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36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docx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设计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11010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8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

【考核方式】理论考【开课单位】护理学院

【授课对象】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护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在于使学生具备描述人体各个局部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解决人体形态异常所导致临床护理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岗位。

只有掌握坚实的《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毕业后才能胜任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2、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重点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2学时

1、正常人体结构的定义及教学地位。

(1学时)

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1学时)

3、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1学时)

4、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方法。

(1学时)

重点:

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难点:

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第一章:

上皮组织(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

2、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3、了解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2学时

1、被覆上皮。

(1学时)

2、腺上皮和腺。

(0.5学时)

3、上皮细胞表明的特化结构。

(0.5学时)

重点:

上皮组织的特点

难点:

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第二章:

结缔组织(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软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结构。

2、熟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长骨的结构。

3、了解软骨膜的结构;骨髓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2学时

1、固有结缔组织(1学时)

2、血液(1学时)

3、软骨组织与软骨(1学时)

4、骨组织与骨(1学时)

重点: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的结构、功能;

难点:

1、软骨组织的结构;

2、骨组织的结构;

3、血细胞的正常值。

第三章:

肌组织(1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肌组织的一般结构;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2、熟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心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3、了解肌的一般结构;平滑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学时

1、骨骼肌(0.5学时)

2、心肌(0.5学时)

3、平滑肌(自学)

重点:

肌组织的一般结构

难点: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神经组织(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神经元的分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

3、了解神经的一般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2学时

1、神经元(0.25学时)

2、突触(0.25学时)

3、神经胶质细胞(0.25学时)

4、神经纤维和神经(0.25学时)

重点:

上皮组织的特点

难点:

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第五章-第六章运动系统(1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

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游离椎骨的特征性标志,肋的组成、数目和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共性特征及重要的体表标志。

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

椎间盘,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骨盆的组成及大、小骨盆的界线。

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躯干部,头部的肌群配布,以及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2、熟悉:

骨骼系统的额组成,头骨、胸骨、四肢骨的数目、排列及重要特征,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3、了解:

了解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躯干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肌肉的命名、起止,了熟悉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4学时

1、概述(1学时)

2、颅骨(1学时)

3、躯干骨(2学时)

4、四肢骨(1学时)

5、关节(1学时)

6、肌肉概述(1学时)

7、肌的构造和形态(1学时)

8、肌的形态分类(1学时)

9、肌的配布(1学时)

10、实验内容(4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

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游离椎骨的特征性标志,胸廓的组成、数目和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共性特征及重要的体表标志。

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

2)熟悉:

骨骼系统的额组成,头骨、胸骨、四肢骨的数目、排列及重要特征,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3)了解:

了解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躯干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

肌肉的命名、起止,了熟悉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重点:

1、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及重要的体表标志。

2、椎骨:

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骶骨1块、尾椎4块、尾骨1块;

3、下肢带骨:

髋骨;大腿骨:

股骨;自由下肢骨小腿骨:

胫骨、腓骨;足骨:

跗骨、跖骨、趾骨

4、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骨盆的组成及大、小骨盆的界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肌的构造和形态:

根据构造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难点:

颅骨内面观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肌的配布、拮抗肌、协同肌。

第八章:

消化系统(8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

舌肌的组成和功能,胃、十二指肠、肝胆、胰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肝的功能,体表投影,肝段的概念;

熟悉:

胸部、腹部的标志线及分区;口腔的境界、分布,腭和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分类、数目。

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腮腺导管开口的位置;咽位置、分布、交通、淋巴环的概念。

十二指肠形态、位置、分布、十二指肠大乳头位置、形态特点、齿状线的概念;肝门、肝蒂概念;肝外胆道组成,胆汁排出途径,胰位置,形态分部。

掌握:

消化系统组成、基本功能。

消化管连续关系。

上下消化道概念;舌形态、粘膜特征。

食管位置、分部、三个狭窄。

胃位置、形态分部、幽门构造特点;小肠组成、功能,大肠分部、特征性结构特点,盲肠、阑尾位置、形态特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肝的位置、形态、分叶。

胆囊位置、形态特点、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8学时

1、内脏学(0.5学时)

2、消化系统概述(0.5学时)

3、口腔(0.5学时)

4、咽(0.5学时)

5、食管(0.5学时)

6、胃(0.5学时)

7、小肠(0.5学时)

8、大肠(0.5学时)

9、肝(0.5学时)

10、胰(0.5学时)

11、消化系统微细结构(1学时)

12、实验内容:

消化系统(2学时)

实验1.消化系统上消化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1学时)

实验2.消化系统下消化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1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消化系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2)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构造和牙式;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颏舌肌的作用;口腔腺的位置和其导管的开口部位。

咽的位置、分部、主要结构及交通;食管的形态和狭窄部位。

3)胃的位置和形态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空回肠的划分。

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部;直肠和肛管的主要形态结构。

4)肝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胆囊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输胆管道的组成及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胰的位置。

重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3.舌的形态和黏膜特征;

4.食管的位置、分部及三个狭窄

5.胃的位置、形态特点、分部;

6.小肠的组成和功能;

7.大肠的分部及特征性结构特点;

8.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特点。

9.肝的位置、形态、分叶;

10.胃的位置和形态分部。

难点:

1.消化管的续连关系

2.口腔的境界、分部,腭和咽峡的构成;

3.牙的形态、分类及数目;

4.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腮腺导管开口部位。

5.幽门的构造特点

6.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7.胆囊的位置、形态特点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8.食管的形态和狭窄部位。

第九章:

呼吸系统(6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

鼻的形态结构特点,喉的构造,气管杈、气管隆嵴、支气管树、肺段的概念,纵膈定义、分部、各部主要内容;

熟悉:

呼吸系统组成、功能,鼻腔粘膜分部、易出血区位置;喉结、环甲正中韧带、声带、声门裂的位置、临床意义;胸膜概念、配布、分部。

掌握:

上下呼吸道组成;鼻旁窦位置、开口特点;喉位置、喉腔分部;气管位置、分段,气管、左右支气管形态特点;肺位置、形态、分叶,肺门、肺根概念;胸膜腔、肋膈隐窝构成、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6学时

1、概述(0.5学时)

2、鼻(0.5学时)

3、喉(0.5学时)

4、气管、支气管(0.5学时)

5、肺(1学时)

6、胸膜、胸膜腔(0.5学时)

7、纵膈(0.5学时)

8、实验内容:

呼吸系统(2学时)

实验1.呼吸系统上呼吸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1学时)

实验2.呼吸系统下呼吸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1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2)鼻腔的分部及主要形态;

3)鼻旁窦的开口位置。

4)喉的位置、软骨,喉腔的形态结构。

5)气管的位置、结构特点,左右支气管的差别。

6)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7)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重点:

1、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2、喉腔的分部及构造;

3、气管杈和气管隆嵴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4、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及其意义;

5、肺的位置和形态及其分叶;

6、胸膜腔和肋膈隐窝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7、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难点:

1、鼻腔的形态构造。

2、喉软骨、喉的连结和喉肌。

3、肺的供血特点和支气管肺段的划分;

4、胸膜分部及胸膜腔、胸膜隐窝。

5、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第十章:

泌尿系统(6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

泌尿系的组成;肾的位置、形态和剖面结构特点;肾的被膜;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狭窄的位置。

熟悉:

泌尿系统的功能;肾的毗邻;输尿管的行程和分部;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

了解:

膀胱的一般结构;女性尿道的行程,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4学时

1、肾(2学时)

2、输尿管(2学时)

3、膀胱(1学时)

4、尿道(1学时)

5、实验内容:

泌尿系统(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的形态、微细结构;

3)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3)膀胱的形态和结构。

重点:

1、肾的位置、形态和剖面结构特点

2、肾门、肾蒂、肾盂的概念

3、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狭窄的位置

难点:

膀胱的位置、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女性尿道的起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十一、十二章:

生殖系统(2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

睾丸的形态和位置;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后尿道的区分,三个狭窄及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位置及分部;子宫的形态、位置、前后毗邻及子宫的固定装置。

熟悉:

输精管道各部形态和功能;尿生殖三角、肛门三角和坐骨直肠窝的位置。

了解:

精囊的位置和形态;前列腺的年龄变化和临床意义;阴囊的形态;阴茎的形态、分部及组成。

阴道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点;会阴的范围界限;盆膈和尿生殖膈的构成和通过物。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2学时

1、男性生殖系统(1学时)

2、女性生殖系统(1学时)

重点:

1、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2、睾丸的位置、形态和功能,附睾的位置和功能

3、输精管的起止、走行分部及精索的概念

难点:

1、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狭窄和弯曲

2、卵巢的位置,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分部及临床意义

3、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固定装置

第十四章-十五章:

脉管系统(1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

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窦房结及心包腔的概念;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与供血区域;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的位置、起止及收纳血液的范围;面部危险三角、肝门静脉系统的概念;脾的位置、形态特点。

2、熟悉:

心传导系统组成,心包构成,静脉角、冠状窦的概念;肝门静脉的属支和门静脉吻合部位;淋巴系统的组成,全身淋巴干的名称及收纳范围,淋巴导管的行程、引流范围及临床意义。

3、了解:

血液循环和体循环、肺循环的概念及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卵圆窝、动脉导管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全身动脉干体表触摸及压迫止血的部位,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引流关系。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4学时

1、概述(1学时)

2、心(2学时)

3、动脉(2学时)

4、静脉(2学时)

5、淋巴导管(1学时)

6、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1学时)

7、人体各部的淋巴结和淋巴引流(1学时)

8、实验内容(2学时)

实验:

脉管系统(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

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2)熟悉:

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的位置、起止及收纳血液的范围;脾的位置、形态特点。

3)了解:

淋巴系统的组成,全身淋巴干的名称及收纳范围;全身动脉干体表触摸及压迫止血的部位。

重点:

1、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

4、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

难点: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第十六-十七章:

感觉器(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

感觉器概念、分类,瞳孔大小、晶状体厚度调节机制,听小骨名称、作用,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熟悉:

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组成、位置、功能、临床意义,泪液产生、排除途径;外耳道形态、分布、幼儿外耳道特点、鼓室六个壁名称、临床意义,声波传导途径。

掌握:

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黄斑、视神经盘的概念;眼球内容物、眼的屈光装置的组成、形态特点及房水的循环途径;鼓膜的位置、形态特点;鼓室、咽鼓管的位置、交通关系、临床意义;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及各部形态特点;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4学时

1、眼(2学时)

2、耳(1学时)

3、其他感受器(1学时)

重点:

1、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及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2、鼓膜的位置、形态特点;

3、鼓室、咽鼓管的位置、交通关系、临床意义;

4、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作用。

难点:

1、眼球内容物、眼的屈光系统的组成。

2、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及各部形态特点。

第十九章—第二十三章:

神经系统(16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

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神经系统区分、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髓重要纤维的位置和功能;脑干的外形和第四脑室的位置;小脑的位置和外形;间脑的位置和分部及第三脑室的位置;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回及分叶;脊髓灰质各部名称及主要核团的位置和功能;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及功能;间脑中特异性中继核团的名称、位置和纤维联系;基底核的位置、组成和功能,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内囊各部的重要纤维束及临床意义;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脊神经的合成和万分;颈、臂、腰、骶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脑神经的名称和序号;每对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性质;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和纤维束的名称、越边部位和皮质投射区)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躯干四肢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的位置和纤维束的名称、越边部位和皮质投射区)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不同部位操作后的视觉(视野)变化;锥体束的组成、起始、行程、越边和终止以及锥体系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和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熟悉:

脑干内部神经核的性质、分类、位置和功能,以及主要传导中继的位置和功能;侧脑室的位置的分部。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了解:

脑干内上、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小脑的内部结构及功能;下丘脑的功能;大脑皮质语言区;边缘系统的概念。

锥体外的概念;脊髓动脉供应的来源和分布。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6学时

1、概述(1学时)

2、脊髓(1学时)

3、脑干(1学时)

4、小脑(1学时)

5、间脑(1学时)

6、端脑(1学时)

7、脑的被膜、血管、脑脊液(2学时)

8、脑神经(2学时)

9、脊神经(2学时)

10、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2学时)

11、实验(4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布部;

2)观察脊髓的横断面结构;

3)观察脑干的结构和脑神经核分布;

4)观察脑脊液循环路径和脑血管路径。

重点:

1、神经系统区分、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主要核团和主要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3、脑干外形和第四脑室的位置、境界和交通,脑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主要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和锥体束)的起止、走行和功能;

4、大脑位置和外形、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和功能、纹状体位置和功能、侧脑室位置和交通、投射纤维的联系。

难点:

1、小脑位置和外形,间脑位置和形态、主要特异性中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脊髓被膜位置、硬膜外隙位置和内容、终池位置和内容、脑被膜位置、硬脑膜形成的结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行程和主要分支的分布、大脑动脉环、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3、颈丛组成和位置、膈神经主要行程和分布,臂丛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的主要行程和分布,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腰丛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主要行程和分布,骶丛组成和位置、坐骨神经行程和分支分布。

 

学时分配表与实验项目设置一览表: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备注

理论

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绪论

2

讲授法

第一-四章

基本组织

8

第五-六章

运动系统

10

4

讲授法

第八章

消化系统

6

2

讲授法

第九章

呼吸系统

4

2

讲授法

第十章

泌尿系统

4

2

讲授法

第十一-十二章

生殖系统

2

讲授法

第十四-十五章

脉管系统

12

2

讲授法

第十六-十七章

感觉器官

4

讲授法

第十九-二十三章

神经系统

14

4

讲授法

复习

2

合计

68

16

实验项目设置一览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性质

开课模式

2

运动系统

4

验证

必做

3

消化系统

2

验证

必做

4

呼吸系统

2

验证

必做

5

泌尿系统

2

验证

必做

6

生殖系统

2

验证

必做

7

脉管系统

2

验证

必做

8

神经系统

2

验证

必做

9

感觉器

2

验证

必做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包括实验指导书):

教材:

《正常人体结构(第4版)》

参考书目:

[1]张朝佑.人体解剖学.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柏树林.系统解剖学.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丁文龙.系统解剖学.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刘树伟.局部解剖学.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四、成绩考核:

1、出勤情况10%

2、平时作业10%

3、课堂表现10%

4、实验成绩10%

5、期末成绩60%

五、说明:

1.作业课堂布置,随机每学期收取三次平时作业;

2.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相结合;

3.复习为随堂复习及练习题复习;

执笔:

审核(专业带头人):

核查(学院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