并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失活,以免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从而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反射弧中任意一点,只要达到某一刺激强度,都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a点时,b点不能产生反应。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0.(12分)下图表示某人体内进行神经调节的局部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效应器细胞识别乙酰胆碱后细胞收缩,乙酰胆碱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细胞恢复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________(能、不能)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________。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不同,但最终都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3)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因而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

由此可见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解析:

(1)酶具有专一性,乙酰胆碱酯酶只能分解乙酰胆碱,不能分解其他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但最终都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来改变膜电位的。

(3)甘氨酸的释放被阻止后,因缺乏甘氨酸而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说明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

(1)不能 酶的专一性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3)抑制

11.(16分)(2012·郑州二模)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下面图1和图2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

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________(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________,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

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3)一个神经元可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合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

帕金森综合征的其中一个病因就是相关递质释放异常,见下图。

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若Na+内流,可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若Cl-内流,可导致外正内负电位加强,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膜兴奋受抑制。

(2)阻断兴奋传递可达到麻醉效果。

受体阻断剂类麻醉剂,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兴奋传递。

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则是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故其应该是作用于抑制性突触。

(3)由图示正常与异常的对比可知:

抑制作用减弱是帕金森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故可以通过增加多巴胺的释放量或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量来治疗此病。

答案:

(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性突触 (3)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补充多巴胺递质拟似剂

12.(27分)(2012·台州一模)下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1可以看出,伸肌可以作为反射弧的________结构,结构D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2中N的名称是________,X、Y、Z合称为________。

(3)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

(略)

实验材料:

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观察部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

A与C的电位变化,E的收缩情况

①______

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②______

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③______

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

解析:

(1)从图1看出,伸肌与传入神经相连,是感受器。

结构D是效应器。

(2)图2是突触,N是突触小泡。

(3)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也不收缩。

答案:

(1)感受器 效应器 

(2)突触小泡 突触

(3)①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②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③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

[教师备选题]

13.下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

B.K+外流和Na+内流过程都不消耗ATP

C.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

D.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可能与K+外流有关

解析:

从题图可以看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幅度是一致的,即电位变化一样;当细胞膜受到外界刺激时,其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刺激周围未兴奋部位,故Na+内流与局部电流刺激相关。

从图中信息中,不能确定K+外流和Na+内流是否需消耗ATP。

答案:

B

14.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率(g)表示,电导率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率小,离子通透性低。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是(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情况)(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知道静息电位和接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电位变化的本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后,表现为外负内正,①符合题意;②中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始终为零,不符合题意。

受刺激后电位的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外的Na+大量内流造成的,此时膜对Na+的电导率高,③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较大;④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变化不大。

答案:

B

15.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右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是双向的。

电突触由离子传导,传导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