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896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

“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

“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

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

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

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

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

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

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

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

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

(2),但愿长醉不愿醒。

(3)野哭千家闻战伐,。

(4)小楼昨夜又东风,。

(5),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

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

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

“黑,出来。

”黑是牛的名字。

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

“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

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

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

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

“黑——呀!

”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

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

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

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

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

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

丈夫也不知道。

丈夫说:

“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

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

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

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

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

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

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

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

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

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

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

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

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

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

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

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

可它们毕竟是字。

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

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

”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

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

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

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

”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述。

(6分)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

“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我把你前些日子送我的字画挂在了书房,一下子就令那小屋蓬荜生辉,真是太感谢你了。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亡,的确有罪,但量刑过重,仔细权衡下来其实罪不容诛。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唯有除贪,才能安民心”——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接受越南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越南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成绩仍不足以完全根除贪污腐败与浪费现象的发生。

B.窑洞、黄土高坡、高亢的信天游……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镜头中反复出现的这一幕幕陕北农村场景、令观众触景生情。

C.红场阅兵式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这个纪念活动也成为国际形势的一个缩影。

D.崇明的哥郁俊德回乡时发现,他所在的竖新镇仙桥村多了一堵“家训墙”,这堵墙引来游客、村民纷纷驻足观看。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现在北京的月坛即成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初月落、月缺月圆

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

B.

C.

D.

15.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

面对清秋,欧阳修低吟“万叶千声皆是恨”,刘禹锡却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古人的比喻。

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

《华严经》上说: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尝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

”清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

为什么呢?

清净的水好像一面镜子,当然可以彰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格言》杂志有固定的栏目为“格言新说”比如,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然而有作者却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如果总是挤,也会没有的,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证。

有时候,流传至今的格言,换个角度思考,也能收获同样有道理的格言。

“宁折不弯”“一山不容二虎”“无欲则刚”在这三条里任选一条你认为有道理的格言,换个角度去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论证,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2.C3.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5.【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6.【答案】B

【解析】B项错误为:

无中生有。

7.【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关键词:

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关键词:

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8、(5分)

①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答案

(1)三顾频烦天下计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夷歌数处起渔樵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11.答案

(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A项考查对石碑的历史以及石碑上的文字的理解。

石碑被粗暴的年轻人推到,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

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这只是它最低级的作用,只有在孕妇那里才将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出来。

所以该项表述不是很完整,只能说是相对正确,所以给1分。

B项是对孕妇形象的把握和对孕妇行为所作的心理分析。

孕妇在回来的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因为害羞不敢找那些放学的孩子来帮她,作者是想通过她写字这一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所以B项是错项,不给分。

C项仍然是对孕妇行为所作的心理分析。

小说正是通过写不识字的孕妇艰难描画石碑上的字,来表现孕妇内心对文化知识的尊重,而她之所以尊重文化知识,又是源于她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以及对于自己作为孩子母亲资格的自省。

这是正确的分析,但另一方面,孕妇作为母亲的资格,其实并不是真的因为有了字她才有了资格,所以原文用了“似乎”二字来区别。

所以说该选项是比较正确的,而不是完全正确的一项,答出该项给2分。

D项是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概括。

孕妇在黑暗中嘟囔,实际上,是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所感动,为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所感动,与回家路的漫长无关,与老牛一路的相伴无直接关联,所以这一项是错项,不给分。

E项是对小说的艺术风格与主题思想的综合分析与概括。

小说运用散文化的笔调,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氛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着重于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揭示,表现孕妇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该项是最正确的选项,给3分。

(2)(6分)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3)(6分)

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4)(8分)

观点一:

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答案B

解析:

A.寻章摘句:

指读书时只摘录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B.蓬荜生辉:

使贫贱之家增加光彩。

多用于获赠书画、陈设或对客人来访时的一种谦语;C.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D.罪不容诛:

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13.D

解析:

A项杂糅,将“的发生”删除,将“根除”改为“杜绝”;B项不合逻辑,“信天游”不属于“场景”;C项成分残缺,“是”缺少宾语。

14.D

解析:

⑥先介绍“月”的含义,③⑤承接说“月亮崇拜”,自然引出④①祭月仪式与习俗,之后②说帝王祭月,承接原文末句“民间祭月”。

15.示例一:

面对丽春,李煜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韩愈却轻诵“最是一年春好处”。

面对皓月,张若虚浅诉“江月年年望相似”,苏轼却高歌“月有阴晴圆缺”。

示例二:

面对冷月,张若虚叹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苏轼却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分离,柳永忧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王勃却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

16.①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

②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

③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