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111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docx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

其本体的优美至善与其功能(对人的道德情怀及艺术情怀的涵育功能)的全面丰富,使其成为传统教育最珍贵的资源。

  开设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都能从古典诗词的鉴赏和学习中,培养道德人格,培养人文情怀,培养其艺术鉴赏的能力和对人及人生的理解能力。

这种人格和能力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典诗词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特点和审美特征等知识。

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是一门基础课,教学安排54学时。

本课程由概论、作品、外编三部分组成,概论着重介绍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和鉴赏的一般知识,作品精选中国古典诗、词、曲的代表作品301篇,外篇(绪论)介绍艺术形式、艺术欣赏、诗词格律等知识。

学习原则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知识和方法,在鉴赏过程中慢慢提高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体例流变。

2、掌握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常用术语。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选择鉴赏诗词的角度。

2、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情感。

2、使学生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美的濡染。

[教学设计及课时安排]

一、以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侧重于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形成与迁移拓展。

三、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喜欢读古典诗词吗?

……

那你们喜欢听歌吗?

……

其实,“诗”与“歌”有着最天然的亲合力,一个不喜欢读诗的人,是不能真正懂歌和爱歌的。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有的本身就是“歌”,如《诗经》三百首、早期的词就是如此,可以说,中国的诗词,原本就是起源于“歌”,所以,中国的“诗”被称为“诗歌”,在它们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存留着“歌”的烙印,如它的押韵、它的平仄、它的结构形式、它的情感深挚的特点等,无一不是“歌”的特质的表现。

因此,一直以来,乐坛上风靡着这样一种做法,那就是为古典诗词配乐,将它直接变成“歌”,如我们所知道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是现代诗作,但它也属古体诗词)。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改写古体诗词词句或全诗作为歌曲创作。

如:

1、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噢!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却见依稀彷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4、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还珠格格》主题曲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

当河水不再流,

当时间停驻日夜不分

     ——《还珠格格·当》

山无棱,天地合,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喔……

天苍苍,地茫茫,你是我永恒的阳光

     ——《还珠格格·梦里》

要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但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哪几首歌是从哪几首古诗词而来。

我们阅读古典诗词的目的是使我们在阅读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

但由于古典诗词有它自己的特征,我们的理解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

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源流与演进的过程。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1、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如我们所学的《关雎》、《蒹葭》,就其语言而言,我们有很多成语就出于其中,如投桃报李、一日三秋、万寿无疆等,我们所学的《关雎》中就有,如辗转反侧(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

2、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

-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或“风骚”。

《楚辞》的句式为“七言”,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七言诗主要源于“楚辞”。

3、汉赋

汉代文人的主要诗歌形式,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到相关作品,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

4、《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中。

关于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向来有多种推测。

但千余年来,种种推测都因证据不充分而没有被确认。

不但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难以确认,而且他们的写作年代也非常模糊。

最通常的说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词兼两汉”,就是说这其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当今普遍看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都是东汉末年的作品。

其实,无论它的作者是谁,作品的创作年代如何,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十九首古诗不仅是文人所创作的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五言古诗,而且在人们阅读它们的时候,还能够获得感情上的同鸣。

它所描写的感情范围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离别的伤感,比如《迢迢牵牛星》;二是失意的沮丧;三是对人生无常的恐惧。

这三种感情都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感情基调,所以,当阅读这十九首古诗的时候,读者不免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鸣了。

这也就是这十九首古诗流传千余年,依旧为广大读者所推崇的原因。

如我们所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韵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以使这些诗成为中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5、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

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

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

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

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

乐府诗人们一般按其地域将其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诗二类,南朝乐府的歌辞内容,绝大部分是抒写男女情爱,感情热烈而又缠绵,但显得狭窄单调。

形式大抵为五言五句(但不调平仄),语言清新自然。

而北朝乐府则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战争、行役、婚姻、爱情、人民贫苦生活等各个方面。

体式也很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

它们表情慷慨豪爽,语言刚健直率,风格与南朝乐府迥然不同。

如《木兰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因此为后代广大读者所喜爱。

到了唐代,有不少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也有一部分诗人另创新题,进行乐府诗的创作。

因此后人把这些学习“乐府”技法、风格创作的诗歌通称为“古风”,这类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6、近体诗——律诗、绝句,中国诗歌史上最艳丽的奇葩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希望同学们不要对这个名词望文生义,认为现在的诗歌才叫近体诗。

   诗歌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

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

写起来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

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

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

(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

五字一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的称七律。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那就是颔联和颈联对仗。

(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并结合下面四首诗分析。

登鹳鹊楼                            赤壁

王之涣                            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钱塘湖春行                          题破山寺后禅院

白居易                                常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1)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

大唐古道,一诗仙,一诗圣,两个身影,行色匆忙,一个经常向外去闯,一个经常向家中去看望。

一个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让脚步走遍祖国的美丽山川;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把目光投向民生疾苦。

7、宋词——从歌坊酒肆终登大雅之堂

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

因此,词在唐代文献包括敦煌卷子中都称之为曲或曲子。

晚唐五代以后,人们或简称其为“曲子”,直到南宋朱熹说:

“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语类》)或简称其为“词”。

在唐宋词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词”逐渐脱离音乐关系,即词的文学生命逐渐高于词的音乐生命,从而成为韵文中与诗并列的独特的一体。

产生于民间的曲子词,早在盛唐时便引起了诗客文士们学习创作的兴趣。

当历史踏上两宋词坛,放眼望去,满目青山,遍地英雄。

数不尽的名家辈出,说不尽的名篇如云;词风多样,流派纷呈,局势开张,气象恢弘,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局面。

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所收,词家达一千四百余家,词作逾两万首,词坛上硕果累累,蔚为大观,成就辉煌,终于像有唐一代文学代表的唐诗一样,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唐诗宋词,在中国韵文天地里恰如双峰对峙,成为两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又似两水分流,灌溉着后世文学的万顷良田。

在南北宋之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两宋词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诗坛上熠熠生辉。

李清照前期词抒发青春蓬勃的少女和少妇的情怀,词风清新婉丽,笔触细腻缠绵。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表现了一个少妇的闺怨,哀婉动人,感人至深。

但南渡后命运遭际有云泥之别,词风亦翕然一变;以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为背景,她在词中抒写了与时代不幸相交融的个人的不幸,风格慷慨悲凉,沉郁凝重。

她的一些作品,既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深痛巨创,又成为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

耻辱的时代、苦难的岁月、不幸的遭遇,折磨了她、也玉成了她!

在沧桑巨变、血风泪雨的洗礼中,完成了千古第一女词人的塑造。

词按其思想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二种,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由学生举出苏轼、辛弃疾的词例,如《水调歌头》、《密州出猎》、《破阵子》等)、范仲淹等,而婉约派词人则占主流,词人姓名更是举不胜举。

应该说,这和词的出身有着极大的关联,因为词本用于宴乐场合助兴之用,这也是词为什么在唐代没有发展到高峰的原因,因为在那些诗人们看来,那些作品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这些词,有很多是语句优美、意境上凄美的。

前不久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

合肥13岁女生读宋词患抑郁症。

当然,这不是宋词之过,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宋词,它散发出来的摇曳多姿的美的确令人心醉!

8、元曲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代表人物有二个,一个是被称为“曲状元”和“秋思之祖”的马致远(请同学回答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原因,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一个就是写出《窦娥冤》的关汉卿。

以上,我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答两个问题:

(1)概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

(2)对“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这个说法加以评价。

①历史悠久;②体例丰富;③有大量的优秀诗作;④有众多的优秀诗人等。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下面的内容,就是告诉同学们怎样阅读古典诗歌,怎样做诗歌鉴赏题。

尤其是在做这类题目时,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因答题语言的不规范而失分,当然,我们讲这个内容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其实,对诗歌形式和批评术语的理解是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做这类题目中可能会遇到的专门的术语。

一、回顾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名词术语:

⑴《诗经》⑵“楚辞”⑶“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⑷“赋”⑸《古诗十九首》⑹“乐府”⑺“古风”⑻“近体诗”⑼“律诗”、“五律”、“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⑽“绝句”、“五绝”、“七绝”⑾“宋词”、“词牌名”⑿“豪放词”、“婉约词”⒀元曲

二、其它重要术语名词

1、意象与意境

这组术语是最难的二个,我们首先从这两个术语开刀!

意象:

意象就是融注情意、体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意境:

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给“意境定义:

由意象构成的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在这里,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看看意象的一种夸张的呈现方式——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把对语意表达影响不大的词语一概省去,造成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

意象组合的诗句可以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写悲凉苍茫之景,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闲适温馨的气氛,感情色调上成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羁于行程的游子心境。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把战争中的情景烘染得历历在目。

中间亦未使用动词,却有磅薄的气势,所传达的,是沉雄豪壮的感觉。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状羁旅行役,六种景物,涵盖着声响、色彩,其间又有远景和近景之分,未置动词,而人物之动态自在其中;似未抒情,然情溢于言外,时间、地点、节令亦暗含其中。

如果我们对上述意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分析它们所形成的意境就水到渠成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分析上述三首诗中意象迭加形成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

这首小令可谓兼而有之。

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

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

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我们再分析二首我们学过的诗: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

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丛之中。

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

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

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当然了,意象与意境这二个术语,不仅可以用到古典诗词的鉴赏中,现代诗歌中也可以得到运用。

如:

《雨巷》《再别康桥》二首现代诗,分析意象和意境,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二首诗得到很好的理解的把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二首诗。

雨巷                                           再别康桥

戴望舒                                          徐志摩

撑着油纸伞,独自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彷徨在悠长、悠长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又寂寥的雨巷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我希望逢着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她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