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03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docx

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复习资料完

12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学重点内容

1.生物药剂学: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物药剂学的母的:

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疗效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

4.处置: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5.消除:

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6.药物的内流和外排转运器分别有哪些?

内流转运器:

①核苷转运器②肽类转运器③葡萄糖转运器④其他(有机阳离子转运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氨基酸转运器维生素转运器)

外排转运器:

①p-糖蛋白②多药耐药相关蛋白③乳腺癌耐药蛋白

7.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1消化系统因素:

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③肠内运行④食物的影响⑤胃道代谢

2循环系统因素:

①胃肠血流速度(漏槽状态)②肝首过作用③肝肠循环④胃肠淋巴系统

3疾病因素:

①胃肠道疾病②其他疾病(肝疾病甲状腺疾病)

药物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①解离度②脂溶性③溶出

2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剂型与制剂因素

1剂型与药物吸收:

①液体剂型(黏度渗透压增溶作用等)②固体剂型(崩解溶出)

2制剂与药物吸收:

①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辅料)②制剂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混合制粒压片包装等)

8促进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促进代谢因素有哪些?

促进药物代谢的因素:

①胃肠道代谢作用(也是一种首过效应):

消化道黏膜内的消化酶和肠道菌产生的酶使药物尚未被吸收就代谢失活②胃肠血流速度③肝首过效应④胃肠淋巴系统:

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⑤药物在肠道中的稳定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生理因素:

①种属②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③年龄④性别⑤妊娠⑥疾病

其他因素:

食物环境

剂型因素:

①给药途径(是否有首过效应)②剂量③剂型④手性药物⑤药物相互作用

9膜转运: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生物膜的性质:

①膜的流动性②膜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

膜转运途径:

①细胞通道转运②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10只有被动转运中的膜孔转运的转运途径是细胞旁路通道途径。

11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不耗能量。

区别:

①促进扩散比单纯扩散快,效率高。

②促进扩散存在最大转运率,需要载体,药物浓度过限会出现饱和现象。

③促进扩散有结构特异性,一种载体只能转运某种结构的物质。

④促进扩散中,结构类似会产生竞争作用。

12药物跨膜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转运机制

转运形式

载体

机体能量

膜变形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膜孔转运

不需要

载体媒介转运

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不需要

需要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需要

13主动转运种类:

①ATP驱动泵(离子泵)②协同转运

14主动转运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数量及其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

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抑制作用,影响药物转运和吸收。

⑥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5胃排空:

胃内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6胃空速率:

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表示,胃空速率大,有利于药物吸收,因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吸收。

17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稀>稠)②胃内容黏度和渗透压(黏度低、渗透压低,胃空速率大)③食物的组成:

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④药物的影响:

止痛药、麻醉药等可使胃排空速率降低。

⑤其他因素:

精神因素,卧姿(右侧卧>左侧卧)

18漏槽状态:

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透膜后不断被血液循环运走,使胃肠道两侧始终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差,这种状态称为漏财状态。

19当药物透膜速率小于血流速率时,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当透膜速率大于血流速度时,血流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20肝首过效应:

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而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效应”。

21肝肠循环:

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22淋巴液是从肠淋巴管、胸导管直接注入左锁骨下静脉进入全身循环,所以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受首过效应的影响。

23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即PH—分配假说。

弱酸性药物:

pKa-pH=lgcu/ci弱碱性药物:

pka-pH=lgci/cu

Cu表示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i表示解离型药物浓度

例1:

弱酸性药物水杨酸的Pka为3.0,在胃中解离型与未解离型的比例是多少?

在未说明情况下PH=1Pka-PH=lgCu/Ci即3.0-1.0=lgCu/Ci,Cu/Ci=100:

1

例2: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

在胃中:

8.4-1.0=lgCu/Ci则有Cu/Ci=

1

在小肠中:

8.4-6.0=lgCu/Ci则有Cu/Ci=250:

1

由未解离型的比例可知,奎宁在小肠吸收比胃好得多

24.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透膜能力和胃肠道环境下的溶解度多溶出度。

2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27.根据BCS将药物分为四类:

Ⅰ类:

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Ⅱ类:

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Ⅲ类:

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Ⅳ类:

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28.溶解性:

当药物的最大应用剂型能在37度,PH=1~2范围内,在不大于250ml的水性缓冲溶液介质中完全溶解,即有高溶解性。

渗透性: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表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肠道吸收达90%。

30问Ⅱ类或Ⅲ类如何进行制剂设计?

分类

限速过程

制剂设计重点

制剂策略(具体方法)

Ⅰ类

胃排空

处方中的辅料不应影响药物的溶解及渗透

简单的胶囊或片剂(如药物受胃酸降解或胃肠代谢,可采用包衣,定位释药技术)

Ⅱ类

肠内溶出

 

改善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①制成可溶性盐类②选用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合物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⑤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混悬剂、乳剂纳米技术、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

Ⅲ类

跨膜转运

 

改善药物的膜渗透性

①胶囊、片剂+透膜吸收促进剂②制成前体药物③制成微粒给药系统④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

Ⅳ类

药物的溶出和透膜性

改善溶出和透膜性

考虑非口服给药

联合Ⅱ类的制剂策略+吸收促进剂

药物的分布

1影响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和累积的主要因素: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2蓄积:

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为蓄积。

3产生蓄积的原因:

主要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此时常可以看到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的贮库,也可能导致中毒。

4地高辛使人心脏的药物水平是血清的60倍,原因:

地高辛与心脏组织的蛋白质结合。

大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是由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与肝脏蛋白的相互作用。

5在设计合成新药时,降低脂溶性可减少药物蓄积,降低致畸等毒副反应的发生。

6表观分布容积:

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V=D/C(D体内药量C血药浓度)

7V非常大V>100L以上说明药物分布于组织中

V≈36L药物平均分布于全身

V≈2.5L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V≈真实容积C血与C组V<<真实容积C血>C组

8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

①血液循环②血管通透性

2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①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②蛋白结合与药效③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因素

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5药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9人血浆中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①白蛋白②α1—酸性糖蛋白③脂蛋白

10可逆药物—蛋白结合动力学:

药物+蛋白

=药物蛋白复合物

意义:

药物与血浆浓度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有饱和现象,血浆中游离的药物和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

问.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特点及意义?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包括:

①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②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③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意义:

药物吸收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血流速度很快时,药物分布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完成。

但对于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淋巴系统转运十分重要,一些传染病、炎症、癌症转移的治疗,需要时药物想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肝首过效应。

11脑屏障包括三类:

①从血液中直接转运至脑内时的血液—脑组织屏障,剂血脑屏障(BBB)②从血液转运至脑脊液时的血液—脑脊液屏障③通过脑脊液转运至脑组织内时的脑脊液—脑组织屏障

12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①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②药物直接给药③暂时破坏血脑屏障④利用血脑屏障跨细胞途径⑤通过鼻腔给药

药物代谢

1.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以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为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

2.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1Ⅰ相反应:

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

(通常为脂溶性较强的药物)

2Ⅱ相反应:

即结合反应,(各种转移酶)(通常为Ⅰ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Ⅱ相反应是真正的“解毒”途径,所得产物有好的水溶性,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3.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生理因素:

①种属②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③年龄④性别⑤妊娠⑥疾病

剂型因素:

①给药途径②剂量③剂型④手性药物⑤药物的相互作用:

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其他因素:

①食物②环境

药物排泄

1药物排泄(药物消除)种类:

肾排泄,胆汁排泄,肠、肺、乳腺、唾液腺或汗腺排泄

2药物的肾排泄途径:

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的分泌

3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①排泄机制的影响(为主动转运)②水溶性的影响(极性大的药物)③分子量的影响(大于300)

4肠肝循环:

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5肠肝循环的特点:

①会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某些药物)②药物血药浓度下降减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物动力学

1药物动力学:

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2生物半衰期:

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时间(t1/2).

3清除率(cl):

(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中药物的清除率)是指上述部位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整个机体的清除率又称体内中清除率(TBCL).

单室模型

1.静脉注射:

体内剩余药量X=

体内血药浓度C=

C=Xo/VoXo是静脉注射给药量,Vo是表观分布容积

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Co/k=Xo/kv

3.亏量:

待排泄原形药物量(X

---X

):

lg(X

---X

)=

一kt/2.303+lgX

4.亏量法特点(与尿药排泄速率法相比):

①亏量法作图时对误差因素不敏感,实验数据点不规则,求得k值较尿排泄速率法准确,这是该法的最大优点。

3亏量法需要求出总尿量X

,因此要求收集尿样时间较长(大于7倍半衰期),且不得丢失一份尿样数据,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采用此法比较困难,相比较下,尿排泄速率法集尿时间3~4个半衰期,不一定要收集全过程尿样。

5.静脉滴注:

体内剩余量X=k

/k(1-

)k

为静脉滴注速率,k为一级速率常数

体内血药浓度C=k

/kv(1-

稳态血药浓度Css=k

/kv

达坪时间t=一In(1-f

)/kf

为达坪分数

6.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

C=

)k表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Xo表示给药剂量F表示吸收率(0<=F<=1)Ka表示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当出现…..

时,是超越方程,只能求近似解,因

可忽略。

7.药物的达峰时间:

(k

>k则k

在上面)

药物的峰浓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

=

多室模型

1.中央室:

药物在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较快,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这些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液一起组成“中央室”,如心肝脾肺肾血浆

周边室:

药物在另外一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这些药物分布较慢、血流灌注差的组织、器官或体液构成“周边室”,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

2.混杂参数:

其中α、β、A、B为混杂参数:

α称为分布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β称为消除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

.多剂量给药(重复给药)

1.多剂量给药:

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2.多剂量给药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τ<7

3.静注:

第n次给药用血药浓度Cn与时间t的关系:

单剂量时:

C=Co×

函数:

1.稳态血药浓度Css=

(0<=t<=τ)坪幅: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问:

经多少个给药间隔可达达坪分数的百分之几?

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常见名词解释

1.除血管给药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

2.吸收:

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分布:

药物从体循环相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5.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6.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7.处置: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称为处置。

8.消除:

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9.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分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化学形式及化学稳定性)②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③药物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

12.生物因素:

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⑤遗传因素

13.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映,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毒性。

14.膜转运: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

15.生物膜:

细胞的外周膜和细胞德的内膜系统统称生物膜。

16.细胞膜的构成:

膜质(磷脂、糖脂、胆固醇)、蛋白质、少量糖类

17.非解离型的,脂溶性强的易透过细胞膜(易吸收)

18.生物膜的性质:

流动性、结构不对称性、半透性

19.膜外蛋白质和脂类大部分以:

糖蛋白和糖脂形式存在。

20.膜转运的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转运

21.生物膜分子间作用力:

⑴静电力①外周蛋白和膜表面之间②蛋白质和蛋白质之间⑵疏水作用①保持膜结构的稳定性②磷脂分子尾部相互粘连③蛋白质疏水残基与分子之间

⑶范德华力

22.药物跨膜转运机制:

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②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③膜动转运(胞饮和吞噬)

23.药物的渗透性决定了药物的吸收能力

24.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都是以被动扩散机制通过生物膜

25.膜孔转运属于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26.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比较:

相同点:

①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②不消耗能量原则不同点①单纯扩散是被动转运,而促进扩散是载体媒介转运②促进扩散速度比单纯扩散快,效率高③促进扩散存在最大转运速率,需要载体参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点会饱和,此时浓度在增加,转运也不会增加。

④促进扩散有结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转运某种结构物质)⑤结构类似物会产生竞争作用。

27.主动转运速率方程:

米氏方程

28.主动转运:

⑴ATP驱动泵(离子泵):

专一性强⑵协同转运:

条件①浓度梯度:

Na+顺浓度梯度,葡萄糖分子逆梯度②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

29.主动转运特征:

①逆浓度梯度②需载体参与③竞争性,代谢抑制性,饱和性④需消耗能量⑤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⑥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30.膜动转运:

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胞饮,吞噬)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胞吐)的转运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包括入胞作用及出胞作用)

31.胞饮:

转运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称胞饮。

32.吞噬:

转运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称吞噬。

33.①水溶性维生素以载体媒介转运中的主动转运②脂溶性维生素以膜动转运方式转运

34.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在ATP驱动泵作用下主动转运。

35.胃PH=1~4空腹胃液PH=0.9~1.5进食PH=3.0~5.0

小肠:

十二指肠PH=4~6空肠PH=6~7回肠PH=6.5~7.5

大肠:

盲肠/有结肠PH=5.5~7.5直肠/后结肠PH=6.1~7.5

36.小肠①拥有巨大的吸收面积②丰富的循环系统:

血液和淋巴③丰富的消化液与酶系④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37.生物利用度(BA):

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38.绝对生物利用(Fabs):

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Fabs=

%(t指指试制剂,iv参比制剂)

39.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

指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iv给药途径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Frel=

%计算时要算每mg的利用度,即都统一单位(计算等剂量)

40.静注:

AUC

=

cl(体内总清除率)=kv血管外给药:

AUC

=

41.生物等效性(BE):

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42.问:

易出现生物利用度差异、需测定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有哪些?

①药物溶出度<5mg/mL的

②多晶型、粒度等对吸收有很大影响药物吸收的制剂

③主药比小于20%的赋型剂会影响药物吸收的制剂

4制剂中含有促进或干扰药物吸收的成分

5胃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

6药物溶出慢,为吸收的限速过程

7杂胃肠道不稳定需包衣或制成特殊剂型的药物

8新药申报的一项基本内容

43.描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特征的适宜药物动力学参数:

AUC、Cmax、

等,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以上参数,可以判断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

44.生物等效性评价是,采用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

,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是生物等效评价的最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45.生物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2药学三班生物药剂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药物的代谢:

蓄积:

肠肝循环:

负荷剂量:

隔室模型:

二、填空题

1、达峰时是指AUC是指,滞后时间是指

2、静脉注射给药300mg,立即测血液药物浓度为10ug/mg,其表观分布容积是

3、代谢和排泄过程合称为,代谢主要在进行,此外也是重要的代谢部位。

4、药物排泄的主要部位是,但通过排泄也是主要的消除途径,一般药物在体内以代谢产物形式排泄,也有的药物排泄。

5、药物的、和过程称为处置。

6、药物代谢产物的极性一般比原药物,且代谢后活性,但个别例外。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为(D)

A药物在体内如何分布B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途径和规律如何

C药物在体内如何代谢D药物的分子结构与药理效应关系如何

2、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叙述错误的为(B)

A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快,易吸收

B药物在饱腹时比在空腹时易吸收

C胃肠道不同区域的黏膜表面积大小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也不同

D药物服用者饮食结构不同,服同一种药物疗效不同

3、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测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测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测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B)

A体内循环的影响B药物制备工艺的影响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的影响D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5、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B)

A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生物利用度降低

B无定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生物利用度

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

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

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

6、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无关的是(A)

AO级速度过程B一级速度过程

C三级速度过程D非线性速度过程

7、关于隔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周边室是指心脏以外的组织B机体最多只有二室模型

C隔室具有解刨学的实际意义D隔室是以速度论的观点来划分的

8、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D药物的旋光度E药物的晶型

9、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溶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10、口服剂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顺序(BD)

A溶液剂>散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

B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

C溶液剂>胶囊剂>散剂>混悬剂>片剂

D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

四、多项选择题

1、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BDE)

A胃内容物的体积B胃内容物的黏度

C食物的组成D药物的多晶型

E药物的脂溶性

2、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ACE)

A胃肠道的PH值B药物的pka

C食物中的脂肪量D药物的分配系数

E药物的胃肠道的代谢

3、促进扩散与单纯扩散的共同点是(AC)

A顺浓度梯度转运B不需载体

C不耗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