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882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docx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教材易错知识点汇编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不要误以为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

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是中国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通过“父终子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王位的继承。

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不要误以为奴隶制度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社会倒退。

衡量历史现象的进步与否,其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看它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该抛开这一主要标准,只用伦理道德观念去衡量。

4、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不要误以为凡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不值得肯定。

5.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仍然是私有,只不过它不是许多人的私有,而是周王一个人的私有。

《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好反映井田制的本质,因而这里的“国有”即“王有”。

6春秋无义战”讲的是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而“进步性”指的是战争的影响。

很多时候“正义性”与“进步性”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正义性”与“进步性”不一致。

春秋争霸战争不具有正义性,但客观上有利于各诸侯国加强实力、发展生产、有利民族的融合。

7.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不同。

首先是战争交战国由春秋时期的奴隶制到战国时期演变为封建制度,其次是到战国后期战争由争霸性质演变为统一性质。

8、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不要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

而忽视了秦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一环。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用“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概念进行判断,秦对匈奴的出击和对越族的征服行动自然也应包括在统一进程之内。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因为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10、“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经中只有《春秋》为孔子所著,其余都经过了他的整理和编订。

1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并非第一个专制君主。

实际上,我国奴隶社会都实行专制制度,夏启应被视为第一个专制君主,秦始皇可以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12、秦朝短期而亡并不是由于其制度的弊端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残暴而亡。

因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以后历代沿用两千年,直到明朝时期渐趋衰落。

13、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之时,但没有确立下来向全国推广,而是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立重农抑商政策,从此以后,它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14、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开始以人头为主要征税标准了,所以我国实行的人头税(北魏以后为人丁税)实际上始于战国。

西汉实行的赋税制度编户齐民,它是以人头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

15、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设置不可混为一谈。

张骞通西疆是中西方交往的一个里程碑,直接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与西域联系的基础上中外客商往来进行丝及丝织品的贸易活动逐步开拓出来的,不可理解为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是两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的保护商旅进行管辖的机构。

16、两汉时期与欧洲进行直接贸易。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在西汉时期主要通过安息(今伊朗)。

这个中间环节,因而当时与欧洲的贸易为间接贸易。

事实上,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记载最早始于汉桓帝时期的公元166年。

17、区分传统科技与人文科学。

传统科技包括天文、医学、数学和四大发明等;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掌握其内在层次和联系。

在具体代表性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该时期文化发展状态,再分析其原因。

18、区分道教与道家学说。

道家学说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主要经典为《道德经》。

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

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系统。

19、魏晋时期以前江南相当落后,魏晋时期开始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唐后期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奠定了基础。

20、汉化与封建化。

众多的民族杂居于同一地区,诸种文化、经济得以互相交流,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诸族人民逐渐融合,共同发展,因为汉族的文化是最先进的,因此,在民族杂居地区,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汉化。

接受汉化,实际上就意味着封建化。

所谓封建化,是指社会制度的封建性质,而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发展阶段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21、《神灭论》和《论衡》。

范缜的《神灭论》是针对佛教宣传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们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东汉《论衡》是针对秦汉时期出现的封建神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认为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一种客观物质。

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22、府兵制和募失制的不同点。

府兵制是由均田制下的农民承担的兵役,即“兵农合一”,募兵制是封建国家招募的职业兵士;府兵制自备兵器、粮资,募兵制则由国家供给;府兵制“有事则令将以出,事解辄罢”,使将兵不识,防止了将帅拥兵自重。

募兵制将兵隶属,便于将帅拥兵自重。

23、均田制并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它实际上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官僚地主,也分配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一个规律,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必然被破坏。

24、隋唐经济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灌溉(农田灌溉的发展)、农具(农具的改进)、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手工业:

广(产地分布广)、大(生产规模大)、细(分工细)、多(产量多、品种多)、高(技术水平高)、新(融入了外来新风格)。

③商业:

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

25、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造船业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也日益重要,所以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通是“海陆并举”。

26、唐朝时中原政权与吐著进行和亲,如: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另外,唐肃宗起唐朝还与回纥等和亲

27、僧一行测量的是子午线的长度,子午线即地球经线,而非纬线。

28、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实际上始于魏晋时期的北魏,不过其大部分完成于隋唐时期。

29、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辽、西夏、大理、吐蕃等,因而并没有实现中国的大一统。

30、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变法法令基本上都被废除,包括改革科举和教育,整顿太学等。

31、对岳飞抗金的认识。

女真金朝贵族为实现膨胀的野心,南下侵扰安居乐业的中原人民,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汉族人民蒙受极大的苦难。

为了适应人民解脱苦难,为了保卫当时已经形成的具有民族生气的先进发达文化,岳飞顺应了历史潮流。

岳飞抗金符合当时中原人民的愿望,理应受到历史的肯定和后人的纪念。

岳飞精神已经注入了深刻的中华民族精神。

岳飞是抗金英雄但不能称民族英雄。

32、辽、西夏、女真对北宋,女真和蒙古(元)对南宋的战争是内战,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3、蕃汉分治其实质则是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采取的不同的制度,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体现。

34、宣政院是管辖全国宗教与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政权,驻地在西藏,但不是地方机构。

35、宋元文化高度繁荣,不要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在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科技成就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文化的贡献相比毫不逊色。

36、关于“理学”。

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出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秩序,“人欲”是指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追求。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这种思想的盛行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37、中国最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而北宋毕升发明的为活字印刷术。

38、最早的火器应为唐末用于军事的火箭等,至于南宋的突火枪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39、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不要误以为它是科举制度的新发展。

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

然而,这一改造虽然说使科举制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其命题范围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和对考生答题思路的严格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隋唐以来曾经在历史上起过推动作用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最终走入了死胡同。

40、锦衣卫与东西厂的异同。

锦表卫与东西厂的出现是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显著标志之一。

其作用相同,但又有区别。

①锦表卫与东西厂都是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直接对皇帝负责,二者的性质和任务一样。

②区别:

锦衣卫是军队,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两级制,卫是军队一级编制。

锦衣卫的长官一般由外戚或功臣担任。

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下。

41、文字狱是专制主义体制下的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是一种文化专制现象。

如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代的文字狱也是比较典型的。

42、区分“一条鞭法”和地丁银。

一条鞭法是明朝后期,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一并征收;并把原来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地丁银是清朝前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3、重农抑商是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所以它只能说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本原因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

44、元朝设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清朝的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而没有辖地。

45、回部是对居住在天山南麓信奉回教(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而非回族人的称呼。

46、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条件和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

对外贸易是对外关系的主体内容,它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城市商业发展基础上的。

发展对外关系的条件除了先进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外,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件。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先开放后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推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及清前期海上抗清力量的活动,转而实行闭关,限制了对外贸易,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后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47、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特点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要误以为闭关政策下没有任何对外交往。

事实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活动并没有被完全禁绝,只是由于受到了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而大为减少,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英正当贸易方面处于出超地位了。

48、明清的四大科技巨著不过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只能表明中国传统科技(历法、农学和算术等)仍然领先于世界。

但是当时中国并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的近代科技,实际上整体科技水平已开始落后于世界。

49、明末传教士来华之时,西方殖民者还没有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其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天主教的新的传播领域,以应对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迅速传播的势头。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的社会总特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表现。

2、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南京条约》等,中国丧失关税的自主权,不得不与英国等国家协商关税。

1853年,英美法控制上海海关管理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从而控制中国海关达半个世纪之久。

3、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平等的愿望。

它规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反映绝对平均的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体现在:

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将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的平等和平均的愿望纲领化和法律化。

5、《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领袖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并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6、“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7、区分“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是相对于古代式的手工劳动而言,指装备了近代机器设备、分工更细、专业化色彩更浓、管理更具科学性的工业,它包含外来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工业是相对于外资工业及洋务派所办封建官营企业,侧重于企业产权属性而言。

8、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中遇到的经费、原料等问题,根本目的仍然是发展军事工业。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开放九江和汉口等地,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10、《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行资本输出,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最早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9世纪40年代起,在通商口岸就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加工工厂和船坞修理厂。

11、最早提出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是早期维新派。

12、维新派虽然依靠光绪帝进行改革,但维新派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实现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所以维新派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

13、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但科举制度则是1905年废除的。

14、义和团与太平天国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对西方事务的态度,义和团运动对西方事务是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15殖民者在中国建立的最早殖民统治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广州建立的联军委员会。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在天津建立了都统衙门,在北京建立了联军司令部。

16《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是因为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17、平均地权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从而实行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所以,平均地权反映的是部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制。

18、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未结束封建专制制度,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武昌起义指的是1911年l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的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指的是因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狭义上指武昌起义,广义上指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为纪元。

民国纪年换成公元纪年要加上1911年,公元纪年换成民国纪元要减去1911年。

21、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不要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

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

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22、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不要误以为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他们强烈要求进一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清政府的反动与腐朽则是促进民主革命高潮到来的客观因素。

23、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要误以为是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仍遥不可及。

因为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24、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不要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以及对袁世凯的扶植。

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然是因政治经验的不足、未看清袁世凯的面目,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由于如此,才使得它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25、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大的政治愿望是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

26、护国运动从反袁的角度来说取得了胜利,但这个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还是失败。

27、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封建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28、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他们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9、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文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一场政治革命。

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不要误以为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其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30、1918年李大钊就已经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化,并且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1、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运动自身的特点之一。

而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主要从领导阶级的变化和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来进行区分的。

32、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了党名和党纲,但建党工作是在二大才完成的,二大明确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3、国民党一大中,并未明确提出三大政策。

孙中山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中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内容,因此,是在“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而非“明确提出”。

34、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决议,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因此,经过改组,1924年以后的国民党,是一个包含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联盟。

所以,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的国民党是一个革命联盟,而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

35、“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中央排挤共产党,根本目的是控制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蒋介石完成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是在北伐军进入上海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勾结起来,得到他们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35、国民大革命之所以“大”,主要是由于人民群众被空前广泛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革命规模的空前所未有地打击,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革命规模的空前巨大。

37、北伐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但是并没有触及统治基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38、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工作重心的转移则是在三大武装起义失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首先在实践中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而总结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9、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是文家市决策,不要误以为其关键是中共“八七会议”。

4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大革命时期的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分化了,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阵营;上层小资产阶级发生了动摇。

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到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1、土地革命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不要误以为此时已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42、关注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遵义——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西安——西安事变,揭开国共结束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关键。

43、由于遵义会议召开时处于长征途中,因此只是在军事上和组织上解决了“左”的错误,而思想上的错误则是到延安整风时期才得到纠正。

4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开创性,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长征精神包括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所体现的共同内涵是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

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45、最早冲破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进行自发抵抗的是东北马占山部队。

46、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的局面,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走向停战和平。

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7、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国民政府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48、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围民党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抗战,但推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49、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从相持阶段开始到反攻阶段,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日本改变侵华的方针,将敌后根据地列为军事进攻的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50、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英美也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希望以此换取日本进攻苏联。

德国对西欧的进攻,使英美的绥靖政策破产。

因此,英美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也随之变化,不希望国民政府放弃抵抗,而是希望中国战场拖住日军,以减轻压力。

51、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不是各自为战的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其实是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52、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目的主要是保护地主的抗日积极性,巩固抗日统一战线。

53、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维持八年之久,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

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未放弃灭亡中国的梦想,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其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因而也始终不得消解,这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始终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54、“七大”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不仅使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核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也使全党有了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理论基础,为完成党的工作任务提供了思想保证。

55、在重庆谈判中,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让出了八个解放区,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

56、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根据《双十协定》而召开的。

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代表参加会议,共产党联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使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