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24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x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第4题阅卷分析

1、原题再现: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4分)

2、答案呈现: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

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

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

三、评分细则: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

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

答案变通:

“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

1.审题能力欠缺

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

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缺乏答题思路

“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

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

本题4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

4.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多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

5.答非所问

回答内容不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

2.进行答题思路训练;

3.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例如分条答题、根据赋分考虑分几条、每条简练概括等;

4.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

 

第5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5.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6分)

二、答案呈现:

(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

(2)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3)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4)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三、评分细则:

答案及评分要点: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本点是综合三则材料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加强国家认同)

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本点通过材料一推断得出,指向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但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且是谈香港而非台湾)

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本点通过材料二得出,指向经济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

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本点通过材料二、三得出,指向政治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

以上四条,每条2分,任答3条即可。

四、学生得分情况:

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

满分答案:

五、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未关注到“怎样”二字,泛泛而谈,表达不精准。

2.机械性从原文摘抄句子,缺乏思考,导致多条指向同一角度。

3.审题不清,混淆香港、台湾,滥用“两岸”一词,概念不清。

4.部分学生仍然不分条作答,或者分条意识不强;书写潦草,乱勾乱画。

六、教学建议:

1.在复习过程中,在强化建模、规范作答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加强审题训练。

2.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现代文阅读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

3.指导学生答题时要于文有据,不可天马行空。

4.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

5.答题时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注意卷面书写。

第8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二、答案呈现: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三、评分细则:

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没有作为采分点:

一是学生解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二是后面的解释呈现了前面的具体意义。

2、具体采分点:

只要学生答出“放弃优越、殷实、富有或阔绰的生活”意思,得1分,“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他人(更多人)不再贫穷”为了美好的中国”意思,得1分,“拒绝高官厚禄”“拒绝金钱诱惑”意思,得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厉行节俭”“清白生活”“节俭朴素”意思,得1分。

四、答题情况:

(4分)

(3分)

(2分)

(1分)

(0分)

五、教学建议:

1、加强阅读训练,文本内容、文章主题是答题依据的两大原则。

2、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语言的表达能力仍然是难点和重点。

3、常见字词却出现错别字,如“厉行节俭”的“厉”写成“历”,“俭”写成“检”等。

4、书写潦草,不工整、不清晰情况依然严重。

 

第9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答案呈现:

①实地探访。

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

②解读资料。

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

③重温作品。

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④联想英雄。

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三、试题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质量描述2“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题应该是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是要求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一步步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两个词告诉学生,作者对方志敏是由浅入深逐步认识和理解的。

学生的答案对此应有体现。

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点,只是泛泛概括了人物特点。

四、评分细则:

①参考答案每条2分,有两个要点“资源和手段”“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一个要点1分。

②只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1分。

③“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五、存在问题:

(一)题目理解错误,有两种情况:

(1)学生理解成“作者如何塑造方志敏这一人物形象”。

此种情况不得分。

①典型的“手法+分析”模式。

(答出类比,并分析,得分。

如:

①景物描写,描写了方志敏的故乡,反映出方志敏的清贫。

②侧面描写,通过当地居民及各种渠道了解方志敏的故事,刻画出清贫、高贵的方志敏。

③语言描写,写出了方志敏的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

④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方志敏临刑前的临危不惧。

②典型的“事例+分析”模式。

如:

①通过描绘湖塘村方志敏故居的阔大、古雅,表现方志敏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革命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②通过年轻女子的描述和葛源的照片,表现方志敏自信、决绝,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

③通过讲述方志敏的故事,表现方志敏高贵的品质。

④通过描写方志敏被敌人逮捕后的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他高贵的精神。

(2)学生对题目中“资源和手段”的理解错误。

“资源”理解成文章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表述,酌情给分)“手段”理解成有什么好处或作用,答案中出现“引出下文”“引人沉思”“增强真实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启发”等句子。

此种情况不得分。

如:

资源①方志敏的故事,利用方志敏被捕、施政等故事,从而更直观更真实地表现出方志敏为国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

手段:

①通过拜访方志敏故居和倾听其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通过与外国人物类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的深度。

(二)学生答案只有“资源和手段”,缺乏对人物品质的分析。

如:

①亲自到方志敏的故乡,听当地朋友介绍。

②听方志敏的故事。

③重读《清贫》,了解方志敏。

(三)对人物的品质分析错误。

如:

与“牛虻”类比,突出其对“清贫”的坚守。

(四)大多数学生只会从原文中摘录,不会概括。

(只要摘录正确,也得分。

如:

“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学生只会写“来到方志敏的故居”“听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几个女子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的白马王子”。

“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学生只会写“创立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看到方志敏挥手告别的照片”。

(五)个别同学滥用术语,文体不分。

答案中出现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同时有人物分析。

如:

①把亚瑟和方志敏进行类比论证,从而突出方志敏为国献身,为人民献身的无怨无悔。

②大量的举例论证,文章层层深入,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而使方志敏的形象更完整。

(六)个别学生不分条作答。

六、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指导,提高学生准确解读题目的能力。

2.加强文本解读训练,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

3.教给学生术语,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术语。

4.在训练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5.进一步强调规范作答,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把答案重点放在前。

 

第13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4分)

⑵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4分)

二、答案呈现:

⑴(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

(共4分,“至于”“务”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⑵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

(共4分,“顾”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

三、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所选两个句子文言知识点多,能够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由评分标准看,突出了对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句意理解的考查,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典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

除去明确的得分点,在讲评试卷时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⑴中的“虽”“以”“被”“谗谤”“及”“少”“尤”等,⑵中的“临朝”“谓”“寄”等。

对于“被”参考答案中释为介词“被”,此用法恐不妥,从语法角度分析,“被”在此应为动词,作“遭受”讲;“顾惜”译文译为“顾全爱惜”,但“顾”解释为“考虑”“顾虑”要更准确。

在评阅过程中没有将这些争议处作为必要评分点,只从“句意通顺”角度作模糊处理。

四、评分细则:

⑴在充分尊重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将“句意通顺”的2分具体细化。

⑵第一句评分细则

①“虽以此屡被谗谤”1分,重点关注“虽”,译为“即使”的不得分。

②“至于”1分,标准翻译为“到了”,如译为“以至于”“以致”从宽处理,亦可得1分。

③“毅然不少顾惜”1分,重点关注“少”,应译为“稍微、略微”,“不少”译为“毫不”“一点也不”亦可。

④“务”1分,除标准翻译“追求”外,译为“坚持”“致力于”等亦可得分。

⑶第二句评分细则

①“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1分,重点关注“方”,译为“当”“在”“正值”“到了”都可得分。

②“顾”1分,译为“考虑”“顾及”“念及”“想到”等都可得分。

③“谓如公者”1分,“谓”译为“认为”“说到”可得分。

④“可寄以社稷之安危”1分,只要体现出状语后置即可得分。

五、典型错误:

⒈学生的错误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⑴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根据语境加以推断,重点实词翻译不准,导致翻译与语境严重不符。

如“虽”译为“即使”、“至于”译为“导致”“甚至”、“务”译为“事务”“政务”、“顾”译为“回头”“回想”等。

⑵不能做到字字落实,重点实词不翻译,直接照抄原句或漏得分点,导致失分严重。

如理解为“方仁宗皇帝”、直接照搬“不少”、“谓”等或翻译不出来。

⑶特殊句式判断不准,状语后置句翻译不对,导致丢分。

⑷不理解原句的意思,用词不当,导致句意不通。

例如“不少”的翻译。

⒉具体错误表现:

⑴第一个句子中的“虽”翻译错了,翻译成了“即使”还有的“即使”的“既”。

⑵“至于”翻译成“甚至”,“务”译成“务必”“事务”、“政务”。

⑶“不少”都翻译不出来,基本不翻译。

⑷第二个句子中的“方”当成姓方,所以不翻译。

还有的翻译成“等到”。

⑸“顾念”不翻译,或者把“顾”当成“回头”、“追忆”“顾得”。

⑹“谓”翻译成“对……说”。

⑺状语后置看不出来。

⑻书写不认真,潦草。

六、教学建议:

1.强化对文言知识,特别是文言实词的记忆,提倡学生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记文言实词。

2.强化学生答题规范意识,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照应”。

3.注重文言群文阅读的策略指导,让学生能够尽快把握文言内容。

4.重视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复习。

 

第14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二、答案呈现: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三、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鉴赏能力。

一是考查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等,一是考查语言风格,诸如平实质朴、含蓄委婉、典雅庄重、绮丽华美、通俗易懂等。

学生必须明确概念及相关的专业术语,区分相关的技巧方法,比如“记叙”不能写成“叙述”

“顺序”,更不得写成人称视角“第一人称”等。

四、评分细则:

本题共3分,表达方式2分,其中“记叙”1分,“议论”或“抒情”1分;

语言风格1分,其中“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或“典雅庄重,情感浓烈”都可得1分。

“质朴”“感情色彩浓厚”“抒情性强”亦可得分。

满分卷示例(3分)

 

五、典型错误:

(2分)表达方式正确,语言风格错误;表达方式答对1处,语言风格正确;

(1分)只答对一处表达方式,或只答对语言风格。

(0分)答非所问,乱答一通。

或答文本内容,或答叙述方式、角度,或答修辞、句式。

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卷面乱涂乱画。

5、教学建议:

1、明确概念,强化术语。

强化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叙述视角、修辞句式的区别。

注重语言风格术语的识记背诵。

2、提升文言群文比较阅读能力,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

3、强化答题规范意识。

第16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①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②,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

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

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6.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二、答案呈现:

16.①描景境界开阔。

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

②写人豪情万丈。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③抒情积极达观。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共6分,每点2分)

三、试题分析:

诗歌选取欧阳修的作品,选材典型,本首诗歌是欧阳修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体现豪放风格的作品,主观题设题很好,立足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学生必须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创作视野较为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等,这属于必备知识。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学生需要从作品内容入手,具体分析本首词所体现的豪放词的特点,这属于理解鉴赏及表达。

从阅卷来看,学生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本题在诗歌二轮复习方面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四、评分细则:

(每个要点含两个方面,豪放特点+内容分析)

要点①:

从景的角度作答。

答出体现豪放特点的词,如:

“境界开阔”/“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等得1分;答出内容的分析,如:

“平山堂凌空矗立”/“凭栏远眺”等得1分。

要点②:

从“文章太守”的角度作答。

答出体现豪放特点的词,如:

“豪情”/“豪迈”/“夸张手法”等得1分;答出内容的分析,如: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等得1分。

要点③:

从情感态度的角度作答。

答出体现豪放特点的词,如:

“达观”/“洒脱”等积极的生活态度得1分;答出内容的分析,如:

联系“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分析得1分。

若从其他角度,如联系诗句“山色有无中”,从用典的角度分析等方面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五、错误分析:

①审题不准确,不明题目要求,不能针对答题。

如下面答案,从“婉曲”和“豪放”两方面作答。

②答非所问,如下面的同学答成情感

③答题角度不准确,不能准确结合内容理解作答。

如下面答案从内容作答不具体,从主旨作答不准确:

④不能从“豪放”特点的角度作答。

如下面答案只是做了内容上的分析:

⑤诗歌内容理解错误。

如:

⑥笼统作答,不能准确归纳出“豪放”特点。

如下面答案,内容分析后,笼统的用“豪放之情”来笼统概括,应该具体些,如“境界开阔”/“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等概括出豪放的特点才对。

6、教学建议:

1、二轮复习,仍需重视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解读,能够读懂诗歌,明确作者意图。

2、重视诗歌必备知识的梳理。

3、重视审题训练,结合本次考试,查找本题的丢分之处,结合训练明确命题意图,针对答题,别答非所问。

4、规范答题。

规法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诗歌术语的运用。

5、规范训练,规范书写,本次阅卷,答题不规范,不分点作答,字体不规范、字迹潦草的,都加重了扣分力度。

第17题阅卷分析

一、错误分析:

(1)错别字较多,如将“愿乞终养”的“乞”写成“祈”或“企”,将“云无心以出岫”的“岫”写成“袖”,将“三顾频烦天下计”的“烦”写成“繁”等。

(2)所写句子与语境不符,如部分学生将《蜀相》中体现诸葛亮忠义尽责与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写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教学建议:

(1)强化对名句的理解。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尽量避免机械记忆。

(2)强化语境审查意识。

平日训练要引导学生关注语境,审查语境,准确把握语境的限制性要求。

(3)适当增加名句应用训练。

可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设计应用性体情境和任务,既增强学生对经典名句运用的适切性,同时又能提高名句默写的准确性。

 

第20题阅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20题为补写语句题,平均得分为2.41分。

本题既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又考查语境的限制与提示作用,同时又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题干中明确要求“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因此在熟知语句连贯的要求(话题明确、语序合理、语言流畅、语境协调、句式一致等)基础上,理清这段材料内容的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关系至关重要。

1.第一空应关注,该段是对书法本质特征、历史地位、审美价值的解释。

该句则是书法审美价值的解读,前文特意将画、舞蹈和音乐跟书法相提并论,可见该句书法的审美特征应兼有三者的特征。

同时要关注到上句使用了关联词“虽然",可见上下句之间是转折关系,该句应使用“但是"之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第二空应关注,前后文的是对书法艺术中“点”与"线”关系的解读。

前文从点的角度解读两者关系,使用了判断句式,该空格应该从线的角度解读,句式要保持一致。

所以这一空格答案要包含关键词"线是点的…”,而判断词"是"的宾语则需要符合现实生活中书法艺术点与线关系的逻辑

2.注意每句的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

二、评分细则:

1.每空2分

第一空答案:

却有绘画的美感、舞蹈的节奏、歌曲的旋律。

转折关系的关联词1分。

“绘画的美感、舞蹈的节奏、歌曲的旋律”等1分,“有”的宾语需体现书法与绘画、舞蹈、歌

曲三者共同的审美特征,且符合逻辑,否则酌情扣分。

第二空答案:

线是点的延长。

“延长”答“延续”“延伸”“延长”“延展”等都可以,“聚合”“集合”等词严格意义来讲不准确,但还是从宽给了分。

2.错别字、语法错误或其它逻辑不通的情况酌情扣1分。

优秀答卷:

3、存在问题:

1.不注意前后文的联系。

没有关注上下文的内容、句式、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如第

一空只关注书法的审美特征,完全不考虑跟前文绘画、舞蹈、歌曲之间的联系,有的同学甚至忽视关联词“虽然"的存在。

第二空没有考虑书法艺术中点与线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任意答“展现”“体现”“诠释”“稀释”“概括”“放纵”“施放”等等。

2.字迹模糊,随意涂改,有的同学涂改得看不清楚答案。

3.错别字太多,学生书写时不走心。

如“涵养”写成“含养”,“延伸”写成“沿伸”,等等。

4.不少同学出现语法错误。

5.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答错位置。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不断练习、逐步摸索,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强化题型训练。

(1)认真阅读语段材料,明确材料的性质,是以哪些表达为主的材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以便明确材料的核心内容。

(2)理清材料的结构层次,明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论点与论据,说理角度与方法,转折、条件因果、假设、递进、并列、条件等),注意关联词语。

2.推写答案要注意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充分研究句间的逻辑关系,关键词语、句式,推导出要补写的内容

3.注意语法表达、卷面书写、字数等。

第21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21.阅读下面的图片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50字。

(4分)

39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踮起脚、前倾上.....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

这一幕,让人心疼.....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

这一刻,

二、答案呈现: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鲜明生动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