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26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教材分析

这是一套由课程标准组专家亲自编写的实验教材。

在内容选择上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深浅合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内容组织编排上,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只提出学习任务与情景,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想象与思考,并留有较大余地,供师生互动与进趣,使学生有兴趣学,也一定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方法。

教材主要特点:

1、大教材观。

这套教材吸收了法国Handson(动手做)科学教育模式的精华,设计了含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记录及光盘在内的“组合式学习包”,其中教科书提出学习任务,提供研究情景;活动记录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录自己探究过程的由学生自己编写的“科学书”;工具箱为学生提供各种配套的动手做的材料与工具;光盘将提供配合教学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种全新的教材模式是为了使儿童通过动手和实践理解科学,它比传统教材具有更加丰富的教与学的功能,更加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2、大单元结构。

这里的每册教材一般包括5~6个大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之下衍生出若干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课题组成了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它克服了以往教材内容过于琐碎分散,课与课之间缺乏联系,人为肢解科学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弊端,是对传统散装零件型编排方式的超越。

3、突出科学探究。

教材提供了大量让学生探究的机会,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一般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材将科学探究的各种认知加技能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以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方式穿插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各单元均从激活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例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是直接的激活方式;“把这些物体放在水里,预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哪些可能沉,哪些可能浮?

”是间接的激活方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基础。

另外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收集各种数据并加以整理,尝试依据各种数据作出解释并和同学分享交流。

5、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教材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克服了科学知识总是冷冰冰的现象,而将科学知识与文学形式的结合更增添了科学知识的魅力。

教材中引入了科学小诗和科学美文,意在引发学生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也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这也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从单元页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在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

第一课是科学是……,用“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交学生带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

教材上给出好多画面,这个图画是启发孩子,这些都是科学。

比方说,太空观测,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科学家在农田里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医生给孩子看病等,这里面都有科学。

这一系列,是引发孩子的一个话题,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充分的发散,让他去联想,还有哪些是科学,还有哪些里面包含着科学,这个话题,孩子会很积极很热情,孩子们会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很多很多,老师的任务要从科学家研究的科学逐步引导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科学。

比如我们每天吃饭是否有合理的营养,里面就有科学,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物,里面包含着科学,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和搞游戏里面也包含着科学,参考教材中的画面提示。

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将“科学只与科学家有关”这种认识逐渐提升到“科学也与自己有关”,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知道处处有科学。

 

备课簿

课题

1、科学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知道科学是什么。

对科学课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手段

收集、交流、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

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

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讲新课

1、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

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二、全课总结:

1、提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板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

反思

 

备课簿

课题

2、做一名小科学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3、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科学是什么,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

动手制作交流、合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

学具

曲别针、卡纸、剪刀、彩笔、夹子等。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

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

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第二课时

一、延续活动: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

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

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二、总结拓展。

1、讲述: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

……

2、谈话: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教学

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课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放眼看看周围的环境,看自然界,万事万物无非分两大块,一类是有生命的物体,也就是生物,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会区分自然界两大类。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重点在寻找上,争取把孩子带到校园里,或者带到校园外,如果校园有花园绿地环境好的地方,把他们带到那里,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三年级的孩子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他大致是可以区分的,有些可能不大分清楚,但是先让他自己去区分,让他去观察,做好记录,教材的观察须知写得很详细了,我感觉这一安排比以前的好。

注重了方法的引导,强化了珍爱生命的意识,包括自己、他人、其他的生物。

所以这堂课的前半节课争取上户外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真实的事物,他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动物。

后半节课,回到教室进行汇报,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让他们说一说,说点根据,你为什么说他是生物,比如说一棵大树,他说是有生命的,你怎么知道他是有生命的,他说是活的,可以生长,可以开花结果,他会说到很多生命的活动,生命的现象,让他们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必然会有生命的特征,有生命的活动,初步地理解什么是生物,桌椅板凳是木头做的,它活着的时候是大树,但是做成桌椅就已经没有生命了,它也不会从小长大,不会繁殖后代,这就是一个死物,所以用木材做成的桌椅、家具,它就不能说是有生命的物体,孩子们会提出一系列他们认为的是生物的根据,让他说,老师在黑板上给大家归纳出来,重点板书,你说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把名称写下来,分成两大类,生物分出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蝴蝶、人都可以归结到动物。

生物还可以分成植树和动物。

这节课大致在概念上知道分成两个阶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分成生物、非生物,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就可以了,这课书教学的知识不多,但要调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他们有模糊的认识,说得不太清楚,可以让孩子展开讨论、辩论,老师也可以参加一些意见,以适当指导,并且让孩子们说一说为什么说这些是有生命的,说有生命的物体一些根据,这是这节课教学重点。

第三课《动物的不同与相同》和第二课大体上相同,两课还有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课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就是猜一猜小红心里面想的是个什么样的动物,书上给了一个例子,可以叫一个同学到台前来,老师告诉他心里可以随便想一种动物,想完了以后,不说话,然后让下面的同学提问题,这个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提问题的训练,下面提问题后让他猜,小红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你不能直接问是不是老虎,狮子,你必须提出问题,小红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提下去,逐渐接近他心里所想的动物,以小红心里想的是老虎为例,下面学生问是水里游的,还是陆上走的,下面同学接着问,是有毛的吗?

小红回答:

是,其它学生就会朝身上长物的动物方面去想,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长蹄子的,小红说:

不是,那就把长蹄子的这种动物排除了,有的问:

是不是吃肉的?

小红回答:

是,它就接着朝食肉动物的角度接着朝下想,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猜,猜来猜去,他会猜到是不是身上有条纹的,她说是,是不是脑袋上有“王”的,是,那么肯定是老虎,最后能猜到,训练下面的孩子,通过提问题去猜想小红心里想到的那种动物,这里面也有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与描述,这个活动是很有趣味,通过这个活动既能让孩子们勇于提问题,勇于发言,并会对一个动物的特征进行一些描述。

最后通过了解珍·古德博士的亲身经历懂得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同时感悟出:

要像科学家一样不懈地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好的,但我感觉放在这一课与主题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第四课《植物·动物·人》,从课题上可看出,把植物、动物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里面暗含着让孩子找出生命的共同特征,虽然植物,动物、人距离很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似性,比方说都是有生命的,都要从小长大,都要繁殖后代,都要水、空气,这些让他们逐渐抽象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从这堂课上看,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广泛地进行联系,有了前两课的观察、比较,我想这不是难点了。

关键是让学生对集合的理解,集合圈外面是不同的,在中间,集合圈相交的地方是相同的,即共同特征。

 

备课簿

课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3、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4、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方法手段

收集、交流、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

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

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

想去观察吗?

二、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三、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四、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五、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六、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二、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三、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

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

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四、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五、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六、小知识

生物:

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

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七、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板书设计: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名称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

小虫、树皮

教学

反思

 

备课簿

课题

2、校园里的植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方法手段

细致观察,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教具

学具

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观察记录纸。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先摸,有什么感觉?

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第二课时

一、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二、教师根据参考资料,带学生一起认识校园的植物。

【资料】:

植物的分类等级

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

种类如此繁多,对不熟悉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无章。

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

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置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

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

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最高级是“界”,接着是“门”、“纲”、“目”、“科”、“属”,最基层的是“种”。

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科”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

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科”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所以裸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

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

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

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

所以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

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

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

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生殖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

比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生殖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

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胚”这个构造。

具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

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

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

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

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

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

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

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在所以的植物中,也可以根据能不能产生种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两大类群。

凡是能产生种子的称为种子植物,不会产生种子的称为孢子植物。

苹果、大豆、马尾松、银杏都是种子植物。

苹果果核中的籽粒、大豆豆荚中的豆粒、马尾松的松籽、银杏树上结的白果都是种子。

蘑菇、香菇是孢子植物。

它们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种子,在它们的伞盖下,会散出无数的细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孢子。

凡是种子植物都属于高等植物,但反过来,高等植物中并非都是种子植物。

在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它们不具备种子器官,只产生孢子,但同时又具有胚这一构造,所以这一类孢子植物也属于高等植物。

例如,在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就是孢子植物,因为它们不产生种子,但它们有胚这一构造,而蘑菇、香菇则没有胚。

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1)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

(2)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

(3)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