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90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docx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

技术基础的发展与业务创新活动之间是紧密关联的,每一次的业务创新或者每一次的技术变更,都会产生基本要素的调整。

应该说,有越来越强的主动意识去调整技术与业务之间

的适配关系,这是非常积极的一种表现。

引言

经过13年的阶段性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市场,它的标志有三个:

一是这个市场已有了一个初步成形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二是这个市场已有了相对完整的组织架构;三是这个市场已有了一个功能基本完备的技术系统。

本文试图对技术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基本要素并尝试对这些要素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解释。

首先说明,本文不是要讨论非常细节的专业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关注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与其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属于技术策略(TechnologyStrategy)的讨论范畴。

中国证券市场技术系统的特征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技术体系架构的特征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物理结构和数据流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物理上看,它是一种“一对多”连接的离散型网络结构,核心部分由证券交易/结算系统组成,由内向外逐步扩散形成多层次性网络。

第一层是会员总部的系统,第二层是各会员所属的营业部网点系统;最外围则是由股民服务站、信息传播、互连网终端用户组成的末端用户系统。

从这个架构可以清楚地看出,证券交易和结算系统是整个市场运作最核心的部分,起着数据汇集、处理、存储、反馈的“引擎”作用。

从数据流看,我们现在的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委托驱动”型,或称为“指令驱动系统”型市场。

每天的交易是由市场投资者启动的,也就是从网络的最外层开始,通过一层层的数据检验和数据核实,最终送入核心系统。

核心系统先对这些信息进行合法性检查,然后按照交易规则给出的固定模式对所有的委托报单进行配对撮合,产生成交。

实时成交一方面回传给投资者;另一方面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后台,由结算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当日的交收处理,一旦股份和资金的交割完成,一天的交易就完成了。

系统周而复始地准备进入下一日的交易活动。

这个过程,与心脏跳动的过程十分相像,所以技术上也称之为“脉动”(Systolic)结构。

我们这套技术体系架构是逐步发展完善的,凝聚着市场各方面人士共同的努力。

早期由于网络不发达,所以围绕交易所建立交易大堂,通过人工的方式弥补网络的不足。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层次就越扩越开,形成了现在的样子,13年来较好地适应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且被全国近7000万投资者广为熟知和掌握。

形成技术系统的5个基本要素

任何一个体系结构都有其基本特征,通常称之为基本要素部分。

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是建立在以下5个基本要素上。

从技术上看,这5个要素构成过去13年证券技术系统发展的基础,对目前结构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无纸化要素。

无纸化要素是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的实践中能够迅速发展,没有出现大问题的重要基础。

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在建设初期作出的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不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范围大、信用基础薄弱的市场里,如果采用有纸化的确认、交易、交收、信息传输的话,那么,13年时间里我们这个市场的发展规模肯定仍然很小。

因为有纸化体系无论是速度、效率、保密、安全性能方面都无法和现在的数据处理相比较。

所以,经常有人说,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的10年中走过了西方发达市场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功引入了“无纸化”的结果。

2.实名制要素。

实名制,顾名思义,就是真名真姓参与交易活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散户投资市场。

每一个证券投资人在开设账户时都要求具备真实的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码,由结算公司发出唯一对应的证券账户。

尽管由于早期的证券登记开户体系不规范,造成了“虚假”账户和“麻袋账户”问题的存在和清理,但是在总体上对实名制不产生影响。

采用实名制的好处一是降低散户交易的成本;二是有利于交易监管,容易追踪交易过程;三是可以准确统计上市公司的持股分布明细。

所以实名制体系在A股市场必须遵守,这是国内证券市场的一个特色。

但B股市场的境外投资人和QFII投资人却采用匿名制体系,二者如何在一个市场内操作统一,仍是一个问题。

3.席位制要素。

席位制的产生与交易大堂的席位是连在一起的。

过去实施场内报盘的时候,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必须由场外通过电话报入交易大堂,由固定的席位输入。

因此所有的交易/清算活动均与相应席位紧密相关。

现在由于“无形市场”的出现,绝大部分的交易都移至场外进行,但是席位的概念仍然保留了下来,作为贯穿在交易、交收、监察、统计活动的一条主线。

我们对所有交易报盘的确认,对所有交易活动的交收,包括对所有交易信息的反馈由里向外的发送,还有对所有市场的分析,都是基于“席位”的单位概念来做的。

到目前为止,席位制基本没有太多的失真度,席位代表的概念是清楚的,它所收到的信息也是比较准确的。

4.集中交易要素。

证券买卖只能在指定交易所进行,这是证券法所规定的。

我们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柜台交易市场(OTC)。

中国证券业协会管理的退市股份转让系统(或称“三板系统”),目前还是挂靠在证券交易所的系统上运行的。

从技术上来说,属于同一个点。

高度集中的市场交易可以简化报价系统的设计,但是对于市场的多元化、层次性发展会有阻碍作用。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工作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格局,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会有改变。

5.中央交收要素。

中央登记结算公司承担着市场中唯一的交收人/交收担保人的角色,按照国际说法叫CCPs(CentralCounterparties),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高效率信用结算的一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交收公正性问题和交收效率问题。

一般来说,中央结算是相对独立的机构,由证券交易所和其他证券金融机构持股组成,它所承担的工作就是为市场的参与方完成买卖交收、付账划账和数据调整。

证券买卖一旦成交,即为不可撤消和约(司法部门、监管机构裁定除外),无论买卖双方的诚信和资产状况如何,交收的责任必须由中央结算公司来承担。

虽然带来了交收风险,但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交收的效率。

否则,目前的市场在T+1下完成所有的交收工作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央交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要素。

我们的整个市场的法规体系和技术系统都是在这5个基本要素基础上产生的。

从市场的适应性来看,满足了过去13年发展的需要,运作效率也是很高的。

基本要素与市场发展

5个基本要素的形成使得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结构逐步确定和完善,而且13年以来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也没有形成新的基本要素。

我们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

5个基本要素是否能有

效支撑市场的长期发展?

未来的业务创新是否受到现有基本技术要素的束搏?

技术要素的修改复杂度有多大?

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准备?

事实上,证券市场过去13年来一直在推进业务创新,而每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技术系统的适应性修改,观察这些技术修改中基本要素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我们回答上面提出的

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考量。

例一:

市值配售工程。

我们在2000年与2002年两次采用市值配售工程进行新股发行,2000年采用的市值配售是深、沪市场独立运作的,因此只涉及单一市场的账户存量处理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实名制”要素。

2002年的市值配售要求将两个集中交易市场的账户存量数据连接在一起,统一考虑,所以同时影响了“集中交易”要素。

也就是说在技术上要把两个交易所的存量系统打通,共享资源。

因为涉及两个基本要素的改动,市场参与各方的技术修改必须周密配合才能完成,两次均用了6~8周左右的准备时间才完成。

例二:

引入QFII交易制度。

在国内的A股市场推出QFII交易制度,直接影响到两点要素:

一是“实名制”要素;二是“中央交收”要素。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阐述过目前A股市场的交易是完全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上的,但是QFII引入后,投资人在交易活动中要求是匿名的。

这就要对现有的市场监管技术系统做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否则未来的QFII监管将会成为一个盲区。

其次,“中央交收”的概念在境内、境外也是有差别的。

目前A股交易完成后,投资人不再确认交易结果,交收活动由结算公司主动完成。

而QFII的境外投资者均要求有一个交易结果确认的过程,以控制风险。

众所周知,在T+1的交收周期内是无法完成这种事前确认工作的。

因此,如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必须改变T+1交收周期,难度就大了。

现在改用事后检查的协议方法把这个问题跳过去了,但是并没有解决。

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可能涉及对中央交收体系的彻底修改,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更深层次、更长时间的准备。

例三:

T+0交易。

近期有人提出恢复T+0交易制度以活跃市场,严格说,T+1改T+0交易对前面提到的5个基本要素没有根本性的影响,技术实现应无问题。

但它对“中央交收”的风险控制引入了新问题。

我们知道T+0交易是对同一只股票当日可多次买卖,净额扎差交收。

在没有允许进行融资融券的条件下,扎差结果不能为负值。

否则即会产生买空卖空,带来不可控的“中央交收风险”。

因此《证券法》中规定了证券买卖的T+1周期限制,是跟目前的市场运转的技术基础相匹配的。

如要恢复T+0,整个交收风险控制机制要重新考虑。

例四:

集中报盘制度。

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结构特征是“一对多”网络连接下的“脉动”结构,网络形成主要依赖于交易所的网络延伸。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外围通讯故障风险相对固定,不易相互传播;缺陷是网络连接成本增大和证券公司的数据控制能力减弱。

从2000年初开始,已有证券公司尝试建立自己的子网,统一自己的数据管理与数据稽核。

从业务模式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因为它使证券公司的业务和技术风险控制实现一体化设计,但它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影响了“席位制”要素。

前面讨论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席位”概念贯穿在所有的交易、交收、监察活动中。

每个营业部与一个席位相连接,营业部下面所有的投资活动也与这个席位相连接,这种连接是准确的,一旦要进行交易活动的追述和重演,或是对交易情况的分析,都是可以追踪到每一个点的。

一旦将多个点联接起来,基于原有“席位制”下的市场运作体系将无法细化到营业部层面,要进行大修改,涉及面非常大,因为绝大部分证券市场的监管和数据统计是与“席位制”紧密相连,改变这个要素之前,必须要找到另外一种要素取而代之。

否则,《证券法》赋予证券交易所对所有的交易活动进行一线监控的职能就无法先例,对有效防范市场恶性炒作会带来很大障碍。

集中报盘制度带来的另外一个要素影响是“集中市场交易”要素。

现有的证券交易/结算系统是对整个系统资源进行均匀分配的,这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营业部)享受同等系统资源;二是证券通信系统为每一个节点配置的容量参数是按营业部的限量考虑的。

实施集中报盘后,某些节点上汇集了以前多个节点的数据,除非证券交易/结算系统做相应的资源调整,否则在资源紧张时将会导致汇集接点堵单。

但是证券交易/结算系统整体资源的非对称调整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对各种配置条件下各个方面的系统适配情况作全面评估后,才能确定。

根本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很大的工程组织和相当长的准备时间。

尤其是要找到另外一个要素来替代“实名制”要素,目前来看,我们还在探索,问题仍未解决。

例五:

引入新的报价制度(如“庄家”报价制或“做市商”报价制),会对我们的“基本要素”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实名制”将不复存在,完全被交易商和经纪人所取代,所有基于“实名制”的业务模式都必须改变;第二,“席位制”会变成专有报价经纪编码,功能大大简化。

第三,集中市场交易与中央交收将依以上两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大约只有“无纸化”要素不会受影响。

这样等于重新构造一个全新的市场体系结构,即便需求非常明确,技术准备时间仍然相当长。

因为我们不仅要解决在新的模式下怎么定义业务流程问题,还要解决历史数据怎么联接的问题。

必须进行预先的研究,这方面来说,在技术上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探讨和分析,在业务模式上也有很多人在做研究。

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是,要提出一个相对固定、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