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96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语十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语十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语十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语十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docx

《论语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则.docx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编辑锁定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中一共有20卷。

作品名称论语十则作品别名《论语》十二章创作年代春秋战国作品出处《论语》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来自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目录

1论语十则

▪全文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第十则

▪逐则注解

2翻译五字诀

▪留

▪删

▪补

▪调

▪换

3“乐”的解释

4成语

5通假字

6活用现象

7一词多义

8特殊句式

9古今异义

10写作背景

11作者简介

▪简介

▪家世

▪生平

▪贡献

12四书五经

▪四书

▪五经

13人教版教材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

编辑

论语十则全文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子曰: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论语十则第一则

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

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

说,说道。

(3)学:

学习。

(4)时习:

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

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

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

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

从。

(10)乐:

快乐。

(11)而: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

表示判断。

(14)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

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

原文

曾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

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

多次反省。

注: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5)传不习:

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

我。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检查。

在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划。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十则第三则

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词句解释

注: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2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重点字解释

温:

温习。

故: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

连词,表顺承。

知新:

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以为:

可以、能成为。

以为:

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

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

教师,老师。

矣:

句末语助词“了”。

词解注意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

温:

温习;故: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出自】:

《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

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论语十则第四则

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翻译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重点字词解释

学:

学习。

而:

却,表示转折。

思:

思考;思索。

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

危害。

论语十则第五则

原文

子曰: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翻译

孔子说:

“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

人称代词,你,后作“汝”。

知(zhì):

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

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

之:

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

诲(huì):

教导。

乎:

语音助词。

由:

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

这。

【本段理解】: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十则第六则

原文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

希望,想着。

省:

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

相同。

贤:

德才兼备的人。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内:

内心,自己

【本段理解】: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论语十则第七则

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

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

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

走路

必:

副词,一定。

师:

老师,先生。

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择:

选择。

其:

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

好的方面。

善:

好。

者:

...的方面

而:

顺接连词。

从:

跟从,学习。

之:

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指善者;即好的:

优点。

之:

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

改正。

论语十则第八则

原文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

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

士:

有抱负的人。

弘毅:

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

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

看作。

任:

责任。

已:

停止。

远:

遥远。

而:

表并列(任重而道远)

其中成语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论语十则第九则

原文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翻译

孔子说:

"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

重点字词解释

之: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

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

然,后。

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本段理解】:

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论语十则第十则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shù)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本段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论语十则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论语十则翻译五字诀

编辑

留、删、补、换、调

论语十则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论语十则删

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论语十则补

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论语十则调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论语十则换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论语十则“乐”的解释

编辑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的注释是:

说,同悦;乐,音洛。

《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

好,去声;乐,音洛。

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

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

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

音乐)、lè(例:

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的注释是:

知,去声。

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

下一字音洛。

“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

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

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

(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

(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

(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论语十则成语

编辑

【不亦乐乎】:

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论语十则通假字

编辑

不亦说乎:

“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通:

“汝”,你。

论语十则活用现象

编辑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时常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

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论语十则一词多义

编辑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

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

信用。

5、道:

①任重而道远:

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6、士: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7、故:

①温故而知新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

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

故:

原因,缘故。

8、为:

(1)替代。

(2)凭借。

(3)是。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编辑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论语十则古今异义

编辑

学而时习之:

“时”:

古义:

按一定的时间,今义:

时间。

“习”:

古义:

复习,今义:

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

每日,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虚数今义:

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义:

真诚,诚实,今义:

相信。

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

旧的知识,今义:

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

优点,今义:

善良。

“从”古义:

跟从(学习),今义:

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把,今义:

可能、许可。

今义:

表判断。

论语十则写作背景

编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论语十则作者简介

编辑

论语十则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

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论语十则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论语十则生平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bō)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

“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