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248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docx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外国近现代建筑论文

题目:

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

吴哲凌学号:

1113111033

谢婉虹学号:

1113111035

所属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

陈志宏

写作时间:

2014年5月23日

目录

摘要I

1、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2

2、厦门近代骑楼的发展2

3、厦门近代骑楼的功能特点3

4、厦门近代骑楼的风格与装饰4

4.1底层柱廊风格4

4.2二层楼的风格4

4.3三层楼的风格4

5、厦门近代骑楼的高度与街道的关系5

6、厦门近代骑楼的构造特点6

6.1单元式骑楼构成线状街面6

6.1线状骑楼构成的群体结构6

7、厦门近代骑楼的细部构件特征7

五、结论7

参考文献8

 

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

骑楼建筑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建筑类型,它始于二十世纪之初,产生于中西融合的大背景下,是中国社会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实质上是中国早期城市化及城市规划重要体现。

然而时至今日,城市形态、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社会理念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骑楼的改造和建设应如何与时俱进?

本文以厦门骑楼为例,浅析闽南骑楼的风格、材料、构件、功能等特征。

为骑楼的改造和建设提供些许资料。

关键词:

厦门骑楼功能结构起源发展

1.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

何谓骑楼?

《辞海》注释为:

“南方多于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骑楼’。

根据建筑师王宁光的研究,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早已有之。

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券廊”,并盛行于地中海、南欧一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在我国,被称为“市廊”或“廊房”的类似建筑物宋代已有记载。

据称,骑楼在亚洲最早出现在印度。

英国商人为了抵挡当地强烈的日照而设楼下骑廊,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

18世纪,欧洲殖民者从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将这种东西融合的建筑形式传入东南亚。

由此,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骑楼建筑样式19世纪初在新加坡的华人商业街出现了,一开始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这种建筑十分符合当地日照强、降雨多的气候特点。

约在鸦片战争后,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厦门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

他们最早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建骑楼。

这种建筑标新立异,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

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厦门极有特色的建筑。

2.厦门近代骑楼的发展

骑楼的群体特征万变不离其宗,骑楼特征的差异一般体现在外部的特征上。

为止我们查阅了部门相关资料,汇总了厦门骑楼各个时期的样式,具体详见下表。

可知,早期的骑楼形态较简单粗犷,且做法单一,建筑材料裸陋;1920年前的骑楼形体丰富多彩,构造多样(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少数为砖木混合);1920-1930年的骑楼造型趋于简洁大方,形体尺度扩大,布局因地制宜,做法灵活。

不过,无论哪个时期,骑楼里面一直都在沿用古希腊时期的三段式构图形式。

时间

材料

层数

廊柱、壁柱、屋顶

构图形式

风格种类

功能

细部装饰

 

早期

多为砖墙承重的砖木结构;内部中式材料、仅底层或维护结构用钢筋混凝土梁柱。

墙体勾缝红砖直接裸露,或以粉刷面层、线脚装饰为主。

若是出挑檐口,往往利用石条或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仿传统木构衔接做法。

 

以2-3层居多,很少超过3层

廊柱多半为半圆形“券廊柱”;层叠式壁柱;坡顶或平屋顶结合;屋顶有传统挑檐式和叠涩线脚的西洋式

 

以单开间为主,单调横向构图

过渡时期的中西合璧风格。

如采用传统檐口形式的屋顶或平坡屋顶结合,整体粗矿、方正、拙朴

 

下店上宅

 

常用中式装饰构件,比如匾额、中式传统木构材料和做法等。

券柱式装饰有券心石和线脚

 

中期:

1920年以前

 

洋灰、钢筋混凝土,清水红砖砌筑(南洋风格),墙体色彩不一,有红色、黄色、暖灰色、白色,以白色居多,灰色次之

 

多数3-4层,少数5层,转角和内部平面等建造灵活

 

以轻盈小巧的“粱廊式”为主;与楼层适应的叠式壁柱;以平屋顶为主

 

但开间居多,窗壁柱水平排列和层叠的横向构图;造型细腻的巨柱式竖向构图

 

成熟时期的折中风格。

有传统式、新艺术主义、仿古典文艺复兴式、仿哥特式、仿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整体精美细腻。

 

下店上宅

每种风格装饰相应的构件。

如新艺术主义;装饰仿自燃植物和铸铁构件;仿巴洛克;复杂的曲线装饰;仿哥特式;垂直的线条、高耸的尖塔、尖拱券构件;仿古典文艺复兴式;窗装饰复杂精致的欧式线条,或修饰花边,壁柱装饰细腻

晚期:

1920-1930年

钢骨与钢筋混凝土。

外墙为水泥洗石子或仿石头材料粉刷或者是少数釉面花砖拼贴

4-5层,个别有6-7层

从廊柱直接檐口的巨柱控制构图,梁柱式,多为平屋顶

对称简洁的巨柱式竖向几何构图,大开间平面

ArtDeco风格。

强调竖向的纯粹装饰线条,整体高耸、简洁、硬朗

下为店,上为娱乐建筑或办公楼

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不带装饰或装饰极少,窗简单整齐。

厦门骑楼多用阳光放射、棱角等几何图案

3.厦门近代骑楼的功能特点:

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中,厦门骑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它的出现只有百年,但已成为厦门市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足见它独特的魅力。

厦门是闽南骑楼的发祥地,它的诞生,可以清晰看到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印记。

从一些建筑书籍中了解到,“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描写:

“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

“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骑楼与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干栏式建筑也有传承关系。

干栏式建筑将居住用房架空,以免瘴气伤人。

市井之中,将首层架空太浪费了,把它用作商店,可避免日光曝晒和暴雨侵袭。

且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4.厦门近代骑楼的风格与装饰:

总的来说,厦门骑楼的风貌特征具有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形态,这与厦门近代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历史息息相关。

另外,近代厦门的市政建设得到了南洋归国华侨的鼎力支持,这些华侨不仅带来了建设资金.也从东南亚带来当地的殖民地建筑形式,使得这些厦门骑楼的风貌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多种海外各式建筑风格的形态,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及新艺术主义风格在建筑中应有尽有。

由于在表现这些风格时结合本地的传统建筑特质.运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和做法,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4.1底层柱廊的风格:

厦门骑楼底层柱廊的风格可以分为梁柱式和券柱式两种。

粱柱式为主要风格,由横粱和柱式组成,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

柱身以方形为主,圆形其次,还有一些六角形柱。

柱头大部分雕刻较简洁,少量柱头雕刻着精美的涡卷花饰。

方形柱柱础多为方形,圆形柱柱础则有方形、圆形、八角形不等。

柱础一般都带欧式线脚装饰。

券柱式则体现了西洋敞廊式建筑的风格,其券的形式主要有半圆形券、弧形券两种.有的券做了券心石,券心石之问线脚简洁,美观大方。

4.2二楼层的风格:

厦门骑楼的楼层立面主要由柱式控制构图,栏杆和线脚强调水平感,底层廊柱和楼层薄壁柱区分竖向的垂直分划,两者在一起构成立面构图的基本原则。

楼层的薄壁柱主要用在窗问墙和阳台上。

壁柱有线条简洁的方柱.也有柱身开槽

券柱式柱廊风格-大同路口航道局立面

的圆柱,使立面构图富于变化。

壁柱柱头的装饰也多种多样,有的以重叠的线脚和弧线相结合;有的饰以美丽的花篮式。

骑楼的楼层立面风格中,窗的形态造型丰富,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立面构成元素。

连绵数十里的连排窗,极富韵律感。

厦门骑楼立面每开间一般都开三扇窗,或三等分或中间窗较大、两侧窗较小。

个别面宽较大的开间开五扇窗,一大四小;也有个别面宽较小的开间只开单扇窗或两扇窗,这种窗的处理方式显得灵活多样。

窗的形态有长方形、长方形与圆拱形相结合式以及尖券形与圆拱形相结合,既有单纯的窗,也有门带窗带阳台。

窗楣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半圆形、花瓣形、马蹄形、长半圆形,还有伊斯兰建筑中常用的三叶券的变体形等。

窗券的装饰一般都做线脚处理,有的以花边修饰,也有的因业主的喜好而雕刻传统的吉祥如意图案。

窗间墙均处理成壁柱形式。

窗楣、窗台的线脚有的用红砖拼花砌筑而戚,有的用定做的复合材料砌筑而成,也有的直接采用水泥抹灰砌成。

4.3三层的风格:

厦门骑楼建筑中最生动的便是檐部的处理.其形式大致有传统挑檐式和西方古典式两大类。

传统挑檐式骑楼立面采用欧式三段式构图,柱式及窗式风格主要吸取西方折衷主义手法,墙面则采用传统的闽南红砖砌筑,屋顶也保持着传统的闽南民居坡屋顶特色。

这类挑檐式骑楼为数小多,在思明东路、镇邦路等旧街区仍能见其踪影。

西方古典式骑楼则大部分采用立面处理方式,体现了外来的南洋外廊建筑风格。

其檐部造型主要吸取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表现为一道贯穿整个立面的水平矮墙或镂空栏杆,栏杆分铸铁栏杆形和宝瓶形。

另外.一些女儿墙则突出地处理成巴洛克式的山墙。

5.厦门近代骑楼的高度与街道的关系:

1920年以前,厦门的旧式街道称“街”的宽为3~5m,称“巷”的宽为2—3m。

到近代社会改造时,道路建设模仿西方模式,骑楼沿街建筑的高度和街宽比为1:

1.1~1:

1.2(D/H=1左右),表1为1927—1930年骑楼建造的路况。

如今旧城区的街区内作为通道的小街小巷的宽在1.8~3.0m,骑楼中间的街宽一般是:

主干道宽12.8~15.3m,次干道宽9.15~10.90m,支路宽6~10m,左右骑楼廊道宽度为1.8m、2.4m、3.0m不等。

(表一)

骑楼方向

位置

街道宽(m)

廊道宽(m0

 

纵向

思明南(北)路

12.8

3.0

开禾路至水仙路

9.15(水仙路为6.15)

1.8/2.4

 

横向

厦禾路

东西段:

12.2

中段:

15.2

3.0

开元路

9.15

1.8

大同路

9.15

2.4

思明东(西)路

10.9

西:

1.28

东2.4

中山路

15.3

3.0

6.厦门近代骑楼的构造特点:

骑楼是沿城市道路布局的商业建筑,所以从群体上看是由沿街单元骑楼组成的线状骑楼街,并由此构成网状布局,其发展过程为:

单元开间一线性街面一网状骑楼街。

6.1单元式骑楼构成线状街面单体骑楼一般为2~4层高,少数为5层,单元骑楼构成的线状街景的整体高度一般不超过24m;每一条沿街线状骑楼都是由前后连廊贯通的,面宽小,进深大,且为前店后宅或上店下宅结构,骑楼单元宽不会超过6m,进深一般是20—30m,有个别会超过50m,多呈不规则状,少数为三开间四柱形式,以单开间居多,且人口一般设在骑楼后面。

6.2线状骑楼构成的群体结构骑楼群体的脉络格局总体呈现“五纵二横”的结构(图1)。

“五纵”是指从北往南看的5条纵向道路开元路、大同路、升平路、思明西路段、中山路;“二横”指嘉禾路与镇海路之间的思明北路和思明南路、开禾路接横竹路至镇邦路延伸至鹭江道。

建筑群组合形式整体上呈现与西式相近的网格片状。

不过,这只是近代社会沿街一层皮的改造模式(类似清明上河图的商业模式),沿街繁华,但街坊内部商业逐渐凋零且建设落后。

7.厦门近代骑楼的细部构件特征:

各种风格的差别多体现在外墙细部装饰或整体形态特征上。

但每种风格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糅合成以其中一种风格为主导的折中式。

详情见表二。

(表二)

构件

形式特点

图示

 

窗户

早期相对粗糙并使用传统式的窗户。

中期做工精美,窗户风格各异:

其组合构件有窗扇、窗台、窗套(窗框)、窗楣4种,但窗户组合构件含上面4种中的数量不等。

窗扇形式多为百叶窗,材料有铸铁和木构或用现代新材料仿近代做法等。

窗套形式有简洁或精致叠涩线脚的做法

屋顶

包含屋檐或女儿墙。

早期和中期的檐口包括古典西式即叠涩线脚结合女儿墙山花、水平的铸铁栏杆或宝瓶型栏杆组成的样式,但早期的形式简单,中期的丰富而精美(早期檐口还有传统挑檐式);晚期的屋顶多处理成简洁的西洋式

 

壁柱

设置在窗间墙和阳台上,粗犷原始韵味的壁柱;形式丰富的简洁方壁柱、柱身开槽或装饰图案的圆柱、带各种装饰柱头或重叠的线脚的壁柱;简洁大方向上的壁柱

 

廊柱

券柱式:

半圆形或弧形券;梁柱式:

由横梁和柱式组成,方形、圆形、多边形,柱础多为方形柱,柱身做工精细,柱头雕刻精美装饰的圆形柱

 

阳台

外挑式:

宽约1.5-2m,长出挑1-1.5m;内凹式:

外沿与建筑外立面平齐。

两者都为黑铸铁或葫芦栏杆的装饰构件

 

装饰图案

具有象征意义的蝙蝠、飞禽走兽、琴棋书画、花瓶及花草、传统花饰和匾额等。

采用印花的处理方法,图案可见于底层柱廊、窗格形式、壁柱、窗框窗楣、窗台和楼顶山花处

结语:

骑楼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檐廊式”建筑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传统内向的合院式建筑走向开放的近代商业模式。

从整体到细部的分析方法,可以更细致地了解符合厦门地域特色和城市发展历史的骑楼特征,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近代城市的发展、厦门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Ø《厦门骑楼建筑风貌分析》余强厦门市政协城建委员会

Ø《闽南骑楼结构特征》田大方朱超萍任君华

Ø《厦门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陈志宏

Ø《厦门本岛旧城区近代骑楼建筑的保护性利用研究》朱超萍学位论文

Ø图片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