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896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docx

二年级数学学期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

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

设计人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课程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学校

郑州市上街实验小学

适用年级

二年级

总课时数

58课时左右

日期

2013年2月

学期课程目标

编写

要领

遵循全面、适当、清晰的原则,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数与

代数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体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会独立思考能力,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同伴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评价,养成真诚待人、公

正、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4.会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做事负责的学习态度。

5.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6.会利用知识的迁移,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图形

几何

1.在动手实践中,会观察、操作、推理、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增加小组合作交流的经验。

2.结合生活实际,借助操作活动巩固知识。

统计

概率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在统计过程中,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简要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体会学习数学的

价值,有应用意识。

3.在统计活动中,细心观察,做事有序、合作交流。

4.在游戏中体验事情的发生可能性,渗透全面与辩证地看一个问题

综合

实践

1.在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增加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活动的相互配合中,形成集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3.在实践活动中,会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

知识链接

课时安排

数据收集整理

1.数据收集整理

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课时

表内除法

(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

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10课时

图形的运动

1.锐角和钝角

2.平移和旋转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4课时

表内除法

(二)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

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之后,进行“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是以后对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5课时

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7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4.小小设计师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8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

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12课时

克与千克

克与千克

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2课时

数学广角

推理

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3课时

总复习

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对本册知识的梳理总结,是三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

4课时

课程实施

编写要领

1.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和薄弱点。

2.教学资源的利用。

项目

实施内容

教法实施

学法运用

实施模式

 

教学

实施

 

数与

代数

 

表内除法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在教学除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如除法含义比较抽象,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15个桔子,12个苹果,帮小熊分筷子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如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时,操作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

3.合理组织练习,尤其是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

4.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观察、操作的机会。

1.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

情境引入-----

操作观察-----

反馈练习-----

总结评价

万以内数的认识

1.教学中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活动。

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与100以内的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3.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呈现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采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

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

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创设情境-----

自我展示-----

总结提炼-----

反馈总结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5.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通过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

复习准备----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评价总结

克和千克

1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知道在日常生活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

2.认识质量单位,应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克与千克有多重。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验感受1克和1千克。

通过操作、体验学习新知。

新授课教学模式

情景导入-----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反思总结

统计

概率

统计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先用自学法,自学课本内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经历探索找规律的全过程。

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评价总结

找规律

本节教学,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先用自学法,自学课本内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经历探索找规律的全过程。

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评价总结

 

图形

几何

图形与变换

1.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所以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准备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3.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如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等活动体验平移和旋转。

1.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画等)等各种手段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模式:

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分组活动,体验特征----总结评价

综合

实践

综合与实践

1.“剪一剪”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2.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硬纸,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和进行示范。

按3~4人一组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要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有多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

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不同环境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事物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体会到自己身边的数学

5.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要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如书本、书包。

让学生先用手掂一掂,估计轻重,再用秤来验证。

通过活动,学生认识质量单位,感受了物体的轻重,使学生了解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利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实践课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讨论,制定方案-----

合作交流,实施方案-----

展示评价

课程

资源

实施

1.教材:

对教材进行的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

2.试卷: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编制单元测验。

3.自制: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作的图画、数字、符号、图形、口算、数的组成等卡片,锐角和钝角,课件等。

4.班班通:

利用班班通的丰富资源,扩充视频、文字、图片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扩充信息量。

课程评价

编写

要领

1.与课程目标匹配,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2.课程评价方式包括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则要力求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评价指标: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一)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

1.学习兴趣与习惯

平时观察,主要观察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各种数学活动。

是否能认真的对待上课、作业、考查等学习活动。

2.计算评价

将每节课十道口算题练习。

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和鼓励性的物质奖励现结合,如作业认真奖励小红星或小红旗,口算速度快评口算小能手等。

3.生活与数学

主要观察在教师设置若干情境(如超市、运动会场景、公园等)让学生稍作准备后,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的情况。

(二)终结性评价(满分计为100分)

由平时的单元过关测试、期中测和试期末测试三部分组成。

内容包括口算、基础知识、操作、解决问题四大板块,更注重测后自我总结反思,即自我评价。

评定等级:

(1)90分以上为优秀;

(2)80-90为良好;(3)60—80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评价结果处理

学期末评价总分为100分,权重如下:

1.过程性评价占30%,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评分别按3:

4:

3的比例计算;

2.达标测试性评价占70%,其中,单元过关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分别按2:

3:

5的比例进行计算。

最后两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把总分在100—85分、84—70分、69—60分、60分以下者的综合评价依次定为A、B、C、D四个等级。

所需条件

1.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2.练习:

借鉴《小学数学课课练》二下

3.设备:

多媒体

4.其它资源网络:

班班通信息教育平台,自制教具、学具、课件等、教学卡片、教学光盘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设计人:

周凤霞周银珍赵婧赵俊英

郑州市上街实验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