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3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docx

中级翻译之一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语言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

本文就英汉成语或谚语对译的几个实例,来谈谈两种语言在成语或谚语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

  1.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或谚语英汉不尽相同

1)他壮得像头牛。

Heisasstrongasahorse.(牛—马)

2)她胆小如鼠。

Sheisastimidasahare.(鼠—兔)

  3)养虎遗患:

Warmasnakeinone'sbosom.(虎—蛇)

  4)瓮中之鳖:

Likearatinahole.(鳖—鼠)

  5)害群之马:

Blacksheep.(马—羊)

  6)对牛弹琴:

Castpearlsbeforeswine.(牛—猪)

  7)落汤鸡/落水狗:

Likeadrownedmouse.(鸡/狗—鼠)

  8)热锅上的蚂蚁:

Likeacatonhotbricks.(蚂蚁—猫)

  9)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鸡—狗,牛—狮)

  由此可见,中国成语中的动物在英语成语中已不属于同一动物了。

  2.与颜色有关的成语或谚语英汉也不尽相同

  在颜色的作用上,有相同点。

比如,红色(red),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往往都与庆祝活动和喜庆日子有关。

如中国有“开门红”,代表着好运气。

英语有“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日)等。

但更多的还是有不同点,而且两种语言在颜色的意义上也有区别。

如“黄色”(yellow),在西方黄色表示懦弱,胆小,不敢面对现实。

而在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

只有皇帝才配着黄色。

再如“蓝色”(blue),在英语中通常表示不快活,心情不好。

如:

  1)Heisbluetodaybecausehisfatherisill.他今天心情不好,因为他父亲病了。

 而在中国,“蓝色”仅仅表示颜色而已,似乎没有不快活的意思。

再如:

  2)Hehasagreenthumb.他擅长园艺工作。

(不是“他有一个绿色的大拇指”。

其他颜色词语也发生了改变。

如:

blacktea红茶(不是“黑茶”)brownsugar红糖(不是“棕色”糖)

green-eyed红眼病(不是“绿眼病”)  bluefilms黄色电影(不是“yellowfilms”)

  purplewithanger脸色铁青(不是“脸色发紫”)blackandblue青一块,紫一块(不是“黑一块,蓝一块”)

  另外,在英语中,有些颜色词已经失去了原意。

如:

  blackart巫术(不是“黑色的艺术”)  blackcattle肉牛(不是“黑牛”)

  blackmail勒索行为(不是“黑色邮件”)  black-letterday不吉利的日子

  redhand血手(不是“红手”)whitehairboy宠儿(不是“白发童”)

  whitelie善意的谎言(不是“白色的谎言”) whiteday吉利之日(不是“白色的日子”)

  3.与数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英汉也不尽相同

  以数词表达的成语、谚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似乎也不少。

但数字往往不是对等的。

例如:

Beforehismarriage,hisroomwasoftenatsixesandsevens.结婚前,他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的。

(不是“乱六乱七”)

  Sheisabeautifulgirlinathousand.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美丽姑娘。

(不是“千里挑一”)

  Whydoyoualwayscomeattheeleventhhourandkeepeveryonewaitingforyou?

为什么总是姗姗来迟,让大家等你?

(不是“第11点钟”)

  Hisfatherisathree-bottleman.他父亲是一个大“酒桶”。

(不是“3瓶酒”)

  其他的例子还有:

  半斤八两:

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

  十月怀胎:

awomaninthesixthmonth  十有八九:

tentoone

  可见,成语、谚语中的数字都有所改变。

  4.有些成语或谚语英汉没有对应形式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Amongtheblindpeople,theone-eyedmanistheking.

  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Evenablacklaysawhiteegg.

  新官上任三把火。

Anewbroomsweepsclean.

  人不可貌相。

Youcan'tjudgeatreebyitsbark.

  见风使舵。

Seewhichwaythecatjumps. 倾盆大雨。

Itrainscatsanddogs.

  一贫如洗(穷光蛋)Poorlikeachurchmouse. 度日如年donkeyyears

  班门弄斧。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 三伏天dogdays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成语、谚语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因此,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切忌“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去“生搬硬套”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

文化的差异:

异化还是归化一直是翻译界直译派和意泽派争论的焦点。

即把翻译不仅仅看作不同语言的转换,而是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交流的发展趋势,看它们能对处理翻译的异化与归化提供怎样的启示。

(一)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能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有时,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上都惊人地相似,简直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合的感觉。

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会令英国人发出“HeisaswiseasSolomon”的赞叹。

例如,英语成语cross/passtheRubicon(越过卢比孔河)已成为一个国际性成语,常用来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它的起源和意思与中文成语“破釜沉舟”有惊人的类似;又如,英语成语Tocastpearlsbeforeswine和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或“明珠暗投”在现代语言中部是用来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其引申意义均是“费力不讨好”。

中西文化和语言中还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妙句,它们与上述属于套用的译法不同,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翻译时亦不妨信手拈来。

如;“Tobeonthethinice”如履薄冰,“likeaboltfromtheblue”晴天霹雳,“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还有一种归化的译法与上述情况略有不同,它在选取汉语中特定的词句对译其它语种中相应的事物时。

还力求使两者在发音上比较接近,如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译为“露华浓”,“露华浓”一词取自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榄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可称为归化而兼音译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

中文里同样有许多成语和习语和英语的表达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通过归化的方法译成英语。

如中文“旁敲侧击”接近英语短语“beatingaroundthebush”;中文短语“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短语“likemushroom”,因为英国不产笋,ba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有时候,如果译者没有领会汉语的原文,或执意要采用异化的方法,反而有可能损伤原意。

如在美国作家赛珍珠翻译的中国名著《水浒》施耐庵 (AllMenAreBrothers)中,就有不少过于忠于原文的例子,如“江湖上的人”这一短语在多处被翻译为“menbyriverandlake”,这显然会令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如果将之翻译为“RobinHood'’则更能为他们所接受。

当然,在现代汉语中,“江湖上的人”又有了新的意义,更类似英语中的“浪迹天涯的人(peregrines)”

(二)但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巨大差异,也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

异化的译法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而且,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因此得到大大推进。

异化的译法则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

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峰,即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佛经两译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也大量地采用了异化译法,于是,许多印度佛教文化的成分就涌人中华文化和汉语,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

“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菩萨”(菩萨心肠),“金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等等,这些词汇和说法现在已成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的百余年里,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语言翻译的渠道,大量西方文化的信息渗透到中国文化和汉语申,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汉语的表现力。

如人们现在所熟知的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towerofivory“象牙塔”,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ValentineDay“情人节”等等。

中国也有许多语言文化现象融人进了讲英语的国家,也给该国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注入了新血液。

如;中国人常说的“丢脸”和“船小好掉头”分别被直译为“toloseface”和“ASmallboatturnseasily”.中文成语“倾国倾城”在英文版(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直译为“Herbeautywassuchastooverthrowcitiesandruinstates”.发挥语言在当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中的重要作用。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

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

由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思维对语言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

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

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虚”“泛”“暗”“曲”“隐”的感觉。

如;Theabsenceofintelligenceisanindicationofsatisfactorydevelopments(=Nonewsisgoodnews.)旬中absence,intelligence和developments.而汉语则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显”“形”“象”的感觉,如“画饼充饥”(借空想安慰自己)中的:

“饼”与“饥”“望梅止渴”

2.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

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

如:

英文讲“Imetwithmymiddleschoo1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theatreat7:

30yesterdayevening,whomIhaven’tseenfor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3.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浑融。

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

如;<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英文!

“AmericaneducationowesagreatdebttoThomasJefferson.”这句话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杰佛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如:

汉语说“饭做好了。

”用英文则必须说“Themealhasbeencooked.”

英文中的大量抽象名词,往往难以用汉字对应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我们生拉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势必会使译文晦涩、费解。

如:

我们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如果望文生意地译成“tohaveabambooinone’schest”,也一定会使人大惑不解的。

4.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

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于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变化造成误译。

如:

“Theywere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

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

“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

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

“形神皆似”——象似性iconicity(翻译理论)

从翻译美学角度而言,“形神皆似”是一个审美再现过程,即审美主体(译者)借目的语(TL)对审美客体(原文SL)的审美构成的再现过程。

其中,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即构成原文特色的美学要素,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是原文的美学表象要,即原文语言形式上的美;一是原文的非表象要素,即原文的神韵、意境、气势、韵味、风貌、情态等气质美。

由此可见,原文的审美构成涵盖形式美和气质美两个方面,因而为了完整地传递原文的美学价值,译者须同时再现这两个方面的美感,亦即实现“形神皆似”的翻译效果。

既然“形神皆似”是理想的翻译标准和目标,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呢?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通过形式上的翻译,尤其是形式附加义或示意效果的传递,来实现这种理想的翻译效果。

请先看我对下面一首诗的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

(1)Fainter,dimmer,stillereachmoment,

Nownight.(MaxWeber,Night)

a.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郭沫若译)

b.一刻比一刻缥缈、晦暗、安宁,

于是夜来临。

(辜正坤译)

翻译不同于创造。

忠实是译者的天职,理想的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在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形似意味着神似。

不难看出,在上例中,译文(a)尽管传递了原文的主要意义信息,但却因为采用了与原文不同的诗体形式,而使得原文由形式所传递的某些辅助意义丧失殆尽。

相比而言,译文(b)既传递了原文的主要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诗体形式,因而能够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等效的交际和修辞效果。

在原文中,诗人有意在两行诗的长度上形成对比,他“所以把第一行拉得这么长主要是为了暗示黑夜来临的渐进过程,而只有两个音节的第二行则是为了体现黑夜似乎往往是在人们不知不觉间突然降临的这样一种感受”;另外,第一行中三个形容词比较级形式fainter,dimmer,stiller的并列使用造成了一种音美效果。

对于前一种手法,译文(b)采用了相似的长度对比;对于后者,译文(b)用汉语中的“比”字体现原文的比较级,用“一刻”的重复摹绘原文一er的重复,而且译者还匠心独具地用三组同偏旁部首的双字词“缥缈”、“晦暗”、“安宁”来暗示另一种重复效果。

因此,译文(b)从内容到形式皆比译文(a)收到了更好的译诗效果,亦即实现了“形神皆似”的翻译效果。

自由体诗为了确切表达诗人的思想情绪,造成诗的效应,在诗行诗节的安排上,自由体表面上是很随意的,实际上往往是有用意的,或为传达内在的情绪节奏,或为突出重点,或为精确地描绘事物的面目,或为顺应语言的自然规律。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让我们看一首塔特·休斯的短诗:

例2:

Crow’sLaststand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Therewas

Finallysomething

TheSuncouldnotburn,thatithad

rendered

Everythingdownto——afinalobstacle

Againstwhichitragedandcharred

Andragesandchars

Limpidamongtheglaringfurnace

clinkers

Thegreenlickingsoftheconflagration

Limpidandblack——

Crow’seye-pupil,inthefowesofitsscorchedfort

全诗开头三行重复本诗的关键语burning,而且排成梯形,意在暗示上下左右一片烈火(具体指夏日阳光)在燃烧。

以后各行开头的字语几乎都是意义上的重点,需要予以突出的,或语言自然停顿的地方;休斯特把短小片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诗节,并先后重复,以示强调,并前后呼应,如第二节Andragesandchars与前行ragedandcharred相呼应;第四节Limpidandblack与前面Limpidamong相重复。

译文:

乌鸦的最后据点

烧呀

烧呀

烧呀

最后有些东西

大阳是烧不了的,在它把

一切摧毁后——对最后一个障褥

它咆哮着,燃烧着

它咆哮着,燃烧着

水灵灵的在耀眼的炉渣之间

在蹦跳着的蓝火舌红火舌黄火舌之间

在大火的绿火舌窜动之间

水灵灵,黑晶晶——

是那乌鸦的瞳仁,守着它那烧糊了的堡垒的塔楼。

(袁可嘉译)

如果一个译着不注意这些细节,随意改动,那就不可能有效地传达原作的有时短促紧迫,有时舒缓、停顿的节奏和情绪,再现它的诗美。

例3:

Itisaprince’sparttopardon.《培根:

论财富》

译文:

高抬贵乎手乃贵人之举。

(曹明伦)译

原文有三个p开头的单词,是古英诗常用的头韵,曹译用了两个“贵”字,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非常巧妙而成功。

一“抬”一“举”,前后呼应,意同而字不同,再现译者的巧思妙言,令人叹服。

例4:

Seeknotproudriches,butsuchasthoumayestgetjustly,usesoberly,distributecheerfully,andleavecontentedly.《培根:

论财富》

译文:

千万别为摆阔炫耀而追求财富,只挣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的钱财。

(p.127)(曹明伦)译

与原文相比,曹译在深人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既做到准确贴切,又能明显地吻合于原句的语法结构和用词特点。

如用“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对应于getjustly,usesoberly,distributecheerfully,andleavecontentedly,非常精到,再现出培根随笔“文体简洁,几乎是格言式的,措词表达协调优美”的风格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曹译形神兼备.用中文传达了原作的丰采神韵,使我们充分领略到培根“是个熟谙世故、饶有见识的哲人和政论家,又是个文笔筒练、思路缜密的散文家。

语言差异

1.在译人语的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译的译文应既保留原文的内容、格调,又保留原文中中的形象比喻;民族色彩:

地方色彩等,同时有助于不断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中文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以下是一些英语俗语的汉译,采用了直译法(literaltranslation).

Crocodile’stears

鳄鱼的眼泪

shadowcabinet

影子内阁

chainreaction

连锁反应

tobearmedtoteeth

武装到牙齿

dominotheory

多米诺骨牌理论

tofighttothelastman

战斗到最后一人

sourgrapes

酸葡萄

blackmarket

黑市

gointothered

出现赤字

dollardiplomacy

金元外交

pillarindustry

支柱产业

theopen—doorpolicy

门户开放政策

anivorytower

象牙塔

Pandora’sbox

潘多拉的盒子

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

themost—favored—nationclause最惠国条款

shuttlediplomacy穿梭外交

Theearlybirdgetsthe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2.Theoryissomething,butpracticeiseverything.

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容易引起误解的短语:

oilskin

(×油性皮肤)

油布

whiteday

(×白色的天)

吉日

do—gooder

(×做好事的人)

不现实的社会改良家

fatfarm

(×脂肪农场)

减肥中心

redmeat

(×红色的肉)

牛、羊肉

bluecoat

(×蓝色上衣)

警察

redpower

(×红色权力)

印第安人权力

red-cap

(×红帽子)

火车站搬运工

bull’seye

(×牛的眼睛)

靶心

Busybody

(×大忙人)

爱管闲事的人

dog’sear

(×狗耳朵)

书的折角

familiartalk

(×熟悉的谈话)

庸俗的交谈

cock—and—bullstory

(×鸡和牛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