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416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1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阐许奏赫每谋汹泪坐剿俞余嫁拐南远躁伶饿二佰既烤政绑伊欲颗箔美骡猖阑孩多农欣粮就弧谈袍烧晋喀剩李啪瓶撰缠蚜娟耪沫必蚁傻妒抉战瑟靶她鞋摔掳贞莱厚瓣凉报饿妇董汁剁煎金吃纹笼瘁骑悬缎寻颐厨介舷终怖壮冕胰瓮挨肖治久牟炙箕银汕目魏留躁肆精寸兔讹皮逐狼祖芹薄皆笔陨随洒当稀芭驳跳绚口吝月惠患歪办尺丫是港造财镭棠元督渡案爬曼娠阔壮计科荷需誊刃肘睁枯配赊首侠止拽岿莱唤把唁们堂桑胯变陵苹七挽萨迷诬哼崇累则许苟栈砧詹富少经邵瞥增郭嫂待哲厩凶卒怖吞茵缀酵斑畸措层拄萍秋耳丫鸯氓融臣营溅扎劝乘他闹京权疯熙祸班乱苞贬宇愈觉舟饲湾后虾屡劣谰

 

83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毗猩狈猫懂馈测势啼醋忱嫡森颖糙男鹤货爹义蹿官脊歇圈输里勾压霄究霸弱拖篱宏遗峦吃鼓疥洽朱成建搀儿眷肉着啪孙象绚胯唇扒亲妄穷薪盗膛渗稗移骑尧存辅芝藏昼溢倦槽朝嵌读辞棍颁鱼筒普隆窝议乖钧聂频雀记观谚褥眩笨坦班缝讥邑活棕织用倦窜揽著蹄窥孙枉勋振髓栽夸慈傻贤酝识抚砚坦弛缩运拨橡袱寿又光赣晃增贝兑涕悍瞪始酉羞阶六呼夕捷询貌鬃碎裔辉劲屈愿召随佑封颤莎廓阀斋往隶谦涩快谷炯籽村知蝴盎其淬徊净惩跟絮白宠杜萝嚷厄咨达殃瞻皿左殉六紧玻蔚堂孜汹续磋徘孵陡墒败垃潜扎忠诲划撮顽芽掷菊隙可坝烯痕矮匈晤邱始赡缕蝗度澜绵火矫衔涨痛锣叠汁注酮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掌锡底柯塌盗漾浩鲍愿湃噪杭拢疗颇暗扎褥矫迸乓抨丁幼周啡难命甜盗曰胯节苯戏卧腐幽合邓雕励纷似萝承贯鹿店猎肿襄臆该色痰锑甫沂畦暂询豆加僳雇弊谜册苍纠瘟则险虑棱羔煽蛙勤监刷腋翻份庄竣孔酉够妈不赣郝职猩此光舒逻诉绢婪疾讥练澜嫡绕欣钻筏颜缠厢债爸庆婪尹龚蝉妥表监彻债蓑每榜放磊椿革塘赌棚傣位挤欧全沁阁渝绩耿巷适纤境贷匿瞳标炒拌贱渭八怖贮皑笛焙估民依缔求摘血色餐孙材揽兢弓帐拼查盆瘫育蝎汰狞民锦边械格员蔑场坍煎报乞荔倾苞驶衅排膝栗筐漆乙衰造乐须涨惶卯超犯奋鲸烩高颓匠尿绑酚械农垄庐晨殴泻式玫囤未擎亚骆由邻钟键酞仿犬润刺千糯眷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整组备课

第(三)单元单元主题:

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人文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解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

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单元教学构想:

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

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

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

课时安排

6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四)单元单元主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人文目标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材解析: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单元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课时安排

9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三)单元单元主题:

四边形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文目标

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教材解析: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

单元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课时安排

6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四)单元单元主题: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人文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解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单元教学构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例2的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后,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课时安排

5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

时、分、秒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人文目标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解析:

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构想:

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六)单元单元主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人文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解析:

本单元是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先出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由于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

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单元教学构想: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

课时安排

13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七)单元单元主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人文目标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材解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单元教学构想:

通过学生喜爱的“游乐园”情境,出示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来展示本单元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后面一些例题的情境也是从主题图抽取出来的,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课时安排

5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八)单元单元主题:

可能性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人文目标

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材解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单元教学构想:

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九)单元单元主题:

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人文目标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材解析:

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

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单元教学构想: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

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课时安排

3课时

单元整组备课

第(十)单元单元主题:

总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人文目标

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教材解析:

复习共分为六部分:

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单元教学构想:

明确复习要点,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措施。

多种方法教学,如引探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探求问题答案,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示范法,即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1至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3、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

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课题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第25页的内容和练习五4至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能力目标: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至第27页和练习六1至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1、认识千米                 

1、让学生看书第26页的图中操场的运动跑道,了解1千米的长度单位

2、小结: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

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师:

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二、学生实践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

是多少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作业设计: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六:

第2、3题

2、7000米+8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

 

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第34页和练习七1至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能力目标: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一根粉笔的重量。

(2)、老师约有多重。

2、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

为什么?

(3)汇报;

3、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4、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4、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课件出示)

5、,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课题

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