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7455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docx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训练案使用时间2010.11

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第一学时

导语

一、引语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

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文本解读

二、知识积累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2.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3.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4、课文解读

(1)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译文】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

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

(2)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译文】屡次给我恩赐,真让我感到力弱难胜。

(3)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译文】早上扣开有钱朋友的家门求三餐热饭,晚上追随豪门的车马惹一身灰尘。

饮残杯酒与食冷盏菜看人脸色,世间处处留下我的悲辛。

(4)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译文】这些日子我几乎都是卧病在床,辗转床笫,受尽煎熬。

到了秋天,更得了疟疾更为凶险,咬牙忍耐,哭不堪言。

百日来寒来热去,交相轮换。

头白眼花,连屁股都长出老茧;面黄肌瘦,生机好象只剩下一线一样。

(5)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译文】经常挨饿抱病,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

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因为有苦无处倾诉。

表现自己晚景凄凉,极度贫困。

(6)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译文】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

(7)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译文】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8)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译文】玄宗晚年,不问朝政,时时让人回想虞舜。

蒼梧(比喻唐太宗的葬地昭陵)的白雲正昏暗發愁。

可惜啊!

瑤池仍在飲宴,天晚日落仍停留在昆仑之丘。

(9)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译文】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10)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你没看见吗?

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11)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译文】清冷的夜晚,阴阴沉沉、外面洒着细雨,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面对着不明不灭的灯光,写起诗文也似有鬼神相助,但哪里知道我马上就要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12)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译文】过去的朋友谁最同情我,这一生只有郑虔与苏源明。

(13)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译文】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

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

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14)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译文】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

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译文】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

(1)孟冬十郡良家子①,血作陈陶泽中水②。

野旷天清无战声③,四万义军同日死④。

群胡归来血洗箭⑤,仍唱胡歌饮都市⑥。

都人回面向北啼⑦,日夜更望官军至。

【译文】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2)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译文】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

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这是说官军占据了太白山高地坚守着。

可是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

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激动,他想: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奚是东胡的一种。

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为“黄头奚”。

(3)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译文】芦关控制着两股敌军,然而边兵都调去东征,那里防守空虚,万一他们趁人不备,就可以直捣反攻的根据地。

(4)生理何颜面,忧端且睡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译文】生理,此处应该是指人生的道理。

兄弟相救本是人生之理,我却无能为力,有何颜面。

所以睡前仍然担忧这事,睡不着。

并且一家三十口分散在两个都城(指长安和东都洛阳),虽然都还活著,可命已如游丝一般垂危了。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

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

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的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7)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译文】“生还”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事,逃亡时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

(8)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译文】当年由金光门这条路,去投奔凤翔,长安西郊,到处是安史叛军正作乱。

直到如今想起来,仍叫人心惊胆颤,有人神魂尚未招回,依然诚恐诚惶。

(9)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译文】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

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

“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

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

(10)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译文】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

(11)《北征》节选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经尽是花白了。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百结衣。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我能活着回来看到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三、信息筛选

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

表1: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6年5月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1)三篇《大礼赋》:

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兵车行》:

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3)《前出塞》九首:

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

(4)《丽人行》:

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

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课堂小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阅读第二部分“流亡”内容,填写下表:

表2:

流亡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代表作品:

(1)《悲陈陶》和《悲青坂》:

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

(2)《春望》:

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3)《哀江头》:

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

(4)《北征》:

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课堂小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阅读第三部分“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内容,填写下表:

表3: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

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

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洗兵马》:

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

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

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课堂小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三、问题探究

1.《“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节选自冯至写于1946年的《杜甫传》,该文突破传统传记文的藩篱,把杜甫至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将杜甫的思想性格、人生追求、和崎岖遭遇一并写来,把史学意识和审美情趣完美结合,市作品既有信史的资格又有文学的特质,其学术价值巨大。

但细读全文,总会发现一些不太通顺的句子,比较典型的是以下五句:

(1)文章第七页倒数第五行:

可是他的著述和作品没有一件流传下来,只是《全唐诗》里存有他一首并不高明的五言诗《闺情》。

辨析:

该句上句说“没有一件流传下来”下句却说“只是《全唐诗》里存有他一首”,很明显意义上是矛盾的;把“没有”改为“几乎没有”语义上就顺畅了。

(2)语义矛盾的还有下面一例:

第七页最下面三行:

园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烂掉了,只有他在阶下培种的决明子格外繁茂,绿叶满枝似乎是翠雨盖……

辨析:

把“都”改为“大都”,表示还有例外,意义上才能和下句统一起来。

(3)第十一页中间:

由于长期的霪雨,鄜州四周的三川山洪暴发……

辨析:

霪雨现在通常写作淫雨,是久下不停的雨,所以前面不能再加表示时间长的词语;该句可以改为“由于长期下雨”。

(4)类似的还有一例:

第十二页中间:

胡人凯旋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是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

辨析:

“凯旋”的“旋”就是归来的意思,所以后面不能再加“归来”,必须删除。

(5)第十一页上端:

白水自然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辨析:

“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不合乎常规的表达习惯,语序不当,应改为“在急骤转变的局势中”。

2.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

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3.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

“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

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

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4.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

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能力提升

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可上网搜索)

课堂小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

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

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作业布置

1.课后再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进一步通过杜甫的诗章去感受那伟大的声音;

2.完成《名校联盟》相关部分;

3.课下寻找资料,最好能阅读《杜甫传》全文。

五、能力拓展

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

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

(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

(论据:

“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论据:

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据:

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

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

(论据:

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中,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论据:

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多难成就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