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930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docx

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

课题:

第六章力和运动

任课教师:

时间:

2005年2月17日~2005年2月25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科学探究:

分析与论证。

(2)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4)力的合成(分力与合力)。

(5)力的平衡(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

2.课程标准: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住处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浓度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4)了解惯性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知道惯性及惯性的应用。

(2)知道合力与分力。

(3)知道平衡状态及平衡力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会进行分析与论证。

(2)会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会计算有关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合力、分力。

(3)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伽利略、牛顿在物理学及至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了解正确的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2)通过学习惯性知识、学习平衡知识,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逐渐形成善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4.教学重点:

(1)惯性及其应用

(2)二力的平衡

5.教学难点:

(1)二力的合成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分析与论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本节内容较多,拟用二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为惯性有惯性的应用。

(2)通过提出问题“物体运动需要还是不需要力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运用推理的方式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实验:

比较斜面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距离。

(3)在复习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出惯性的概念。

通过学生实验加深对惯性的认识,最后讨论惯性的应用。

演示实验:

惯性演示器。

探究实验:

抽动静止木块下的纸条探究静止物体的惯性、观察放在木块B上的木块A随A运动,当A突然停止时B的状态探究运动物体的惯性。

2.学法指导:

(1)演绎推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思维方式,要对这种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前提条件,分析条件间的关系,对结果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2)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进行逻辑判断时,要准确地将条件、结论表达出来。

(3)对惯性认识,由于受到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没有惯性”、“速度在的物体惯性在,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小”的错误概念。

要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用具:

1.木板、小车、毛巾、棉布——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演示器——演示,引入惯性

3.二块小木块、一张纸——探究物体的惯性。

(三)教学内容

1.物体是否需要力才能运动?

亚里士多德观点:

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个恒定的力。

伽利略观点:

物体不需外力作用就能作匀速运动。

2.实验探究:

运动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能否一直运动下去?

结论一:

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磨擦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大。

结论二:

如果物体不受磨擦力作用,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惯性(inertia):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5.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属性。

6.惯性的应用:

7.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103作业1~3

2.《每课一练》

3.《实验报告》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力的合成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从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而引出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用几个力共同作用相同,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等效法。

(2)通过实例(课本P104)引出如何求合力的问题。

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基本法则。

2.学法指导:

(1)等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要指导学生了解这种方法的基本要点,学会应用等效法解决物理问题。

(2)合力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难点,要通过指导学生应用等效法来认识、掌握合力的概念与方法。

(二)教学用具:

弹簧、钩码、滑轮、弹簧测力计——探究实验:

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三)教学内容

1.合力(resultantforce):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componentforce):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

3.等效法:

在保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用某个(些)量去代替另外一些(个)量,以简化研究分析的工作。

4.实验探究: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结论一: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结论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二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5.合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107作业1、2

2.《每课一练》

 

第三节力的平衡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8~109,引出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求解物体受力问题。

2.学法指导:

(1)引入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时,通过提出问题“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状态是不是一定不受到力的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课本所列举的实例,分析思考问题。

(2)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作用在小车上的二个力的特点:

大小、方向,再应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3)通过教师设计的实例,指导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并初步学会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二点:

一是首先考虑重力;二是通过平衡条件对每个力的三要素逐个进行分析。

要注意同时性和同体性。

(4)受力分析的指导可以增加平衡条件的完整内容: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二)教学用具:

1.钩码、细绳、木板(二头带滑轮)、小车

2.弹簧测力计、重锤线

(三)教学内容

1.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状态是不是一定不受到力的作用?

2.平衡状态: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平衡力(balancedforce):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

4.在平衡状态,物体所受到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抵消的。

小车受到力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小车的受力方向(相反、不相反)

小车受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是、否)

小车是否平衡(是、否)

5.实验探究:

二力平衡条件

结论: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二力大小相等)

(2)重锤线(二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大小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二力大小相等)

7.*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8.受力分析:

应用平衡条件,对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

(1)首先分析重力

(2)根据各个力的相互关系(平衡条件)得出其它未知力的大小、方向等。

(3)每个力的三要素均要分析清楚。

(4)受力分析的“受力”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力,其他物体受力、分析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不予考虑。

(5)防止出现将不存在的力考虑进来:

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6)所分析的力必须是同一时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例1:

物重为10N的木块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受到的地面支持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答:

10N,竖直向上。

(学法指导:

地面支持力跟重力是平衡力)

例2:

物重为50N的篮子用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下,细绳受到篮子的拉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答:

50N,竖直向下。

(学法指导:

绳受到的拉力跟篮子受绳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篮子受到绳的拉力跟篮子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111~112作业1~3

2.《每课一练》

3.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