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903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docx

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点评

今年全国I卷的语文试题可谓“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社会责任与审美情趣交融;既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又凸显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奋斗的思想意识。

总之,文学性、思想性、社会责任感是这张语文卷子传达出来了信息,体现了时代对于青年的呼唤与需求。

石家庄新东方学校一对一高中语文组第一时间为您点评2019年全国I卷的语文试题。

整体看,试题紧贴高中教学,覆盖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考察内容则在基础知识上加以变化,难度中等偏上;同时,考题也兼顾考察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人文性”的要求。

论述类文本节选自中国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既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的“一体四面”中的文化基础,又涉及文化工作的整体方向,即,坚持“二为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从题型来看,三道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要求,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

题目设置难度中等,考察重点层层推进。

第一题注重对原文细节的把握,第二题考察的是原文的论述方式,这两道题都是从原文的内容细节中去把握。

第三题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整体深入理解后,才能得出结论。

整体看设计问题合理,符合高中教学要求。

实用类文本依旧考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摘自《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的图表则来自《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选择《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三个材料,三个方面,题型没变,但选择题难度增加了。

第一题不再是原文再现,而是原文给出一个原理,选项创造了一个情境,根据原理去研判情境,在出题思路上有一定的创新。

第二题回归了正常的出题套路,从文中找到细节,即可以得到答案。

主观分析题则是要求“分析毛里求斯档案受损原因”,实质上为信息的筛选,难度适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

该小说用现代的语言和讲述方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重新演绎。

与当代小说不同,鲁迅处于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语言习惯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别,叙事背景也离现在较远。

此外,在中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有“反感鲁迅”“怕鲁迅”的心态,讲授课文时也多是重视知识和细读,忽略文学文化常识的讲授,甚至仅仅让学生看看书下注释,一句带过。

今年的高考题,对于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敲了警钟。

试想:

如果在学习鲁迅的时候,把《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写作背景和特色都详细讲授,如果在选修课的开设加入“外国小说”的内容,那么学生对于各种小说的文学特性和文体特征的把握,就会深刻得多。

题设方面看,选择题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两道主观题,其中一道题要求学生回答“文章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实际上是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把握,要求学生提取关键情节,考察的是基础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另一道题,则是要求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简析文章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对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做一探讨。

在《理水》中,作者一方面依据神话传说,塑造了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突破历史小说以史为纲的限制,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兼顾了讽刺性和喜剧性,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现实。

既为“故”事,实则“新”编。

此题出题方式灵活,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文言文阅读继续从《廿四史》中选取,主要为列传,选取的人物须正直、道德高尚、有担当。

这次的考试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说它出乎意料,是因为选取了《史记》中的文字作为考试题,事实上,“前四史”,尤其是《史记》《汉书》,文字古奥、句式典雅,部分文字佶屈聱牙,脱离了注释很难读懂。

说它意料之中,屈原、贾生作为忧国忧民的正面人物,进入视野也是必然。

且今年高考恰逢端午,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传记中贾生的出场,即“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古今呼应,文化内涵厚重。

题设方面,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没有难度,属于简单题,甚至无需看原文,直接阅读选项可选出正确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宋诗,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宋诗多义理,典故较少,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诗意应该不难。

但这次考到的是一首题画诗,而且是一位南渡诗人写的题画诗。

这就有意思了,南渡中包含了去国的悲情,但这是一首题画诗,意味着个人的情感就不能那么明显的外露,而是以抒写画作为主;然而,作者在写作时,难免流露出一些悲情。

所以,就主观题而言,在对尾联的鉴赏时,既要考虑到画作的内涵,又要兼顾作者内心的情怀。

语言文字应用延续了2018年全国卷I的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察病句和选择句子填入承接,有意思的是今年没有考纯粹的成语辨析,而是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下降了。

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句子还是新闻语段压缩,都是老题型了,如果考生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应该不能算是难题。

综上而言,由此可见,语文考试开始越来越注重真正的能力培养,同时开始加入更多的思想性,加入更多的家国意识,加入更多的品质考察。

那么,这对未来的考生来说,务必调整复习思路,调整复习方向;套路化的公式将成为历史,阅读速度、分析综合能力、思想意识高度、文学功底等都应该成为复习的重点。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高考题方向的变化,有的放矢地去准备。

今年考试语文总体难度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要求提高了不少。

阅读文字的增加,强调了对学生阅读理解速度的考查,而鲁迅等名家作品的选择,则更加强调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本次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总体提升了对逻辑梳理分析能力上的要求。

论述类文本难度体现在:

除了需要整理出我国当下文学产品能否与人民群众为主体,还需快速找到文本中细微的逻辑变化。

相比上一年,更考验考生的耐心和细致。

而实用类文本,关注的是可移动文化遗产,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形式,具有非连续性本文阅读的语言特色。

主观题考概括题还是意料之中的,考生只需在结合文本的同时,对原文进行精简概括即可。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小说阅读,文段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

鲁迅的文章在全国卷阅读的考查中较为鲜见,与上一年的《赵一曼女士》相比理解难度有所增加。

小说人物较多,情节较为复杂,主旨更加深刻,这要求我们要适当关注历史背景。

就选择题而言,涉及人物形象、词句含义以及主旨探究。

而主观概括题,上一年考查了人物形象,今年则着重针对小说中心。

第二道问答题考查了小说“故事新编”的文体,与之前对叙述方式的考查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近几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小说频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散文的学习。

应当二者并重,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在小说训练中,要注意深入挖掘小说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加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方面,这次的考试题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说它出乎意料,是因为选取了《史记》中选文作为试题,事实上,“前四史”,尤其是《史记》《汉书》,部分文字佶屈聱牙,比较费解。

说它意料之中,是因为今年高考恰逢端午,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传记中贾生的出场,即“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古今呼应,体现试题厚重的文化内涵。

题设方面,此次断句题和历史文化常识题都可以不结合文本就轻易选出,难度较低,内容理解题难度中等,需要考生仔细比照原文,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至于文言翻译,这次考的两句难度都不大,没有出现生僻字或特殊句式。

得分点也比较常规。

这次文言文选了平时模拟题较少出现的《史记》篇目,而且是历史名人传记,这给予考生文言文备考一条新思路:

可以以经典篇目作为训练文本,培养文言语感。

古代诗歌阅读模块考查了宋诗,依然为熟悉诗人的陌生诗篇,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为北宋末南宋初人,历“靖康之难”、“南渡”,其诗语言质朴,很少用典。

宋时文人画盛行,文人画注重意境表达,许道宁为北宋画家,多作秋江、寒林、渔浦之境,正体现了文人画意境。

本诗题画抒情,因而意味含隐,耐人寻味。

选择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理解,较为简单;而问答题考察尾联理解,需结合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难度较大。

持续的熟悉诗人考察要求我们增加对于著名诗人生平、诗风、背景涉猎和积累,本诗中注释并未提到,这大大增加了考察难度。

名句名篇默写选取了《逍遥游》、《蜀道难》、《渔家傲》三篇,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名篇名句的能力,属于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考查的不仅仅是对古诗词的储存量,更强调对其内容情感的把握,这就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默写篇目选择上选取了三篇以往近9年没有涉及的篇目(《渔家傲》最近一次出现在2010年广东卷,《蜀道难》最近一次出现在09年广东卷,而《逍遥游》则在近10年从未出现过)。

属于考生容易忽略的篇目。

而在篇目长度上,《逍遥游》与《蜀道难》皆属于篇幅较长的篇目,背诵难度较大。

因此提醒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把注意力仅放在常考、熟悉的篇目,尽可能在复习时做到全面,不要相信所谓的“押题”,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踏踏实实复习背诵,才是拿分关键。

总体来说,诗歌默写题难度与以往相仿,难度不大。

语言应用题在高考语文中虽然题型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依然注重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例如在词语的选用上,要注意词语意义与衔接的要求(例如17题、18题)。

在句子语法结构方面又与病句修改相结合来进行考查(例如19题)。

20题则为衔接补写题,实际上也是考语言的连贯,尤其是考查学生对一段话进行理清结构层次与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

因此考生在备考语言运用题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一起理解,切勿割裂解读文本。

本次作文采取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以中学生的身份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行文注意演讲格式。

这次的作文价值导向已经确定,那就是“热爱劳动”,这里的“劳动”是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劳动。

再根据素材,发现“人工智能”这一词汇。

因此要讨论“劳动”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而在4月底的广州市二模中,作文题目便是讨论“劳动”与“时代”及中国发展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可以按照阐述劳动的价值及意义、反驳错误的思想以及提出日常生活中正确做法的倡议这一逻辑线具体行文。

本次作文语言宜朴素真实,“接地气”的风格,避免过于空洞或者宽泛。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多关注时事,特别是相关的时评性文章,积累相关素材,不断进行练习,帮助熟悉相关素材的使用方法

2019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2019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科学设计命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接续时代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

  1.厚植家国情怀

  2019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如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加强品德修养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汲取思想精华,优秀文化浸润人。

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

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

浙江卷简答题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关爱社会、心忧天下;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临川汤先生传》中的汤显祖持身端洁、不慕权贵,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项经传》中的项经爱护百姓、敢于担当,都是当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样。

命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利用传统的优秀品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3.激励接棒青年

  试题通过讲述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激励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拼搏。

  营造奋斗情境,激励奋斗精神。

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从五四青年奋起,到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再到民族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奋斗”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通过材料与任务驱动,营造真实的奋斗情境,让考生感知青年奋斗与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体会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正面引导考生增强担当意识,激励奋斗精神。

上海卷积累应用题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青年要有长期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

  讲述奋斗故事,砥砺奋斗品格。

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三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

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命题设置还着意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

  感受奋斗喜悦,增强奋斗意识。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

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选取丰富素材,寓基础性考查要求于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引导考生增长知识见识。

  顶层设计,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并不直接设置单独的知识考查试题。

全国卷统一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分别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模块,以对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导向,将对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融会其中。

  整体布局,萃聚古今中外,引导考生增长学识见识。

试题取材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

全国卷三道文言文阅读题均取材《史记》,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节选叶嘉莹论杜甫,全国Ⅰ卷、Ⅱ卷文学类文本分别选取鲁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经典荟萃,名家云集。

全国Ⅱ卷、Ⅲ卷材料分别展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嫦娥四号”飞抵月球背面等反映国家进步的标志事件,忆往思今,国强民新。

  2.凸显应用,提高关键能力强导向

  “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卷中,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

这种选材设计,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

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三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

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强化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对接社会发展要求。

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此外,全国Ⅰ、Ⅱ、Ⅲ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统一创新题型,要求考生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

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

  3.创设情境,聚焦学科素养求创新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扩展素材选取范围,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设置五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中之一,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

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

  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

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考查对鲁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直接提问,而是借用教材中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话,引导考生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

全国Ⅲ卷古诗文阅读第15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原诗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使学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理性思考的迁移和整合。

  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要求考生对“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说法进行分析。

但“‘新型’的志愿者”这一说法并未直接出现在材料之中,是命题结合生活实际而设定的特殊问题情境,考生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才能理解考查内容。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彰显美育化人功能

  语文命题突出美育导向,遴选艺术经典,培养审美能力,以美启真、以美向善,充分发挥美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引领考生培养健康情趣,涵养浩然正气,升华人生境界。

  徜徉艺术经典,享受审美愉悦。

2019年语文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在艺术经典的审美熏陶中感受美、体悟美。

全国卷中既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的形象美,也有《阿房宫赋》雄壮的建筑美,还有《赤壁赋》中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美,《题许道宁画》的淡雅之美,《插田歌》中的劳动之美,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的墨梅清姝气质之美,天津卷《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的自然之美,都使考生获得美的滋养。

  以美启真,洞悉人文历史。

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健全才性”及诗歌成就,使考生在审美陶冶中认识到成就一代诗圣的原因。

全国I卷关于古琴艺术、Ⅱ卷关于国画艺术的材料,以及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书家和善书者》、上海卷以音乐的“中国味”为主题的作文,加深了考生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以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

2019年语文试题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北京卷的微写作题,直接考查对《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等名著的理解,启发考生品味经典,思考社会,实现美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2.落实劳动育人理念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思考劳动意义,展现劳动之美。

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创造幸福的。

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节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插田歌》,描述的正是农人田间劳作的美景,尤其是“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画面,表达农民劳动的愉悦。

  3.引领健体励志风尚

  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今年语文试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全国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以第55届世乒赛这一热点赛事为素材,在命题设计上突出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选手等关键信息,意在展示国球的骄人成绩,激扬刚健有为的体育精神,激发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全国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呼应奥运精神,从志愿服务的角度鼓励青年关注奥运、关注体育,增强参与意识,使体育精神落到实地。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9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