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175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docx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精简笔记

综合能力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内涵:

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三)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三种)

1普通社会工作——本职工作之外、不及报酬的思想教育或公益性服务;

2行政性社会工作——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的之人活动;

3专业社会工作——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助人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3个)

1解救危难——寻找资源,帮助走出生命危机状态;

2缓解困难——帮助有困难需要的人恢复正常生活;

3促进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发掘个人潜能,增加面对困难的能力,以更好的面对生活。

“助人自助”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促进社会公正(机会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工作)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1.功能的含义:

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2.功能的基本类型:

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2.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基督教”是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文艺复兴→欧洲宗教改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3.制度背景——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18世纪中期欧美国家有组织的志愿济贫救困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国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

(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19世纪末英美等国慈善组织开始对志愿人员、服务人员培训。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

美国玛丽·里士满1898年《贫民中的友善访问》,1917年《社会诊断》,《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20世纪初,逐步形成现代社会工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5点)

1.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2.被社会广泛认可;3.有专业权威;4.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5.职业群体形成专业文化。

(二)专业方法的发展(3个基本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三)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预防问题的再度出现

(四)工作对象的拓展

早期,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后来,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群体→社区→农村社区发展→自然环境保护

(五)理论派别的形成

社会哲学层次的宏观理论;针对某一类问题的理论;实践(微观)理论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晏阳初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社会工作实践活动)→20世纪40年代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

(三)1949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工作

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生存的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1979年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

1988年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1991年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

1994年成立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五)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三节社会工作构成要素

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以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为基础;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一)服务对象——个人、某一家庭、群体或社区

分为两类:

1.自己主动求助形成的;2.社会工作者主动帮助形成的。

(二)社会工作者——个人、社会工作机构

(三)价值观——对助人活动、对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

(核心是利他主义,也是乐观主义的)

(四)助人活动

(五)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概念

(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

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人员。

分为两类:

一线的社会工作者、社会行政人员。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4条)

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标准;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3.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4.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内容

社会工作者

志愿者

活动方式

本职工作

“业余”活动

专业技术能力

有专业教育、训练

不必有训练

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

设计政策、心里、社会关系的难题

公众、困难群体的一般性服务

社会约束

对行为和效果有严格要求

一般要求

(四)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实际社会工作人员

专业社会工作者

行政或事业“干部”

专业人员

没有系统的专业训练

有专业训练

靠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工作

强调与对象的平等关系

有政治色彩

遵循行政权威

遵循专业权威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4个)

1.服务提供者——向对象提供服务;

2.支持者——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鼓励;

3.倡导者——提倡某种行为;

4.关系协调者——缓解和处理矛盾。

(二)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4个)

1.管理者——对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资源筹措者——联络其他单位,筹集所需资源;

3.政策影响者——提出建议以改善社会政策;

4.研究者——研究自己的实践经验。

三、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学科知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

(二)政策知识——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三)技术知识——调查研究、口语和文字表达、现代通讯工具使用。

(四)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知识。

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技术能力——理论向方法的转换,对要素的整合、应变能力。

(二)文化能力——对不同群体有较强的敏感性。

(三)心理素质——沉稳、冷静,良好的判断力、快速反应能力。

(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14)

儿童及青少年、老人社会、妇女社会、康复、社会救助、就业、心理健康、家庭、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2)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有个人主义色彩;基督教伦理的爱、关怀、责任为实践的基本价值;同法律制度相联系,强调受助者参与和个人自决原则。

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福利思想源于宗教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潮(14-15世纪文艺复兴后),形成于中世纪的宗教救助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现代工业社会受民主社会主义影响;20世纪70年代受新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儒释道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历朝历代推行仁政,民间有多种渠道救济穷人;49年后城乡二元结构有不同的保障待遇;90年代呈现多元化;21世纪政府推进“以人为本”。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定义:

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包括终极目标(关注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度的安排及社工的重要任务)和工具性目标(通过专业行动实现具体事务的目标)

社会工作实践——从操作上讲从意识形态出发,通过专业服务,改善对象的福利状况,提高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强化社会工作作用,确立专业的自主性。

2.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6)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5)

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注重个别化原则;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5)

1.社工对服务对象的看法——有平等价值且自身有优势,是自己的合作伙伴;

2.社工对专业实践的看法——坚持专业的立场,提高服务立场,改善服务效果,坚信实践的作用;

3.社工对服务机构的看法——维护其政策和管理,避免外部对其批评,并帮助其提高服务水平;

4.社工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增进福利水平,注重公平正义,最大程度满足对象需要;

5.社工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不断完善。

三、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7)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个别化和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含义——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

有关价值观及道德操守的基本原则(3)

(1)对人的态度与看法——相信受助者的潜力,积极与其沟通,与同事保持合作的态度;

(2)对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变迁,保持信心和期望;(3)对专业——相信专业不断强大,有巨大潜能。

实践中履行的基本义务(5)

(1)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

(2)以受助者利益为第一;(3)不夸大专业能力,不做不利于专业的事;(4)履行保密原则;(5)严格专业标准。

2.主要内容(6)

(1)社工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隐私和保密;

(2)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3)对服务机构——遵循督导和辅导、教育培训、档案管理;(4)社工本身——增强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5)对社会工作专业——保障完整性、遵循评估和研究;(6)对全社会——促进社会福利、解决危机。

三方面基本原则——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

二、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决定

1.社会工作实践和伦理决定的关系——先如何做正确的伦理决定,再解决伦理困境。

2.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决定——伦理决定过程中必考虑的价值观(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和独特性;努力促成受助者的自我决定)。

3.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处理步骤(5)

(1)保密问题;

(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的冲突;(5)自我决定问题。

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

1.伦理守则的内涵:

通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共同体制定出的伦理守则,来约束社会工作者正确处理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

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我国)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依法行政,公正无私;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综合能力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具有的社会性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需要理论

ERG

莫瑞需要理论

生理

安全

归属与爱

尊重

自我实现

生存

关系

成长

生理性需要

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经验获得):

1.与学习任务;2.与人际关系。

强调需求层次,先低级后高级。

没有需求层次。

1.需要之间相互联系2.需要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3.推动活动4.有不同发展阶段。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勒温

S-R

B=f(S.A)

B=f(P.E)

S-外界刺激

R-反应行为

B-行为变因

S-情景变因

A-前提变因(遗传、年龄)

B-行为

P-个体

E-环境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6)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3)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与人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二)特点(5):

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7)

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三、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5)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遗传基因(DNA和RNA),有自我复制和发生特变的特点。

异常遗传(4)

1.单一基因遗传——血友病;

2.多重因素遗传——气喘、兔唇、糖尿病;

3.染色体错乱——唐氏症;

4.环境引起的异常——酒精、辐射、致癌物质。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一)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口唇期

初期0-8个月:

快感来自唇与舌,“口欲综合型人格”(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

晚期8个月-1岁:

快感来自牙,“口欲施虐型人格”(挖苦、讽刺与仇视)”

肛门期

2岁:

放纵、不拘小节;谨小慎微、吝啬。

性器期

3-5岁:

“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潜伏期

对性器情趣消失,对于外界有探索倾向。

生殖器

兴趣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性犯罪)

(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婴儿期

0-1岁

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

联系:

照护者

任务:

对周围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希望

幼儿期

1-3岁

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父母

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意志力

儿童早期

3-6岁

主动还是内疚

家庭

尝试新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目的

儿童中期

6-12岁

勤奋还是自卑

学校和同伴

学习知识、技能,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能力

青少年期

12-20岁

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

朋辈群体、角色模式

发展自我同一性

忠贞

成年早期

20-40岁

亲密还是孤独

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

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

成年中期

40-65岁

繁殖还是停滞

家族、同事、社会规范

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关怀

老年期

自我整合还是绝望

所有人类

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

智慧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儿童行为)

感知运动期

0-2岁

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前运算期

2-7岁

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表征事物

具体运算期

7-12岁

可做出推论

形式运算期

12岁以上

可进行逻辑运演

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当有新事物时,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形成新图式。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品德发展)

前习俗水平

0-9岁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犯罪的青少年处在此水平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

习俗水平

9-15岁

第一阶段

寻求认可

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处于此水平

第二阶段

遵守法规秩序

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契约

第二阶段

普遍性伦理准则

(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华生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否认遗传,强调环境和教育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类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后者是主要方式。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语言、手势和行动)组成。

(二)常人方法学

人的行动具有权宜性,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

具有“索引性”,共事者运用共同完成且不用申明的知识。

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见附表)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

一、什么是理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5)

1.解释问题;2.预测;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5.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工

(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

实证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佛洛伊德:

发展的理论和治疗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心灵的构成

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

前意识容易变成潜意识,潜意识是理论的核心。

(二)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处于混沌状态,不会随经验的改变而改变。

遵循享乐原则。

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前意识、部分潜意识。

(三)焦虑、防卫与转移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四)性心理发展(5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5)

1.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

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给予支持和接纳。

四、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得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分为三部分:

治疗情景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

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

基础来自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理论基本取向将心理与行为分离。

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认知学派,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二)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

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要改变人的行为,先要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1.自动化思考——经长时间积累形成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不需经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模式发出。

2.ABC情绪理论框架——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对事件的认知,人们对事件的情绪结果。

认知正确则情绪和行为就正常,否则是错误的。

3.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前置事件,目标行为,结果)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

4.用于行为修正上,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包括问题解决、归因、认知治疗原则。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3)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2)服务对象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3)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的差异性。

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3)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

3.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4)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要协助对象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1.确定评估重点(思想、情绪、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3.助人者的角色(教育者、伙伴)

(三)助人的策略及步骤(5)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第四节社会支持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

依附理论(强调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

社会网络治疗理论(通过鼓励,家庭成员会承担起治疗者角色)→网络干预→社区支持计划(精神病人离开治疗机构回归社区)→非正式网络支持(精神病人在自然网络中康复)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由社区、社会网络(亲戚、同事、朋友)和亲密伙伴(生活中的一种紧密关系)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引导、协助、解决问题的行动)或表达性(心理支持、情感支持)支持。

(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3)

1.发展因素——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其今后的社会生活,改变负面影响。

2.个人因素——高自尊、高自我评价、高社会性者可获得高社会支持,而高自主性者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3.环境因素——开放环境倾向于利用支持网络,封闭环境则相反。

三、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

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非正式的)

正式的有2个作用:

(1)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或提供非正式不能提供的支持;

(2)帮助补足或扩展非正式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干预模式(2部分)

1.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结构:

网络的人数、人员类型、人们之间的距离;内容:

网络发挥的功能,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

);(评估又分个人、社区两层面)

2.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

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理论帮助对象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有3方面作用(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