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387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

临清三中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是四组有关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论述提纲,其中因果对应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

A.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B.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P5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D.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3.据东汉崔蹇记载:

“(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

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A.

B.

C.

D.

4.《耒耜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

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

5.A

6.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7.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小明收集了以下几条谚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小满芝麻芒种谷”,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的特点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特点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分类细致,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靑铜制造业发达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了五大名窑D.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10.《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由官府集中管理B.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生产带有季节性D.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11.如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12.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3.CCTV《鉴宝》栏目深受人们喜爱,某期有四位收藏者分别带着自己的收藏品来到节目现场请专家鉴定。

如果你作为文物专家,看甲、乙、丙、丁四位观众的收藏品一定是赝品的是哪些?

甲:

自称收藏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乙:

自称收藏品是春秋时期的钢剑一把

丙:

自称收藏品是宋朝的珐琅彩瓷一件;丁:

唐朝的秘色瓷一件。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乙和丁

14.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15.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16.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1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8.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

城市

商税额

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2000贯

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45000贯

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41000贯

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67000贯

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6600贯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19.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20.《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

“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D)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21.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22.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大陆市镇展开了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  )

①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3.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

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

24.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

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26.《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

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7.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8.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说: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什么现象?

(  )

A.闭关锁国B.小农经济C.重农抑商D.朝贡贸易

29.乾隆五十七年,作为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与清政府发生了矛盾,但乾隆帝还是接见了他。

嘉庆二十一年,同样是英国使节的阿默斯特前来试探通商问题,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被勒令当天离境,也没有见到嘉庆皇帝。

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因素是(  )

A.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B.闭关锁国政策

C.当时皇帝的个人气度D.传统的朝贡贸易政策

30.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31.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32.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

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3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指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C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34.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35.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36.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领域有什么新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

(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

……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

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分)

 

(2)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

(4分)

 

(3)材料三中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3分)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分),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答题卷

36.(20分)

(1)(6分)

 

(2)(4分)

 

(3)(4分)

 

(4)(4分)

 

(5)(2分)

37.(20分)

(1)(8分);

 

(2)(4分)

 

(3)(9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周周清答题卷试卷答案

1.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

解答:

刀耕火种与最原始的井田制相对应,铁犁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促使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般是指地主土地兼并,更多的是带来地主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故D项错误.

2.B根据史学研究的方法可知,典籍中的记载属于第二手资料,考古发现的文物属于第一手资料,二者相比,第一手资料的说服力最强,其次是第二手资料,故C项说服力最强,ABD次之。

ABD三项同为典籍,但《山海经》记载的内容有一定神话色彩,故AD与B相比较,AD的说服力强于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C试题分析:

由“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我国耧播技术。

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西汉时出现,不符合题意;B项是曲辕犁,唐代出现,材料是在汉代;C项是播种用的耧,符合题意;D项牛耕图,不能反映“下种挽耧”。

故选C。

4.B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的“入土”等字眼可知耒耜主要用于松土挖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耒耜是松土挖土的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耒耜是松土挖土的工具而不是除草培土工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开沟播种是耧车而不是耒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B小农经济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不是最主要因素;C选项是政治因素,不是最主要因素;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小农经济无关,故D选项排除。

6.B据材料“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旦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可以开展生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7.故选C.解答:

AD两项只和“小满芝麻芒种谷”相联系,故排除;

B和题意没关系,排除;谚语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8.D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故选D.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瓷器: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瓷(彩陶、黑陶、白陶).

商代:

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

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

隋唐时期: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

元代: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

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解答:

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朝时期,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10.A依据题干“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可以看出唐代官营手工业由官府集中管理,故A正确;B不符合“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故选A.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答: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为什么没有转变为大机器生产,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而且本题还可以联想到英国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的扩大,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故选C.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丝绸,瓷器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进行思考.

解答:

根据题干可知,不同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都是手工业制品,说明手工业发展水平高,但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长期内未实行根本性突破.所以①③正确;

丝绸之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所以②说法错误,排除;

④出超要有出口和进口的比较,材料中并为体现,所以④排除;

13.故选B.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钢剑”“珐琅彩瓷”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进行思考.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所以丙说法错误,是赝品;

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所以甲说法正确,所以不是赝品;

秘色瓷是唐代开始,发展到五代时期秘色瓷已经发展到顶峰.所以丁说法正确也不是赝品;

14.故选D.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近代的前夜”的理解,对选项的分析,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解答即可.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的前夜”是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是出现雇佣关系,“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故D项正确.

A项反映的是瓷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C两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5.D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A错误。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以前,宋代时打破了坊市界限,B错误。

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错误。

宋朝时,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D正确。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于选项中各项事件的时间的确定。

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即可。

16.B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来看,明代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所以排除A;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结合所学,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

17.B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

18.B

19.B

20.故选D。

经济发展不等于“中国的经济形态”,故A项错误;既有区分,更有共同的本质,B项与材料中“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不符,故B项错误;演变的基本态势只是现象,与材料中“从本质上来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相符。

21.答案:

B试题分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基本政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商人的歧视,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江南一带,富商们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故B项正确。

传统经济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排除。

C、D两项与题干现象无关,答案为B。

22.故选B.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历程即可.

解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城市商业实行坊市制度,固定交易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