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101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校对稿蓝黑字答案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名词解释

3.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人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

4.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二、辨析题

2.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面分析。

×。

国际贸易理论属于实物面研究,而不涉及货币因素。

4.国际贸易发生的先决条件是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存在着价格差。

√。

封闭条件下,即贸易前两国的价格差是决定两国能否进行贸易的先决条件,只有其中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相对价格,两国才能通过贸易实现利益的改善。

三、单项选择题

4.在封闭的条件下,如果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小麦的机会成本,那么面粉的价格(),小麦的生产数量(C)。

A.下降,下降B.上升,减少

C.下降,增加D.上升,增加

6.对于参与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位于(C)。

A.最高价格水平之下B.最低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最低价格水平之下

7.贸易后,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A)。

A.均会改善

B.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改善

C.不确定

D.封闭时价格较低的国家会得到福利改善

10.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能提供的商品以外,还可以被认为是(C)。

A.原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

B.边界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D.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

4、简答题

3.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1)贸易条件说明一国一定量的出口能够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2)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所以出口国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3)而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只能够换回较少的进口商品,此时,进口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4.发生在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按照经济学的规范,小国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的制定者(pricemaker),所以在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通常会接受大国国内的价格,所以,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

五、论述题

1.贸易利益是如何分解与衡量的?

第一,关于贸易利益的衡量。

对贸易利益的衡量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试图在证明贸易能够带来一国福利的改善,而且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可以看到,通过分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国际贸易条件与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说明一国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改善整体福利。

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整体上移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因此,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能够改善一国的整体福利,但不能兼顾公平,无法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第二,关于贸易利益的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于专业分工的利益和来自于交换的利益。

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指一国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较高效率的部门进行生产,能够实现更多的产出,从而实现额外的利益。

交换的利益指贸易参与国可以通过贸易,以更优的交换价格获得更多的产品,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上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劣势。

二、辨析题

5.比较优势原理只能应用于两国模型,不能应用于多国模型。

×。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两国间的国际贸易,也能扩展到多国模型。

7.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曲线时,两国能够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完全专业化。

×。

只有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时,才有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即每种产品都完全由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来生产。

三、单项选择题

1.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D)。

A.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B.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受损

C.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D.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贸易利益

4如果一个中国工人能够生产3单位棉布或1单位电视机,而一个韩国工人能够生产4单位棉布或2单位电视机,则(C)。

A.韩国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没有优势

B.中国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韩国没有优势

C.韩国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电视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韩国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将导致(C)。

A.贸易参与国根据比较优势实现完全专业化

B.贸易参与国的实现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不变

C.贸易参与国的实现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D.贸易参与国的实现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五、计算综合题

2.根据下面的表格,说明英国和巴西的比较优势所在,并说明尽管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两国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利。

英国在棉布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英国在汽车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更大,因为:

4/2>8/6;而巴西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6/8>2/4.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英国和巴西分别在汽车和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棉布能够交换2个单位的汽车,从上文分析可知,均衡时的国际交换比较必定位于贸易前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假设为5个单位的棉布换取2个单位汽车,则可得:

英国只生产并出口汽车,每出口1单位的汽车能够比在本国交换多获得0.5个(5/2-8/4=0.5)单位的棉布,而巴西进口一单位汽车比在国内交换少支付0.5个(6/2-5/2=0.5)单位的棉布,因此尽管巴西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劣势,但是仍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2.要素禀赋:

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二、辨析题

1.H-O定理关于贸易基础的观点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

×。

H—O定理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面来分析贸易基础的,但是H—O定理强调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差异。

2.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推测国际贸易将会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上升。

√。

因为国际贸易造成的产品的流动间接地反映了要素的流动,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国际贸易会间接地造成劳动力的流出和资本的输入,因此,随着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供给量的变化,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自然会上升。

8.根据斯托帕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导致本国丰裕资源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上升。

√。

根据斯托帕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导致该国充裕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下降,即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用里昂惕夫悖论的经验研究结果是(A)。

A.美国虽然资本丰富,但美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

B.美国的长期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C.贸易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美国居民的福利

D.美国主要与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

2.根据H—O定理,如果(A),那么两国都将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A.转换曲线反映出两国在以相对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上有所不同

B.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

C.一国居民的偏好与另一国居民存在显著不同

D.运输成本为零

3.如果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进行国际贸易,那么将出现(A)趋势。

A.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上升

B.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

C.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上升

D.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下降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要素价格均等化?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2)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问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实际报酬趋同。

这是因为两国在专业化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后,将各自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价格趋于上涨。

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使得本国这类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

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两国间的要素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并最终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3)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商品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具有两点重要的意义:

①证明了各国存在着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要素在国际间的非流动性,导致要素无法通过自由流动来实现最优配置,但是通过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间接地实现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

②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国内的分配问题,既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到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

2.简述斯托帕一萨缪尔森定理。

(1)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TheStolper-SamuelsonTheorem)主要说明商品价格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以X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要素价格。

总的来说,X部门(资本密集部门)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其密集使用的资本的名义价格上升,以及劳动的名义价格下降。

(2)从要素的实际报酬角度讲,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

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商品价格变动导致资本一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随着X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3)根据以上推理,得出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实际上是比较静态研究,是对H—O定理的延伸和发展。

五、计算综合题

2.假设某国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其生产函数如下:

X=min(K1/3,L1)Y=min(K2/5,L2),资源禀赋为:

K=400,L=100,消费者偏好的效用函数为U=X0.4Y0.6,根据此计算:

(1)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2)开放条件下,假设国际价格比为1:

1,求出两种商品的进出口量;

(3)比较开放前后该国福利的变化。

(1)根据厂商理论,可以得出两种产品的生产满足以下式子:

X=K1/3=L1,Y=K2/5=L2

由此可得,K1=3X,L1=X,K2=5Y,L2=Y

由封闭条件下的充分就业条件可得:

3X+5Y=400,X+Y=100,

因此求出封闭状态下的产量为:

X=50,Y=50

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可以得到以下式子:

PxX=0.4M,PYY=0.6M,两式相比可以得到Px/PY=2/3。

(2)在新的国际交换比价下,可以判断该国将会专业化生产X商品,因此该国新的生产均衡为:

X=100,Y=0。

假设该国的消费量分别为XD,YD,首先该国的总消费等于总收入,因此

100×Px+0×PY=PxXD+PYYD,

其次,两种产品的消费满足:

PXXD/PYYD=2/3,

最后,根据给定的价格比PX/PY=1,。

根据上面三个等式,可以求得XD=40,YD=60,

因此,在该种情况下,该国出口X商品60(100—40=60)单位,同时进口Y商品60个单位。

(3)在比较开放前后国民福利的变化,需要先比较一下开放前后总效用的大小:

U=X0.4Y0.6

开放前:

U=500.4×500.6=50

开放后:

U=400.4×600.6=4.373×11.665=51.017

显然,开放后的国民福利要大于开放前的国民福利。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一、名词解释

2.特定要素:

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二、辨析题

4.短期内,如果劳动是非特定要素,那么某一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部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

某一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劳动力流入该部门,而资本的数量不变,所以会导致该部门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

三、单项选择题

2.下述哪个因素会导致两部门的产出水平同时提高(C)。

A.某部门特定要素量增加

B.某部门特定要素量减少

C.某部门产品价格上升

D.劳动供给量增加

3.如果一国进口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而劳动力是可流动要素,那么进口关税一定会提高一下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D)。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

C.进口部门劳动力

D.出口部门劳动力

4.如果一国资本相对充裕,短期内进口部门和出口部门分别是用特定资本,则贸易开始后在短期实际收入低而长期实际收人逐渐提高的群体是(A)。

A.出口部门特定资本所有者

B.进口部门特定资本所有者

C.出口部门劳动力

D.进口部门劳动力

五、论述题

1.比较特定要素模型和H一O模型在要素名义收入、实际收入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上有什么区别,以及造成区别的主要原因。

(1)H-O模型中两个部门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通过斯托帕一萨缪尔森定理造成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名义价格和实际收入上升,另一种要素的名义和实际收入下降。

(2)而在特定要素模型中,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造成该部门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上升,另一部门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下降,名义工资上升而实际工资变化不能确定,取决于劳动力的消费偏好,如果偏好出口商品,则实际工资下降,如果偏好进口商品则实际工资上升。

(3)二者不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

H-O模型中由于两种要素均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会根据要素价格变化做出同方向的调整,但是在特定要素模型中,由于资本是不可流动的特定要素,因此劳动力在部门问的流动必然会导致两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发生想反方向的变化。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1、名词解释

3.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4.重叠需求: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B.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二、辨析题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产品不会在一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2.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贸易通常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原因。

√。

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

三、单项选择题

3。

按照产品周期理论(D)。

A.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

B.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以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

C.产品标准化以后,创新国通常转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D.以上都是

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可知,(D)。

A.最初生产和出口一种新产品的国家将一直生产下去,直到该产品被市场淘汰

B.最初进口到美国的产品一旦在美国建立起市场,将在美国生产

C.美国在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一种最初在美国生产的产品一旦发展为成熟、标准化的产品,后期可能从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国

5.林德重叠需求理论(B)。

A.有助于解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广泛贸易

B.认为制成品最初在母国生产,然后出口到与本国人均GNP相近的国家

C.有力地支持了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理论

D.解释了国家完全专业化生产并且在国内不生产任何进口产品的原因

四、简答题

3.用林德重叠需求理论预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前景怎样?

这种预测符合现实吗?

为什么?

(1)林德理论认为两国存在重叠需求是实现贸易的条件,如果两国需求存在重叠的部分,则两国厂商在利润的驱使下会相互向对方国家出口。

(2)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因此重叠需求部分较小,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基础较弱。

但林德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前景的这种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悖于现实的,因为该理论主要适用于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

(3)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问贸易为主,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一些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名词解释

2.相互倾销:

每个厂商都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出口商品到他国,这种情形称为相互倾销。

4.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允许差异产品存在的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二、辨析题

2.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

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自身的/内部的规模扩大而下降属于内在规模经济。

3.如果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

典型的就是“先行者优势”,某一国如果率先进入某一行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那么即使后来者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也无法进入市场。

5.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以发生完全是由寡占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引起的。

√。

即寡占厂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性行为所导致。

四、简答题

1.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的?

(1)从需求方面考虑,可以利用重叠需求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

即两个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双方均可进口或出口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形成产业内贸易;

(2)从供给方面看,可以利用新贸易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

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时候,也能形成产业内贸易。

2.为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相对于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会更具有较小的国内政治压力?

(1)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可能导致稀缺要素所有者利益的损害,即贸易会使国内的某些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害;

(2)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同一行业内,贸易利益体现在产品价格下降和产品品种增加,贸易的收入分配效果不明显。

故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政治争论更小。

五、计算与论述题

1.假定汽车生产是一个垄断竞争的行业,任何一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假设生产汽车的成本函数为:

C=F+c×Q,其中F=750000000,c=5000。

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的汽车年销售量为900000辆汽车,B国的汽车年销售量为1600000辆,另外两国的生产成本相同,求出:

(1)封闭时,A国的汽车生产商数目,以及均衡价格。

(2)封闭时,B国的汽车生产商数目,以及均衡价格。

(3)国际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汽车品种数,及均衡价格。

可以得到国际贸易后均衡时的汽车品种数,即厂商的数目n=10,均衡价格P=8000,可以看到,国际贸易使得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的厂商的市场份额扩大了,等于(1600000+900000)/10=250000,同时每个国家市场上的商品品种增加了,价格下降了,因此,国际贸易给厂商和消费者都带来了福利的改善。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1、名词解释

2.生产扭曲:

它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3.消费扭曲消费扭曲(consumptiondistortion),它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的降低,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部分之后的净损失。

二、辨析题

6.对进口许可证的竞争性拍卖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次优选择。

√。

在不能选择自由贸易(最优)的情况下,进口配额中的竞争性拍卖就是次优的选择。

三、单项选择题

1.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A)。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2.征收进口关税对生产者来说(A)。

A.有利于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者

B.不利于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变

D.生产者的产品价格将下降

7.关税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利润增加属于(A)。

A.保护效应

B.收入效应

C.消费效应

D.再分配效应

四.简答题

2.简述实行长期倾销的经济条件。

厂商实行长期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长期性倾销是由于获得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因此厂商可以按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商品,所受的损失可以从政府补贴中获得补偿。

这种倾销的经济效应和出口补贴相同。

没有获得政府补贴的长期性倾销是企业最大化自身利润的结果,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即企业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出口的变化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

(2)出口商品的企业在国内面临的需求弹性比在国外面临的需求弹性小,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对手比国内市场少。

(3)出口国对国外商品设置足够高的贸易壁垒。

这一条件是重要的,否则低于国内价格的出口商品又会回流到出口国。

只有贸易壁垒的高度相当于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差价,才可能使得这种差价得以保持。

3.简述贸易有效保护率的高低对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关税的有效保护是指对受保护行业单位产品附加值增加率的保护,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Vj为新加入的价值,即在不征收关税时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

是带有税收的附加价值,即最终产品减去原料的价格。

有效保护率的高低对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主要有:

(1)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关税税率越低,则保护作用越大,对最终产品进行保护,同时对与其相关的行业也起到保护作用。

(2)如果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对原料征税,其结果将降低产品的竞争力,所以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出口退税的做法,这样可以在增加竞争力的同时,避免偷逃进口税。

(3)对于发展中国家,有效保护存在着两难境地,本国如果对原料进口不征收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关税,便会形成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国内就会出现大量的进口装配线,进口原料以组装去占领市场,而不去发展中间产品或资本品的生产,从而使得保护意义丧失;但如果对原料和中间产品也征收关税,则本国的产品无法提高竞争力,更无法形成出口产业。

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不能仅仅从关税的角度来考虑。

五、计算综合题

1.假定日本对进口成衣征收10%的从价关税,对进口布料及其他制衣原料不征收关税,已知原料的成本为32美元,成衣的价格为40美元,其中8美元的差价是制作服装过程中的生产附加值。

问:

(1)本题中生产附加值占最终产品的比重为多少?

试计算服装生产的有效保护率,说明其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